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苗族社区文化保护问题探析
【绪论】
小水井社区民族文化传承分析绪论
【第一章】
苗族社区文化的保护内涵
【第二章】小水井社区文化的保护现状
【第三章】
小水井社区苗族文化的保护构想
【结语/参考文献】
苗族社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二、小水井社区文化的保护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保护工作,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所以,笔者在谈及小水井社区文化的保护时,先要摸清当前体制内保护情况,这是很有必要的。小水井因农民合唱团而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小水井社区文化保护中面临的一些困境直接阻碍社区文化的良性发展。
(一)当前体制内的保护
鉴于小水井是昆明市境内典型的和最大的苗族聚居区,笔者从小水井所在地富民县目前的保护体制谈起。富民县辖区内民间文化丰富,政府从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着手,通过整体统筹规划,形成了一套保护体制。
1、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
对民间文化的挖掘和整理,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重视小水井文化的普查工作,是小水井社区文化的保护最基础的工作,没有深入的普查,将无法明确要保护的对象,也无从了解其文化的内涵,其保护工作也将失去依据所在。
富民县内的文化资源基本摸清,己形成四级名录体系。建立了一支传承人队伍,县内各级政府先后公布了不同级别的传承人 20 人。2012 年,《富民文史资料》第十一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功出版,此书详细介绍了富民县境内民族民间口述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戏剧、曲艺、传统工艺、传统习俗、区域性文化、文化传承人等 11 个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收录了富民县辖区内经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相关内容,既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又是一部介绍富民、展示富民、提升文化品位的极好素材。集中记录了小水井苗族文化保护区作为富民唯一的民族民间区域性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内容,还收录了小水井唯一的文化传承人龙光元的个人简历和文化成就。近年来,政府已采取多种方式促进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自 2004 年来,小水井农民合唱团参加了全国及国际各类比赛与活动,并赢得了无数的奖项。
总之,富民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多年的田野调查和相关资料整理,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全县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同时,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条例,致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2、出台规划,实行整体性保护
2007 年,自《云南省文化厅关于开展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活动的通知》颁布后,小水井作为试点村,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整体性保护工作和全面修复工作。2008年,富民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该中心主要负责全县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包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普查工作、宣传保护工作、组织人员培训等。同年,一些社会组织还自发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让更多人可以了解和学习各项民间技艺,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储备力量。2010 年,富民县针对小水井独特的民族文化,抓住旅游开发的机遇期,在“十二五”规划中,拟定要打造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和开发小水井苗族风情文化旅游。在对小水井进行总体规划时,特别强调整体性规划,在建筑规划上,一定先要保持传统的建筑特色,确保苗族传统民居特色不受现代建筑的破坏。此外,县级财政每年预计安排 50 万元专项资金,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奖励富民县境内优秀的人才,并设立优秀人才专门的网页,表彰他们为富民县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小水井制定了相关保护政策和设立激励机制,当地干部捐款、捐物,解决传承人的实际生活困难,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传承人带徒授艺的积极性。
3、建立苗族文化保护区
云南省一直在积极探索保护民族文化的方法,提出对民族文化保护区进行全方位的区域性保护。其中,小水井作为苗族文化保护区在2009年被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小水井苗族文化保护区的建立是当地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整体、活态性保护。苗族文化保护区的建立,既可以保护传统文化本身,又可以真正做到保护传统文化生长的土壤。从建立保护区以来,小水井其他的民俗传统文化也被保护起来,如传统民居、服饰、习俗等,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各级政府对小水井保护区建设投入一定资金,投入45万元对村中水塘及周边环境进行治理;投入20.7万元用于保护区道路绿化及保护方面;投入32.4万元用于苗族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万元用于开展科技培训及文化教育建设。
不可否认的是,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搭建平台、开展培训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水井社区文化在当代的保护与发展,但遗憾的是,由于保护区建设涉及的面广,项目内容多需要的资金数量大,导致后续的项目建设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且政府对于小水井社区文化的保护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对小水井社区文化保护的影响也远不及预期。
(二)当前保护面临的困境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民族社区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一面,它可以促进一个民族或地区走向繁荣富强;消极的一面,它极大的破坏了民族多样性特征。小水井作为一个传统民族社区,小水井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将会面临着许多重大的破坏。加之小水井自身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所以,社区保护既必要,又紧迫。
1、现代化对社区文化的冲击
人类要进行生产活动,就要改造大自然,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必然会对生态环境进行一定的“破坏”,小水井也不例外。最初的时候,小水井还没有得到外界的关注,当地的环境总体还处在一个相对原始的状态,现如今,随着小水井农民合唱名声大噪,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把目光投到了小水井,当地的生态环境正遭受着严峻的考验。
(1)文化环境变迁
“文化是人类用以解决其成员所觉察到的生存问题的手段”.1民族文化的本质是为解决人们的生活服务的,生活的变化将导致文化环境的变迁。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取得现在的成绩,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来讲,绝没有想到唱歌能为自己赚钱,如今,开发商为了集聚农民合唱团的名气,采取了一些与商业利益挂钩的行为,商演逐渐成为他们经济收入的一大部分。然而,商业化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试想一个来自大山的巴洛克音乐,离开了本身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否还能保留最原始、最原汁原味的状态?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一旦市场化,就要权益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原生态与商演、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所以,那就要在保护与开发中找到权衡点。保护与开发本来就是民族文化保护中最重要的矛盾,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在调研中还了解到有开发商想要开发小水井村村后的那些大山,把那里开发成为一个旅游项目。并且还宣称给村民盖新房子,那么,现在村民居住的房子就被当作给外来旅客参观的景点。文化环境的变迁势必会影响文化的自身发展状况。开发固然好,它能使社区文化有一个相对的载体去保护,可是开发的同时,保护也就成了一个新的议题。开发不好,就适得其反。因此,对文化的保护,一定不能毁坏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这样才能保护文化本身最原始的状态。
(2)文化观念改变
随着现代化的大浪潮,信息工具的使用无处不在,比如电视、电话和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工具的广泛普及和使用,信息化正改变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村民们逐渐变得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以前村民在劳动之余,会哼哼小曲,对对山歌,而现在,自 2012 年以来,社区都用上了有线电视,并每家配有机顶盒,可以收到 20 余套电视节目。村民的业余生活都是围绕在电视机前观看各种节目。特别是村里的年轻人赶上了潮流,用上了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也因为这些现代化的技术而改变,思想观念也开始转变,对传统的苗族文化越来越不了解,这样下去,便会失去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根基。
现代化加剧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人们通过电视了解到外面信息的同时,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价值取向等文化层面就受到了强烈冲击。在调研中,笔者曾与村里的年轻人交流,也明显感受到他们对于这方面的担忧和迷惘,一方面,他们非常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去外面闯闯;另一方面,又害怕现代化的冲击,打破现在的平静美好。一时间对传统文化和现代信息文化的选择上处于两难地步。年轻人敢于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在当今各种潮流和流行观念的熏陶下,致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会发生质的变化,变得对自己文化充满不自信,更别说再去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了,而作为最应该传承保护苗族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却失去了最基本的发展文化背景,长此下去,导致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后果不堪设想。
2、传承人的保护缺乏力度
文化是人创造的,人是文化的承载者。小水井农民合唱团发展至今并取得好成绩与这两位文化传承人有关。其一,龙光元,男,1971 出生,44 岁,苗族,初中学历,是小水井农民合唱团的指挥。由于受环境的影响,龙光元从小就十分喜欢唱歌,加之后天的学习和努力,被推举为合唱团指挥。他从初中毕业回家就进入合唱团(那时叫唱诗班),刚开始的四、五年他是唱高音声部的,后来才改学指挥。而他的技艺的习得主要是向老一辈学习,加上后来自学指挥。可以说,指挥是合唱团的核心,担任指挥是有条件的,不仅要唱得好,最重要的为人品德好,还要具有主的精神。在龙光元担任指挥的二十多年里,小水井农民合唱团演唱水平大幅度提升,还开创了合唱团自己的演唱特色,这些成绩都得益于他在平时训练里严格认真、训练有素。龙指挥为人谦逊有礼,在小水井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在 2007 年,龙光元被昆明市政府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虽然被命为市级传承人,但龙指挥还是和其他人一样,平时也在忙于农田,生活捉襟见肘。其二,张周学,男,35 岁,是合唱团的钢琴、手风琴伴奏老师,并兼任声乐老师,他对音乐极具天赋,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学习,基本属于自学成才的人,在小水井,村民都是十分尊敬他,是合唱团的二号人物。
富民县是昆明的一个贫困县,小水井又是富民的一个贫困村,由于经济条件的相对落后,不管是已经被命名的文化传承人还是未命名的民间艺人,他们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家里的整个生计而操劳,比如,合唱团的成员,他们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务农是他们最主要的工作,除了每次外出商演会有很少的收入(基本就是一百左右),家里的全部收入人均不到 1000 元。正是这样,他们就没有办法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上来,在日常的排练中,人员也是拖拖拉拉,缺乏自觉性和集体性。还有,小水井农民合唱团的成员整体受教育程度低,一般情况下,在上完初中就辍学在家。小水井唯一的大学生只有张琼仙一人,她也是合唱团的成员之一。笔者与她交谈得知,她从小在合唱团的氛围中长大,等到成人已经熟练掌握200多首赞美诗的唱法,由于出色的嗓音,她被教会推荐去昆明艺术学院学习声乐。到1999年从昆明艺术职业学院毕业,面对外面世界的诱惑,她还是选择回到故土,她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乡亲们,为小水井农民合唱团的发展出一份力。笔者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个问题,合唱团每次出去参加演出之后,主办方资助或者获奖之后,他们合唱团的演员几乎很少能拿到报酬。有也就是几十块钱。其实暗地里却是存在一些人依借着他们的信仰作为抵押,克扣他们的演出费。但是那些村民似乎并没有主动地给出一定程度的反抗,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村民对其自身所拥有的“文化”衍生出的经济价值的默然,侧面也就影射出小水井村人才的匮乏这一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条件基础,谈何发展。这样文化的保护丧失了重要的人员基础。也由于他们的思想带有一定的封建局限性,对文化的保护都是照搬前人的思想,这样便会受到时代的限制。
综上所述,文化要得到保护和发展,离不开这些硬性或软性条件作支撑,首先离不开国家政策这样的大背景环境支持,在国家的文化政策发展的大背景下,小水井社区文化的保护才得以进展。但是,我们也应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认识到问题,才能更有效的去解决。在此基础上,笔者接下来提到了小水井社区文化的保护构想,里面会说到保护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