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缩影,它完美地将中国人的肢体语言和哲理观念、彰显手法和艺术审美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展现身体艺术的“神体运动”.当武术套路正式成为竞技运动后,就以极其浓厚的审美趣味满足着人们的心灵需求,它是将活着的人体技击通过力量的展现、式势的彰显并运用真实和虚拟相互贯通、相互配合的手法展现给观众,吸引人们欣赏其“形”,领悟其“意”,所带给人们心灵、感观上的震撼是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通过对武术套路动作演练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武术套路中的韵味、劲力、风格、节奏等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套路运动中的“力”与“势”的相互配合之中,而“形神兼备、内外合一”体现的就是“力”与“势”相互协调、相互依从的结果。武术套路中“力”与“势”的作用及影响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才能使“形神兼备”“内外合一”
的武术套路表现得更灵动、更自如已经会成为现阶段提高武术套路演练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以武术套路演练风格和特点为主线,详细地对武术套路中“力”与“势”进行研究是武术发展的需要,也是武术套路面临艺术创新的主要问题。
1 有关武术套路的界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武术套路为代表的中国武术已经走出国门,并快速迈向世界的大舞台。
武术套路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先辈们不断改革、创新,赋予武术运动绚丽多姿的形式,使人们在武术套路演练过程中能够领悟、体会、品味格斗技巧中的韵味和意境,从而使身心得到净化和升华,以到达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功效。
由于研究角度和定位的不同,对于武术套路的界定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各个学者的研究中,武术套路的界定也是各不相同,如《中国武术教程》中认为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1];曹佩芳认为武术套路是武术运动的一个主要运动形式,它是由几个单个动作组合成一个组合,由几个组合组成一段,根据动作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攻守,进退等运动的格律,并按照套路的竞赛规则,加上起势和收势组成的成套练习形式[2];朱宏杰在“武术套路中的美学特征”研究中则将武术套路定义为是一项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整套练习的体育运动[3];张君贤、李毅刚等在“轮武术套路的意识”中将武术套路界定为是武术技击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将武术实战中的进攻意识、防守意识、战术意识、审美意识等,通过套路动作的演练充分表现出来,是一种形象、逼真、具备实战意识的状态[4];邱丕相,闫民,戴国斌在“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中指出,中国武术套路是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运动形式,它不是动作加动作的简单合成与堆加,从套路的起势、收势到每一个动作的构思和操作,折射出中国人的艺术创造和思维方式,反映出中国人的智慧和理想追求[5];周家宝在硕士论文《浅析武术套路动作节奏的训练》中认为武术套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变化的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6].武术套路的定义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大同小异。总体来讲。
武术套路是反应武术单个或多个动作、以整套演练为主要形式,体现武术攻防技击特性、动静刚柔等矛盾特征的表现中国人和谐、内敛的整套动作练习形式。
2 武术套路中“力”与“势”的界定2.1 武术套路中“力”的界定在武术套路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拳种流派表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外显的表象区分大致能从劲力大小、节奏快慢、动作起伏等矛盾对立特征中表现出来。武术五花八门的拳种,各自有着独特的风格,因此不同的武术套路有着不同的彰显门路。如长拳架势舒展,大开大合,高飘响脆;太极柔里寓刚,舒松自然,绵绵不绝;少林古朴紧凑,硬攻直上,勇猛刚健;形意动静相间,劲力雄沉,含威不露;八卦曲折走转,起钻落翻,相摩相荡;南拳发劲脆短,以气催力,拳势猛烈;通臂甩膀抖腕,法力透达,放长击远[7].武术中的“力”常以劲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说“力”要起于根,顺于中,达于稍,足、膝、腰、背、肩、肘、腕、手全身九节劲,节节贯穿,协调顺达。
在武术套路中劲于力之间有着灵妙的转换关系,在动作演练时它们能够相互转化,同时也可以相互替代。以力的表象方式来看,可以将力与“劲儿”看做一个体。而这种“劲力”又分为“明劲”(明力)或“暗劲”(暗力)。其中,明劲和暗劲的相互作用与转换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武术演练过程中阴阳变幻、刚柔虚实、内外合一等特征。例如陈氏太极拳注重不断提高刚柔、虚实、快慢、蓄发等阴阳顿挫的,着重“劲儿”的运用,做到意念、呼吸、动作高度协调配合,达到意气势内外合一[8].
武术劲力中的各种拳种刚柔、快慢、长短、钝脆的变化不仅反映出武术套路风格迥异的技击特点,还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以及武术套路攻防转换的意境特点。
武术套路中的“力”很大程度上又和“阴阳对立”有很大的关系。《手臂录》中记载“功为阳,守为阴”,一般来说攻是奋力突进,力法主刚;守时随人而动,力法主柔,且攻中有守,攻时刚中有柔,刚柔相济,不可偏废,是各拳种共同的要求。在不同拳种中有着不同的力的表现形式,正是这些各不相同的表现形式,造就了中华武术绚烂多彩的拳种流派。犹如南拳,南拳练得柔而不软,刚而不僵,慢而不松,快而不乱,静则有势,动则有威的气势才能充分体现出南拳的风格特点[9].所以正确理解武术套路演练过程中“力”的具体含义以及它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影响武术套路演练的重要因子。
因此,在大量阅读与分析武术套路技术演练相关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把武术套路中的力主要归类为一种外部的表象。即一般所说的“劲儿”,一般还包括明劲和暗劲。这里的力不是力学中的量词“力”(N),这种力可以有效地表现出演练者动作效果的真实(刚、柔、猛、缓等)特征。
2.2 武术套路中“势”的界定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韵,气韵或神韵,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理想!”而笔者认为,武术中的“势”则是一种韵意,同时这种势也是一种意境、一种节奏、一种虚拟情景。如松年在《颐园画论》
中说道:“西洋画工,细术酷有,赋色俱与天生无异。中国作画,专讲笔墨钩动,全体以气运成,形态既有,神自满足。”其实不只是画技,中国古代几乎所有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艺术门类都有一个趋同的审美追求,诸如形、神、气、意、势等。中国武术的审美追求、审美范畴也受到古典美学的影响,在套路演练时也是极其注重神、形、意、气、势等相互依存,影响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所以武术套路的练习注重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配合。而这种配合更多的是为了“造势或示势”,因此“势”可以说是武术套路演练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表现核心。
节奏分明的套路演练,能够很容易、清楚地使观赏者理解动作的用意或意境。如太极拳,“其势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能使人感到动作轻松、自然、圆活舒畅。
而长拳,演练过程中“挺拔舒展、快慢相间、劲顺击长、灵活多变、抑扬顿挫、气势磅礴”,同样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10].这种感觉更多的是演练者通过身体语言的“示势”来表达一种事先模拟好了的虚拟场景,以达到武者想要得到的效果。
由于前人在发展和创造武术的时候非常注意模拟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包括动物、植物、天象等等),取其姿态、动作、神情,依据人体发展的规律,结合技击方法的需要,演化出了许多动作,并且进而发展成为一些不同的拳种,再练习过程中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注重“虚拟的还原”,而这种还原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势”,这种“势”是动感或静止的思维浮现。如观看十二型“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时产生的思想的牵动,这种牵动使人们能够联想到演练者想表现的各种情景。
因此,本文将武术中常说的“势”主要归类于一种虚拟的情景塑造,这种“势”用来表现整个套路演练从动作开始到动作结束过程中演练者在意境中创造的虚拟环境或“战意”,主要表现在阴阳顿挫、跌宕起伏、动静相依的意识状态中。
3 武术套路中的“力”与“势”
王岗教授说:“武术是追求理想化的‘技击'艺术,中国武术的艺术性并非今天才有,纵观武术的发展史,技为艺用,淡技重艺,轻形似,重神似,一直都是中国武术的发展趋势。”是的,中国武术在当今社会发展背景下,其技击价值弱化的同时,其他价值属性却在突显。其中,艺术性更是武术套路在回归传统的发展取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核心元素。所以武术套路的发展在演练过程中追求艺术性和欣赏性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在表现这种艺术性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利用“力”与“势”来表达这种夸张的艺术形态,是未来武术套路演练者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武术套路的技击动作可以称之为“外在的表象”,可以把它认为是“力”和“势”在物质载体上的情感表达,它系统地体现了“身体动作”与“神情意识”之间升华了的艺术形式,它是进退开合的阴阳转换,又是闪展腾挪的攻防变幻。武术套路的单个动作取决于技击,但是在成套演练过程中又不是技击动作的纯客观模仿或再现,而是根据“力”与“势”来演绎武舞艺术的“华实相辅、虚实相成”,使得武术套路演练时重现艺术的升华,展现“力”
与“势”的美感和意蕴。其实,武术套路在编创时,创编者就已经刻意地对“力”与“势”进行独特的加工处理了。在动作设计和编排过程中何时快、何时慢、何时刚、何时柔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既不能过于柔,也不能过于刚;既不能过于快,也不能过于慢。由于武术套路的风格特征各不相同,所以各种拳术在演练或编排时对“力”与“势”的表现也是各不相同,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力”与“势”的前后呼应,将各种元素进行筛选、提炼、修饰、分解、组合,再依照自身拳系的风格特点对攻守进退、动静疾徐等规律进行排列组合,串联成套。因为,武术套路运动本身就是“表现战斗的生活”,所以在用艺术渲染“力”与“势”的“动式”形象的同时,结合千变万化的拳势,以不同的手法和轨迹汇成高低转折、阴顿阳挫的动作组合,以“力”与“势”所展现出的疾风骤雨、牵连萦绕,顾盼呼应、起伏跌宕等动作情景,连贯出整套的“形神一致”,再通过身体语言对“力”与“势”的艺术加工,绘制出“沙场战意”的轨迹。
可见,无论传统武术还是现代竞技武术套路,都是以战斗意境的创设集合为最高审美追求[12].而“力”与“势”不仅影响着武术套路的编排、演练、节律,还影响着套路演练艺术效果、欣赏水平,以至于影响到观赏者的视觉冲击。所以武术套路中的“力”与“势”在人们观赏武术或自我演练时享受艺术、感悟意境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4 “力”与“势”对武术套路的影响
4.1 “力”与“势” 影响动作演练的美感
中国武术在华夏大地上延绵了数千年,它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厚的文化意蕴以及多彩多样的表现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项目。由于在武术套路演练中主要实体的肢体动作为“手、眼、身、法、步”,以及主要的虚拟的表现方式是“精、神、气、力、功”.所以提高观赏性或艺术性的有效手段就是,真实和虚幻的有效结合,运用两种鲜明的矛盾来刺激欣赏者的感官,以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武术把四肢与躯干称为“五体”,亦称“五骨”,“贯其力于股肱之中”.每个动作或撑拔张展,或勾扣翘绷,没有一处松软,呈现出一幅健美之势。骨力不坚,形于外则筋肉不能丰满匀称,造型则失之软靡,精神也不能振奋,何来美感?.这说明武术动作演练中,除了力之外,形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而这种形,我们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表象的“势”.这也说明了动作演练要注重力与势的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可以振奋人心的身体美感。
在《武编·拳》中记载: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横邪侧面,起立走伏,皆有墙户,可以守,可以攻,故谓之势。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14].从《武编·拳》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中对于拳势的重视,“拳势”之论的核心,重在论述“势”与“法”的辩证关系,主要论述了拳势中“定势、无定势、不失势、把势”等问题,认为所谓“拳有势”,即作为拳术,它必须具有势,反之,就不应称其为拳术。“势”解释为“表现出来的样子”.
而武术套路从动作起势到动作收势的过程,是由演练者通过劲力的虚实变化,手法的多样转变,74步法的进退腾挪以及示势的情景再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给观赏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想象空间。在临危不乱、厮杀打斗之中,实招变虚招,虚招变实招,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变幻莫测,已造成令对手捉摸不定,速变给对方以重击的“战意”情景。
这种力与势的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表演者所要表达的艺术表现的最终目的。
4.2 “力”与“势” 体现武术套路的风格
武术套路在动作的演练过程中要表现得像波涛那样汹涌,有节奏、有韵律,滔滔不绝,而在万马奔腾的气势中仍然有一种稳定感和明朗感。这就是所说的动作演练要有“势”,这种“势”又可以称之为“气势”.在演练过程中通过动作节奏的变化使动作的灵动表现得更充分、更激烈,从而达到动作演练力度清晰、层次分明、韵厚味醇、势气逼人。只有达到这种多维度的效果,武术演练者才能给观赏者一种至高的美的享受。
我们知道,武术套路中的动作发力就是通过刚柔相济的风格特点体现出来的[16].所以,在武术套路演练过程中,由于“力”的表现在于动作与身体的协调配合,身体与意识的高度集中,致使武术套路的演练只有在动作技术、节奏、劲力、意识、意境技法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练习者才能将武术演练水平发挥到最佳[17].因此,在要求我们注重武术演练过程中“力”与“势”协调配合之时,还要演练者注重武术套路的艺术性的表达方式。因为武术套路中动作技术艺术化是通过竞技武术套路平面技术的物质层面(动作和方法)演绎的,而艺术的表现力则是通过竞技武术套路平1的[18],所以体现武术套路的“力”与“势”并不是单一的对某一种属性或因素的特定彰显,而是通过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艺术表达形式来提高武术演练者的“精、神、气、力、功”.
武术套路拳种多样,风格迥异,不管是传统武术还是竞技武术,套路动作本身都有着各自区别于其他拳种的外显特征。这种外显的具体特征清晰地表现了“力”的穷变,以及“势”的彰显。
如拳势舒展,潇洒飘逸,形神兼备,节奏分明的长拳类项目,体现了“力”与“势”的豁达;手法多变,刚劲有力,短小精悍,结构紧凑的南拳类项目,体现了“力”与“势”的雄悍;轻灵圆活,重意轻力,缠绵徐进,刚柔并进的太极类项目体现了“力”与“势”的娇柔;刀锋刚烈,剑势轻凝,雄伟彪悍,变化多端的短兵器类项目,体现了“力”与“势”猛健;步稳棍圆,枪势飘逸,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的长兵器类项目,体现了“力”与“势”的动感等等。在武术套路演练过程中,“力”与“势”的不同表现手法使得各种武术套路呈现出多姿多彩、各不相同的风格特征。因此,想要提高套路演练水平,必须要注意与协调好“力”与“势”的外在体现,只有处理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地提高动作的欣赏水平和武术套路的艺术美感。
4.3 “力”与“势”决定武术套路的意蕴
武术之势,于起始之初,如临大敌、怒发冲冠、竭力奋战、攻守相接、进退诩急,至止势末,收势敛息。武术套路的意蕴从起始之初到收势之末,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武术套路中的韵味和意义。而武术套路运动注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尤其注重精、气、神的运用,在每招每势中都要凸显出虚拟技击的意蕴。而这种意蕴又在示势中得以具体体现,如《长兵短用说篇》中提到的“唯杨家之法,有虚实,有奇正,有虚虚实实,有奇奇正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
所以,武术套路中所特有的精、气、神(是与其他技巧类项目的一个重要区别)只有达到神形气兼备、内外合一,方可谓之“质善”.而“李洛能在《形意拳谱》中将形意拳概括为劲、艺、法、道。劲乃意也,艺即空,法为明,道为真。劲也,正如拳经所云:起如钢锉,落如钩杆。“”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表演者在这种”劲意“的夸张表达方式中展现给观赏者一种力起如钢锉,力落如钩杆的意识假象,并通过这种假象将武术实战中的进攻意识、防守意识、战术意识、审美意识等,通过套路动作的演练充分表现出来,形成一种形象、逼真、具备”真实“的”战意“.
武术套路的意蕴表达主要取决于影响”力“与”势“的身体技术,而身体技术涵盖了两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一是意识层面。物质层面包括动作和方法;意识层面包括精神、节奏、劲力、风格[20].
所以要求我们在动作演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物质与意识两层面协调一致,相互依存。同时,动与静、快与慢、停与顿、起与伏、强与弱、刚与柔、轻与重是动作节奏变化的主要特征,也是影响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21].所以只有在完善演练者动作技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使”力“与”势“步调一致,更好地体现出那种刚柔相济、收放自如的”气不馁、韵不断、味无穷“的美感魅力。如此方能高效地表现出武术运动的独到意蕴。
总而言之,武术套路作为形体上的语言,肢体上的音符,有着极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因为一套技术高超、精彩传神的武术套路表演足以表现出那种打斗的情景,令观赏者感受到那生死一刻的战斗意境。在这种技击动作的艺术化再现过程中利用”力“与”势“的多方位互溶,展现出攻防进退、动静急缓、刚柔虚实、内外合一的武术技法,以体现浓缩而升华了的武术美感、风格和意蕴。同时,”力“与”势“在武术套路中交融的同时作用于武术演练者并使其表现出形式多样而统一对立和平衡的形式美。
5 结语
在武术套路演练中,营造整套的气势美、力量美是创造神采意境的头等大事。整套中”力“与”势“是引导欣赏者从外在表现的感性认识到内涵”战意“的理性分析的前提。”力“与”势“是武术动作、身体意识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精神风貌,它使得动作演练与外在环境浑然协调,真实地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战斗意境“,而正是这种”战意“的追求,才使得习武之人、赏武之人对武术的”形神兼备、内外合一“有着不懈的追求和向往。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主编。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0-21.
[2]曹佩芳。安徽省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朱宏杰。武术套路中的美学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4(7)。
[4]张君贤,李毅刚,等。论武术套路的意识[J].四川体育科学,2011(1)。
[5]邱丕相,闫民,戴国斌。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J].体育科学,2007(27):12.
[6]周家宝。浅析武术套路动作的文化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
[7]程大力。神韵:中国武术与中国艺术[J].搏击·武术科学,2005(2):7.
[8]居山。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9]温佐惠。对南拳动作发劲特征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26.
[10]张君贤,李毅刚,等。论武术套路的意识[J].四川体育科学,2011(1)。
[11]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
[12]刘同为,花家涛。论竞技武术套路审美范式结构[J].体育科学,2004(11)。
[13]刘同为,王昊宁。论书法与武术演练的相通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5):32.
[14]江百龙,林鑫海。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22.
[15]江百龙,林鑫海。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22.
[16]邱丕相,等。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17]王萍萍。武术套路演练节奏与意境的研究综述[J].搏击·武术科学,2011(8):8.
[18]王岗,吴松。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体系及其价值取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
[19]张山。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套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4:72.
[20]王岗,吴松。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体系及其价值取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
[21]杨新。论竞技武术套路演练的节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引言一直以来,武术文献的研究,处于冷门状态,得不到武术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这不仅因为现今品流驳杂的武术文献难以辨伪考证,也与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武术古籍文献的存留罕见,真正保留下来并有一定价值的武术文献更是寥寥无几的现状息息相关。所以...
摘要:本文采用综合性研究方法,对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机能指标(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力量、速度、灵敏和柔韧等)以及专项技术训练方面的身体训练控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研究旨在为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身体训练实施有效的控...
1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变得日益密切起来。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看好和对中国关注度的逐步提升,使得汉语热近年来不断升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与文化相辅相...
1前言1.1选题依据靶是散打训练的必备器材之一。从外观或使用意图来看,散打训练使用的靶有拳靶和脚靶两种。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打靶训练可以分为持靶和击靶。从使用的形式和目的来看,散打训练中打靶训练方法包括静止和移动或技术、战术、实战和素质等...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会因为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风格各异的流派,其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均受到了地域条件、习惯生活方式及历史变迁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了特色各异的武术种类,带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甚至可以说,武术流派的...
1研究背景现如今,竞技武术向着高、难、美、新的趋势发展,这促使武术运动中的创新高难度动作和指定动作成为武术运动发展的大趋势,然而上述问题对运动员的技术技能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由此而来也加大了武术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因此研...
引言从1958年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到2012年武术竞赛规则的出台,我国的《武术竞赛规则》先后进行了十余次的修改。综观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发展,其评分体系及其内容都是在不断演变的。从1958年开始实行的第一套竞赛规则到1995年的第六套竞赛规则,采用整...
引言创新则兴,守旧则衰,是当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事物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发展就是不断创新。自武术套路踏上竞技体育的舞台以来,国内武术界对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一直都非常重视,视创新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发展的生命,竞技武术套路中各种技术的...
前言哈尼族勤劳、勇敢、纯朴善良、能歌善舞,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梯田稻作农耕文化,同时也创造了灿烂辉煌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作为哈尼族体育文化重要内容的哈尼族武术源远流长,是哈尼人智慧的结晶,它是中华民族武坛一颗璀璨...
人们都知道,古今拳师的技艺和拳谱拳经保存下来的武术技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甚为世人青睐。不少人在武术秘籍上苦苦寻觅,这无可厚非,发掘祖先的优秀遗产,首先就应该从武术本体文化着力。然而,中国漫长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中还蕴藏着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