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卢卡奇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与胡风文论的关系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9 共329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绪论
  
  匈牙利着名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乔治·卢卡奇(1855-1971),在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不仅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表,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鼻祖,以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创始人。卢卡奇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荆棘坎坷,政治运动的起起落落塑造了他命途多舛的一生。虽然卢卡奇曾经多次迫不得已检讨和批判自己的观点,也曾经历来自外界的严厉批评,但是不管环境多艰险压力多大,他都一直关心着马克思主义的成长,同时保持着自己观念的独立性。在文艺理论方面,卢卡奇主要论着包括《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一)(二)》《审美特性(一)(二)》《卢卡契文学论文选(第一卷):论德语文学》,其中阐述的关于“伟大的现实主义文论”以及审美反映、审美特性等文艺学、美学理论,都是整个文论界绕不开也抛不掉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二十世纪引起了巨大的文学论争,也给二十一世纪文论带来了关于文学本质及文学发展趋势的反思,意义重大。当然,其中也包括中国文坛。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亟需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红色火种,对卢卡奇文论的译介和传播也逐步开始。在卢卡奇文论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左翼文学家胡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胡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由于他与卢卡奇的理论观点有着天然亲近感,被后世称为“东方的卢卡奇”.胡风也主动将自己的文学理论运用到创作实践之中,以他为首的“七月派”在当时文坛语境中独树一帜。
  
  国内对于卢卡奇的认识与研究开始于 1935 年,标志性事件为《左拉与现实主义》的发表。当时文论界的大部分理论家持否定观点,只有胡风及以其为首的“七月派”公开支持卢卡奇,并将其着作予以译介和传播。胡风将吕荧翻译的《叙述与描写》一文发表在 1940 年 6 月的《七月》杂志上。之后,胡风将亲自翻译的卢卡奇《小说底本质》(即《小说理论》的节选)发表在了《小说家》杂志上。
  
  除此之外,胡风在自己的文论中也多次提及卢卡奇的着作原文,引用卢卡奇的理论来支撑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并高度赞赏卢卡奇文论的珍贵价值。可以说,胡风是左翼文学流派中极少直接阅读过卢卡奇的文章并有意识地将之运用到自己文论中的文论家,卢卡奇为胡风提供了理论营养,同时胡风也对卢卡奇在中国文论界的传播贡献着巨大的力量。卢卡奇在中国找到了胡风这一心灵相通的挚交,胡风找到了卢卡奇这一面理论旗帜。
  
  随着八十年代思想解放大潮的涌起,国内的卢卡奇文论翻译及研究逐渐兴盛,与之前的“夹缝中的生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文论如同野草一般蓬勃发展,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诸如《卢卡奇文学论文集(一)(二)》《审美特性》《历史与阶级意识》等中文书籍及《卢卡奇自传》《卢卡奇谈话录》等传记性书籍的出版。九十年代出版的马驰先生的《卢卡奇美学思想论纲》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卢卡奇的美学思想。此书是马驰先生的博士毕业论文,文章通过上篇、中篇向我们全面呈现了卢卡奇的思想历程、美学思想及文论思想。下篇“卢卡奇与中国现实主义文论”论述了卢卡奇理论传入我国的条件,以及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与我国重要理论家产生的思想碰撞。之后,对卢卡奇的研究逐步系统和深入,刘秀兰先生的《卢卡奇新论:20 世纪思想和理论斗争漩涡中的乔治·卢卡奇研究》,衣俊卿先生的《卢卡奇再评价》等都在不同角度对卢卡奇文论进行了研究。博硕士论文中也涌现出专门研究卢卡奇文论的论文,例如河南大学王银辉《穿越“阴霾”走向新生--卢卡奇文学理论在中国(1928-2011)》。此文将“卢卡奇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的整体历程”设置为研究对象,并在中西现当代文化交流的大背景对此进行透视,勾勒出中国对卢卡奇文艺理论接受的概貌。此外,吉林大学刘洋《格奥尔格·卢卡契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吉林大学邹之坤《历史辩证法》,北京大学袁一达《卢卡奇晚年三大理论创新》,复旦大学刘明文《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宋朝普《青年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等,涉及到卢卡奇的哲学研究、美学思想研究、比较研究。其中的比较研究包括卢卡奇与布莱希特的比较、卢卡奇与左翼文学思潮的比较、卢卡奇与赫勒的研究等,较少涉及卢卡奇与胡风的专门比较研究。
  
  对于胡风文论的研究,有很多专门研究胡风文论的着作,如范际燕、钱文亮的《胡风论--对胡风的文化与文学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术上的空白,深入挖掘胡风传记着作与回忆录,将比较敏感的“胡风事件”展现出来,放置于历史大背景之中去分析和解读。王丽丽的《在文艺与形态意识之间--胡风研究》创新地运用了社会科学方法展现胡风文论,为胡风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这也从侧面表明了胡风文论具有多重阐释方式与价值。于 2011 年出版的高文波先生的《胡风文学批评论稿》采用文本细读方发法深入细致地分析了胡风的《论民族形式问题》《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等代表作。专门研究胡风文艺思想的博硕士论文也蔚为大观。山东大学朱朝辉的博士论文《中国现代文论话语建构中的胡风文艺思想》,通过纵向和横向研究分析了胡风文艺思想在 20 世纪中国现当代文论体系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高屋建瓴。长安大学马熠航与安徽师范大学沈健同名的硕士论文《胡风文艺思想研究》,向我们系统地呈现出胡风文艺思想的全貌。论文不胜枚举,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这也正说明了胡风文论是一个“说不尽的文本”.这些论文虽然也有一些提到过卢卡奇对胡风的影响,但并没有系统详细论述。
  
  目前虽然专门研究卢卡奇对胡风影响的专着与论文较少,但仍有一些研究资料可供借鉴。一类是将卢卡奇与胡风进行比较的文章。如艾晓明《胡风与卢卡奇》。此文系艾晓明博士论文《左翼文学思潮:中国与世界》中的一章,认为卢卡奇对胡风的影响十分有限,指明“胡风师承卢卡奇”的说法有夸大作用,此说法忽视了胡风文艺理论的内部生成要素。马驰在《卢卡奇美学思想论纲》中针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地反驳。扬州大学张晨阳的硕士论文《比较视野中的卢卡奇与胡风文艺思想》包含两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底蕴比较、主体性美学比较以及现实主义文艺实践观比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沈静的硕士论文《卢卡奇对胡风现实主义文论的影响与比较研究》中二者的影响研究并不具体,更侧重于比较研究,这为本文细致研究二者影响关系延伸出较大空间。第二类是研究卢卡奇“中国接受”理论中涉及到的卢卡奇对胡风影响部分。如 2008 年华东师范大学陈伦杰的硕士论文《卢卡奇文艺理论的中国接受研究》以历时性研究的角度,运用“萨义德原理”揭示卢卡奇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接纳史与发展史,但并未细致论述卢卡奇对于胡风的影响。三是暗含着确证卢卡奇对胡风影响的一些论文,这些论文虽然散见在各处,但是对本篇文章的写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黎活仁的《福本主义对鲁迅的影响》介绍了鲁迅接受福本主义的全过程,并明确指出胡风是“福本主义”者。这些文章为本文观点做了强有力的论据支撑和理论支持。卢卡奇文艺理论对胡风存在着影响关系,已经被很多学者认同并予以阐释。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以卢卡奇与胡风文艺理论着作为研究基础,通过更加细致地梳理卢卡奇文艺理论对胡风的影响,来厘清胡风文论与卢卡奇文论的关系以及卢卡奇文论在中国文坛中被接受历程的环境与命运。这不仅对卢卡奇文论、对胡风文论的系统研究有重要价值,也可通过胡风对卢卡奇的接受与重建来反观中国现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轨迹,探索当代文论的建构和发展道路。同时,卢卡奇与胡风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相关问题的理解,以卢卡奇对胡风的影响研究为基点,总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进程中中国化的经验教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现实主义文论是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论的主流,马克思主义文论对我国现实主义的文论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而卢卡奇和胡风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都以非主流的状态傲立于主流的马克思文论以及现实主义文论之中,为之注入了鲜活血液,增添了光亮。如今,面对我国文学碎片化和虚无化的倾向,卢卡奇与胡风毕生倡导的现实主义文论正在警示着我们,文学不能离开现实,文学不能虚无历史,文学不能不表现永恒的人性。我们应当用卢卡奇和胡风的现实主义方向和人道主义精神去恢复文学与文论的历史精神、人文情怀,使我国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焕发出蓬勃活力。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