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马克思一生没有系统地明确地阐述自己的文艺理论。然而,马克思对文艺作品的述评与引用频繁地出现在他的诸多着作和书信中。可见,马克思对文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对文艺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文章从马克思经典文本着手,探究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形成背景及思想来源,发现散落于马克思经典文本中的文艺理论观点,揭示马克思文艺理论对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理论价值以及我国文艺事业建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文艺; 理论; 当代价值;
在这个多变的信息化时代,各种文艺的交融使得文艺理论研究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如何正确且高效地进行文艺理论研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为理论根基,结合当代文艺事业的实际,是深入文艺理论研究正确且高效的方式。
一、探究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形成背景及思想来源
马克思文艺理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被称为完备的科学的理论。马克思文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研究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形成背景,有助于整体地把握马克思文艺理论的逻辑框架。理解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思想来源,有助于清晰地认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内在逻辑。
1. 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形成背景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欧美大部分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确立。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显现出不可藏匿的弊端,不断地加剧阶级矛盾。伴随着工业的发展,集中化和机械化的生产成为了主流。大量没有土地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这使得他们不得不依附于资产阶级。然而,资本家的目光始终聚焦于自己的“逐利游戏”。大量没有土地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虽然得到了工作的机会,变成了产业工人。但是,他们仅仅是资本家完成自己的“逐利游戏”的一个环节,生活依旧得不到任何保障。在英国宪章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后,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无产阶级的胜利不仅是武装斗争的胜利,还是理论斗争的胜利。为了满足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运而生。马克思文艺理论作为“马克思理论之树”的分支,也逐渐开始萌芽。
2. 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思想来源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对文艺就有着极大的兴趣,精读过大量的文艺作品,这为后来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稳固的“理论地基”。处于青年时期的马克思留有黑格尔辩证唯心主义的痕迹,这使得马克思在青年时期一度认为精神和理性才是人的本质。正是这一思想的影响下,马克思过于注重抽象的主体论,没有意识到物质生产与文艺的内在关联性。然而,不可否认,黑格尔辩证唯心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马克思对文艺的认知,使得马克思对于文艺的论述与批判都充满了思辨的色彩。在1843年马克思迁居巴黎后,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现实基础,逐渐褪去黑格尔辩证唯心主义的色彩,从唯心主义阵营转向了唯物主义阵营。此后,马克思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对精神和理性产生了质疑。在文艺理论方面,费尔巴哈以抽象的人作为文艺的逻辑起点极大地启发了马克思。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这一思想基础,开启了“现实的人”这扇理论大门。此后,《手稿》、《提纲》、《神圣家族》等着作开始构筑了以唯物史观为地基的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大厦。马克思将“现实的人”的文艺活动和创作文艺作品的能力放置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洪流之中,为马克思文艺理论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和起点。
二、发现散落于经典文本中的马克思文艺理论观点
1. 关于文艺的本质
从不同的视角探讨文艺,总结出文艺的本质也不尽相同。马克思对于文艺本质的理解是建立在意识形态领域之上的,正如他在《手稿》中写道:“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里提到的“美的规律”,可以理解为美之所以为美的法则,人的美就是由于人遵循这种法则,亦或者说美本身就是一种规律,具有规律的客观性。马克思的“美的规律”跳过了主观化美学理论的唯心主义陷阱,又绕过了美作为某种客观属性的机械化美学理论的错误方向。马克思对文艺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后,马克思提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明确了文艺的本质,指出文艺的存在与发展都受制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矛盾关系。因此,马克思认为文艺不论是内容上的更迭和形式上的变换都与社会经济基础息息相关。对于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的关联性,马克思又提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发展存在不同步的现象。“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换言之,物质生产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单向的。艺术并不能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存在物质生产极大发展而艺术不发展的情况。文艺又是艺术不可分隔的部分,文艺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亦不成比例。马克思这一理论充分地说明了建立在意识形态之上的文艺活动具有独立性。然而,文艺生产又是不是一种物质生产呢?马克思在《手稿》就提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可见,马克思认为艺术的生产不能直接等同于物质的生产。艺术的生产可以作为生产的“特殊方式”。文艺也是相同的道理,在当今这个开放与发展的时代,文艺的生产很难完全脱离消费活动单独地存在。文艺生产作为特殊的生产方式,不仅要追求文艺所能带来的美的体验,还要考虑生产的逐利性。
2. 关于文艺的作品
马克思重视文艺,认为文艺并非功利性的人类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作家绝不是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无论对作家或其他人来说,作品根本不是手段,所以在必要时作家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自己个人的生存”。文艺作品本身就是目的,创作文艺作品是人类自觉自由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在探究文艺的本质,并没有被文艺概念的框架所束缚,而将文艺放置于社会生活,从人类实践活动深刻地把握文艺。他认为文艺与社会生活不可以割裂地看待,文艺作品一方面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被赋予了文艺创作者的情感或者理想。文艺作品往往能够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这些情感共鸣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为什么文艺作品能够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在马克思看来,文艺作品能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源于文艺作品的“真”,正如马克思曾提及:“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的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这里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是文艺创作者的情感或者理想与他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相契合而产生的“流露”。文艺作品是文艺创作者主观情感与其所处的客观现实辩证统一的成果。文艺作品的“真”还要遵循事物的本质以及符合事物的逻辑。对于事物的本质方面,马克思特别注重典型人物合理地虚构。正如马克思指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同时,“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是不那样典型了。”马克思认为典型人物是“一定的单个人”,这里的“一定”体现了典型人物是独特的具体的现实的人,“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典型人物不能脱离所处的环境抽象地存在。典型人物只有与所处环境的融合,才能让大众感受到典型之所以为典型的合理之处。对于事物的逻辑方面,马克思主张情节的设置需要遵循客观事物的逻辑。马克思认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有着自身的逻辑线路,创作者要以客观事物的发展逻辑为基准,反对创作者为了自己的意图肆意地破环客观事物发展的逻辑。
3. 关于文艺的评判
文艺的评论和批判是研究文艺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文艺的评论和批判是人们对文艺作出自己理解的一种表达方式。马克思这一生读过很多文艺作品,并且对其中大部分的文艺作品作出了独特的评判。例如:《巴黎的秘密》和《济金根》的评论。然而,这里为什么说是独特的评判?原因在于马克思对文艺作品有自己评判的标准和原则。马克思对文艺的评判一方面基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又着重考虑文艺的内在逻辑关联,形成了作品的核心内容与表达形式相统一的评判标准。马克思文艺评判标准不是一成不变,是一个动态的评判标准。这个评判标准会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地优化。马克思评判文艺作品,不仅按照他的评判标准,还遵守他的评判原则。马克思文艺评判原则的最大特点是实事求是。马克思评判原则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中的时代背景来评判该作品所刻画的人物和传递的思想。马克思对文艺的评判不局限于自身的视角,而是希望通过对文艺作品的评判使得人们具有更好地审美体验,以达到启发人们的思想,真正地发挥文艺的积极功能。
三、揭示马克思文艺理论对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理论价值以及我国文艺事业建设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文艺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离不开马克思文艺理论这片理论土壤。马克思文艺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其内容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另一方面,马克思文艺理论对我国文艺事业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指导意义,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为根基不动摇,灵活运用,积极创新,为文艺事业建设提供新的时代内涵。
1. 对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热爱文艺,在他的经济学、哲学等学说中都有涉猎文艺理论。马克思也重视文艺,把文艺作为同哲学、政治、宗教一般的意识形态,认为文艺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是他所处时代的科学文艺理论的先驱。马克思文艺理论对我国文艺理论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理论价值在于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文艺理论有着严密的逻辑和科学的内容。因此,我们要继承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精髓,为文艺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方案。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理论价值还在于它的启发性和借鉴性。马克思文艺理论能够指引我国文艺理论研究方向,能够给予我国文艺思想上的启迪,能够提供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一般性原则和创新性的方法。马克思文艺理论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具有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文艺理论需要结合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现实背景,立足于我国现实基础,才能形成符合新时代的适应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当代马克思文艺理论。
2. 对我国文艺事业建设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文艺理论是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它的基本原理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在我国文艺实践中发挥着显着的现实指导意义。党的十九大提出当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印证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化需要也在逐渐增高。这一变化使得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迎来新的发展高潮。文艺工作者应当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创作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马克思文艺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是我国文艺事业建设的必然选择。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科学内容同我国的审美经验与文艺实践相结合,开拓进取,创作出立足于新时代的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艺作品,才能强化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理论穿透力,才能推动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8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28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2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2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3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2页.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3页.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是全面的,包括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法制建设、经济建设等,其实质是农村以及农村的主体---农民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无可置疑的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民既是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建设的客...
中国的西方概念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按时序有关西方的学说大概被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上古时期内外关系基本之形式之形成。第二,秦汉帝国时期神圣方位的东移。第三,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天观点之诞生及神圣方位复归于西的进程。第...
郭绍虞先生在1980年11月5日《人民日报》撰文,他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时我国多民族文艺理论研究现状:较多注意汉民族的理论而较少注意兄弟民族的理论。这种情况,近年来已有所改变兄弟民族的文艺理论也有所发现。但是,总的说来,这方面的工作还做得不够,还需要有人...
一、引言。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盛行,给经典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经典在不断的平面化、娱乐化和商业化过程中,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崇高的审美价值以及高尚的人文关怀等价值被不断削弱。在这种情况下,经典文学陷入了尴尬的生存境地。然而,大众文...
一、文学史如何可能?谈论文学理论的历史,还是要从文学的历史说起。这是一个大问题,需要专门谈,但我想在这里提示一个大意。学界都熟悉亚里士多德的名言,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这个说法受一种三分的逻辑所支配:历史=个别;哲...
作为作家的沈从文,用抒情、唯美、自然的笔触,创作了大量引人注目的小说,从而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作为批评家的沈从文,用平静优美的感悟式的散文化语言表达了他对评论对象的品味。从他的《沫沫集》等一系列批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
文艺世界是人类文明中一个最为多采多姿的领域。文艺创作的形式多样化,而且每一朝代都有其优秀的作品:如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卡尔李卜克内西(1871-1919),德国社会民主党革命派的着名领袖,第二国际和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着名的宣传鼓动家和组织家。李卜克内西是在严酷的阶级斗争中和革命家庭影响下长大的,他的成长也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亲切关怀和教导,...
每个人都有他理解的局限性,用自我的方式来理解和表述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终极的意义,所谓的意义都完全基于不同的理解。在文学和文艺评论中,有谁能说他对于文本的解读是彻底正确的?每一位评论家都用他们自己的方法来诠释文本,建立自己的理论。...
绪论匈牙利着名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乔治卢卡奇(1855-1971),在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不仅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表,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鼻祖,以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创始人。卢卡奇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