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卡尔·李卜克内西的文艺思想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09 共2877字

  卡尔·李卜克内西(1871-1919),德国社会民主党革命派的着名领袖,第二国际和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着名的宣传鼓动家和组织家。李卜克内西是在严酷的阶级斗争中和革命家庭影响下长大的,他的成长也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亲切关怀和教导, 这一切使卡尔·李卜克内西在中学和大学学习期间就参加了革命活动,在同学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抨击资产阶级压革命的永世不朽的领袖。 这里重点阐述一下李卜克内西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所具有的文艺思想。

  李卜克内西曾在 1907 和 1916 年两次被监禁,其间写作了一部内容广泛,涉及哲学、法律、经济、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问题的着作《社会发展规律概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第二章《艺术》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这一章系统讲述了艺术的任务和实质、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描写现实艺术化的特点、喜剧与悲剧、小说与戏剧、艺术的倾向性、艺术与人民的关系、谈梦等内容。 全文的重点是作者强调了艺术的社会作用,反映出作者---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性的文艺观,此书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少数代表之一。

  在《艺术》一章中,李卜克内西直截了当地指出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创造力的确证,他揭示出艺术中存在三个因素和两种关系,即艺术家、人物和感受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实与作家、艺术品和读者的关系。在这些因素和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艺术家。艺术家是创造者,感受者是创造影响的客体,艺术品则是“艺术家客观化了的、异化了的、获得独立存在的创造力”,它是中间环节,“表现一种关系”即艺术家与感受着思想情感的联结点。 他认为从作品出发,可以使美学产生两个分支,艺术品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家创造作品的心理过程,构成了“艺术创造心理学”;艺术品是感受者的客观对象,感受者对这个对象的承受过程,构成了“艺术享受心理学”. 这种理论不仅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历史发展的客观总结, 而且强调创作和欣赏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具有方法论意义, 丰富和发展了马恩和列宁关于艺术本质的理论。

  李卜克内西强调艺术是一种创造,探讨艺术的本质必须植根于这一特性。 在他看来,说艺术是一个社会现象,不仅是由于它以现实生活、人的思想感情为表现对象,社会为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且还在于艺术为社会提供需要,是“对世界起补充作用的观念和感觉的综合体”. 这个观点是马克思的主体和对象互相依存理论的具体运用,是很有价值的。

  李卜克内西认为一部优秀的艺术品提供给社会的是 “在尽善尽美中展现人的自然需要”, 即审美需要。 “艺术要求审美的真实性”,也就是说艺术提供的审美完善,不仅需要外部形式,而且需要整个存在物的内在本质。艺术创造的完美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非现实的东西的体现。 李卜克内西对“审美完善的真实性”作了两点说明:第一,“审美完善”就是艺术与伦理学的关系, 伦理之完善始终是审美完善的“前提”. 他认为,对于善,尽管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们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在总的倾向上是一致的。 第二,“审美完善的真实性”还有同心理学的关系问题,艺术的对象不仅仅是被描写的对象的现实性,也不仅仅是色、光、空间,而是创造者和感受者的现实性。

  李卜克内西把艺术放入社会结构中去考察,也强调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需要,但他更侧重于从艺术的目的和任务这一视角来考察艺术,他认为,艺术不仅从起源或者从决定它的原因以及条件来看是一种社会现象,从目的和任务来看也是这样。 李卜克内西还认为,艺术建立在人们对完美的基本需要基础上,流露出人们达到和满足完美的需要,是人们盼望向高级发展目的的一个部分,艺术对于现实要求审美上达到一种完美,并通过对现实的审美进行纠正或者弥补来达到这种完美,因而是现实的一种补充。

  这里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思想:第一,李卜克内西是从人的基本需要的角度为艺术定位的,他从这一角度确立了艺术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必要性和必不可少性。艺术就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因而它的存在和价值可以不再依附于阶级斗争的需要,这是一种从人到社会的思考向度,而不是从社会到人的思考。 它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如卡冈所认为的,艺术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发展人的精神潜能的手段,而是改善人的周边环境的方法。艺术的价值在于不仅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并通过这一手段来促使人们改造客观的现实世界,而且艺术本身就是现实的一部分,更是人的一部分。 艺术本身的存在就是对现实世界改善,就是斗争,好比绘画,色彩本来就是艺术性的一部分;又好比梦,它不确定能让人的精神提高积极性,但没有它,人必然走向毁灭。 第三,艺术与人的关系是全方位的、多方面的。 它不但能从感情方面愉悦人、从意志层面激励人、从理智角度教育人、甚至对人的躯体也起作用,换句话说, 艺术与人的关系不仅仅限于精神层面,艺术对人、对社会都不是轻飘飘的。

  李卜克内西为了进一步论述艺术的历史作用,还就艺术品的倾向性问题作了透彻的分析。 他从马克思、恩格斯所倡导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角度,对“倾向性艺术”作了有力的辩护,指出原始艺术从它产生的一天起,就同宗教、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离开这些因素去谈艺术的自由,都是一种空谈。 他还强调指出艺术既然是人类审美的需要,艺术的审美完善又与伦理的“善” 密切联系着, 那么就再没有什么纯艺术的艺术品。 同时,艺术既然是一种情感的评价,那么,艺术表现的对象就不应该有规定的界限,“一书对于任何一个主题都是允许的,只不过它是根据艺术自身内在规律加工过罢了”. 李卜克内西关于倾向性的理论始终注意到艺术的审美完善的本质,从艺术历史纵向发展和艺术家对现实的横向把握的交叉分析中,揭示了艺术存在的价值,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恩格斯的倾向性理论。

  李卜克内西在《艺术》一章中,还以历史的眼光分析了“人民”和艺术的关系,他认为“人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含义,从总体上说是社会上被奴役的群众。

  在《社会发展规律概论》“艺术”一章中,李卜克内西没有也不可能对艺术的全部问题进行讨论,即使在提出的问题的讨论中, 对艺术的内在规律也很少涉及,因而对形式主义和各种资产阶级流派缺乏深入的有说服力的批判。 但是,他的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历史唯物主义,他强调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须有利于社会前进的需要,它与政治、伦理乃至宗教的密切联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倾向性”,都服从于历史进程的需要,这就有利于揭去历史蒙在艺术之上的神秘外衣。 他的“艺术家”“人物”和“感受者”三因素、两关系的理论,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它的核心还是强调艺术家心目中应有感受者,艺术家需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可以说《艺术》一章的宗旨“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的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理论的继承和深化,这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理论财富。

  参考文献
  
  [1] 李育红,武卉昕。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开放性---评李卜克内西的文艺思想[J].东 北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11)。
  [2] 卡 冈主。马克思主义美学史[M].北 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87.
  [3] 李卜克内西。论艺术文艺理论译丛(第 2 辑)[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返回:文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