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史论文 >

机械论思维方式的辨析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7-03-08 共744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4 章 机械论思维方式的辨析
  
  机械论依靠机器来理解自然和万事万物,机械论的思维方式,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探索事物变化运动的规律和世界的始基问题。机械论思维方式具有以下特征:机械构成的思维方式,简单始基的思维方式,线性因果的思维方式,僵化统一的思维方式,作用外因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共同指导着科学研究,推动着科学的进步,但是其自身具有局限性,通过对局限性的分析,可以看到机械论的活力正是因为其局限性,才促使机械论不断丰富内涵,拓展研究领域,以计算机这样的机器为根隐喻的新机械主义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
  
  4.1 形而上学的涵义
  

  形而上学是对人的本性的解释和确定性论证,是超越现实的醒悟。形而上学从一开始就是对始基的探索和追问,哲学家认为形而上学问题是“最高的问题”.通过对万事万物终极的反思,一步步奠定了形而上学的合法地位的基础,形而上学也经历了兴起,发展和衰败的过程,作为机械论的主要思维方式,形而上学被批判后机械论也随之走向衰落。
  
  对于传统的形而上学,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世界被分为主客二元对立关系,感性世界深藏的终极实在和最高目标规定和安排着现实生活。形而上学有两层涵义,一是本体论层面,探索感性世界背后规律和终极实在的纯思的哲学,探寻最终本原的哲学,主要使用于现代西方学术领域。二是和辩证法相对的角度看,形而上学被看做是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的看世界的思维方式,是方法论层面的形而上学,主要被应用于马克思哲学领域,在这个领域被辩证法取而代之。
  
  形而上学发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卷》成为透过事物现象探索事物本质,寻找最终原因的一门学问,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世界的本原以及关于“存在”的“属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具备理性特征,正因为理性,人开始对世界进行孜孜不倦的探寻,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和反思探寻自然万事万物的规律,从而利用这些背后隐藏的定律为自己所用,达到满足生存的需要。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形上之思的最终原因是因为求知的本性。那么形而上学就是研究存在的存在,这也成为了最高级的知识和第一哲学。但是受哲学教科书的影响,我们一谈到形而上学就会想到它的孤立、片面和静止,由此形而上学成为了片面方法论的另一种说法。
  
  相反,辩证法是用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世界,所以辩证法替代了形而上学。
  
  这是对形而上学两层涵义的理解,对于它的发展历程,也是经历兴盛到衰败的过程。产生于古希腊,在米利都学派研究始基问题时逐渐萌发,亚里士多德完成了形而上学,并成为了“第一哲学”.但是人生哲学等反形而上学开始解构形而上学。直到柏拉图形成经院形而上学,但是隐藏着自身解体的风险。哲学家们对形而上学不断批驳和质疑,形而上学正是在这样的质疑声中演变和不断发展。黑格尔被看做是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也使形而上学处于巅峰,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没落和衰败。形而上学的规范性和超越性的矛盾和不可分离导致它不断产生又覆灭。形而上学具有规范性,亚里士多德在最规范的语言概念系统中确立了本体论。
  
  而这关于“是”的规范性是高于一切的规范,是“超越的”规范性。而从泰勒斯开始,本原不断被提升,从有形到无形,从具体到抽象,到亚里士多德建立“是之为是”的学问,即形而上学。所以形而上学就具有“超越的”规范性和被规范的超越性。关于“是”的规范性是最高的规范性,所以这种规范性就需要得到超越而不是停留在低层次的规范性;反之,超越性如果得不到规范,没办法形成形而上学。如果没有超越性,规范性就会陷入杂多和差异,超越性没有规范性作支撑就会肆意发展成为没有规范的神秘主义。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然而,这两者又具有矛盾,规范性就是为了制止超越性,否则规范性就被解构;而超越性就是要对规范的超越和打破,超越性不断上升,达到最高时,规范性无法限制其发展,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解构。规范和超越交替上升,构成了形而上学产生覆灭的历史,自身的反形而上学的种子又推动形而上学不断演进。
  
  4.2 思维方式的局限性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指出机械论的缺陷,即机械论没有将世界看成一个过程,机械论将这样的错误归结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和辩证法相对立的,可以看成是“反辩证法”.恩格斯认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将事物看成固定的不改变的,并对此进行研究,形而上学是一种狭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是以确定性为特征和前提,但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使用它是科学的。他还指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绝对对立的思维。“是和不是”只能选择一个,不能既是自身又是其他东西,这样不符合现实世界和被证明的辩证法。在考察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待事物,而不在乎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变化。将事物看成一成不变僵化的,就导致了对世界的错误理解,没办法探究世界的真正本质。黑格尔曾经提出:“一个事物具有多样性,那么当它不断发展到极端的时候,推翻矛盾的极点,这样才会获得事物的否定性,恰恰这个否定性是生命力延续的源泉和生命永续发展的脉搏。”
  
  所以辩证法是以机械论的极端化为前提的。
  
  通过探究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来探寻机械论的局限性。在十九世纪末,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开始突显。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物理学领域有了两大影响深远的发现。第一个是放射性的发现,某种元素具有放射性的性质,在放射性过程中转变为其他的元素;第二种是电子的发现,这说明原子不再是最小的粒子,而且电子随着速度的变化不断变化,随着不断细分原子,分裂原子,物理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原子论曾经认为一切实体都是由不可以再分割的原子构成,这一理论也遭到严重质疑。构成论认为一切物体的变化都只不过是原子的聚集和分离形成。构成论蕴含的主客二分的思想也遭到巨大的冲击,量子力学中薛定谔的主观测量问题,宇宙演化等问题在很多领域都受到挑战,这些都在说明整体不是简单地将部分机械相加起来,事物自身发展也有其自身的随机性。
  
  线性系统就是物理学上把由线性函数描绘的系统,给出初始条件和演化规律就能推倒出未来的系统状态,并且每一个部分的微小变化会反应在整体的变化上。在很长时间,对于科学的认识,人们停留下简单地线性认识上,甚至认为线性系统就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具有普遍的规律性。随着复杂系统分析的增加,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也暴露出来,简单的线性系统无法满足人们追求事物本质的要求。比如马尔萨斯(经济学家)在研究人口变化的规律时,由于忽略很多因素,采取简单线性思维,导致他的研究不准确。
  
  僵化同一即经典物理学世界是和谐统一的,不存在偶然现象,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是必然。认为一切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有规律的联系,不承认偶然现象的存在。这种否定偶然的随机的联系,只是一味承认必然性我们成为是僵化的同一。但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缺陷在于他将各种现象孤立起来,不在乎总的联系而进行单独考察,把一切事物看做静止不动的而不是发展变化的。
  
  始基是一切事物的本原,而简单始基的思维方式让人们一味追求本原。
  
  简单始基的局限性就是他无法说清始基和万事万物的关系,随着科学的发展,会发现新的始基,而原来的作为唯一的始基就要被推翻,这是简单始基造成的思维局限。
  
  作用外因思维方式即由于外因造成事物的发展变化。牛顿认为是“外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非“内力”,同理我们知道决定事物发展的不是内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外因。但是如果外力作用是确定不移的,那么构成物体的粒子是如何进行聚集和分离,才形成万事万物的,这样就没办法解决起源问题。牛顿无法回答,所以牛顿把第一个外力认为“上帝的第一推动”.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个结果的形成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内外因的作用,而只是单纯归结为外因作用是与事实不符的错误思维。
  
  4.3 合理性和必要性
  
  形而上学作为思维方式去进行科学研究,是有局限性的,是与辩证法思维相对立而存在。用形而上学进行研究,必须在具体的领域进行研究才是合理和必要的,依附对象性的研究领域具有合理性。一旦超过这个范围,那么就会陷入狭隘、片面和僵化的困境,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揭示道:“只有割裂不间断的事物,将有生命的事物进行划分,并使之简单化和粗陋化,那么就可以进行测量、描述并进行想象。”而科学研究确离不开这种思维方式。
  
  机械构成思维虽然具有局限性,但是他有自己合理之处,影响科学继续前进。哈姆。哈热瑞(高能物理学家)认为正是由于人们认为物质是由简单微粒构成,所以指引人们探寻深层结构。物质由原子构成,生命由细胞构成,生命运动可以用物理运动过程和化学分解过程进行解释,遗传用基因进行传递,社会由家庭组成,家庭由个人组成。简单始基思维是人类对万事万物自然属性的理性认识,具有直观性和预测性的特点。到现在,科学家还是用这样的思维进行研究,将人类的认识由简单提升到复杂,由低级上升到高级,形成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线性因果思维在必然性适用范围内是真理并推动着科学的进步。例如达到一定燃点就会燃烧,在有效距离内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都是在受必然性的规律进行支配。
  
  机械论的思维方式不仅在四百年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在遭受恩格斯批判以后,机械论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依旧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特别没有退出自然科学领域的舞台。机械论认为事物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所以只要没有达到最小微粒的状态,都可以继续分解。由于这种思想,1911年卢瑟福提出含核原子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1932年伊凡宁珂将原子核继续分解到最小微粒质子和中子,而1955年坂田昌认为基本粒子依旧可以继续分割。后来又提出夸克和层子组成基本粒子。在二十世纪,化学运用量子力学,形成量子化学,用化学键描述量子力学。科学家揭示了以往理论无法阐释的键价本质等问题。在生物学领域,有很多科学家到现在为止也用物理和化学的知识去解释生命的现象。活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新药物的不断研制,合成人工化合物等,包括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模拟人脑原理等发明都是在机械论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取得的成就。虽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给机械论带来巨大的冲击,但是并没有让机械论走向终结。相反,以力学为基础、以量化为标准和以数学为描述方式的学科理论体系在科学的未来发展中依然发挥重大作用,焕发光芒。基因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建立,都充分说明着机械论的重要地位。
  
  4.4 新机械主义哲学思潮
  
  “mechanism”翻译为机械论,机制或机械主义。之前文章论述中一直在使用机械论这个概念,但是在最近15年,新机械主义哲学研究蓬勃发展,机制代替了机械论的说法,机械论和机制是相同的内涵,具有相同的意思,只不过机制研究范围更加广阔,研究的是全部范畴,而机械论研究的主要集中在非生命的领域。研究属性不仅局限于物理属性,也延展到了生物属性。现在,机制的定义不仅要满足“特殊科学”的要求,特别是要符合传统意义上机械论的内涵需求,机制是对科学观念的更新和解释“特殊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与科学发现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研究机械主义对现代科学和科学哲学的影响时,我们应该探寻机制概念,才能获得对新机械主义哲学的理解。机械论一直以来出现局限性受到了批判,但是20世纪60年代起,生命科学等特殊科学兴起,机制拥有新的内涵,机械论以新机械主义哲学的形态出现在科学和哲学领域,并指导着科学向前发展。结构和部件行为组成了活性,活性和实体形成了重要的机制,这样机制就会按照规则进行运动、发展、变化。
  
  现在机制观念应用非常普遍,用机制进行解释的对象范围也大。指生物体、政治体系、人类社会、生态和市场等复杂的系统。在机制相关的论文中,经济学使用第一,其次是生物学领域,而物理学领域反而相对较少。这说明机械论对科学的影响已经不是主要局限在物理学领域,在其他领域也在受机械论思维的指导和影响,也充分表明在有机科学领域,机械论发挥着重大作用。用新的机械论可以解释机械论曾经无法解释的领域,如神经科学的感觉、认识和意识方面,可以用新机械论进行解释。不可否认,近代生物学和化学没办法依靠机械论进行解释,这是机械论失败之处,特别是很多学者对于生命体的繁殖繁衍问题是没办法进行很好的解释,他们一直将生命体看成是有固定运转规律的机器,但是这些生命体却不具备机器那样的生产能力。但是现在生命科学的机制就可以进行解释,这就涉及到科学中的机制解释。科学具备的三个功能即预测、控制和解释。解释被看作是最重要的功能。对于传统科学解释模型即亨普尔等人提出的DN模型(通过定律的不断演绎而获得的决定论的解释,也可以成为演绎-统计解释)和IS模型(归纳-统计解释模型),这两种模型定律均是通过理性和观察获得,被称为覆盖律模型,但是陷入因果关系的黑洞而遭到反对。而随着“特殊科学”的兴起,基于定律的科学解释不符合科学的研究,传统的科学解释遭遇了困难,哲学家用非定律进行解释。科学解释转向了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机制解释,即因果-机制解释模型。
  
  将不同领域的机制按不同标准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按机制与生命的关系划分为一般机制(排除生命现象的物理学机制)和特殊科学机制(包括生命现象),所以“特殊科学”的机制被称为人的机制,主要研究生物学机制,也可以被称为生命机制。第一种机制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但是没办法在生命有机体范围内做出更好的研究。机制概念现如今已成为生命科学的核心概念。按系统观念将机制进行分类,系统分为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生命体的运动、呼吸、神经和血液循环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等被看做开放系统,而力学模型、发动机等被看作是封闭的系统。
  
  所以机制可以由系统的封闭和开放性分为封闭机制以及开放机制。
  
  通过对机制概念,科学领域的机制解释和对机制进行划分来看,机制代表了新机械主义哲学,而且研究范围不仅局限在非生命体领域,还扩展到了生命有机体,广泛应用于生物学领域。随着科学的发展,机器一直作为根隐喻来帮助人们树立世界图景。

  虽然机器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变化。根据哲学家S. Pepper提出的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隐喻理论,认为与机械论相对应的根隐喻便是机器。然而,如果把机器作为世界的图景考察就会发现,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充当根隐喻的三种代表性的机器是钟、热机和计算机,而当下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的本体预设前提就是机器。这种哲学化的机器代表了具体的世界假设。由重力驱动的机械钟是第一种哲学化机器,是科学实质性的东西--力的类比,充分突出力的作用,将力看做支配一切物质运动的因素。第二种哲学化机器是工业社会的象征--热机,热机是能的类比对象,这时期用能的观点去看待和分析一切物理和生命过程。“能”也取代了“力”的支配地位,各种能进行相互转化,总量不变。第三种哲学化机器是计算机,计算机代表了信息,这时期是信息的传输和变换,“信息”成功的取代了“能”并形成了新的世界图景。这些由钟、热机和计算机所导致的世界假设就是机械论。我们从根隐喻理论,也可以发现新机械论的根隐喻是计算机,计算机也是机器的一种,所以现在的根隐喻还是机器。科学的主要任务是寻找共同规律和性质,明晰各种现象的机制。
  
  这充分说明了机械论的强大生命力。机械论为什么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这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研究。这与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方式有关。科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寻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和性质,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背后的一般机制。然而,世界万事万物,纷繁复杂,我们要想认识复杂的事物,就要对复杂不断进行简化,简化到最低的程度,但是这需要一个条件,即简化后的事物能够显示出这个复杂系统的性质和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所以人类就会选择简单而且能够反映整体的性质作为研究对象。所以机器是可以满足这个要求的。通过研究机器,也就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运行机制,这当然也就成为了认识世界的模型,也就为机器作为根隐喻提供依据。机械论自身的适应性和机器的演变也是机械论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机器种类多样,复杂程度增加,性质和用途已经大不相同了,所以机械论的内涵也相应发生变化了,这样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脚步。机械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所以他会经受批驳,还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时代,计算主义成为机械论的重要内容,信息成为了科学的重要影响力量,这就是机械论丰富内涵的延展。
  
  如今,机制成为“特殊科学”特别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成为最根本的解释之一。对机制的理解和内涵的探索已经超越了物理学对世界的理解,机械论的根隐喻依然是机器,只是机器所代表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改变,这充分说明了机械论的适应性和丰富性。机制也是机械论的另一种称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机械论从来没有衰落和消失,依旧在指导着科学不断前进。
  
  4.5 本章小结
  
  机械论的思维方式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机械构成、简单始基、线性因果、僵化统一和作用外因的思维方式是机械论思维方式的表现特点。形而上学是探究终极存在的纯思的哲学,但是从辩证法相对的角度,形而上学就被理解为片面、静止、孤立看待世界的僵化的思维方式。对于机械论的批判,主要批判的是与辩证法结对而行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但是辩证法却不可能摆脱形而上学,因为它是在批驳形而上学作为思维方式而形成的相对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规范性和超越性的不可分离和矛盾促进了形而上学不断演进和发展,形而上学也是在于自身内在的局限性才获得发展。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局限性,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运用它是科学的。虽然具有局限性但是它还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这恰恰是机械论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
  
  虽然对机械论进行批驳,但是机械论并没有走向终结。机制与机械论是同一概念的词语,但是机制和机械论相比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研究范畴。机制被应用于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这充分说明机械论依然发挥着主导作用,机制指代的是新机械论的一种称谓。通过隐喻理论,不难发现,当今世界充当机器的根隐喻是计算机,这也充分证明了新机械主义思潮对现在科学和社会的意识主导作用。当机械论被批驳,大家认为它不再焕发魅力的时候,可是它却以新机械主义呈现在大家面前。机械论是科研人员的法宝,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机械论无法避免和逾越的局限性。将机械论和过程论相结合,用过程论的角度去进行科研工作,培养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素养。机械论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鼎盛时期推动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生产方式的改革和世界联系的紧密,也让它在遭受强烈批驳的同时依旧焕发活力,发挥着重要的航标作用。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西方哲学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