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相关概念的界定
对返乡务工人员城乡文化认同问题进行研究,必须首先厘清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包括返乡务工人员的界定,城乡文化的定义及其差异表现,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过程,以及返乡务工人员城乡文化认同差异性表现成因。
2.1 返乡务工人员概念界定
返乡务工人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本文所研究的返乡务工人员,是指“曾经在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因为经济、身体或者年龄等方面的原因,暂时或者长期返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农村,从事农业等相关劳动的人员。”其重要特征是曾经在城市工作生活,但是因为没有稳定的职业、固定居所以及城镇户口,一段时间内或者长期返回到农村的农民。从概念的界定上来说,“返乡务工人员”不仅在概念上有着比较宽泛的外延,而且在身份上又有着特殊的限制。之所以称其宽泛,是指“返乡务工人员”不仅包含了因为各种原因已经返回到农村种地生活的务工人员,还包括频繁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务工人员。之所以称其特殊的限制,是指返乡的务工人员,必须曾经在城市生活,对城市和农村的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之所以使用“返乡务工人员”概念来探讨其对城乡文化的认识,是因为返乡务工人员他们自我意识健全,其生活自立,对城乡文化的差异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文化差异对返乡务工人员的影响可以在短期内显现出来,会对社会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
2.2 城乡文化及其差异
2.2.1 城乡文化概念界定
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而且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和每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文化,统称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所谓城市文化,它是指特定地域空间的文化教育设施、人的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等狭义的文化形象,物质、意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和习惯等一切物质与精神的复杂的体系的总和。乡村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它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文化。它既包括无形的文化,如语言、风俗习惯、思想道德、宗教信仰、娱乐等,也包括有形的文化,如书籍、雕塑、建筑、文物古址、衣着服饰等。
可以说,乡村文化是城市以外广大地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城乡文化对比的角度,对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概念进行抽象的、宏观的界定,目的在于分析返乡务工人员在经历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异后对城乡文化的认同。
2.2.2 城乡文化的差异
城乡文化的差异可说体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各个方面。由于城乡文化差异对返乡务工人员的影响,更多的从具有自主意识和自主经济能力的务工人员身上体现,因此,本文主要就城乡文化差异在务工人员的消费观念、职业劳作、卫生习惯、社会交往以及娱乐文化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其对务工人员造成的不适应性做出说明,以此分析城乡文化差异其对返乡务工人员产生的影响。
2.2.2.1 消费方式
“先存钱、后消费”、“有多少花多少”一直是农村传统的消费习惯,但是当经过城市消费方式的熏陶后,返乡务工人员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改变。首先,在消费结构上,返乡务工人员开始由满足日常生存需要的消费支出发展到了现代消费模式。电子产品、高科技产品、网上消费等已经开始在务工人员中流行,而且支付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缴费终端、商场和超市的刷卡消费等现代消费工具已经在全国发达地区实现了普及,务工人员耳濡目染,再加上部分务工单位工资支付依靠银行卡作为媒介,使得他们的消费工具现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其次,消费理念由保守向开放迈进。先挣钱、后花钱、自给自足的传统的消费行为模式虽然仍然是广大农村的消费理念,但是部分已经开始贷款消费和利用信用卡透支性消费。现在许多务工人员都渴望在消费方式和理念上向城市居民靠近。
2.2.2.2 职业劳作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生产方式的集中写照。我国地形特征复杂、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相当大的农民依然被土地所牵制,即使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化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背景下,农民依然以家庭、农户个人为单位进行农业耕种。农业不可能给农民带来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农村的非务农职业选择面非常狭窄。
但是在城市里却有着广阔的就业机遇,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能够在城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由于工作机会多、工种齐全,务工人员在城市里学会了如何选择职业,并在务工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技能,然而这些技能很少能够用在农村。当务工人员返回农村后,他们会逐渐厌倦农村的务工模式和务农,还是愿意回到城市里来寻找他们的安身立命之地。同时,部分人在回到农村后,发现商机,利用在城市学的一技之长,开始创业。
2.2.2.3 卫生习惯
很多城市居民认为农村务工人员卫生习惯糟糕,甚至城市中产生的某些城市环境问题也被加罪到务工人员的身上。其实这并不是务工人员本身不讲卫生,而是农村卫生习惯的一种反映。由于农村人流量较小,而且基本上比较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卫生处理方式。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本身是一种清洁的生产方式,不会产生垃圾,人畜粪便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也是最佳的肥料,农户各家都有自己的粪便收集池。所以农民卫生习惯不可能和城市居民相同,也无法形成完整的清洁排污系统。
这样就产生了很多务工人员在城市中长期受城市卫生习惯熏陶,返乡后反而不适应农村卫生习惯的现象产生。
2.2.2.4 社会交往
农村仍然留有家国一体社会格局的痕迹,个人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围绕着个人的血缘关系展开,血缘是农村社会交往的纽带和标识。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一方面依托人们对血缘和地缘关系的认同,一方面依托费孝通先生所提的“圈内人”的认同来达成交换和组织信任关系的“共同价值观”。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圈中最小的一轮是家庭。邻居圈或私人交往圈是除了家庭圈和亲属圈以外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圈落,每一家都以自己为中心,向街坊邻居扩展,联合附近几家,互相承担整个圈落里的权力和义务,这就是“远亲不如近邻”的真实写照。在农村社会中,亲戚永远都是第一外援,人们一旦遇到事情,特别是家庭纠纷和发生经济困难时,往往依靠亲属的合力来解决,很少有人会利用法律、向社会寻求支持等其他手段来解决问题。
在刚开始外出务工时段,老乡和亲朋好友是人际交往的第一圈落。随着逐渐适应城市生活,再加上职业的开放性和通讯的便利,自己的同事、客户等群体成为了务工人员交往的对象,社会交往渠道不断拓展开来,社会流动能力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了多样化。但是返回农村后,却发现城市里人际交往原则根本行不通。这导致许多返乡务工人员回到老家后除了必要的应酬之外,不再愿意维持一种地缘式的人际交往关系,整天闭门不出。
2.2.2.5 娱乐文化
农村是个比较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社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资料,通过赶集的方式来购买或交换一些生活的必需品。即使现在许多小型超市开始在农村里出现,但赶集的习惯在许多农村依然保持着。农村缺乏必要的公共娱乐场所和设施,休闲娱乐活动单一,这也促使了许多村民赶集,集市不仅仅满足了人们商品流动的需要,还充当了周边村落婚丧嫁娶等生活信息传播纽带的作用。
节庆也是许多农村除了赶集之外的特色,例如形成了农村特色的庙会、茶馆等地方特色文化,但在节日之余,农村的娱乐休闲活动显得较为单调和枯燥。
城市的娱乐休闲活动与单一的农村娱乐休闲活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种类繁多,热闹非凡。城市的娱乐活动虽然异彩纷呈,但是性质却各有千秋,有健康向上健身休闲活动、愉悦身心的文化艺术表演,也有一些是让人颓废的非主流文化艺术。务工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城市娱乐休闲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当他们从城市回到农村后,不仅要接受从异彩纷呈到单调乏味的心理转变;还要对传统的农村休闲文化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2.3 文化认同的内涵及过程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如旗帜、十字架、新月形、甚至头盖等等。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总之,“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群体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群体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承认。
农村和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语言、人员构成等不同,在长期隔断的环境下,形成了相对独立、固定的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在发展中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原来居住地区的文化而加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这样就导致了人们文化身份的多重性和文化认同的重构问题。一方面人们要融入到新的社会环境中,认同新的地方文化;另一方面人们还要保持着对祖籍文化认同以满足感情和其他利益方面的需要。”文化认同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将人群群体化,当产生文化认同紊乱的时候,人们内心便产生一种迷茫感,恐惧感,人们自我内心认同失去了方向,从根本上来说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在农村和城市之间进行流动迁徙,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在他们身上进行融合的时候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认清这一系列的矛盾和寻求解决之道,将深刻的影响这民族凝聚力,将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稳定。所以本文主要就城乡文化差异在务工人员的消费观念、职业劳作、卫生习惯、社会交往以及娱乐文化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2.4 返乡务工人员城乡文化认同
2.4.1 返乡务工人员问题其成因
从上个世纪 80 年后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沿海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经营制全面推行以及农村地区人多地少和农业劳作收益逐渐降低,农民生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农民纷纷离开他们的家园来到大中城市务工。虽然进城务工,但其户籍身份仍为“农村户口”,“务工人员”这一称谓由此产生。很快地,汹涌的民工潮成为了“我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社会现象”。
尽管务工人员工作、生活在城市,但是中国特有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务工人员不得不常年往返于城市与农村之间。这种特有的二元户籍制度使我国人口迁移呈现出了与他国不同的特点,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即“户籍是影响中国城乡流动的最为突出的制度障碍,它不仅对推拉发生一般的影响,而且还使得推拉失去效力”。当农民来到城市以后,由于户籍制度所导致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城市和乡村在文化等各种资源的占有上极端不平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因为没有接受较高的教育,也没有获得城市中较高社会地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只能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例如餐馆服务员、建筑工人、保洁工以及第三产业的其他服务型工作人员,他们甚至成为了城市中的拾荒者。
上世纪 90 年代起,鉴于务工人员群体普遍面临的生活困境,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社会现象。为了保障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他们致力于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务工人员群体在城市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据 2009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务工人员人口规模已达 1.02 亿人。在过去的十年中,务工人员人口增加了约一倍,目前已经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 10%,接近 1.5 亿,返乡务工人员约为 6000 万。所以关注返乡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特别是文化认同问题对于稳定农村秩序、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2.4.2 返乡务工人员城乡文化认同问题成因
本文所关注的文化认同更集中体现在曾经往返于城乡之间的返乡务工人员身上,因为他们所经历的城市与乡村生活经历的巨大变迁,必将在城乡文化的认同上得以最终体现,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在。
此外,当代的务工人员与其父辈相比,在价值系统、心理状态、社会角色、文化认同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目前存在着两种观点:其一,第二代与第一代相比可能会趋于激进,并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加剧他们与主流社会的冲突;其二,他们能够与主流社会成功地融合,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这两种情况都还是基于异域理论上的一些探讨,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群体边界和主导心态尚不明朗。实际上,返乡务工人员对城乡文化的认同处于一种认知的混乱状态,相当多的务工人员希望能够获得城市的尊重和接纳,也非常渴望能够融入到城市人群之中,但是依然担忧被歧视,自然的和城市分离开来,这种复杂的心理感受正是“乡里人”的身份对他们在情感上造成的困扰的外在显现。
城乡生活情境的转换,务工人员被城市边缘化,使得务工人员处于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的夹层之中。他们与原有的农村社会圈落越来越远,全新生活环境、生活秩序和人际沟通网络的出现,使得原本农村运作秩序被打破,务工人员对于新生活的不确定性和迷茫性增加;当由于种种原因不得回到农村时,深藏骨子里的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产生碰撞,流动务工人员必然面临城乡文化的认同问题。
摘要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能够很快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到农村,在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认同过程中,便存在着显现或者隐形的冲突,导致他们对自我...
第三章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保障分析一、应急文化培育的制度保障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是进行应急管理工作的依据,也是开展应急文化培育工作的依据,能够让应急文化培育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可走。作为密云县,应认真研究《2006-2010年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总...
第二章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要素分析一、应急文化培育的主体应急文化培育的主体是指应急文化培育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和管理者,应包括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大众媒体、非盈利组织乃至个体家庭等方方面面,但最主要的是政府机关、各类学校、城乡社区、大...
5返乡务工人员城乡文化认同问题的解决思路人是社会化的产物,任何社会都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反之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活动,两者相辅相成。不同的社会通过文化符号来标示,文化符号的不同区分不同...
3返乡务工人员现状调查本文选取的调查区域为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镇的A村。巴东县地处湖北省的西部,靠近重庆市,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支柱,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沿渡河镇户籍人口为7.8万人,外出务工的人员为2.4万,属于务工人员比较...
付店镇村民文化广场位于洛阳市汝阳县付店镇的二亩地村, 付店镇位于汝阳县西南部, 距县城大约42km, 素有汝阳南大门之称。东界王坪乡, 西临靳村乡, 南和鲁山、嵩县交界, 北与十八盘乡接壤。...
绪论一、选题背景与意义(一)选题背景1.时代背景当今世界正处在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之中。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①可以说,现代化是向更高级、更现代的方向改变的过程,是实现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在该文明中,人们...
结束语本文依据文化认同理论的过程与框架,分析返乡务工人员在城乡文化认同上的差异,存在的问题和困境,然后再从返乡务工人员内外两个层面上具体社会情境来分析影响返乡务工人员城乡文化认同的各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1)返乡务工人员处于城乡文化认同...
摘要近年来,应急管理日益受到关注,应急文化体系建设也逐步被提上日程,但对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论文从应急文化研究的文献形式及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研究领域、主要研究特点等方面对国内外应急文化培育的有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综述,...
结论发达国家不惜投入巨资对国民进行经常性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培育,把系统、持久地进行全民应急文化培育工作作为完善政府服务职能、提升社会应急能力的关键,己经形成了包括应急知识普及宣传培训、职业专业培训、学历教育以及相关咨询服务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