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保健学论文 >

科学运动处方干预对医学生抑郁的改善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08-21 共3085字
论文摘要

  据北京市学联和北京团市委 2006 年 12 月发布的《首都大学生发展报告》显示,估算北京地区高校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达到了 23.66%,而由抑郁症引起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也呈加速增长趋势[1],其产生的负面影响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面对如此严峻的事实,提高对医学生以及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程度,并施以科学的运动处方干预,对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具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医学生抑郁概况

  当前,抑郁问题已成为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联合国卫生组织预测 2020 年抑郁症将成为全世界导致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因素[2].国外学者 Weissman 指出约 25%的人一生中曾发生过抑郁,约有 25% 的年轻人目前正忍受着以抑郁为首的心理疾病的折磨[3].国内学者在对广东、陕西、山东等多地医学院校调查后显示,我国医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率显着高于正常人群[4].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的特殊群体,未来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其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则不容忽视.

  二、抑郁情绪的成因及表现

  抑郁是人类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体验到这种情绪,如果抑郁情绪持续时间较长且得不到有效改观,就会影响到人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则会导致抑郁症.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期,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控能力不足,面对紧张的学习压力以及复杂的社会和自身问题时,会产生复杂的心理反应,容易导致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引发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果这些情绪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就可能逐渐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萎靡不振; 常感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和反应变慢,持续疲劳; 同时遇到挫折时内疚感增强,自我评价下降,从而导致抑郁症.

  三、运动处方对抑郁情绪的干预作用

  目前,体育运动作为有效改善人心理状态的良好手段已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体育运动已日益成为一种提高和维持良好心理状态的手段.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部分学者开始将运动作为一种干预因素来观察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取得了肯定的结果.运动处方最早是由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提出的,世界卫生组织从 1969 年开始对于运动处方给予了认定.运动处方就像药物处方一样,是康复医师或体疗师,根据不同人群的身体机能状况,选取适当的运动项目,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随着运动处方的不断实践,其应用范围也逐渐得到扩展,从当初的单纯健身功效已发展到今天的强身健心.

  一些学者通过实验证明,体育锻炼对参与者抑郁情绪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以从生理生化、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进行阐释.首先从生理生化角度来看,抑郁症是因大脑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失调所致,而进行锻炼则能够促进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的分泌,体育锻炼通过刺激神经递质的分泌,进而对抑郁情绪起到改善作用[5].其次从心理学机制来看,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有学者研究表明[6],当人体进入运动状态时,主控情感的大脑右半球兴奋性会立即提高,参加者会体会到运动愉悦感、满足感、充实感,总体上会呈现出一种良好心境,有利于抑郁者缓解动作迟缓,排除疲倦感、空虚感.另外通过体育锻炼使抑郁者的注意力发生转移、情感得到发泄、兴趣发生改变,利于其消除情绪障碍,达到心理平衡.同时通过体育锻炼还能使人活力提升、信心增强、思考方式得到改善、对生活的自我控制能力恢复.可见,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改善参与者的抑郁情绪,而运动处方由于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可控性、计划性等优势,为参与者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保障.

  四、运动处方应用的注意事项

  ( 一) 运动形式

  在运动处方中,运动项目的选择关系到锻炼的持久性和效果.选择运动项目,既要考虑到锻炼人群的自身状况,同时还要兼顾参与者的体育兴趣; 另外还要考虑到进行运动的客观条件,如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因素.对于运动项目的选择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充分考虑到个体的特点,既可以选择诸如游泳、自行车、乒乓球、羽毛球、慢跑、健身操等运动项目,也可以选择诸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具有轻微对抗的集体类体育项目.从笔者前期实践研究发现,集体对抗类运动项目对参与者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要优于单独形式的运动项目[7].

  ( 二)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代表着运动时的剧烈程度,这是决定运动效果及安全的核心因素.对于锻炼人群来说,运动强度达到有效的阈值才会收到较好的锻炼效果.通常采用"靶心率"来控制强度的大小,一般是以最高心率的 60%-70% 作为运动的适宜率,即为最高心率 220 减去运动者的年龄数[8].另外,对于不同个体来讲,也可通过主观感觉来控制运动强度.运动强度适宜,运动后会产生轻微的疲劳感,并伴随心情愉悦、食欲增加、睡眠改善.如果锻炼后第二天疲劳长时间不能消除,并伴有头晕、周身无力、食欲欠佳等感觉,则表示运动量过大,应立即暂停或调整.通过前期实验发现,对于运动强度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因素,因人而异,在处方执行的过程中要做到及时监控、适时调控,在注重安全性的前提下,使运动强度达到有效阈值,从而收到较好的锻炼效果.

  ( 三) 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指一次锻炼所持续的时间.运动时间的长短要考虑到强度因素,运动强度大,时间可稍短; 运动强度小,时间可相应延长.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9],运动持续时间应在 15-60min 之间,有氧锻炼一般持续到 30min 左右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另外,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注重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锻炼前准备活动要充分,可选择 10 分钟左右的慢跑和徒手操,或者强度较小的体育游戏; 而在运动后,至少要做 2-3 分钟的放松练习,而一般 10 到 20min 为宜.在运动处方的实践中发现,运动处方的内容要安排一定量的体育游戏,这样既能保证运动的强度,又能收到很好的锻炼效果; 而单纯安排一些慢跑等枯燥的运动形式则不利于长时间的坚持,最终会影响运动处方执行的质量.

  ( 四) 运动频度

  运动频度即指每周参加运动的次数,大量研究表明[10],每周锻炼次数要保证在三次以上,才会收到较好的锻炼效果.青年人每周锻炼的次数可以从 3 次增加到 5 次,坚持 2-3 周就会收到效果,而达到 8-12 周就可明显改善锻炼者的心肺功能.

  五、结 语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治病救人的重任,其身心健康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关注其心理卫生状况,帮助他们树立健康意识,提高心理承受力,提供及时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有效干预,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对于相关干预手段的科学论证,这需要心理卫生工作者以及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鄂生,Qin Ping,杨 旭,等. 中国大学生抑郁症和自杀行为的研究进展[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 2) : 37-40.

  [2]Baas KD,Wittkampf KA,van Weert HC,et al. Screening for depres-sion in high-risk group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general practice[J]. Br J Psychiatry,2009,194( 5) : 399-403.

  [3]王 娜,解凤先,谭菲菲,等. 医学生心理抑郁状况的调查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 3) : 451-453.

  [4]吴 燕. 医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J]. 医学与社会,2008,21( 1) : 37-38.

  [5]Morgan,W,p. Affective beneficence of x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J].Medicine and Science insports and Exercise,1985,17: 94-100.

  [6]周东丰. 抑郁"假想"一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J]. 中国处方药,2003,4( 4) : 12.

  [7]王建治,苏俊鹏,杨 静,等. 集体对抗性体育运动对医学院校大学生抑郁情绪疗效的相关研究[J]. 医学与社会,2008,21( 8) : 58-60.

  [8]纪烈维主编. 新编大学体育理论课教程[M].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89.

  [9]马冠生,栾德春,李艳平,等. 中国居民健身活动的描述性分析[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 1) : 8-12.

  [10]池上晴夫着,曲焕云,任 峰译. 适度运动与健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 11.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保健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