特殊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聋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现状及多元支持体系构建(2)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5-10-19 共7694字

  尽管如此,社区在面对聋童的教育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很多聋亚儿童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更多地还只是停留于关注聋童的生理障碍以康复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为了他们的将来考虑去适度关注其教育困境。社区康复应转化为全面康复的新模式,包含医疗、教育、职业、社会等方面的康复[21];相对于其他的残障儿童,聋童则主要是通过社区康复实现早期干预并解决上学问题。

  (2)社区对聋童的教育支持不足,主要表现为不能及时促进聋童及其家庭地有效聚集,也没有关注并探讨他们在随班就读中所遇到的困境[22].由于每个聋童在不同学校中遇到的状况不同,若能集思广益,就有可能找到良好的解决途径。

  (3)社区为聋童教育做出的整体性公益活动还比较少[23].社区可以通过公益性的募捐积累资金,为聋童聘任业余的专业性教师,学校教师的正式教导与家长的耐心复习,加之业余但不失专业化的个别辅导,聋童的语言康复和学习成效会比较明显。

  2.3 家庭对聋童教育的支持情况

  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24],家庭对个体的非正式支持不免有削弱的倾向。但在聋童的教育问题上,家庭这一社会支持系统依然承担着重任,不过家长同相关的专业人员的教育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家庭在处理聋童的教育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家庭为聋童提供的主要是物质生活上的支持,在精神上尤其是教育方面,其意识不够强烈,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激励孩子的有效策略。

  2.4 同辈群体对聋童教育的支持情况

  同辈群体指具有大致相当社会地位、年龄相仿的一群人[25].儿童时代,同辈群体大多形成于偶然,并对聋童的教育支持发挥着隐性的作用[26].在随班就读的情况下,如若聋童与同辈群体能够和睦相处,便会间接地激发聋童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我们也会发现同辈群体在对聋童的教育支持上,同样会出现诸多问题,如部分正常儿童始终对聋童存在一定的偏见甚至畏惧心理,不愿同其交流,阻止他们参加群体活动,甚至对其进行语言攻击和人格侮辱,严重地挫伤了聋童的心灵。

  3 构建适宜聋童教育发展的多元社会支持体系

  3.1 坚持政府的主导性地位

  聋童是公民社会的一部分,享有与所有公民一样的权利。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应在聋童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发挥主导性作用,要将聋童的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统筹安排,协调发展。首先,应当进一步完善聋童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对他们的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其次,必须健全聋童教育事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根源上依法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最后,优化聋童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坏境也显得十分迫切,在此可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对聋童教育事业的宣传作用,为聋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创造更加有力的环境。同时,在聋童的社会支持系统中,政府应摆脱“父母官”的形象,实现从控制角色到服务角色的转变[27].再者,政府在对聋童的教育支持上,可以采取“政府搭台,民间组织唱戏”的做法[28],引导、鼓励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各界仁人之士的广泛参与。即由政府制定好严格、合法理的规章政策,非政府组织按照其政策为聋童的教育事业服务。通过政府与民间的合作,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聋童教育的社会支持模式。

  3.2 努力实施全面、全程、动态的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问题,培养自主性的重要场所,为了聋童教育事业的健康成长,学校应采取全面、全程、动态的教育方式[29].首先,“全面”是指学校不仅要关注聋童的成绩变化,还要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的尊重与支持”“生活状况”等全方位的关注。其次是“全程”,即对聋童的心理陪护是个不能间断的过程,并力图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体系,要想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作用则显得更为重要了。再次,“动态”指对聋童的教育过程应采取以个别化教育为主的模式,根据聋童每个人发展情况的不同,量身定制适合他们各自进步的最佳学习模式,而这也与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密不可分。

  针对聋校方面,应当积极引进专业化的特教老师和康复治疗师,而有关的随班就读学校则应注重与相关专业人士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方式,帮助聋童获得专业的教育和康复支持;当然,特教老师的在职进修也十分必要,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都应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更新,并适时地将其运用于聋童的教育中,细致、具体地解决其学习困难;同时,聋童的教育要想发展得更好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使用普校的课程设置标准,特教老师应当具备探索适宜聋童发展的课程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3.3 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

  非政府组织承接了政府和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尤其在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然,聋童作为残疾人中的部分群体,在教育上已得到非政府组织的大力支持。不过,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水平不高,存在着外部环境的制约与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不足。因此,首先需要从政策和法律上明确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地位,规范和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鼓励创建各种民间团体,设立基金会以及发展为聋童群体的教育提供支持、保护和服务的慈善机构,使非政府组织在聋童群体的教育支持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非政府组织要争取做到能够动员政府无法动员的本土资源甚至是海外资源[30],以弥补政府对聋童教育投入的不足,如争取到各类慈善组织、基金会等公益性活动,来促使聋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再次,非政府组织需要尝试推动整个社会形成公益向善的良好氛围,实现价值理性的回归[31],逐渐消除社会、学校、同辈群体等对聋童的排斥倾向,让聋童更加舒心地学习和生活。最后,非正式组织内部的成员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灵活地应对聋童的教育需求,并据此作出更具针对性的反应和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在非政府组织中的两类较为特殊的群体和组织,第一类主要为义务性志愿者。首先,在我国由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中,仍然需要大量的义务性志愿者,因此做好对这类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提高其工作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则十分必要;其次,义务性志愿者往往是构成非政府组织的骨干力量,因此,要加大对志愿精神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公民认识到志愿服务不仅是高尚的行为,而且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注重引导其1和完善志愿活动的相关制度和激励政策也是相当迫切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发展志愿服务品牌[32],提高志愿服务的公信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从而形成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格局,以实现聋童教育服务的社会化。

  第二类则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聋童在面对实际的学习生活时,个人的能力是十分微弱的,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帮助,不仅需要经济和物质层面的支援,更需要得到心理、精神和社会关系层面的助力,比如教育与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精神安抚等。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是秉持助人自助的价值观、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有需要的、遭遇生活困境的人士,解决其基本生存问题、调适其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社会正义和社会进步的活动[33].它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外力的支持,充分激发聋童群体自身的力量,实现外在力量与聋童群体内在力量的结合,提升聋童群体各方面的能力,增加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从而助其改变不利处境。在特殊教育领域,专业社工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的要求,且需要较为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应当着重从心理知识、康复知识以及与聋童接触所需掌握的沟通技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各种技能等方面来培养具备更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

  3.4 积极挖掘社区的多项功能

  社区是聋童社会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社会支持资源的主要聚集地。因此,社区力量成为聋童教育支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积极挖掘社区的多项功能则显得十分重要,一是要加强构建聋哑儿童社区康复服务体系的能力,即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生理障碍,还必须教会他们其他学习语言的方法。二是社区应建立各种聋童与家长共同参与的组织,以切实地解决聋哑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同时满足他们在教育中的需求。三是推进社区服务,尤其需要增强关于为聋童教育募捐的公益性活动,并利用这些资金为社区内的聋哑儿童做个别化的教育辅导。
  
  3.5 充分发挥家庭的内隐优势

  家庭作为社会成员的初级群体,向聋童提供了安全感和归属感。作为聋哑儿童的家人,首先应调节好自己的心理情绪,不应对他们存有偏见和消极的看法;其次,要努力为聋哑儿童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这是其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条件,即要多与聋哑儿童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把他们看做家庭的负担;最后,作为聋童的家庭成员,也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不再将情感支持功能仅仅局限于溺爱或是充满愧疾的弥补形式,而应尽可能的帮助聋哑儿童去接受教育,尽早适应社会;最重要的是,聋哑儿童家长自身也应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孩子的步伐,才会用科学的方式去教育和帮助孩子。

  3.6 引导同辈群体对聋童的积极关注

  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聋童将会遇到各式各样、不可避免地伤害。他们被排斥于正常儿童群体之外,几乎不与正常儿童往来,并将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群体情感投向同类群体,形成一个不断萎缩的社会关系网[34],对其言语、心理和学习方面产生消极影响。由此可见,注意引导同辈群体对聋童积极关注则显得较为重要。首先,当聋哑儿童碰到学习瓶颈时,同辈群体应该为他们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帮助聋童渡过难关;其次,同辈群体应对聋哑儿童敞开胸怀,不应存有排斥心理,试着成为聋哑儿童的亲密伙伴,并与他们多多交流兴趣爱好,共同进步与成长。

  研究发现,聋哑儿童会在不同情境下受到各种隐性排斥,加之各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以致其教育发展速度缓慢,甚至使部分儿童丧失了受教育权。因此,政府为聋哑儿童的教育提供全方位的行动支持和有效监管,全社会开展并形成关爱聋哑儿童的教育活动和积极风尚,正式支持体系和非正式支持体系各自发挥积极作用并尽快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分工协调、密切配合,则利于聋童这一弱势群体能够较好地融入社会并得到一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裴,马伟娜。聋哑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5):584-587.
  [2] 张雪娇,赵亚茹。聋哑儿童智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6(1):59-60.
  [3] 郑杭生。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 Cohen,S., Psycho-social models of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theetiologyofphysicaldisease[J].HealthPsychology,1988,(7)。
  [5] 苏霞,刘启辉。高中聋生的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1(10):38-42.
  [6] 赵荣生,稳美容。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理论及现实依据[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9-43.
  [7] 王玉。听障高中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5(1):35-38.
  [8] 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
  [9] 邱观建,安治民。我国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的运作逻辑与建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615-620.
  [10]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AAMR)。Men-tal Retardation:Definition,classification,and systems ofsupports(9th ed.)。Washington,DC:Author,1992.
  [11] 陈钟林,孙茜。震后孤儿社区综合支持体系研究[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5):25-30.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特殊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