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基本出发点,倡导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价值观。
这就要求改变以往学生听着学、机械记的状况,采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有利于实现三维课程目标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基于此,笔者在改变教学方式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收获了一些成功和体会。
一、以学案搭建教与学的桥梁
学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学生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教师通过依据教材知识发展顺序、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脉络编制学案,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和老师的意图,为即将发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案的课堂记录及问题解决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阶段教学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因此,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帮助教师诊断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的一种重要媒介,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1. 学案的编制
学案的编制是否合适是决定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为了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容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和提高练习的匹配度,我们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为原则,按课时编写学案。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确定栏目。为了充分发挥学案的功能以及便于学习资料的整理,我们将预习、课堂教学、笔记、作业集学案于一身,设计了“课题”、“学习目标”、“知识整理”、“例题讨论”、“问题解决”五个栏目。“课题”告诉学生该课时内容标题及其所属的专题和单元。“学习目标”以简洁、清晰、可观测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学习的结果及标准。“知识整理”是本课时学习的重点内容,以填空形式呈现出来,类似于学生的课堂笔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例题讨论”是精心设计的用于课堂教学中能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的一系列问题组或能为学生提供适当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的典型例题。“问题解决”用于检测学习效果,是教师精心挑选或编写的深广度适宜且具有一定层次的同步课时作业。
其次,集体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学案的编制一定要借助集体教研的力量。备课组长先提前一周预告集体研讨计划,让全体组员就一周(3 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准备,形成说课方案。然后,在集体教研时间内组织说课研讨,每一课时分别由一人主说,其他组员发表见解,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在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情、主要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同步作业等方面达成共识。
第三,任务分工。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已达成共识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工,由不同组员轮流承担,一人一案,形成学案电子初稿,于上课前一周交备课组长审查、统稿,进行最后的修改并形成定稿。
2. 学案的应用
学案的应用是否合理是制约学案功能发挥是否充分的关键。学案的使用过程分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
课前,教师提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学案研读教材,对学习目标、内容概要及需要的前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对疑点作好标记,为课堂有针对地学习做好准备。
课堂上,教师先通过抽查部分学案或直接提问的方式简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把握学情,再以学定教,灵活运用学案各栏目,努力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来获取知识、总结方法。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积极进行各项活动的同时认真地在学案上做好课堂笔记,并对未解决的疑点问题作好记号,便于课后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课后,学生先对“知识整理”进行重点理解和记忆,及时巩固当天所学,再独立完成“问题解决”。然后,教师批阅学案,一方面了解学生课堂上是否专心、认真,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尚待解决的问题,为作业的有效讲评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教师反思、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提供有效依据。接着,学生在老师讲评的基础上就批阅过的学案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将学案按专题整理成册,便于以后的复习。最后,教师也将附有教学反思或教学后记的学案整理成册,以便今后教学的借鉴。
通过学案这一桥梁,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去,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而教师则借助学案,能够更好地把握学情、学况,从而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以活动促成课堂的“生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在实际操作和体验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条件组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学案的实施可以很好地避免学生为了做笔记而不能积极地思考和很好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去,为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了时间和效率保障。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活动,教师要在学案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精心预设,依据教材中的活动和素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实际围绕核心内容进行具体的活动设计。
1. 分组活动
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四至六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实验、练习等课堂活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提高个体活动的参与度。在分组活动中,每个小组活动的内容可以相同,也可不同,教师要依据教学时间及内容需要进行灵活设计。
如果活动内容不复杂且较难分割成几个独立的部分,就让各组进行相同内容的活动。例如,在进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时,我们将教材上“活动与探究”进行了改进,设计成微型实验,进行分组活动——先在盛有少量稀硫酸的培养皿中放入一锌粒,观察现象;再在锌的旁边放入一小片铜(不与锌接触),观察现象;再用一弯曲的铜丝,将其两头分别与铜片、锌粒接触,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最后用两根导线分别将铜片、锌粒与灵敏电流计连接起来,观察现象,进行验证。随着实验活动过程的层层推进,引发了学生阵阵惊喜,主动探究的思维得到了充分调动。
如果学习核心内容所需的活动任务较复杂、时间较长,那么就把任务分割为几个较小的部分,由几个小组分担完成,然后教师组织各组汇报来分享研究结果。例如,在进行“气体摩尔体积”教学时,教材安排有“交流与讨论”——“已知密度,计算 1molAl、Fe、H2O、C2H5OH、H2、N2、CO 的体积,分析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利用这些因素对以上计算结果作出解释。”我们可以让每组学生计算一种物质,然后分享结果,再分组讨论影响因素,就可大大节省时间。
又如,在进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时,可以先组织分组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然后在汇报总结后进行任务分工,每组研究一个因素,分别依据给定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最后各组汇报研究过程及结果,归纳得出结论。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师生互动愉快,教学进程流畅,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锻炼能力、提升价值观。
为了提高分组活动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每个小组以 4~6 个成员为宜。因小组人数越少,则组数就越多,教师监控就越困难;反之,若小组人数较多,则争论较多,达成共识就较难,且成员的参与度会降低。
(2)组内成员须进行角色定位和明确分工,将具体任务分工到个人,以起到互相监督和防止出现消极参与的现象。
(3)活动前,须确保让各小组明确活动的内容、时间和目标,以保障活动顺利进行。
(4)活动后应进行适当的点评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分组活动的持续开展。
2. 角色互换活动
所谓角色互换活动,就是课堂上采取师生角色互换方式进行教与学的活动。这种“赶鸭子上架”式的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1)学生演示实验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常易出现“教师演得忙,学生看热闹”的现象,实验教学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而进行学生实验则教师难以顾及所有学生,且耗时也相对增加。若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实验,则不仅能克服教师演示实验的专断、包演,增强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还能有效节省课时,发挥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进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时,我们让学生先阅读教材上的实验步骤,了解操作要领,然后请不同的学生分别演示称量、溶解、转移、定容等操作,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指出其操作的不规范之处,并分析由此可能带来的误差。在好胜心的驱动下,演员不希望被“找茬”、观众则希望能发现演员的“瑕疵”,同学们都十分投入。通过演示整个操作流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该实验的操作方法、误差分析方法,而且还感悟到规范实验的重要性,可谓一举多得。
(2)学生讲题
在习题教学中,学生习惯于依赖老师进行知识的复习和问题的解决,而缺少对问题的自主反思和对问题解决策略的关注,因而常出现教师抱怨“这种题已经讲过不下三遍了,错误率还这么高”的现象。开展学生讲题活动,让学生诉说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情,对症下药。
在学生讲题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的典型错题或经典例题,让学生课前准备,然后在课上到讲台来讲,无论对错,都向大家阐明自己是如何解决该题的,包括:解说已知条件、所求、涉及的知识点、突破口及其原因、方法等,而教师则以学生的身份去听课、发现问题适时点拨,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行自我矫正。为激发听者积极参与,鼓励创新,在此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指出问题或发表不同的见解。
为提高角色互换活动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教师要善于组织和调控。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活动中教师要见机行事,化弊为利,推动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障课堂的有序流畅。
②进行角色互换的学生要随机选择。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无意中重复选择同样的学生而让学生认为老师偏爱一部分人,另一方面可以防止部分学生消极怠工,将自己置身事外。
③活动完成后要及时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演”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挑战,勇于创新。
三、以“研究”激发学生实践创新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方式通常是指导老师带领一小组学生围绕一个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并形成研究结果。如果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方式,把课堂开放到现实的情景中,将学科教学中的某些问题形成研究主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学习搜集、分析、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交流与合作,则有利于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1. 课题的拟定
为了将研究性学习与化学教学整合起来,我们采用教师选题方式进行统筹安排。同备课组的老师群策群力,依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结合当地条件、社会关注的资源和环境等热点、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等,事先拟定好 4-5 个课题供学生分组选择。
例如,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钠、铝、铁、铜、氯、硅、硫、氮等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其中二氧化硫引起的污染是社会关注点之一,钠和氯元素的知识涉及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铝、铁元素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另外,当地纺织业发达,有几家污水处理厂和热电厂。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拟定了以下课题:铝元素与人体健康、补铁剂及其铁元素存在形式研究、当地热电厂燃煤脱硫方式研究、染厂污水处理方式的调查研究、海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五个课题。
2. 活动的流程
首先,期初在自愿组合和教师调配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4-5 个小组,每组 6-8 人,选定组长。教师提供事先拟定的课题,让各组选择,领取任务。若遇到有多选或不选的课题,则以抓阄方式决定,以保证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研究课题。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在研究课题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对研究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整,重新确定课题名称。
然后,教师依据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内容的进度规定各组完成研究的时间。学生在明确要求后,进行组内分工,制定研究计划,逐步展开研究。为保障研究的顺利进行,此阶段教师应进行全程管理和监控,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为研究的可行性提供意见、为查阅资料提供方便、为学生调查、访问牵线搭桥等。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在相应的教学内容完成后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成果的汇报。一方面是让该组同学向大家展示他们一段时间来的辛苦所得,另一方面也让全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更全面,认识更深刻。
由于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在研究时间及研究内容上都受到了一定限制,所以我们在拟定课题时切入点不能太大,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他们的研究不一定能像研究性学习课程那样面面俱到,研究不够深入也在情理之中。关键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这样的活动方式,能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研究实践中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既有利于拓展学科知识,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化学的研究方法及化学与生活、技术关系的理解。
总之,践行新课程理念,探索化学教学的有效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提高科学素养、激发创新潜能,是一线化学教师的共同追求。发展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希望本课题的实践与探索能启发更多的同行去研究与创新,共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 美 ] 加里·D. 鲍里奇 . 有效教学方法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4] 刘均照等 . 高中化学导学案教学及小组合作研究实施的感悟与思考 [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3).
[5] 李婷 . 浅谈化学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 [J]. 教育教学论坛,2013(33).
近几年,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各地不断实施,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新课程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实践教学操作中可以看到课堂教学模式并不那么符合新课堂教学,大部分课堂教学忽略了高中化学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机械地搞合作形式,出现很多不适...
自新课标改革以来,高中化学教学就不断的接近于实际生活,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且对师生也有了相对的要求。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呢,学生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简言之,新课标改革后,...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可以这样说,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穷其一生,都不可能将其学完,更不要说完全掌握。实际上,作为家长来讲也好,作为教师来讲也好,我们一定要清楚,如果我们把知识比作黄金的...
目前许多中学化学教师逐渐改变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化学概念图和化学思维导图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两个有力武器,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将两图混淆,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因此,弄清两种图的区别、优势以及适用范围是有必要...
1.翻转课堂的含义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1].翻转课堂的实现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网络环境;二是学生必须具备非常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今天的社会教育大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日益普及,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及其提供的相关服务和功能。如何开展网络时代的教与学已经有了较多的论述,但针对化学学科...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前,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这种学习方法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上课缺乏积极性,限制了思维的发展,使他们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要培养学生的...
新课程理念提出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实施教学,促使学生的学习全面和谐地发展。然而,很多教师确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文科教学的内容,数理化这样的自然科学偏重于客观理性,难以渗透情感教育。很多教师在公开课或...
一、悬念激趣上课伊始,一个恰当且耐人寻味的问题能快速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时,一定要注意精练,要有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在化学课上,一些典型的问题其实是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思维,紧紧抓住他们的心弦,促使其情绪逐渐高涨起来,...
在教学资源日益丰富的背景下,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优化教学模式可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同时在完善化学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还应该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