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史论文 >

机械论的古希腊自然哲学渊源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7-03-08 共1008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题目 机械论的思想进程探究
第一章 机械论的意蕴及启示研究导论
第二章 机械论的古希腊自然哲学渊源
第三章 机械论的思想历程
第四章 机械论思维方式的辨析
结论/参考文献 机械论的内容与价值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展开更多

  第 2 章 机械论的古希腊自然哲学渊源
  
  普遍认为,公元前五世纪,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论”思想是机械论最重要和普遍的思想来源。机械论起源于原子论,这个是普遍接受并且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起源的追溯,不应该只停留在原子论,我们应该继续向前探寻,直到泰勒斯。所以本章按照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发展脉络进行说明机械论思想的形成过程。
  
  2.1 米利都学派的万物本原说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学派,在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用“始基”试图解决“世界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的本原问题。该学派的三个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在探讨万物始基时,体现了世界本原的无定形特点,形成了米利都学派的根本原则和核心概念。
  
  2.1.1 泰勒斯的生成本原--“水”
  
  泰勒斯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是古希腊哲学的创始人。他首先提出“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这一哲学命题,亚里士多德认为,由于海洋崇拜,泰勒斯提出万物源于水。但是泰勒斯是用理性思维和经验观察去回答这个命题,他提出万物源于水的原因是认为水能滋养万物,万物在有水的地方生长,在干旱的地方就会死亡。所以他的“万物源于水”是根据经验观察得来的,不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的祖先崇拜。当然,我们可以看到水是神圣的。并且水没有形状,你将它盛放在瓶子里是瓶子的形状,放在圆形的器皿中就是圆形。所盛放器皿的不同,它的形状也不断改变,所以我们认为它具有无定形的特点。无定形特点演化生成了多种多样的万物。当人们用神话来理解和阐释周围世界时,泰勒斯首先用物质性的东西解释世界本原问题,这是他创新之处。泰勒斯的“始基”是朴素原始的,虽然解释了一些事物产生和消亡,但是却不能解释万事万物的生成和消亡。比如水如何生成火的问题。
  
  2.1.2 阿那克西曼德的构成本原--“无定形”
  
  在古希腊,泰勒斯被认为是第一位哲学家,而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了“始基”的概念,这个“始基”包含着统一宇宙的思想。那么宇宙应该统一在哪里,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始基”在希腊语的含义为两个:一是开端可以译为本原,二是权力意志。
  
  阿那克西曼德在吸取泰勒斯的思想同时归纳总结水的本质是无定形,于是提出“万物的始基是无定”,从无定生成了全部的事物和整个世界。阿那克西曼德和泰勒斯不同,泰勒斯停留在具体事物上,而阿那克西曼德深入事物的本质,从某个角度说,无定所指称的似乎不是本原而是本原的性质。所以认为无定形的东西都是始基。这里的始基包含了统一的概念,当然阿那克西曼德把始基做了高度概括,但是构成世界的本原依旧是经验的直观的。对于“无定形”和“始基”概念的提出,形成了机械论中抽象概括具体的思维方式。但是万物是源于始基又复归于始基,那么“无定形”作为始基,而且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样,到底哪一个形式可以作为始基,这成为一个问题。但是他将“无定形”看做一个混沌体,而这个混沌体分化成不同形式,从而形成万物。
  
  2.1.3 阿那克西美尼的动力源“气”
  
  进一步推进阿那克西曼德的学说是他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阿那克西美尼不赞同无定形的东西就是本原,他认为这样会有很多本原,但是他同意作为“始基”的东西是无定形的。所以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气”,这个和泰勒斯选取具体的物质相似,但两者却有不同。水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律,从高处向低处流淌,可以被看见被感觉到。但是气确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阿那克西美尼又将这种气和人的精神相联系,一个人充满了活力,那么他就具有生气,这里的气形容一种活力,愉悦的状态。所以,他认为万物由气产生,又复归于气,而且气也是一种具体的东西,所以世界多种多样的事物的“多”和成为单一始基的物体的“一”可以调和,不再具有冲突了。
  
  而且“气”更能代表“始基”的内涵,聚集和扩散的力和权力意志。聚集力看做吸引力,而扩散力看做排斥力。他用气的凝聚和扩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然而在物理学上气的凝聚和扩散正是吸引力和排斥力,所以将世界的本原问题可以回溯到力学问题来进行解释。那么机械论自然观试图用力学模型和数学公式进行解释一切现象,现在我们就知晓了这种思维方式的来源了。
  
  2.1.4 米利都学派的生成论思想
  
  泰勒斯根据自己的观察,用自然界中的事物去解释世界。泰勒斯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神灵就是宇宙的中心,神灵的力量依靠水的作用推动着宇宙的发展运动。
  
  水是万物的本原,宇宙在水的生成滋润中成为了一个有机体,在生长,万事万物也在不断地生长。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宇宙好像一粒种子,它在不断地成长。“宇宙可以被认为是两种相互对立的自然力量进行作用的结果和产物。”
  
  他提出了宇宙生成演化的说法,在他的思想中,我们看到了被创造的自然的有限和创造自然的“无定”的无限。阿那克西美尼比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都要进步,因为他将“一”与“多”统一起来。
  
  米利都学派不只是猜测,而是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的结论。他们提出的自然观是有机生成论,试图用自然事物或因素去解释自然。
  
  米利都学派运用可知的事物抽象概括出宇宙的根源万物的本原问题,摆脱神话束缚的思维方式这体现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元哲学,寻找一切的统一性,根源和本质。本体论的目标就是寻找终极存在,并找到这个世界和谐运行的原因。它不仅追求终极存在,它也蕴含着预定论的思想,它首先预设了一个终极存在然后再猜测如何派生一切事物。
  
  当我们清晰米利都学派的本体论思维方式时,我们要看到米利都学派再解释这个世界由本原如何生成演化过程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是生成论的思维方式。米利都学派通过思辨和观察追问宇宙从何而来,如何生成的问题。这些自然哲学家坚信世界是有秩序的,但是不同于神学,他用自然界的因素去解释世界的秩序,寻求宇宙的根源。他们根据可知的事物进行分析,如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事物,阿那克西美尼的“一”与“多”相统一的“气”,都是在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去探寻宇宙从何而来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米利都学派的宇宙生成论的思想虽然建立在猜测和观察的基础上,但是这种冲破神话思维去解释世界的创新之处是值得关注的,让人们对宇宙的解释从通过不可知的世界进行冥想转为了利用自然界的事物去解释宇宙,探寻宇宙的根源,这就是价值所在。这是关于宇宙生成论的介绍,我们看到了米利都学派的宇宙生成论。那么在其他方面,生成论体现在米利都学派分析事物生成是需要一个过程,本原演化出来多种多样的事物和多姿多彩的世界足以说明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世界是发展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米利都学派摆脱神话束缚,用现世的事物去解释世界而非用不可知的超世的想象的事物去构想世界也恰恰体现了生成论的思想特点:重过程和重现世而非超世。
  
  米利都学派是用简单解释复杂,抽象概括具体的思维方式孕育了机械论在解释说明不断运动,复杂多样的世界时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加以说明和表达的思想;使杂乱无序的世界统一了起来,这与后来的机械论思想都是高度吻合。而且米利都学派是把某种物质性的东西当做世界的本原来解释事物的生灭变化,没有借助神的观点去说明世界的本原问题,也是理性的发端。这个学派是最早的唯物论学派,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也是机械论唯物主义思想的来源。
  
  2.2 毕达哥拉斯的数本思想
  
  毕达哥拉斯继承和发扬了米利都学派的理性思维方式去分析宇宙的生成,提出了自己的数本思想。他研究的数在于逻辑推理而非应用实践。毕达哥拉斯在数学研究中将数看做事物的性质,也是万物之源。毕达哥拉斯的数不仅作为万物的本原,还具有神学性质。
  
  在精神领域,毕达哥拉斯用数也进行了解释,如善和理性是一,恶和意见是二,四和九表示平衡,十象征完满等。当解释天体运行时,他就用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解释。在音乐方面,毕达哥拉斯认为弦的长短粗细不同决定了音调高低不同,所以音乐的音调也是由数量关系决定的,这也成为了他的乐理理论。他也认为在天体运动中,所有天体也按一定数量关系运行,也在奏响优美的旋律,整个天体是和谐有序的宇宙。这种和谐天体的思想启蒙了开普勒行星运行和牛顿的引力理论。他认为天体是圆球形的,这是最完美的几何图形,而且圆形的天球又按照圆形的轨道前行。这些都是毕达哥拉斯的思想,一直到 16 世纪,成为了天文学的基本观念。毕达哥拉斯对天体进行的预测,或者是关于宇宙思辨,都是在用数学的知识去解释物理现象。毕达哥拉斯学派在事物中探寻数,为认识自然提供了数学基础。用数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一首创,表示从数学的角度开始认识自然,用数学的语言来描绘自然。现在我们知道,科学不等同于数学,但是数学是认识世界,探寻科学的重要工具。
  
  2.2.1 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
  
  毕达哥拉斯的创新之处在于,他不同于泰勒斯将感性的具体事物作为万物的本原,而他是将抽象的“数”作为本原,作为万物产生的开端。毕达哥拉斯不同于用“无定形”的东西来作为“始基”,他提出将“有定形”作为万物的本原。在“无定形”作为始基由此来生成万事万物,需要考虑生成力的源泉问题,但是“有定形”作为“始基”就不用考虑了。毕达哥拉斯提出“数”就是“有定形”的本原。所有的一切由“数”来定形。
  
  毕达哥拉斯的数与我们今天认为的数有所不同,不仅代表量的多少还代表不同形状的几何体。一直以来数目“一”都备受重视,毕达哥拉斯把“一”看做宇宙的创造者,当做万物的发端,也是宇宙运动的动力,万物由一生成并发展。世界的生成过程是:数生成点,点生成线, 三个点就能组成线进而又形成面,由线产生面,以此类推,由面产生体,从体产生水、火、土、气四种元素,并且四种元素不断相互影响转化,创造出有机的世界。然而毕达哥拉斯的观点认为,土的构成是由立方体构成的,而火,气和水分别由角锥体,八面体,二十面体构成,而十二面体就构成整个天球。看水火土气是没有任何形状的,但是构成它的都是有形的也是根据数量关系生成。
  
  毕达哥拉斯选择几何体对应元素时也是根据观察而猜测出的。而且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上精神的和物质的,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都是由四中元素生成。生成方式是多样的但是生成运动确是一样的。毕达哥拉斯的数是是构成事物的材料,数也会造就事物的形式、性质和特点。
  
  毕达哥拉斯将数看做万物的本原,而万物看做数的摹本。毕达哥拉斯给数字赋予象征色彩和神学性质。“一”是本原,是始基,是奇数的第一位,代表了善,代表有限有形和固定不变的事物。“二”是偶数的第一位,它代表了神学上的众神之母,象征着“恶”,也代表着无限无形和常变的事物。“一”和“二”代表了自然界中的对立。“三”代表了物质世界,一切事物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开端,中间,终结”.而“三”是可以代表全体的概念,一切物体又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有“三”就有物体的存在,从此有了世界。“四”在他看来很重要,因为组成世界的的元素有四种,一年有四个季节。“五”和“六”被称作婚姻数。“七”象征着思想和智慧;“八”象征着友谊和和谐;“九”代表着古希腊海神,象征正义象征着极限。“十”是最完满的最和谐的数字。
  
  毕达哥拉斯的数不仅是一种计算机巧,而是具有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学科,他的数学是与宗教和哲学分离不开的,在分析数的特点时又赋予数象征意义。
  
  但是他面对的问题就是,有定形的始基如何衍生出来无定形的事物,他认为,数是超感官的始基,是抽象的,是永恒不变的,而无定形是变幻莫测的是感性的,而且在无定形的背后是永恒不变的“数”.这时候毕达哥拉斯开始具有感性和理性的辨别。
  
  2.2.2 万物皆数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万物皆数是科学数学化的思想渊源,由于万物皆数,毕达哥拉斯定律被发现,黄金分割定律和无理数也被发现。哥白尼的日心说就是以毕达哥拉斯的天文学概念为核心而提出的。开普勒的三大定律也归功于毕达哥拉斯的“数”.16世纪的伽利略将物理学运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解释研究,他一直坚信自然界的描绘是需要靠数学这个工具的,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按照数学规律进行运动,所以有必要对物理学进行数学的解释。而牛顿也继承了这样的思想,并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完全体现。利用数学工具如微积分和分析几何,将力学的规律数学化,并在除了力学的科学其他领域取得进展。
  
  如“热唯动说”否定“热素说”、化学定量分析中否定“燃素说”、拉普拉斯利用数学方法确立“星云假说”地位等等。不仅在化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影响着生物学、逻辑学、语言学和经济学领域。“用一个数学方程就可以表现宇宙的力以及相应的关系。”
  
  就到今天,科学数学化一直存在着持续着并产生影响。
  
  除科学外,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还体现了神学性质,一些宗教人士推崇上帝用数创造这个世界,基督教神学用数字进行预测未来和解说过去,在中世纪,一个神圣的数字表示了神圣的精神秩序,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的建筑上会含有这样的思想意蕴。比较特殊的几何图案也会被认为具有神秘力量。
  
  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科学数学化不断成功,进步与发展。
  
  2.2.3 毕达哥拉斯的计算主义思想
  
  毕达哥拉斯用数来阐释世界,我们今天数学学科与毕达哥拉斯的数是密不可分的,一脉相承的。在机械论盛行时期,数学被当做一种计算工具,逐渐形成了计算主义的思想。量子计算和量子计算机的代表人物洛伊德确信宇宙是一台计算机,他所做的工作本质上是进行计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计算主义的哲学层面的意义了。沃尔弗拉姆在《一类新科学》中写到:“我坚定地相信‘一切都是计算’这是科学中崭新方向的有效基础。”机械论中的计算主义思想的来源于毕达哥拉斯的数,现在是信息时代,对于信息的处理我们离不开机械论中的计算主义。
  
  用数来描绘自然,当然就会用计算进行研究推理,来理解万事万物。那么在科学数学化的过程中,一直离不开数学公式进行描述,当然如果只依靠数学公式,我们是没有办法去认识这个世界的。必须通过大量的计算求得结果,从而探究出真相。在18、19世纪,计算形式比较简单,加减乘除、方程求解和函数的微分等,并且运用于推倒定理。但是20世纪30年代,丘齐和图灵等人的努力工作终于找到了计算的本质,那就是一切可以计算的函数是一般递归函数。可以理解为计算从已知符号开始,经过有限的步骤,逐步改变符号串,最终获得满足了预先规定的符号串的过程,简而言之,计算就是符号串变换的过程。现在来看,计算已经成为了本体论的范畴,通过这个本体论可以了看到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一种新的本体论会带给人们一种新的世界观。当然计算也不例外。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是计算,这种观念就形成了计算主义。
  
  最初,计算不仅是数学方法和观念,也是哲学的方法和观念,经过一些研究人工智能的科学家我们称为“符号主义”者,通过智能计算促使科学走上了计算主义的道路。
  
  2.3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公元前五世纪,“原子论”的思想被提出来,它是由留基伯和德漠克利特共同提出的,这也可以被看做是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最早的观点。这个时期和米利都学派不同,不再关注始基,而是形成抽象理性的结构思维,这个学说形成古希腊哲学的结构说。结构说的代表人物是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和德谟克利特。这一个阶段是机械构成阶段,机械构成论是一种自然观,是与物质结构相关的,并且它认为事物的生灭变化是元素结合和分离造成的结果。
  
  2.3.1 古希腊的结构自然观
  
  德谟克利特是原子论者的代表,他认为原子是绝对的充实,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质微粒。认为虚空是不充实的,是空的空间,但是它同原子是一样实在。虽然对原子来说,它是非存在的,但是它却是原子活动的场所,运动的空间。因为虚空的存在,事物可以被分为众多的物质,而且事物的运动才有实现的可能。德谟克利特对原子进行细致分析,他还主张原子处于漩涡运动中,原子依据不同的重量在漩涡运动场所中所处的位置不同,重的原子处于中央位置并进行旋转,轻的原子处于外层并进行旋转运动。在旋转时,原子会偶然的进行碰撞,从此形成了原子结合与分离的状态。原子之间的结合促使万物生成,原子的分离就会导致万物的消亡。将原子的结合和分离看成是事物生与灭的原因。这种漩涡运动的提出能说明运动问题,但是没有说明运动究竟来自何处,运动的来源一直没有得到解答。由于原子排列的位置不同,组合不同,也就会形成不同的事物。构成万物的原子千差万别,它们有大小,光滑程度和形状的差异。比如色彩的不同原子也不同,黑色由粗糙原子构成,白色由精细原子构成。即便被阿那克萨戈拉认为运动来源的灵魂和心灵也是由精细的原子构成的。由于原子的聚集和分离所以才会有万物的生成和消散。
  
  德谟克利特把万物看成是由物质实体原子构成,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同时把一切归结为原子的运动,但是这种运动被看做是被动的。同时运用感性我们是无法察觉到最小的物质微粒即原子,所以只能运用理性去分析去把握原子的概念及特点,这样就割裂了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使感性与理性相分离,由于无法调和感性和理性,所以德谟克利特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不再相信感性的事物,一切依靠理性。由于缺少精神哲学的内涵,我们可以认为德谟克利特的哲学未完成,但是他的原子论思想提出了并影响着后来人。德谟克利特清楚跟精神作斗争,和自己作斗争是苦不堪言的,但是一旦战胜自己,自己的思想成熟了,境界也获得了提升。
  
  2.3.2 原子论的发展
  
  伊壁鸠鲁继承并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很多人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和德谟克利特是一样的,但是两者的原子论还是有所不同的。首先,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之间有大小形状的差别,也许速度方面也会有差异,但是伊壁鸠鲁还认为不同原子重量也有所不同,这样就加入了重量方面的差异。
  
  而这样恰恰解决了德谟克利特解决不了的动力源问题,德谟克利特认为外力推动使原子运动,而伊壁鸠鲁认为由于重量,原子会做下降运动,这种力不是由于外部造成而是由于原子内部的力造成。
  
  伊壁鸠鲁还认为运动不仅只有直线运动,还有偏斜运动,当然他的这一思想遭到后世的强烈抨击和批判,但是马克思为伊壁鸠鲁正声,认为伊壁鸠鲁的根本原则就是偏斜运动,恰恰有偏斜运动,所以原子不会因为重力作用排排降落,有偏斜运动才会造成原子之间的相互碰撞,才有涡旋运动,所以才形成万事万物。这也恰是伊壁鸠鲁的伟大之处,他的思想也蕴含着自由的光辉。伊壁鸠鲁不相信决定论,将自然界看成是自由的国度。而且他还倾向于无神论,不相信有神的存在更不会神的作用和影响。
  
  伊壁鸠鲁在对待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上,他认为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分离,透过感性进行理性分析,虽然感性有时会造成错误,但是也会改正错误,根本原则是感性。
  
  2.3.3 原子论体现的还原论思想
  
  对于还原论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那么我们就从一般能把握的特征进行解释说明,还原论应该被看做一种哲学的判断,世界只有一种实在,这种实在是基本的,而且只有这种实在才让世界变得多种多样,如果我们知道每一部分的知识,对于这个繁杂的世界,我们是易于理解的,揭开了这个世界神秘的面纱,清楚的看到了简单的世界本质。还原论起源于古希腊思想,米利都学派体现了这样的思想,但是德谟克利特更好的体现还原论。
  
  在米利都学派研究本原问题时,本原和世界的一切事物就形成了“一”和“多”的对应关系,本原生成万物,万物消亡后又复归于本原,这样在生成过程中蕴含着生成论的思想,在万物复归过程中又体现了还原论的思想。
  
  这就将人们的目光从纷繁复杂的事物引入到了简单的本质,在研究本质过程中形成的分析思维,也是还原论的重要部分。
  
  不仅在米利都学派中体现了还原论的思想,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比较接近本体还原论。但是朴素的形式无法解释世界的复杂的现象。根据伊壁鸠鲁的继承和发展,对原子论的修正,才表述了原子这个抽象的概念。由于还原论的划分标准不同,还原论也有不同种类型。这里我们就说和还原论比较接近的本体论。按哲学研究的范畴划分出本体还原论,表征还原论,认识还原论和方法还原论。本体还原论被看做还原论的重要形式,也被认为是还原论的重要目标所在。本体还原论可以看做对目标对价值的追求,这在古希腊哲学中还有机械论的思想中表现的也特别明显,如基因是DNA分子,意识是神经元组合,物质是基本微粒的结合等。大部分哲学家倾向于本体还原论的解释是整体由部分构成,无论整体多复杂,都遵循着部分的规律。
  
  在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四百年的时间里,还原论一直被用作分析方法。将整体分解为部分,逐步认识事物,探索事物的奥秘。科学发展用分析、还原、分解的方法不断分解整体为部分从而探寻其中的奥秘,并且这种还原论的思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利用原子能,破译遗传密码。在生物学领域我们可以看到还原论的作用以及对生物学研究层面的改变。从整体的人到器官研究,细胞研究随之到分子层面的分解、还原过程、DNA惊人的双螺旋结构,这意味着进入更深的领域进行研究[23].经典物理学的各部分也极力还原为简单的机械力学,从而达到内部还原。光学中,牛顿将光看成一种微粒,惠更斯认为是光波,但是都看作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4].在热学中,热素说将热看成微粒,这些都带有还原论的思维和牛顿机械力学的印记。就连在电磁学早期研究中,也将电和磁看成微粒,依然运用还原论的方法去解释去研究。在化学领域,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无一不是还原论的产物。在心理学领域,行为主义心理学将人的行为进行还原,还原为机械的条件反应。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思想是完全由机械论中的还原论思想指导完成,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分析方法的形成标志着机械还原论在方法上的成就。当然,由于现代科学的复杂程度增加,现在还原论不仅仅用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而是分析加综合的方法,还原论不再追求单一的目标,而是追求理论的多样性。
  
  2.4 亚里士多德的机械论
  
  亚里士多德引领古希腊哲学走向了高峰,在自然哲学、天文学和形而上学等领域作出巨大的贡献。亚里士多德不同于先前哲学家,关注的焦点是自然“为什么”而不是先哲们思考的世界“是什么”,所以自然物成为了亚里士多德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在研究自然物的变化生灭过程时,逐渐形成了自然目的论思想。
  
  自然目的论就是对动物的生成、存在和发展进行的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指的是(1)事物的生成;(2)事物从中开始生长的内在部分;(3)事物的内在的运动根源;(4)自然物的质料;(5)自然物的形式。在自然的生成中,就用“形式”进行解释生成过程。可以理解为用自然目的观点看待自然物形成的一种理论。如动物的部分是为了动物的存在而存在。动物的牙齿为了咀嚼食物,从而供给生命的必需品[25].植物的根部可以为植物吸收养分,动植物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可以解释自然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物是指自身内部具有运动变化根源的本体或事物。[26]
  
  在探讨自然“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因说”,在他考察事物变化的过程中,他认为原因包括四种:1.构成事物的部分;2.构成事物的根源;3.事物运动的根源;4,事物的目的。这也就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其中目的因是一切运动变化的目标,是一种希望达到的结果。在探讨技术产物的质料和形式时,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技术产物里是我们人以功能为目的而制作质料,而在自然产物里质料原来就存在。
  
  亚里士多德将人工物从自然物中进行分离,第一个为人工物下定义的哲学家。他认为,任何自然物自身都具有运动和静止的源泉,然而人工产物如技术制品不具备这样变化运动的冲动力的动力源[27].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自然物和人工物的区别:自然运动的需求形成了自然物的目的因,而人工物的目的因是由于人的需求,它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像自然物主体是自身。
  
  古希腊人的概念中,机械指的是机械的运作机制和机械的结构,通常被用于人工设计制造的机械上。机械是人类进行改造自然活动所需要的工具,改变着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进程和方向。机械是人根据自己意愿设计制造的,是人工物,通过对自然的改造,阻碍了自然按照自身的目的去发展变化,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造机器的运行的“机械学”和研究事物的自然的物理属性是完全不同的。无论事物如何进行配置组合,但这种运行却不会改变自身的物理属性。古希腊人认为自然和机械是分离并且对立的关系,这种思想也就表现为亚里士多德的反机械自然观。
  
  2.5 本章小结
  
  通过对机械论的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探源,可以追溯到泰勒斯的“万物源于水”,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共同构成的米利都学派,开启了探究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命题。米利都学派研究世界的构成的生成论是机械论思想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米利都学派的理性观点是由毕达哥拉斯继承,补充了自己的学说,提出了自己的数本思想,认为抽象的数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数本思想演化为至今的计算主义,这也是新机械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计算主义的存在和演化,恰恰说明了我们还处于机械论的影响之下。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被认为是机械论思想的最早渊源,世界是由最小微粒构成这种结构自然观一直影响着科学的发展,即便经过科学革命的洗礼和哲学的批判,这种思想依据指导着科学的发展,随之发现越来越小的微粒,如质子、中子、电子和夸克等。原子论学说体现的还原论思想,将复杂的现象不断还原为简单的现象,为机械论提供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将整体分解为部分,逐步认识事物,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缘由。亚里士多德和先哲有所不同,研究自然“为什么”,通过对自然和自然物及人工物的区别,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的反机械自然观的倾向。亚里士多德不仅为机械论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也奠定了机械论的研究对象的范围。经过探源,可以找到机械论的思想的价值构成和推动科学进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西方哲学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