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实践哲学中的实践概念研究(3)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詹世友,傅适也
发布于:2017-06-26 共21277字
理性有什么性质? 我们可以从知性的使用中发现理性的性质是法则。知性只是理性应用于经验时的名称。理性的法则在面对现象事物时,就是先天的知性范畴,它们能整理感性事物而给它们以自然法则。但是,在它超越经验时,它的法则就是自由法则,也就是说,在这里,它没有任何感性事物需要整理,即不需要用知性范畴把感性事物整理成知识,于是,理性事实上只能以自己为对象,这可以说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沉思或思辨是一回事情。只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最高的知识,而康德则认为这不可能是知识,因为我们对此对象没有直观,故而做不成知识。但这种以自己为对象的理性可以发挥其实践能力,即能使事物按照应然的秩序而出现。康德认为,首先,这是在限制知识,从逻辑上说,我们可以设想有超越经验必然性的自由,这并不自相矛盾。也就是说,在理论认识上,我们对自由概念只有一种否定性原理,这只是彰显了自由存在的可能性( 即只是在逻辑上不矛盾) .然而,这种否定性的原则在与意志即欲求能力相关时,却具有一种积极作用,即能使“对意志的规定”“建立起扩展的原理,这些原理因而叫做实践的”
[3]180.也就是说,它要以自由概念来规定意志而做出应然的现实行为来。
可以说,对康德而言,真正的“实践”概念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得到界定的,因为就对意志的规定性来说,自由概念能够扩展其活动范围。也就是说,当我们考虑人是有欲求能力的,是有意志的,那么意志应该被什么东西所决定而形成行为动机,这个时候就体现出自由的积极意义来。只有我们的意志能够为纯粹的理性法则的形式所决定,则我们的意志就是自由的。
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康德认为,对于道德法则为什么能直接决定意志,我们的道德关切为什么能产生等问题,我们是无法回答的,因为我们对这些东西没有直观,也就形不成知识。显然这是因为受到知识论的思维方式的限制。但是,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不再承继这样的思路,而是直接面对本体界和纯粹的理性,把在道德法则下对义务的意识看做“理性的事实”.所以,对于纯粹实践理性具有实践能力这一点不需要批判,倒是一般实践理性由于混杂有经验成分,如果它要运用到道德领域,就必须彻底清除其经验成分,否则就是误用,因此才需要批判。那么,把道德法则看做“理性的事实”是否有根据呢? 我们认为,康德确实有根据。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理性在现象世界中使用时,就表现为先天的知性范畴,它们整理经验事物而形成自然法则,而经验事物自然而然地会遵循自然法则; 但当理性超出经验使用时,就只能以自己为对象,其表现必定是一种能够约束意志的自由法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纯粹理性在道德领域中的立法能力。按照康德的想法,先天的知识的存在是理性自身的利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实践哲学,没有这种先天的知识,则实践哲学就是徒劳的。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就“好像是有人想要通过理性来证明不存在理性一样”[3]13.既然理性是存在的,所以道德法则就是一种理性的事实,当然它只有“观念的实在性”,而没有经验的实在性( 即不是知识的客体) .况且,普通实践理性就能分辨出理性中的自由法则。比如我们能够分辨出出自哪种动机的行为是真正高尚的。例如,对于一个诚信经营的行为,我们只要反省一下,就可以分辨出两种不同的动机,即或者是为了在顾客面前建立信誉,从而使生意获利; 或者是认为诚信本身就好,哪怕因此而遭到利益上的损失也必须这么做。普通实践理性都会认为,只有出于后一种动机的行为才是真正道德的、高尚的。一旦反省到我们的动机中杂有感性偏好的成分,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行为的道德性要大打折扣。也就是说,我们的确会对理性法则产生一种敬重,会去出于理性法则自身而行动,这样的行为就不以结果为动机。理性法则的作用是对意志进行规定,以产生一个善良意志,于是,这种善良意志的产生就是理性自身的实践能力的发用,或者说就是实践理性本身。
显然,理性法则是处于本体界的。然而,按照康德哲学,本体界是与现象界相对应存在着的,从本质的角度说,它们是我们思考这个世界的两个视角,只有从这个两个角度看待世界,理性的超验使用时所导致的二律背反才能得到解决,其中第三个二律背反就是关乎自然必然性和自由的。正论是: “按照自然规律的因果性,并不是世界的显象全部能够由之派生出来的惟一因果性。为了解释这些显象,还有必要假定一种通过自由的因果性”; 反论是: “没有任何自由,相反,世界上的一切都仅仅按照自然规律发生”[5]300.从理性的经验使用来看,自然界就是由因果必然性所支配着的,所有事物都处于互为因果的必然性链条之中; 但是,从理性的超验使用来说,就只能有自由的因果性,也就是说,在本体界,理性就只能是原因,在它之上,没有更高的原因,它不是任何其他事物的结果。从实质意义上说,所有人为的现象事物都应该是理性的实践能力发用的结果。这样看来,理性就是绝对自主的,并且是绝对自发性的,所以理性的属性就是自由,但它只有在应用于实践领域时才是自由的,由于意志即是实践理性,所以我们能意识到意志的自由。这样,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就得到了解决,自然必然性和自由都能同时存在,只是需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这个世界。这个问题在人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也最能为人所理解。作为有肉身的存在者,我们完全服从自然的因果必然性; 但同时,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我们又是自由的。康德说:“自由当然是道德法则的 ratio essendi ( 存在根据) ,但道德法则却是自由的 ratio cognoscendi( 认识根据) .因为如果不是在我们的理性中早就清楚地想到了道德法则,我们就绝不会认为自己有理由去假定自由这样的东西( 尽管自由并不自相矛盾) .但如果没有自由,在我们里面也就根本找不到道德法则。”[3]180这就是对“理性的事实”的说明,正如 Paul Guyer 所解释的: “这种理性的事实是一个认识根据,从这里我们才可以把意志的自由推导出来,并且仅仅是为了实践的目的。”[6]86所以,对康德而言,道德法则与自由是同属本体界的。然而,在我们的思维中,自由只能是消极的,因为我们意识不到自由,只是在逻辑上假设它的存在是可能的。所以,康德说,我们的出发点不可能是自由,“原因在于,我们既不能直接地意识到自由,因为它的最初概念是消极的,也不能从经验中推论到自由,因为经验给予我们供认识的只是显象的法则,从而只是自然的机械作用,这恰恰是自由的对立面。”[3]32然而,如前所述,理性自身就表现为法则,所以,理性法则是我们能够直接意识到的。于是,如果理性要有实践能力,它必定与意志直接发生关系,就是说,意志要成为善良意志,一定要以理性法则的纯粹形式来决定自身,于是,道德法则就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时,道德法则从根本上说,就是不让感性偏好占上风,并且完全独立于感性偏好地成为意志的直接决定根据,由此,道德法则就直接地导向自由概念。这就是说,所谓自由,就是意志摆脱感性偏好的决定,即摆脱自然界的因果决定的必然性的链条,而以道德法则来决定自身。从这个意义来说,如果没有道德法则,自由是不能被认识到的,因为我们无法形成对自由的知识。而有了道德法则,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意志原来应该被道德法则所决定,从而使我们意识到独立于感性好恶的自由的积极存在; 但是,如果没有自由,则道德法则也不能存在。正因为有自由存在,理性要进行道德实践,就要使意志摆脱感性好恶的自然必然性的约束,就需要以理性法则的纯粹形式来先天地决定意志,于是我们就直接地意识到了道德法则。
事实上,康德之所以以彼此共存的形式来彰显道德法则与自由,是因为本体界在理性的经验使用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一个空无,而在实践中,则这个空无就只能被理性本身所占据。
当我们实践地思考理性的功能时,这个空无才能成为纯粹理性的一个事实,理性在此以自身为对象而思考,但是这种思考显然不能是思辨的,而必须是实践的。而要成为实践的,就必定要处理理性与意志的关系。因为意志“是一种要么产生出于表象相符合的对象、要么规定自己本身去造成对象( 无论自然能力是否充足)亦即规定自己的因果性的能力”[3]16.说到底,意志就是一种诉诸行动而产生某种自然后果的能力。在它作为产生与自然法则的表象相符合的对象的能力时,它就是受到感性好恶决定的意欲; 在它作为决定自身而导致这些对象的能力时,它就只能是受到理性的自由法则的决定的意志。
由于在本体界之上再也不能设想更高的东西,所以,本体界的概念只能用作实践的目的,只有这种实践能够赋予行为以绝对的、无条件的道德价值,而任何有条件地实践的东西,就必定是以经验为条件的,其价值只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所以,康德的实践哲学,从其自身的性质而言,需要界定那种无条件地是实践的东西。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詹世友,傅适也. 康德的“实践”概念格义[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8-20.
相关内容推荐
-
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蕴含的道德神
一、向善的禀赋与趋恶的倾向1793年出版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是康德晚年的一部重要的宗教哲学着作,与三大批判不同,这是一部专门探讨宗教问题的着作,系统地表述了康德的道德神学思想.可以说,在三大批判中基本形成的道德神学思想,在这本书里才系统而全面...
-
康德在启蒙运动方面所做的贡献
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等社会政治理念对康德哲学具有重大意义,它们直接促成了康德哲学从前批判时期向批判时期的转变。康德垂暮之年回忆《纯粹理性批判》的发端史时披露,正是卢梭关于自由的二律背反(即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促使...
-
哲学解释学作为“实践哲学”
5走向实践的真理观我们所讨论过的有关伽达默尔真理观的内容,已经实现了第一层的意义,即将真理从自然科学认识论的樊篱中解脱出来,并将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领域中,并发展为整个人类科学的问题。真理的实现过程也不再同认识论哲学中那样借助于方法论的工具...
-
康德纯粹统觉中的自我意识探析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做出了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区分,并且将这样一种区分也用于对自我的认识上,从而认为可以通过内感官获得关于主体的现象的知识,但那作为自在之物的自我则无法被我们所认识。然而更具有吸引力的是,康德并不满足于这样两种自我,他说:...
-
康德先验自由与自然之间关系
把自由概念视为现代政治哲学的根基,是政治思想的常识。自由概念根本上与自然概念内在相关,而自然概念的政治哲学意义却常被忽视,这种忽视是当今政治思想混乱的根本原因,各种自由主义之间、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的诸多争执多由此而起。如何从哲学上确立...
-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与康德的先验演绎哲学
关于认识论的一切分析和诠证都要从主体方面入手,主体必然成为认识论的根本前提和基本课题,关于主体问题的分析是区别不同哲学的方法问题。这里的主体是指一种有意识、思维的、感觉的、认识和行动的本质,它同一般意义上的人的概念是不等的,主体概念是基于...
-
康德对第三种“二律背反”的论证与消解
一、康德的二律背反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理性(reason)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理性以感性(sensibility)和知性(understanding)为基础,处于认识的最高层次;另一方面理性不可避免地对人施加某种误导作用,以至产生超验幻象。这种困局的极端形式...
-
-
中国哲学界对康德著作《纯批》翻译的问题探究
《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纯批》)不仅是康德最重要的着作,也是西方哲学史乃至整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着作之一.目前,《纯批》已有六个不同的中文译本:一是胡仁源译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也是最早的中译本;二是蓝公武译本,1957年由三联书店初版,19...
-
康德关于时间与空间二律背反哲学问题的探讨
从理论与实践上解释宇宙的创生奇点与膨胀本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就象古人无法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一样,因为宇宙太大,并且还存有我们无法感知的物质,比如黑洞只能间接论证其存在。所以我们只能从哲学角度推测宇宙的起源。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