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 ADR) 是指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上世纪 60 年代初期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使许多国家都意识到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在临床用药中的重要性。随着大量高效、高选择性和治疗剂量范围窄的药物不断上市,且联合用药机会大大增加,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这也使 ADR 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开展药物不良反应工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药物监测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视,定期分析导致 ADR 发生的因素,尽量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2]。作为一所三甲医院,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人数众多,因此,明确开展 ADR 监测,对促进安全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药源性疾病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我院 2012 年 1 月 1 日 - 2012 年 12 月 31 日上报的 568 例有效 ADR 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 查阅我院于 2012 年 1 月 1 日 - 12 月 31 日报告ADR 共 568 例。
1. 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别按患者年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 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 1 患者年龄与 ADR 发生的关系 从年龄分布来看大于 60岁老人( 180 例,占 31. 69%) 和小于 14 岁儿童( 103 例,占18. 13% ) 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两者共占发生 ADR 的一半( 共 283 例) ; 且是发生严重或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重点人群( 严重或新的 ADR 共 10 例,占 71.43%) 。见表 1。
2. 2 给药途径与 ADR 发生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给药途径的分析发现,引起 ADR 发生最多的为静脉给药( 占 72. 89%) ,口服和其它给药方式占较小的比例。其中静脉滴注给药有 8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 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 口服给药有3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1 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见表 2。
2. 3 药物种类与 ADR 发生的关系 通过对药物所属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得出,568 例 ADR 报告中涉及多类别药物,ADR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抗菌药物( 排名前 20 位中占 8 个品种) ,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抗肿瘤药物及生物制剂。抗菌药物中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最多,占据前三位,分别是阿洛西林( 30 例) 、头孢呋辛( 20 例) 、头孢他啶( 19 例) 。见表 3。
2. 4 ADR 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对 ADR 累及的器官或系统进行统计,结果发现,568 例 ADR 报告中,ADR 主要累及在皮肤及其附件 282 例( 49. 65%) 和胃肠道 260 例( 45. 77%) ,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和胃肠道反应为主( 某些药物 ADR 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可能不只一个,其临床表现予以分别统计) 。见表 4。
2. 5 合并用药情况 在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单独用药438 例,占 77. 1% ,合并用药 130 例,占 22. 9% 。
2. 6 报告级别分析 按评价标准,共确定严重不良反应报告11 例,新的不良反应 3 例。见表 5。
3 讨论
3. 1 ADR 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ADR 监测虽然不能阻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其有助于及早发现因药品导致的不良反应,从而避免对患者造成意外伤害,同时还可以为药品的安全性提供依据。通过 ADR 监测,不仅可以发现 ADR,还可以发现药品质量问题、假药问题、药品的处方或标准问题、药物的风险大于效应的问题等,从而为患者提出安全性建议。同时,这些方面都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3. 2 ADR 的诱发因素
3. 2. 1 年龄 年龄因素是诱发 ADR 中的重要因素。婴、幼、儿期各器官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肝微粒体酶系代谢比成人弱,肾功能发育不完全,对药物代谢的能力较差,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3]; 而老年人器官功能退化,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慢,血浆蛋白含量较低,同时,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合并用药也导致 ADR 发生几率增加[4]。我们在本次研究中发现,568例 ADR 报告中,ADR 发生的主人群是大于等于 60 岁人群( 31.69%) 及婴、幼、儿童群体( 18. 13%) ,但我院14 岁以下儿童 ADR 发生报告明显偏低,这可能与我院儿科医生对不良反应报告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以上两类人群占据 ADR 总例数的一半( 49. 82%) ,因此,提醒医药护人员在给婴、幼、儿童及老年患者用药时,应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并根据药物动力学特点,严格选择药物种类并遵守合理用药原则,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3. 2. 2 给药途径 不同的给药途径引起 ADR 的比例存在显着差异。568 例 ADR 报告中,引起 ADR 最多的为静脉给药( 72. 89%) 。这是因为除了与患者自身特殊体质因素外,还可与静脉注射液的赋形剂、内毒素、微粒、pH 值、渗透压等有关,同时静滴速度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缺乏规范性[5]。由于静脉滴注没有“首过效应”,药物对患者疾病症状影响快速,一旦发生 ADR,很难将药物从体内立即去除,对患者影响严重。因此,选择给药途径时应遵循“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输液”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和避免 ADR 的发生。
3. 2. 3 药品种类 在发生 ADR 的多种药品中,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最高且具有较大的危害性[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抗肿瘤药物以及生物制品。由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其中不乏药物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且该类药物多在医院中使用,报告比较全面和及时,导致 ADR 的发生率较高。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溶媒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都是引发 ADR 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以达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目的。在临床肿瘤化疗中,绝大多数药物因缺乏选择性,在杀伤和损害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亦产生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和痛苦[7]。因此在使用化疗药物时,尽量做到四个“RIGHT”,即“合适的患者,合适的时机,合适的药品,合适的用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提高疗效,同时,尽可能地避免或者降低毒副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与其同时,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也频有发生,且发生严重 ADR 的事件也时有报道,因此,医药护人员在使用中成药时要根据疾病辨证施治,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适当的剂量,适宜的溶媒且勿与其他药物同一容器使用。
3. 2. 4 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ADR 所累及的器官及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分析的 568 例 ADR 报告中,ADR 主要累及在皮肤及其附件( 49. 65% ) ,临床表现为皮疹、红肿、瘙痒、色素沉着等,其次是消化系统( 45. 77%) 和全身性损害。这是因为常见的皮肤及附件损害、胃肠道反应、发热等症状易被临床观察到,因此上报率较高[8],而泌尿系统损害、肝功能变化、血液系统损害比较隐匿,只有在造成严重损伤并表现出严重症状后才被报告。因此临床医生在给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时,应严格选择药物和调整剂量,并要求患者定期检查肝肾功能,防止 ADR 的发生。
3. 2. 5 合并用药 合并用药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治疗一种或多种疾病。使用得当,可以提高疗效、减少患者治疗时间,但如果不科学或过多或盲目并用药品就可能增加毒性或者使药物治疗作用相互抵消。如氨基糖苷类与强利尿剂合用导致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 降低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合用可增加出血的倾向等。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合并用药安全意识,减少不合理的联合用药,降低 ADR的发生率。
3. 2. 6 严重的新的不良反应 2012 年度全院共上报 568 例不良反应报告,其中严重的 11 例、新的 3 例,占总报告数的2. 46% ,与其他医院上报比例相比稍低,这可能与我院引进使用国家一二类新药较少,医务人员对药物 ADR 关注不够和对新的或严重的 ADR 知识认识不足有关。
3. 3 处理原则 一旦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在治疗允许的前提下,首要措施是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可疑药物[9]。药品不良反应多具有自限性的特点,药源性肝、肾功能损伤等应采取对症治疗措施,以减轻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总之,医师应注意药物临床合理使用,药学人员要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普及宣传药物 ADR 知识,加强 ADR 的监测与防范,以减少和避免ADR 的发生。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EB/OL]. 2005-09 /2008-04.
[2] 秦 松,于 浩,孙晓阳. 某市 2005 ~2007 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及分析[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9,18( 5) : 331-334.
[3] 杨丽君,邓剑雄,林国良,等. 323 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物警戒,2008,5( 2) : 108-113.
[4] 周云山. 重视老年人的用药安全[J]. 长寿,2004,( 12) : 10-11.
[5] 李志华. 静脉输液滴速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 实用全科医学,2008,6( 3) : 223.
[6] 黄金敏,周本宏. 抗生素滥用现象及预防对策浅析[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 16) : 74-75.
[7] 廖明阳,马华智. 紫杉醇的临床毒副作用分析[J]. 解放军药学学报,1999,15( 5) : 25-26.
[8] 徐洪华. 我院 226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房,2010,21( 2) : 164-166.
[9] 周延安,蔡鸿生. 药物不良反应研究[A]. 周元瑶主编. 药物流行病学[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 203-224.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通过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消除折返来降低异位起搏点的活动性,降低除极化组织的传导性、兴奋性,延长有效不应期。药物治疗主要是为预防和逆转心律失常引起的严重不良后果,如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晕厥、心悸、濒死感、脑缺血...
目前,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大隐患,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约有1/3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更为严重,约为12%~32%。因此,通过药学干预来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已经成为临床医疗机构当中...
个人信用体系是指根据居民的家庭收入资产、已发生的借贷与偿还、信用透支、发生不良信用时所受处罚与诉讼情况,对个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并随时记录、存档,以便信用的供给方决定是否对其贷款和贷款多少的制度。个人信用体系是一套详细记录消费者历次信用活...
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是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作为抗原或者半抗原进入过敏性体质患者机体后,抗体与抗原结合释放生物活性物导致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心排血量急剧下降,血压下降达休克水平。多数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本质主要是由于IgE型免疫球蛋白的同型、亲...
医改的大力推行, 使得医院药学的工作重点逐步向药学服务方面转型, 也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有文献研究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 对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1]....
阿司匹林肠溶片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用于解热镇痛,近来还发现它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该药品对胃黏膜刺激性较大,一般制成肠溶片。生产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先上几层粉衣层,再喷肠衣层,然后上粉糖衣,工艺繁琐,而且储存过...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而且长期的高血压还可以成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精神疾病合并高血压这一特殊群体的患病率及治疗情况缺少相关研究和报道,为了解口服抗高血压药物在精神疾病合并高血压患...
题目:乙酰氨基酚缓释制剂的最佳处方筛选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关键词前言实验部分1仪器和试药2方法和结果2.1正交实验设计2.2片剂的制备2.3溶出度的测定2.4片重差异的测定2.5硬度检查3结论4讨论参考文献致谢以下是正文摘要:目的...
药学服务是近些年来提高药物治疗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学的住院手段,药师通过专业的药学知识直接向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提供直接、负责和全面的有关用药的相关知识,减少了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率,杜绝或减少了药源性疾病发生,降低了用药死亡率,节...
近年来抗菌类药物应用量增多,分布范围变广,在多种疾病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2]。但抗菌药物的副作用不容忽视,现在合理使用抗生素已成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3]。报道显示,外科病人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十分普遍,可达到总药物应用率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