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的"他人/他者"(other)问题。
德国的思想家托尼逊在《他人》一书中,将"他人/他者"问题定位为二十世纪首要哲学论题。黑龙江大学的孙庆斌教授在《为"他者"与主体的责任-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伦理诉求》这篇文章中说:"他者问题最早源于现象学的构想,后来在心理学、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理论中近一步丰富和深化".
由此可见,"他人"问题在近代主体哲学中是不受重视的,也没有任何哲学地位,一直到现代现象学兴起,"他人/他者"问题才开始得到学人们的关注。所以我们从现象学开始发现"他者"概念的踪迹。
(一)一般的"他人/他者(other)问题"发展的历史脉络。
笔者通过对"现象学--存在论" 哲学传统中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萨特,最后到列维纳斯等人对一般的"他人/他者"(other)问题考察,发现他们在现代哲学中开始以多种方式突破理性主体。在近代主体性哲学中,主体概念最初指的是主客二元对立的主体,其次发展到近代的主体性哲学中的独立主体,一直到现代再到的主体间性哲学中的主体,主体概念呈现出对立、从属、平等最终演变为和而不同的概念流变史。与之对应的"他者"概念在"现象学--存在论"传统中也呈现出相似是概念流变史:从无性到中性,从中性直到到女性;绝对战胜相对成为"他者"概念主流。
在现象学--存在论的哲学中, 胡塞尔将"他者"定位为主体建构自身形象的必要构成要素。在现象学中,"他人"问题首先涉及的是"他人"的意识的认识问题,其次才是 "他人"的意识的存在问题。现象学思想家胡塞尔是第一个在这个问题上表述自己的观点的。所以首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他人到底是是存在于自我意思之外还是存在于自我意识之中。胡塞尔还认为,在处理主客关系问题时,将他人意识归属为主体范围,首次承认他人/他者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存在的,而不是自我主体认识对象的附属物。胡塞尔的弟子萨特、梅洛· 庞蒂和海德格尔才开始重视"他人/他者"问题,他们不赞同老师的以同灭异研究思路,这使得"他人/他者"问题走出主体性哲学,开始一个独立哲学主题建构历程。
海德格尔站在现象学-存在论的立场看问题,他悬置了胡塞尔的意识概念开始揭示"他人/他者"问题。他提出了 "常人"、"普通人"(Das-man)概念。笔者认为这和"他者"概念很接近。"他者"是一种中性、不定性和非人性的属性,并与我们往常非本真生存状态相联系。在海德格尔看来,"他者"揭示人生存的一种非本真状态,自我受到"他者"(Other)的独裁,"他者"是自我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说在我们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时,与他人的关系不外乎存在思想和个性上与他人存在区别。或者不敢居于人后,抑或是高高在上,施虐与人等情形。所以海德格尔在否定意义上明确"他者"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存关系,是不可分离这一事实。
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让·保罗·萨特也很重视对"他者/他人"问题的阐发。其着作《存在与虚无》用 1/4 的篇幅阐述"他者/他人"概念。萨特认为"他者"意识是一种自在意识,是一种凝固化的观众理念。它以强大的注视,使被注视下的"他者"非本真化和凝固化,它更不允许本真、独立、有个人意识的人存在。
他先做了"自为"(纯意识,虚无)和"自在"(对象意识,物化)概念的区分。"他者"概念构成的层次是在他人对自我主体的对象意识构成意义上讲的。简而言之,就是说,没有他人意识,也就没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我必须通过他人以获得某种关于我的真理,他人对我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如是说。
梅洛·庞蒂与萨特的看法是相近的,理解他人在世对我们回归现实很重要,"他者"问题与非认识领域无关。萨特对注视中形成的他者与自我冲突、奴役关系的定位,梅洛·庞蒂是不能苟同的。他认为,"注视"作为他者发生作用的力场,实际上是一种促进人们进行可能沟通的平台。在"要确立事物的真正存在,就必须借助于他人"这方面梅洛·庞蒂和其他现象学思想家的认识是一致的。可是其"他者"思想的不足在于他将他人至于次要位置,他者是一个药引子。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他者"概念历史脉络上一种复辟行为。
综上所述, 在现象学--存在论哲学领域, 无论是胡塞尔, 萨特,或者是拉康,他们都对"他者"之于主体性意识的建构作用进行重视和强调。并将冲突关系定为"他者"与主体之间的基本关系。
(二)"他者"与后现代的解构思想。
解构哲学正是女性主义"他者"思想的哲学基础。对后现代解构主义"他者"思想考察和梳理,笔者发现在后现代的解构哲学思潮中,以德里达、拉康和列维纳斯为首的解构主义大师们对以往哲学传统所认可的真、善、美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认为以往的西方思想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思考、讲述和书写是误入歧途的。
这些解构主义思想大师们坚信自我主体和真理是不存在的,环绕我们生活和语言中的秩序也都是被强加的结构。所以后现代女性主义 "他者"的思想背景是解构哲学否定主体哲学,传统主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遭到"他者"哲学解构,形成了多元化言说和多角度叙述的文学理论批评新局面。德里达,拉康和列维纳斯等解构主义思想大师们也深刻影响埃莱纳·西苏、露丝·伊利格瑞和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等在内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家。通过仔细研读她们的着作和相关的研究资料,发现存在这样共同的思想特点:都注重通过对"他者"概念的建构和阐发来实现对"主体"的解构,在文学批评理论发展脉络中形成了打破以往"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下一元化言说和书写方式,使文学批评的言说和书写方式走向多元化和多视角化。
(三) "他者"(Other)问题的提出及其内涵。
法国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首次区分了"他人"与"他者"的区别。
我们知道在英语中,"他人"和"他者"都是 other.但拉康在这里明确用(小写)other 表示"他人",用(大写)Other 表示"他者",并且明确了他人是一个具体所指的对象,也就是普通人所说的别人 ;而"他者"则是笼统、一般的概念,即非具体的人,而是一种抽象的代称符号。由此国内学术界据此认为拉康首次明确提出"他者"问题。
在拉康存在论哲学中,拉康首创将"他者"概念分为"小他者"(other)和"大他者"(Other)两个维度。想象域是小他者的存在之所,所指构成其生命力活动的意象;象征域是"大他者"的存在之所,其能指构成其生命力活动的意象;在拉康看来,"小他者"是虚幻的镜像,是他人。"大他者"是虚无的能指链。拉康也否认有独立的主体论存在,认为主体是经过"他者"介入而形成的主体。无意识话语构成某种语言结构, "他者"的话语即无意识。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首次明确女性主义文论范畴内"他者"这个概念的。
波伏娃将"他者"概念与人的概念相联系。她指出,男人指的是一般的人、正常人,但作为阴性女人则有各种文化的条条框框限制。在男权文化视域下,大家都认为男人的存在处境是合理、正当的,而女人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属财产而存在。女人则沦为非"人"的存在,即"第二性"、"他者".
因此,"他者"构成了波伏娃探讨女人概念时的首要维度。波伏娃在书中所涉及到的"他者"即为女性,陶铁柱先生在《第二性》译者自序中提到了"他者"概念的内涵,指的是"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
"他者"即女性,男人是独立、自由的存在,而女人是依附、被动的存在。
综上,笔者得出以下结论:拉康首次明确提出了"他者"问题。在拉康之前包括黑格尔在内的思想家论述的都是他人问题。只有从拉康开始进入到 "他者"(Other)问题的范畴。在此基础上,文章进入到了波伏娃的传统女性主义文论范畴进一步探讨"他者"概念的流变机制。波伏娃在传统女性主义文论范畴内首次明确 "他者"这个概念。即本论题:女性主义文论中"他者"思想探析的"他者"内涵就是指"他者即女人".
"懂得了起源,也就懂得了本质",西方学术界如是说。以上是对女性主义文论语境下"他者"思想的思想背景和哲学基础的梳理。据笔者对以上几位哲学家关于"他者"问题的梳理和分析,笔者总结出在近代哲学中,哲学家尝试以多种方式突破理性主体,在语言分析哲学和社会哲学中,"他人/他者"问题占据了哲学讨论主题维度的宽广领域。也因此,笔者得出女性主义"他者"思想的思想背景是理性主体遭到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多种方式的否定和突破,多元化的新主体被建构起来。其哲学基础是解构哲学否定主体性哲学的结论。这都是了解波伏娃和后现代女性主义"他者"概念的哲学基础,受到他们影响,波伏娃和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在他们密切关系的影响下走向"女人是他者"这一命题中的"他者"概念。
一在罗宗强的文学思想史研究中,历史还原是他反复提及的核心理念。这个理念是针对当今古代文学思想史和古代文论研究中某些对古人的过度阐释和不当转化而发的。他反对用现代的理论任意附会、装扮古人,把古人文学思想不当地现代化。在1999年发表于《文艺研究》...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是全面的,包括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法制建设、经济建设等,其实质是农村以及农村的主体---农民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无可置疑的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民既是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建设的客...
中国的西方概念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按时序有关西方的学说大概被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上古时期内外关系基本之形式之形成。第二,秦汉帝国时期神圣方位的东移。第三,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天观点之诞生及神圣方位复归于西的进程。第...
郭绍虞先生在1980年11月5日《人民日报》撰文,他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时我国多民族文艺理论研究现状:较多注意汉民族的理论而较少注意兄弟民族的理论。这种情况,近年来已有所改变兄弟民族的文艺理论也有所发现。但是,总的说来,这方面的工作还做得不够,还需要有人...
绪论研究意义女性主义批评简而言之就是以女性意识为关照,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一般认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主要分为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在此,笔者主要分析的是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先驱代表的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它基本上是一种社会...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下面我们就为大家精选几篇关于文学评论论文范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参考。...
一、引言。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盛行,给经典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经典在不断的平面化、娱乐化和商业化过程中,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崇高的审美价值以及高尚的人文关怀等价值被不断削弱。在这种情况下,经典文学陷入了尴尬的生存境地。然而,大众文...
第1章米勒对文学语言和文本的认识在漫长的中西文论长河中,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围绕文学是什么所进行的思索从未停止过,它一直伴随着人们探索文学意义的脚步前行。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存在,其自身一直散发着神秘而不确定的光彩,这种光彩使得人们很难...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本雅明(WalterBenjamin,18921940)的文艺理论在中国大陆得以持续传播,并于20世纪末一度形成了中国的本雅明热。中国经济及文化发展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嬗变,是本雅明的文艺理论在中国得以持续传播的社会条件,中国文艺理论现代...
一、文学史如何可能?谈论文学理论的历史,还是要从文学的历史说起。这是一个大问题,需要专门谈,但我想在这里提示一个大意。学界都熟悉亚里士多德的名言,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这个说法受一种三分的逻辑所支配:历史=个别;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