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认识
生成性教学资源就是化学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可被用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各种教学因素,如:学生学习中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合作情况、发表的观点、 提出的问题或是错误的问题和解答等。 它具有以下特点:1.非预设性,生成性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之前不能预设的,因此,它不同于教材、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基础性教学资源, 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瞬时捕捉。 2.潜在性,生成性学生教学资源并不是现实的课程要素和条件, 它隐藏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中。 3.情境性,生成性学生教学资源产生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 其生成的内容与教学情境紧密相关。 教学情境是生成性教学资源生成的平台,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生成性教学资源无法生成。 而必修课程是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 选取必修课作为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二、必修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一)问题的提出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配平时, 用化合价升降法配氧化还原反应: 从反应物中找到化合价升高的元素, 在生成物中找到此元素升高到几价, 再在反应物中找到化合价降低的元素,在生成物中找到此元素降低到几价,然后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使化合价升高的总数等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 这样就找到含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的物质的系数, 而所含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元素的系数用观察法按照元素质量守恒配平。 在练习了几个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之后, 我告诉学生要准备挑战一下难度,练习以下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KM-nO4+H2O2+H2SO4---K2SO4+MnSO4+O2+H2O 因为此反应是一个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用时较长,有一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2KMnO4+5H2O2+3H2SO4=K2SO4+2MnSO4+5O2+8H2O . 本以为可以结束, 这时有学生说还有别的配平系 数 , 比 如 :2KMnO4+H2O2+3H2SO4=K2SO4+2MnSO4+3O2+4H2O,2KMnO4+3H2O2+3H2SO4=K2SO4+2MnSO4+4O2+6H2O 等 . 一 个普通的氧化还原反应怎么会有这么多个配平系数呢?
(二)问题解决过程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是否配平, 不仅要满足元素化合价升高和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相等,还要满足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不能只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在初中化学学习时,学生学得是观察法配平,学生就会有这样的认识, 用观察法配平了就是配平了, 殊不知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本质是元素得失电子数相等, 特征是元素化合价升高和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相等。 本题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后两个答案虽然满足质量守恒定律,但 KMnO4中锰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不等于 H2O2中氧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 比如,第一个,Mn 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是 10,而 H2O2中氧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是 2, 化合价降低总数和化合价升高总数不相等。 第二个,Mn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是 10,而 H2O2中氧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是 6, 化合价降低总数和化合价升高总数也不相等。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学生无法正确地用双线桥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变化,那就用观察法直接配平,没有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所以元素质量守恒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所以此反应只有一个正确的配平系数, 只能用元素化合价升降法配平。
三、必修2中的乙烯化学性质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一)问题的提出在圆底烧瓶中加入乙醇和浓硫酸 (体积比约 1:3)的混合液 20ml,放入几片碎瓷片,以避免混合液在受热时暴沸。 加热混合液,使液体温度迅速升到 170℃,将生成的气体分别通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正确结论是乙烯气体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并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有的学生质疑:烧瓶底部有黑色的碳, 单质碳和浓硫酸加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 CO2和 SO2气体, 会不会是 SO2气体使溶 液 褪 色 ? 加 热 时 会 产 生 C2H5OH 蒸 气 ,C2H5OH 会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吗?
(二)问题解决过程经过师生讨论认为:1.先验证有没有 SO2气体杂质产生。 在乙烯发生装置后直接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观察品红溶液是否褪色,结果是品红褪色,说明可能有 SO2气体,然后再在乙烯发生装置和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之间连接一个盛 NaOH 溶液的洗气瓶, 观察除去 SO2气体,CO2气体和 C2H5OH 蒸 汽后 , 乙烯气体能否使品红褪色, 结果品红溶液不褪色,到此就可以说明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SO2气体。 2.验证 C2H5OH 蒸汽能否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往盛有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 C2H5OH 液 体 , 观察是否褪色 ? 结果是C2H5OH 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了 ,所以乙烯气体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之前要除去 C2H5OH 蒸气,防止 C2H5OH 干扰乙烯的性质检验。 所以乙 烯 与 溴 的 四 氯 化 碳 溶 液 反 应 前 通 过 浓NaOH 溶液 , 结果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仍能褪色,说明是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而乙 烯 与 高 锰 酸 钾 溶 液 反 应 前 也 要 通 过 浓NaOH 溶 液 , 既除去 SO2气体干扰, 又除去C2H5OH 蒸气的干扰,才能说明乙烯气体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四、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教师角色的思考按照新课标理念, 教师不应只作为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的传统型教师, 教师要重新定位,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到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随机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自主建构来完成对知识的真正“接受”. 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二)关于生成性教学“度”的思考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并不反对教学预设, 把预设和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才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要求。 为了达到这种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但是不能漫无目的地探究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
本文选取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和乙烯性质内容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不超范围, 均是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展开的。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思考新课标理念之一要求鼓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那么现在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应该只是考试,不应该把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教学目标应该是丰富的、多元的。 本文选取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和乙烯性质内容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体现思维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生学会了质疑和探究,培养了发散思维,个性得以彰显,同时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 学生和教师的价值得以实现。
总之,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能漠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存在, 认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价值并与预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整合,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才能更好地鼓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这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近几年,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各地不断实施,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新课程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实践教学操作中可以看到课堂教学模式并不那么符合新课堂教学,大部分课堂教学忽略了高中化学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机械地搞合作形式,出现很多不适...
自新课标改革以来,高中化学教学就不断的接近于实际生活,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且对师生也有了相对的要求。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呢,学生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简言之,新课标改革后,...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可以这样说,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穷其一生,都不可能将其学完,更不要说完全掌握。实际上,作为家长来讲也好,作为教师来讲也好,我们一定要清楚,如果我们把知识比作黄金的...
1.翻转课堂的含义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1].翻转课堂的实现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网络环境;二是学生必须具备非常强...
一、悬念激趣上课伊始,一个恰当且耐人寻味的问题能快速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时,一定要注意精练,要有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在化学课上,一些典型的问题其实是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思维,紧紧抓住他们的心弦,促使其情绪逐渐高涨起来,...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科的实际情况,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科的特点作为基础,提倡新型的学习模式,也就是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注重学生...
高中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强调: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
在教师进行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这样一种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产生新问题去,使学生的大脑始终能够保持在一种思考状态,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他们才会对知识进行更深刻的学习。一、学生化学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1.落后的教育教学观...
学习既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与发展自身能力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人格发展的内在机制。但是,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当中,化学教师的教是重点,学生的学则常常被忽略掉,这也导致了很多化学教师辛苦备课讲课,学生...
在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当代,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培养目标已经发生改变,从过去的培养接班人向培养劳动者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在培养目标上不仅要培养一批拨尖人才,更要体现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普通公民。下面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