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

武术空间的主要内容·拳种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6-12-19 共891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武术空间的主要内容·拳种。

  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代表了中国政府意见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这样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关于"文化空间"的含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项目官员埃德蒙·木卡拉有详细的解释。他指出,文化空间是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是指"传统的或民间的文化表达形式规律性地进行的地方或一系列地方".具体来说,文化空间就是指"某个民间或传统文化活动集中的地区,或某种特定的、定期的文化事件所选定的时间".

  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2001 年公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观察可以看出,在全部的 19 种代表作中,便有 5 种属于"文化空间"现象。

  从公布的世界名录代表中的 5 种"文化空间"现象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空间"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类别并且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毋庸置疑,"文化空间"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的普及和广大人民的认可。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大量的"文化空间"的项目,从"文化空间"的概念出发,以地方拳种流派为基本场域流传的传统武术符合"文化空间"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特点,因此传统武术属于"文化空间"的项目,传统武术的多个项目即被划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中的第六类"杂技与竞技"(第二、第三批名录修改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之中,例如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典型代表的少林功夫以及武当武术等都在"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的名录之中。然而受到人类社会结构和环境改变的影响,以及传统武术自身存在形态的约束,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甚至有不少的拳种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或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而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这种被忽略或忘却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寄存于拳种背后的人类智慧,并且面对这种损失人们是很难做出任何补救措施的,因此对于拳种流派的"文化空间"的现状分析以及对于其"文化空间"的保护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3.1.1 从"文化空间"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认识传统武术的发展和当代的生存现状。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基因",是我们集体记忆的根源,也是"我们今天与过去的沟通渠道".

  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扮演着唤起人们对传统的文化记忆以及对传统情感认同的重要角色,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守候和期望的表现,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极的保护,这种保护的出发点从"文化空间"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角度出发即体现为现代性的文化张力对传统文化空间上的挤压和倾轧,以及因此而造成的传统文化的种种不适的现象。从空间学的社会意义上来看,部分的冲突恰恰是在空间上恰当的意义方面,这种意义可以用来调节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以及因此带来的变化,然而当这种冲突太过剧烈时,冲突则将会引起事物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按照史家说法,"变"有三个级度:

  一曰十年期的时尚之变;二曰百年期的缓慢渐变;第三种变化并不基于时间维度,通称"激变"或"剧烈脱节".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传统武术,传统武术的变是绝对的,而不变是相对的。在鸦片战争以前,即西方的舰船大炮叩开国门之前,中国武术存活于长期稳定的封建小农经济社会里,在阴阳、八卦等思想的指导下以及宗族、结社的社会氛围中,传统武术在寺庙田间、宫殿茅屋的社会环境里所遇到的这种冲突是适当的,没有对传统武术造成太大的冲击,传统武术在这种冲突中不断完善着自己的拳理以及丰富着自己的拳种流派。而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开始遭遇到现代性的种种问题,因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对比悬殊,而不同的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往往是单向的,在这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加快了传统文化的消失、传统武术的异变,因此加剧了传统武术的生存危机,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研究对于文化冲突带来的传统武术文化流失现象的保护就显得极为重要。

  3.1.1.1 传统武术的演变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作为一种阶级现象,它指的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摆脱了人的控制,反过来统治人本身。苏联《大百科全书》(1975 年版)的"异化"的释意为:"异化是阶级对抗社会所固有的客观社会过程,其特征是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成为凌驾于自身之上并且与自己敌对的独立力量".卢元镇先生指出:异化是从主体中分裂出来或丧失掉的东西在摆脱主体的控制并获得独立性后逐渐壮大,反过来控制、支配、压迫或扭曲主体。对于武术的异化的问题,戴国斌将其分析为:套路的异化--套路异化为体操、舞蹈、戏剧的"奴婢",散打异化为拳击和摔跤的"竞技场",竞技武术异化为金牌的"牺牲";对象的异化--"输血"后的武术异化为其他范式的"混血儿",武术现代化异化为长拳的"一枝独秀",竞赛规则异化为"制裁者";过程的异化--对武术的解释异化为"随心所欲",武术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异化为外在于武术的东西;关系的异化--武术系统内不同范式的竞争,其他体育范式与武术的竞争。

  传统武术的自我异化主要表现在"体育化"、"竞技化"的革新,在多元文化构架和全球文化流动的快频转换与超常跨越中,由于意识眩晕而造成一时的迷失自我,从而很难体验到"传统"的厚重和香醇,品味到历史的悠长与深远,大有看不见路、找不到北的感觉,以致随波逐流、随遇而安、随意而取、随境而适,从而使竞技武术由于失却主体而变得个性消泯、特色散佚、光彩黯然,以至于成为似是而非的另类体育项目。尽管改良和发展的竞技武术在国人的努力下成为 2008 年北京奥运期间的一个表演项目,为中国武术的世界化发展获得了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尽管学校武术的传播在政府的支持下仍在继续,尽管大众(社会)武术在民族情感的牵引下仍在传承和普及。但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却在断裂。

  当在西方体育侵蚀下的竞技武术成为了中国武术的全部品牌,中国武术中的传统元素在流失,本是一脉相承的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却越来越相悖。

  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武术的技击内涵也被异化成为多种模式,例如影视模式、推手模式、散打模式等。

  3.1.1.2 空间的破坏:受压迫性的传统武术空间。

  武术"文化空间"可分为空间性武术"文化空间"和时间性武术"文化空间".前者是指集中体现武术文化或活动的村落、庙会、社区、学校和军队等场域;后者是指集中展示武术活动或文化的比赛、博览会、健康大会、庆典等特定节日、活动。

  从空间性的武术"文化空间"可以看出,传统武术必须存在于一定的场域之中,正如学者王岗认为:传统武术的存在首先有其"物理空间",或者说是物理的"场",其实也是指的传统武术生存的地域环境,因为"就一个民族来说,每一个民族大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动的地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对该民族有很大影响,进而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该民族的文化特征。

  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武术生存环境由于旅游业、工业化、农业人口外流和环境恶化现象正面临着村落武术的萧条、庙会武术的冷淡等种种威胁,特别是传统习武艺人减少对传统武术的消失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如今受压迫性的武术空间可以从以下的举例中得到印证:

  --当下,"地球村现象"的日渐突显,世界各民族体育文化的相互交融渗透,对我国的传统武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上一些健身操、街舞、迪斯科等西方体育项目特别受人欢迎;校园里,韩国的跆拳道也受宠有加,相比之下,中华武术却显得相对冷清,国宝胜不过外来货的活生生现实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表面看,这是一个兴趣爱好的体育现象,而它的深层则是一个民族文化问题".

  特别是年轻一代,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体育的审美和价值判断标准,面对传统武术,他们并没有那么浓厚的兴趣和那么深切的情感,真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武技文化而言,各种外来武技文化纷纷涌入中国。外来武技文化符合现代人喜欢的"快餐式文化"消费"口味",现代青年人愈来愈钟情于它。很少青年人再钟爱需要花费很多气力于才能学会、读懂的传统武术上。由此对传统武术造成的冲击是:压缩传统武术文化的生存空间。

  --面对"跆拳道"、"韩剧"等"韩流"的"今忧",日本"空手道"扬言要进入奥运会的"远患",这些曾经作为中国武术一部分的韩国、日本武技在国际上的迅猛发展,以及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受阻,传统武术举步维艰的发展处境,令我们不得不做出深刻反思,反思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中西文化激烈冲撞夹缝中求生的武术发展前景。

  从以上可以看出:由于现在生活方式与以往的不同,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下,现代与传统的博弈过程中,传统的文化在当今的文化生态丛中逐渐失去了自我和自信,被种种拿来文化挤兑地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空间。农耕文明生存与发展土壤受工业化的影响以及强势的西方霸权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武术的空间被挤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农耕文明社会的逐渐萧条,传统武术的生存地域环境逐渐的缩减,再加上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冷漠,传统武术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冲击。难以被模仿和再生的传统武术通常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将其高超、精湛的技艺才能传播开来,其活态流变的特性决定了传统武术艺人的重要性。

  在保护传承艺人方面,国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人的保护积累的丰富而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日本的"人间国宝制度",即在保护无形文化遗产项目的同时对认定的艺术或技术的代表性人物给予了保护,这些人就成为"人家国宝",日本的"人间国宝"每年可以从政府得到 200 万日元的补助来用于培养和传承其自身的绝技,在日本每年被选定的"人间国宝"都备受政府和人民的重视。韩国从立法到大量资金的投入和树立起全民参与保护意识,在受到日本的影响,韩国在 1964年也启动了"人间国宝"的工程,韩国把这些"人间国宝"称为人间文化财,政府对这些艺人每人每月提供 100 万韩元(约合人民币 7000 元)的相应补助,在其开展活动的同时也有相应的活动经费,而且还有研究经费和传承的费用。日本设立的"无形文化课"以及每年规定的小学生在学期间必须观看一次能剧;韩国随处可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广告,如香烟的包装盒以及飞机的坐背上;法国的每年 9 月第三个周末,所有的博物馆均对大众免费开放,这些国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值得我们去借鉴。认真分析日本和韩国独特的、自成体系的保护办法以及西方国家强调统一的、整体性的保护办法对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对压迫性的武术空间进行修复是有帮助的。

  3.1.2 从非遗视角下探索中国武术"文化空间"保护的意义。

  德国哲学家立凯尔特说过:"我们利用价值来思考世界","价值是生活的命根,没有价值,我们便不复生活;没有价值,我们便不复意欲和行动,因为它给我们的意志和行动提供方向".

  少林功夫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典型代表,并且第一批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可以从少林武术的当代价值出发来看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保护意义。21 世纪是一个各种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的时代,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少林武术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产业价值也在不断的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变"的智慧,从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样也可以看出,作为传统武术一个象征性符号的少林武术,在近代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面对沧桑的历史和时代的交融,思考少林武术的时代价值取向有利于研究中国武术"文化空间"保护的意义。

  3.1.2.1 少林武术的历史价值回眸。

  少林寺创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 19 年(公元 495 年),至今已历经 1500 多年的沧桑岁月。少林武术是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由少林寺历代僧人汲取、创造、传承而发展完善起来的独特武术形态。据少林寺拳谱记载,少林功夫共有 708 套,其中,传统少林功夫仅经典套路就有 217 种,内功绝技、医宗秘笈、少林气功、108 招罗汉散打等是少林僧人师徒传承的禅武文化精华。而少林拳、少林棍、七十二绝技、达摩易筋洗髓经等早已在海内外华人世界中耳熟能详。

  在现代化的、工业化的进程中,少林武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少林武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通过少林武术我们可以从中活态地认识、了解少林武术的历史。少林寺的创建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为背景,众所周知,我国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的主体是佛教传人中国,其延续时间自东汉到隋、唐,前后达数百年之久,西汉末和东汉初间佛学的西来,对"禅武一体"的少林武术发展奠定了思想的基石。作为禅宗与武术同一践行者的少林僧人,经过后来对禅宗的扬弃改造,发展成为中国化、世俗化与颇具创造性的禅宗成果,其中佛学的教义、戒律以及自性清净、自悟本性、直接顿悟的心性论与武术的最高境界相共通,使少林武术从单纯的健身、防身逐渐成为僧人修心养性的修行过程。另外,少林医学也是少林僧人历代不断摸索积累的成果,从少林武术的历史中可以看出少林武术与少林僧人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少林僧人终日参禅,地处深山丛林,身体难免不生疾病,这些无形中促进了少林医学的发展,"无禅不医,无武不医,无僧不医"充分说明少林医学与少林武术、少林禅宗的相互联系,少林七十二艺中记载有:点穴术、卸骨法、擒法拿法、内外用药方等等。点穴术需知穴位、经脉、气血等,卸骨法要懂人体骨骼等,擒法拿法也要能认筋辨骨,所有这些都为少林僧人受伤自救以及外敷内服以药力辅助武艺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少林武术的传承源于历代僧人的口耳相传,反映着广大僧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文化。就历史价值而言,少林武术以其民间的、口传的、质朴的、活态的存在形式,可以弥补官方正史之类史志典籍的不足、遗漏,可以揭破其讳饰,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少林历史及文化。少林武术蓄积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精粹,保留了最浓缩的武术特色,是民族历史的活态传承,是民族灵魂的一部分,是超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少林武术有助于了解当时武术的整体状况。总之,少林武术是活的历史,提供了让人们以直观的、形象生动的活态形式认识历史的条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3.1.2.2 少林武术的文化价值探析。

  西哲斯宾格勒曾有言: 每一文化的生命历程也就是千年左右.对于传统武术而言,在随着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复杂演变的过程中,传统武术的价值功能也不可避免的要有一定的淘汰,这样才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的逻辑。

  面对传统武术现代化进程遭遇的困境,无论是技术层面的异化还是文化层面的流失,我们应采用正确的心态和方式面对。对那些可能离开我们的拳种我们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保护,对当下的传统武术我们也应该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创新,只有这样,传统武术才不会走进历史的博物馆,成为人们脑中一闪而过的一个符号。在 19 世纪中叶以来,与西方文化相交融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在期间不断有反对、兼容、占有,波澜起伏的博弈不断出现。然而,社会就是在新旧异化不断更替的这样一个过程中前进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异化的过程是不可分割的。

  对少林武术的开发首先应清楚对少林武术有一个明了的认识,这样才会少走弯路。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和电脑正在替代印刷机,图书所造就的'阐释时代'正在成为过去,文化的严谨性、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简单的快感。"面对市场经济的优势选择和西方娱乐文化的入侵,民间武术艺人常常为其身怀绝技而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而婉言叹息,更甚至要独自去面对技随人亡的悲痛局面。年轻人在西方新鲜感官文化带来的视觉冲击下和市场强烈竞争的面前对民族传统文化显示了空前的冷漠甚至逃避,更不用说通过学习少林武术去探索、认识、了解中国的少林文化。千百年来,少林武术丰富多彩的武技内容,以其独特的价值属性展示着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生活,为了弘扬少林功夫,古为今用,少林寺于 1987 年成立了少林武术队, 1989 年更名为少林寺武僧团。少林寺武僧团自成立以来多次到国外弘扬少林功夫,足迹遍及世界各大洲的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国际社会各界的赞许。

  并且 1998 年,少林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企业法人身份在功夫表演、培训、教学类别中成功注册了"少林"和"少林寺"商标,合法取得"少林功夫"管理和使用的专有权。

  这与少林武术其特有的文化价值是分不开的,当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探访少林寺时留下"天下数第一,是禅不是拳"的墨宝。少林武术文化是少林僧人聪明才智的结晶、天才创造的成果,其原生态地反映着少林武术的文化身份和特色,放射着少林僧人创拳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发展方式的神韵,体现出该拳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踪迹,展现出鲜明的文化价值。

  少林武术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的活化石,自明代成名后,受到世人的广泛喜爱,入寺习武的人也与日俱增,这与少林武术的禅文化和少林武艺是密不可分的。少林寺自古以来在功夫表演的演武活动极大的扩展了少林武术的影响范围。

  最早记录寺僧演武的是明朝正德八年十月,时任主客郎中的都穆游览少林寺后所述,"少林僧至今以武勇闻"的记载;万历时曾任礼部侍郎的公鼎游览少林寺时,少林寺武僧为之举行了颇为宏大的演武活动,"震旦丛林首嵩少,苾丘千馀尽英妙".

  《少林观僧比试歌》生动展现了三百多年前少林寺千余武僧清晨操练的壮观场景,是作者对当时演武场面的尽兴描述,公鼐赞扬了少林武僧"洞胸斫胫争毫厘"、"袒裼攘臂贾馀勇"的英雄气慨,肯定了其"尔曹于国亦有补"的社会功能。

  少林武术中有大量的丰富的武术套路,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武艺高人智慧的结晶,是按照当时的社会需求、审美风尚、武技的实用价值创作的艺术产品,有着丰厚的文化价值底蕴,少林武术能够流传到今天,说明其丰厚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的认可和欣赏,少林武术的文化价值,是值得当今的人们去认识,整理,挖掘和研究的一项重要工程。

  3.1.2.3 少林武术的精神价值思考。

  少林武术鲜活生动地传承着丰富的少林历史文化,深深蕴藏着少林武术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维系少林武术的元素反过来又塑造并延续了该拳种一脉相承的生活习俗和修行方式,形成少林特有的精神传承。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身体修行中积淀而成的少林精神,是积累而来的发展经验、生存智慧,是历史形成的有凝聚力、号召力的民族意识,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想,是包含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少林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因此作为一中鲜活地保留了赋有地域特色的少林文化的活态文化遗存,少林武术传承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精华,使得少林武术的精神价值以其独特的特性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享有广泛的认可。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古代社会中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变异是不自觉地发生的,一种文化在应对其他文明的冲突与挑战时,会本能地显示、张扬自己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独特性,从此基础上在通过民族交往、文化融合而形成新的独特性。

  在现代社会中,西方霸权文化对大众生活空间的强制性占有,所造成的对高雅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排斥,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化霸权和精神控制力量,如不加以及时、合理、有力的调节与引导,很容易造成社会文化素养的低俗化,并在客观上破坏文化生态的平衡和诱使人们审美情趣的畸形。

  随着人类交往的频繁和交际方式的变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自觉地强调民族精神的延续与传承,避免使民族精神和特性发生剧烈变异,避免形成文化同质化。精神之类的东西是无形的,主要是以内在修养与气质的方式来传承并进一步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发展的。因此,少林武术以其活态特征,具有成为传承少林武术精神的最为自然而然和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载体和形式的特征,我们应下大力度传承少林武术和保护少林武术。

  小结。

  在现代化、城镇化面前,少林武术的生存空间受到了的挤压;在电影、电视面前,少林武术活动及其表演场所收到巨大冲击;在漂亮性感、时尚美艳的歌星影星面前,少林艺人的生存空间受到倾轧。总之,在人类社会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耳濡目染就可以自然传承下去的少林武术,失去了其自然传承的社会环境和基础,火器的普遍使用使传统武术从总体上退出军事攻防技术领域;简明、快捷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给精深、难学的少林功夫带来巨大的冲击;少林功夫区别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主要因素是其与宗教的结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汉地佛教信仰整体水平衰落,少林住院僧人逐年减少;现代人热衷于"少林功夫"动作套路的技术表现,由此导致其内在品质的边缘化,人们认识的少林功夫趋于意识,经常被简化为方便易学的"少林拳",其文化内涵逐渐缺失,真正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之处越来越少为人所知。

  学者王岗指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已走进了个性近乎丧失的语境中。这主要来自我们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极致性地对西方竞技体育模式的模仿。模仿是保持个性存在的大敌,过度地模仿是对自己文化的不知和缺乏自信与自尊,坚持模仿必定导致民族体育与西方体育趋同,进而毁灭民族传统体育的个性。随着时代的更迭,生活环境的变迁,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特别是在现代西方体育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缺失了自信、自觉、自强,传统武术也亦步亦趋跟随所谓的"现代化"而不断削足适履式地向丢失文化本源方向裂变,当代传统武术的发展令人担忧,发人深思。

  总之,一方面,如少林武术本身真实记录了少林寺地域的人文、自然和少林武术的发展一样,中国武术具备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对滋养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养极为重要。另一方面,中国武术又是无形的,重要的文化资源,与许多自然资源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不可再生的。在工业社会之前的人类历史上,中国武术很少用文字或很难用文字记录,常常靠言传身教、口传心授来进行传承,使得中国武术的传承和积累带有很大的经验性、人为性。然而经过时间的过滤流传至今的中国武术,采撷着时代的历史印痕,保留着浓缩的中国文化的精华,堪称文化精品。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保护、传承中国武术,务必将这些鲜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来,把它们完整地流传给子孙后代,充分发挥这些及其深厚、非常生动的活态财富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作用。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