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近代社会因素对山西形意拳的影响探讨
【第一章】山西形意拳发展的社会作用前言
【第二章】形意拳与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章】近代山西形意拳推广研究方法
【第四章】近代山西形意拳发展历程阶段分析
【5.1 5.2】晋商商业的繁荣是形意拳发展的驱动力
【5.3 5.4】地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的文化因素
【结论/参考文献】近代形意拳发展的社会动因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5.3 地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的文化因素
5.3.1“尚武”精神的地域文化对山西形意拳发展的影响
山西地处华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坡的东部,“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山西地理位置毗邻塞外,历史上山西战乱不断,特别是山西的北部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养成了尚武的民风,当时的乡民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对其性格特点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山西地区人文环境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乡民形成了坚毅、勇武的性格特点,促进了“尚武”精神在这一地区的形成,“尚武”精神也成为了山西区域文化的一部分,古语云:“山东出相,山西出将”[35],历史上的山西名将辈出,有“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有“千里走单骑”的武圣关羽,有“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有号称“无敌”北宋名将杨业等等,这些武将的出现,导致了当地乡民极为尚武,将门之后受父辈的熏陶,也使“尚武”精神得以延续,名将的大量出现奠定了山西地区尚武的精神文化形成,清以后,山西地区社会安定,战事甚少,促进了山西商业的发展,晋商的财富积累飞速增加,但自古尚武的性格特点依然体现在山西的社会环境中,当时的山西人较为富足,人们对武术的需求不仅仅是因为生存的需要,随着晋商商业的发展,尚武精神已成为山西区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种尚武的社会风气,对山西武术的发展和传承是有着促进的作用,习武是坚持不懈、不断探索的过程,真正从人的内心热爱才可能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学习。而深入到山西人内心深处的“尚武”精神无疑是最好的动力。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的武术名家,特别是山西的晋中地区习武成风,当时山西地区的就有晋北的鞭杆,洪洞的通背拳,平遥的信拳、祁县的戴氏心意拳等等,这种习武成风的社会环境,十分有利于传统武术的发展,这些都为近代山西形意拳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近代的山西武术走向了一个巅峰。
5.3.2“天人合一”的文化底蕴
庄子云“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这是对古代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描述,在道家看来“天人合一”指天和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是道家“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天人合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36].《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人三者相应,《易经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强调三才之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不仅仅有人道,人道的作用在于融万物,人与自然相融合[37].人的行为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山形意拳的入门功“三体式桩功”就是根据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中的天、地、人三才而创立的,按照人体三节(上肢、下肢、躯干)与天、地、人三才相对应结合的基础桩功,使“身如桩木之稳固”,按照自然法则,锻炼身体,拳理拳法中无疑体现人与自然的共融,“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因此通过“三体式桩功”的练习,可以促进形意拳的练习。
形意拳的基本拳理“六合为法”,即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动作一出,上肢、下肢、躯干必须合一,念一动,意、气、力必须合一,拳谱云:“心与眼合益明,心与耳合益聪,心与手合益疾,眼与手合益准。”全身上下从内到外无不相合,总之,一动无不动,一合无不合。
这都是“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在形意拳中的体现形式,形意拳的三性(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和三层功夫(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都是通过自身的锻炼,与他人较量武技,不断地研究、创新、升华,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38],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此外,形意拳中的十二形拳,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十二种动物,模拟十二种动物的形态与技能,模仿动物的形态,观察其意境,立法为拳,十二形拳以形取意、形意兼得,使象形融于拳法,使自然界的动物为人所用,是“天人合一”传统哲学思想的又一体现形式,可见,在山西形意拳中处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形意拳是在传统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
5.3.3 五行学说对形意拳拳术理论的影响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它认为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的,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五种物质相生相克、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存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五行出自《尚书·洪范篇》,主要研究事物相生相克的的原理,五行相生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是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39].这就是当时形意拳创编五行拳的理论依据,山西形意拳就是根据五行学说创编了五行拳,被称为形意母拳,即劈、崩、钻、炮、横五拳,古拳谱中说五行拳按照金、木、水、火、土而命名,以斧、箭、闪、炮、弹喻之,五行拳的立拳之本就是五行生克原理,五行生克也是技击之术的依据。五行拳外修劈、崩、钻、炮、横五拳,内应肺、肝、肾、心、脾五脏。招式简单,容易入门,但是易学难精,李洛能在练五行拳之初,劈拳就整整练了两年之久。只有严格按照练功要求,一招一式的刻苦学习,精斯术而学以致用不难矣。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五行拳相生是指劈生钻,钻生崩,崩生炮,炮生横,横生劈;五行拳相克是指劈破崩,崩破横,横破钻,钻破炮,炮破劈[40].五行生克与形意五行拳关系如图 5-1:
古谱有云:“劈拳内应肺,外通鼻,在体为皮毛,守窍于膻中,气发于肺腑。崩拳内应肺,外通眼,在体为筋,守窍于夹脊,气发于肝脏。钻拳内应肾,外通耳,在体为骨,守窍于会阴,气发于肾脏。炮拳内应心,外通舌,在体为血,守窍于祖窍,气发于心脏。横拳内应脾,外通口,在体为肌肉,有守窍中脘,气发脏腑。”大意就是五行拳锻炼人体五脏、五官、形体、五窍的对应关系(表 5-2 )坚持练习劈拳对肺脏有好处,练习崩拳舒活肝脏,练习钻拳养护肾脏,练习炮拳增强心脏,横拳利于脾脏。这与传统中医思想的内脏五行关系有紧紧地联合在了一起。形意五行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五行学说的之道,五行学说在其拳理、拳技、养生等方面都有重要地位。
5.4 动乱不堪的政局对山西形意拳的影响
5.4.1 近代列强的侵略对山西形意拳发展的推动作用
道光十九年,湖广总督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英国商人走私鸦片的嚣张气焰,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这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近代的中国遭受着内忧外患的、动荡不安的困境,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部血泪史,同时也是中国人反对帝国主义、翻地外来侵略的奋斗史,从 1840 年开始,晚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进一步打开国门,割让土地,赔付巨额赔款。期间发生了众多的政治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直至 1912 年,中华民国政府宣告成立,清政府灭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山西形意拳大师们深明大义,纷纷投入到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运动之中,体现了练武之人的民族气节,当时有日本武士在天津摆擂半余月,连伤多名武林高手,山西形意拳高手车毅斋听闻,不辞辛苦从山西太谷县赶到天津,凭借过硬的武术功底,丰富的实战经验,再与其较量的剑术中,大败日本武士。《车君毅斋纪念碑文》记载:“日人奋然临,毅斋慢然应,倭败色沮愿师之,毅斋婉谢焉,人问其故,毅斋曰:岂可使吾国绝技而传之外人耶?”表现了武林人士崇高的民族气节[41].清末光绪年间,形意名师李存义曾在刘坤一军营教士兵练武。
后到保定开万通镖局。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时,李存义率领众弟子,参加义和团运动,奋勇杀敌,每战必先。曾带领门徒夜袭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痛杀当时守站的俄国士兵。民国七年,他以 71 岁的高龄协助同门韩慕侠在北平六国饭店战胜俄国大力士,形意拳奇才韩慕侠在北京六国饭店战胜俄国大力士,更使形意拳闻名于世。许多武林名士远赴山西太谷学习形意拳,山西省各大小城市成立了国术馆,其中车毅斋、李复桢、李广亨、宋世荣等都在馆中任教,使形意拳发展达到了一个新局面,培养了一批形意拳的新生力量。1937 年冬日本入侵山西,形意拳遭到了毁灭形的打击,许多拳师为了保家卫国奋起抗日,仅山西就有陈晓峰、杜子和等担任要职的形意拳名师被残忍的杀害。老拳师不顾个人安危,传授形意拳术培养了众多形意拳新生力量,为抗击侵略者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38 年太谷沦陷,日寇为了加强对太谷县的管理,组织建立保卫团,日寇委派汉奸多次游说形意拳大师宋铁麟均被其严词拒绝,宋铁麟怒然道:“国家有难,我堂堂中华男儿,未能报效国家,深以为憾,岂有委身为倭寇效劳之理!”为此宋铁麟远走他乡,直到 1945 年日本战败才返回太谷。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的动乱不堪,不断被列强侵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诚,众多有志青年习武强身,加入了反抗列强的行列之中,这样的社会背景为山西形意拳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5.4.2 政治运动对山西形意拳发展的影响
近代以来清政府软弱无能,政府变迁,社会动荡不安,连年的战火以及各种外来思想的侵袭使中国社会现状内忧外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民众多形成“强国强种,习武兴邦”的思潮,这种“尚武”精神客观上为近代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基础。梁启超说:“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之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说明尚武是国民的根本,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有重要意义,是民族赖以强盛的重要因素[42].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批评当时一些学者摒弃本国传统体育、全盘西化的学习“洋体育”行为。在土洋体育、和传统体育的斗争中,孙中山主张既要吸收西方的体育的先进思想,也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体育的精华,特别是凝聚民族“尚武”精神的武术运动。他把西方的兵式体操和中国的武术结合引入了当时的军事院校之中,受当时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国民政府以及爱国人士开始创立一些武术组织,宣传尚武精神,培养武术人才,国民政府建立了中央国术管,霍元甲在上海创办了精武体育会,还有如中华武术会、中华剑术研究会、形意拳术研究社等众多武术组织。当时的国民政府力推武术进入学校,为国家培养武术人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此外也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播与传承找到了新的契机,也使民间对武术的热诚提到了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山西省国术馆成立于 1927 年,成立前后,山西境内出现了 500 多家的民间武术组织。比较着名的有:三晋国术研究会、太原国术馆、大同国术研究会、晋中太谷国术馆、介休国术研究会、五台国术馆等等,这些武术组织的出现对山西形意拳的传承、发展和传播都有很重要的意义。1928 年,在南京举行的国考的大赛上,山西派往的参赛队 16 名参赛队员中就有张万荣、李连成、郭凤山、韩榕华、李春舫、韩其昌等 15 名是练习形意拳的高手。他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后来分别加入了中央国术馆、黄埔军校、各省国术馆担任重要职位,特别指出太谷国术馆对形意拳的发展影响尤为重要,在 1934 年由布学宽首先发起,团结太谷武林同道。
以“提倡尚武”,“国技重光”为口号,并亲赴南京,呈请张之江(当时中央国术馆馆长)批准于 1935 年成立太谷国术馆,传授形意拳术,两年间,培养了一百多人功底扎实、身手较好的形意拳新秀。为山西形意拳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于此可见,近代政治运动对山西形意拳的传承、发展和传播都有深远的影响。
结论沧州回族武术是中国武术历史长河中的一支涓涓细流,武术已成为宣传沧州、推介沧州的名片。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的成功举办,展示了沧州的人文风貌,挖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突出沧州的武术底蕴与文化特色。沧州古时侠义之乡,今朝好人之城.在经...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武术如何在现代社会更好发展是全民族共同关心、关注的大事。武术源于农耕社会,历史悠久,拳种繁多,以家传或师徒传承形式,依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是一种活态的传承方式,因此具有人...
自古以来的大部分时期,武术就只有少部分人所有,民间习武一直被统治者严厉禁止,一些人不得不转入地下进行练习。在艰苦寂寞的环境下,通过长期的磨练强大自己;在中国农耕文明社会背景下,形成了独有的封建宗法制,武术仅在门内相授,还有传男不传女的传统...
峨眉武术养生文化,溯源于道家的养生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是在道教导引、行气和佛家禅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养生文化,其以广纳众长,博大精深,讲究阴阳调节、内外兼修等特点,在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蕴含着强烈的儒、释、道文...
“体用”通过概念和思想的形式融入武术体系,丰富武术理论,进而引导武术的发展,其对武术的影响是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同时,武术本身的特殊性也为哲学体用思想提供了技理上“在在皆是”的文化参照,以小见大,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发展运动变化规律的重要方...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对传统文化对于武术的发展的重要性进行探析, 自鸦片战争起, 民族文化就遭遇着西方文化的入侵。而接连对外战争的失败中, 中国输掉的不只是战争, 还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茶学思想所倡导的德、静等理念, 都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诉求。所以, 如果我们能够将茶学思想与传统武术文化相结合, 其必然能够优化该文化的传承机制, 并且造就持续性影响力。...
导引术是中国传统养生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显著的强身健体的效果。尤其是在今天,导引术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对于增进人们身体健康与治疗疾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导引术的起源问题,学术界...
5结论与建议5.1结论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理念,其内涵与基本精神广泛体现在传统文化之中,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精气神学说等都蕴含着意象理论的内容。健身气功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意象理论自然的结合在一起。健身气功意象体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得其滋养的中国武术更是对中华文化的极好诠释。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不是简单的计数、表示顺序的工具,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已经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语汇。我国传统武术与数字的关系自然也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从数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