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运用文化语言学理论,对茶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和发展进行梳理,旨在通过饮食文化的渗透和发展,说明西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在其影响下形成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 西域; 茶文化; 中华文化;
1、 茶文化的内涵
茶是最早生长于中国长江以南山区的一种小乔木。茶叶作为一种饮品,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神农氏时代。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1我国1999年版的《辞海》写道: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2因此,从茶的嫩叶被加水煎煮成汤汁饮用开始,茶文化就出现在中华文化的宝库里。
作为饮食文化的茶文化,不仅是对茶的饮用和品鉴方法,更是指一种礼文化,是中国社会的道德准则和生活准则,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素养的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重视伦理道德,讲究人伦关系,强调群体互助,社会和谐。正因如此,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从中国走向了世界,从中国内陆走向了边疆。
2 、茶文化进入西域
从词源的角度来看,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条是向东、向南的水路,其发音多为[ti],如英语tea;一条是向西、向北的陆路,其发音多为[?aj],如维吾尔语?aj。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向西传播主要通过茶马古道和茶马互市。
从丝绸之路文献记载来看,尚未发现有5世纪前西域茶叶交易的信息,因此其西传西域的最早时间不会早于5世纪。实际上,瓷器、丝绸和茶叶可是丝绸之路上的传统输出商品。但是令人疑惑的是,在西域古代民族语言文献中,尚未见到有关茶叶的记录。英国学者贝利在《古代和阗的塞种文化》一书中列举了和田塞文献中的植物,但并无茶的记载。3这是否说明,作为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物资——茶叶,在5世纪之前只是从此一带而过,并未对西域产生较大的影响。
茶马互市在唐代的发展,有利于茶叶的西传。但是这条茶马古道是经林芝、拉萨、江孜,到达亚东进入尼泊尔,并未向西南延伸进入和田。因此,由茶马古道将茶叶传入西域一说显然站不住脚。古代西域居民很早就有饮用葡萄酒的传统。《魏书》卷102记焉耆亦:俗尚蒲桃酒。4这也说明,在5世纪之前,西域居民对茶叶并不十分了解,也未充分饮用。
据传是在公元6世纪时,茶叶由阿拉伯人运销至中亚细亚。不过从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来看,7世纪应该更为妥当。彼时唐代京城长安已成为对外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中心,也是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虽然茶叶的原产地在南方,但是当时的中原一带,饮茶已是“比屋皆饮”、“投钱可取”。许多阿拉伯商人在中国购买丝绸、瓷器的同时,也常常带回茶叶。此时他们多由陆上丝绸之路返回中亚和西亚,因此饮茶之风逐渐在西域传播开来。唐朝在西域地区采取羁縻政策,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朝贡给予赏赐。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这些赏赐主要有茶、金银、丝绸、法器、袈裟等。5上层贵族的饮茶习惯,加之阿拉伯商人在社会中的推广,饮茶逐步在西域流传开来。
不可否认,西域饮茶习俗的发展,也与回鹘西倾有密切的关系。唐代封演所作《封氏闻见录》中记录了有关茶道以及唐代煎茶的信息,其中有: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6封演的生卒年代大约为740-800年,因此其反映的回鹘茶马贸易当为中唐德宗时期。8世纪末-9世纪初,漠北回鹘汗国开始向西域发展,进而将茶叶和饮茶习俗带入西域,促进当地茶文化的进一步形成。
3 、茶文化在西域的发展
7世纪之后,随着茶叶的传入,茶文化在西域逐步发展起来。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3.1、 茶作为饮品
一直以来,西域都是以葡萄酒作为主要的饮品。五代高居诲在《使于阗记》中写道:圣天衣冠如中国,其殿皆向东,曰金册殿,有楼曰七凤楼,以蒲桃为酒,又有紫酒、青酒……7不仅如此,葡萄酒还传入内地,用于宫廷宴饮。
在这种氛围中,茶的作用主要是起到消食和补水作用。而这一作用是与西域地区的烹饪方式和饮食习惯相关。古代西域绿洲居民饮食以麦、米、稷等为主,以肉类和水果为辅,采用煮、烤形式;游牧居民饮食以肉、奶为主,以粮食为辅,同样采用煮、烤形式。烧烤会使肉类中的水分大量流失,因此在食用时需要饮用大量的液体,而茶就成为首选。自8世纪始,蒙古高原上的一些游牧部族不断西迁西域。他们之中有些改变生产方式,成为绿洲居民;有些则继续保持游牧方式。不管文化形态怎么改变,以食肉为主的习俗却坚韧地保留下来。《宋史.高昌传》载:其王(高昌回鹘王)烹羊马以具膳,尤丰洁。8因此,西迁部族的加入,使得饮茶习俗更加普遍。
此外,西域地区的传统美食——抓饭(polo)也令饮茶变得寻常。抓饭的主要食材为羊肉。由于羊肉先天具有腥膻味和比较油腻,而茶具有消脂去油的作用,因此饮茶就成为吃抓饭后的首选。
3.2、 茶作为礼节
从宋朝开始,由于回鹘人西迁并融入西域的缘故,茶越来越深入普通居民的生活。这主要基于两点:一是茶成为西域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商品交换物;二是回鹘习俗的影响。随着喝茶习俗的日盛,西域茶文化亦有快速的发展。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187号墓的屏风画《弈棋仕女图》的一部分《托盏侍女图》即能略见一斑。
在广泛饮茶的基础上,茶作为礼节的茶礼就应运而生。西域茶礼的核心理念源自中原,部分应当源自曾经雄踞于此的契丹西辽。契丹人早在五代时就有饮茶的习俗,而且茶风浓烈,这与其膳食结构和所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也因其高度汉化。因此,茶礼在辽朝盛极一时。《辽史·礼志》载(祭山仪):“皇帝皇后六拜、在位者皆下拜。皇帝皇后复位坐,命中丞奉茶果饼饵各二器,奠于天神地祗位。9
辽朝覆灭之际,皇族耶律大石率部建立西辽。高度汉化的西辽在统治中亚的80多年时间里,不遗余力地推广着茶礼,进而使得茶礼在此生根发芽,得以繁荣起来。在现代维吾尔人中,茶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聚会的载体和礼俗。如:ki?ik?aj(小定亲礼)、?u??aj(订婚礼)。
3.3、 茶作为意象
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受到中原地区汉文化的影响,茶在西域更多的是被当做感情,如爱情、亲情、友情等。如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有: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麴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16世纪喀什诗人海尔科特的《劳动与爱情》载:我听说,你的话像糖茶,能消除干渴者的痛苦。
4 、茶文化在西域的启示
4.1、 文化演变趋势
文化有三种形态: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从茶文化在西域的发展不难看出:首先是物质文化,如茶叶;其次是制度文化,如茶的泡制和茶俗;最后是精神文化,如茶被看做情感。这一演变过程反映在语言中则是:首先是借词,如?aj(茶);其次是词语理性义的扩大,如?aj已经从简单的、解渴的饮品更加上升到了聚会的意义;最后是词语色彩义的强化,如?aj已经指向各种情感。
4.2 、文化大同小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这些文化又互相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这一格局也叫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在这一格局下,西域地区的茶文化是由中原地区茶文化发展而来的;同时,受当地社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茶文化。如砖茶的大量饮用、奶茶的制作、各种用于交际的茶礼等等。
4.3、 文化语言互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窥,二者密切关联。从茶文化在西域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发展轨迹就是从具象到抽象;对应的是茶的语义延伸亦是从小到大、从个体到类别,即从简单的解渴的饮品,变成了各类小聚会。同样,从茶的功能发展来看,其经历了从健身到健心,作用由实到虚的转变;对应的是茶的文化形象也是由实到虚,只是这个虚是建立在实的基础上。这种变化反映在西域语言心理上就是实词虚化,但虚化之后仍保留实词的部分特点。如:哈萨克语多数语气词是由实词虚化而来,但其还保留着谓语性人称变化。
茶文化只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类似的文化现象还有很多,如玉文化、丝绸文化、农业文化等等。凡此种种,均在西域得到发扬和广大。这一切都毫无辩驳地说明,西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在祖国西北的延伸和发展。当然,西域文化也因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有其自身特点,但是追求中华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最小公倍数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羽、钟强.茶经[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
[2]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927.
[3] 贝利.古代和阗的塞种文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EB/OL],1979.10.
[4]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2242.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486-534.
[6] 封演.封氏闻见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137.
[7] 高居诲.使于阗记[M].北京:伏生草堂复印本,1913:27.
[8]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1447.
[9] 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274.
为了让茶文化和舞蹈文化实现完美的融合,需以结果为导向,设计出文化融合发展的具体思路和机制,建立正确的认识与端正的态度,促使两种文化的完美融合,积极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其健康和谐地发展下去。...
中国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完美的形式、丰富的内涵,融入了我国诸多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和贡献至今仍发挥着独特巨大的社会作用。...
武夷岩茶肉桂,又名玉桂,原为武夷名丛之一,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中晚生种.上等成品茶条索紧实,色泽乌润砂绿,香气浓郁辛锐似桂皮香,滋味醇厚甘爽带刺激性,汤色橙黄至金黄、透亮.由于它的香气滋味有似桂皮,习惯上称之为肉桂茶.肉桂原产于武夷山马枕峰,在武...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对梧州六堡茶文化相关从业者和爱好者进行调查了解,通过问卷结果,对六堡茶文化旅游潜在消费者特征,以及六堡茶文化产品组合开发的市场偏好和现状情况进行分析,笔者提出梧州六堡镇应完善茶文化旅游相关基础设施条件,在产品组合开发过程中...
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 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 即黄河中游和洛河流域, 并以其为中心向四围辐射, 大致分布于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区域, 主要包括豫西、晋南、关中东部等地区。...
普洱茶文化在云南有着悠久的历史,理应引起人们对普洱茶文化的重视,对普洱茶文化建档是一种很好的保存文化记忆的方式,但如何将这种文化更好地呈现,最大限度地向公众传播,是档案界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中华文化坦诚似天,虚怀若谷,在漫长的岁月里,广袤的土地上,有过无私奉献四面传播的光荣,也有过诚心求教八方接纳的盛事。它和以直,健以稳,文而质,博而精,大而弥德,久而弥新,昂然挺立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1]这是文人墨客对无限文化中国和中国无...
当前,通过对中华茶文化丰富的遗产资源进行创意转化,已开发出一系列茶文化复合产品,如茶园旅游、戏剧表演、会展活动、餐饮服务、服装设计等。这些文化创意重新定义传统茶业,使之上升为茶文化产业,同时反哺并融合于传统农业,助力产业转型。国内学者龚永...
第一篇关于茶文化论文从跨文化交际看中韩茶文化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了世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融,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了一个主流趋势。在这个背景下,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给予跨文化交际下的中韩茶文化研究,也被...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饮食习惯,都是在人们长期劳动和社会生活积淀中形成的,每个民族都在保留本民族传统饮食的基础上,吸收外国饮食文化的精华,在融合和借鉴中不断完善自己的饮食结构,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