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弗洛姆人本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内容
(一)对于人性的理解。建立统一的伦理规范与目标是其伦理方向。将人的本性作为其研究的理论前提。因此,弗洛姆的人本主义伦理学应首先回答人的本性是什么的问题,这也是弗洛姆首先要回答的问题。那么人性是什么?
弗洛姆在人性探究中,是在充分肯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上进行的,将人的生存的矛盾总结为 (1)生与死的矛盾。 (2)个人生命与人类生命之间的“两歧”. (3)人的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人渴望获得特殊性,得到个性化的认可与发展,人在寻求自身个性化实现的同时又不断陷入无尽的孤独感之中。
人们为了克服这些重重矛盾,不断寻求出路,在这过程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欲望,这些欲求主要体现为“超越”和“关联”.不断克服生存的矛盾,这是其找到的人的真正的自我。
(二)人不同的性格结构。在弗洛姆把人的性格结构主要分为“非创发性”与“创发性”,将前者分为接受型、剥削型、囤积型、市场型四种类型,而对于“创发性”性格结构的人,弗洛姆认为其是最理想的性格结构,也是人本主义伦理学的主要目标。
1.非“创发性”性格结构类型的主要内容。接受型:这种性格结构的人,把一切需求的满足视为是来自外部,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屈从外部权威。这种性格结构的人不可能做到真正的“超越”和真实的“关联”.剥削型:把自己需求的满足建立在强迫和诈骗别人的基础上,这种人也不可能做到真实的“超越”, 也不可能建立起真实的“关联”.囤积型:对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持保守态度,只想一味地保存自己现有的一切,这一客观事实,不能单纯依靠保持现有的状态而维持。市场型:性格结构的人把自己视为可供销售的商品。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交换方面。弗洛姆认为以上四种人,都异化了人的本质,属于伦理学中恶的类型的人。在弗洛姆看来,这四种人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应从改变社会环境入手,在批判社会环境过程中,使社会环境与人的内在本质、人的潜能和谐地统一联系起来。
2.“创发性”性格结构的人是弗洛姆认定的最理想的人。弗洛姆认为具有“创发性”性格结构的人,他们“把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所有潜力作为惟一的目标”.实现自己的“超越”,而在“关联”方面,他们既保存自己人格的完整性,又在“爱”的基础上同他人建立起真正的人的联系。这是人本主义伦理学的主要目标。
值得思量的是,这种人只出现在哲学神学乌托邦中,理论与现实无法完美的结合。
(三)弗洛姆伦理学的道德规范1.自私、自爱与自利。
我们通常认为自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肆意妄为,而在弗洛姆看来,自私是一种无能的体现,一个人自私就意味着他没有能力去爱自己与他人。而这些自私的人正是由于无能力去实现爱自己与他人的愿望,因此只能将愿望寄托在外在物质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感觉也是笼罩着以自我为中心的阴影。因此弗洛姆主张,人应当反对自私,实现爱自己和爱他人的统一。爱自己首先因为自己是人,其次人一定要自爱,人只有爱自己,具备自爱的品质才能够谈及去热爱他人,他认为爱自己与爱他人是辩证统一的。只爱自己或者只爱他人的爱都是片面的狭隘的爱,而要达到这种愿望必须植入爱的能力去达到与实现,而对于自利,弗洛姆认为应从客观上去理解,也就是从判断他是否符合人的本性的角度与解释,即落根于是否能够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的这一真正利益。
2.极权主义良心与人本主义良心。
实际生活中,我们总是讲着要本着自己的良心去办事,做什么事情请拍拍自己的良心,而对于良心最深刻的含义咱们还是有待理解,有没有一个统一正确合理的良心去让我们去遵循。弗洛姆有自己独到的解释,将良心分为这两种:认为极权主义良心是内在化的外在所赋予的权威,他认为人本主义良心是对自我最真实的唤召,它是一种“反应”;它也是一种“知识”.人本主义是对自我的呼唤,这是真正的良心,是我们约束我们自己的标准。
二、关于弗洛姆人本主义伦理学的思考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对人与自身问题的思考、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等方面予以了很大启发。
(一)结露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人类将面临全面异化。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面对人的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认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是前进;二是倒退消除隔阂来尽量减少孤独。以这两种方式看来,第一条道路放在现实中比较难以实现。人类还是不断的被异化侵蚀着,心理不断被异化着,在这异化的过程中人不断脱离自我,不断丧失自我意识与自我主体性,丧失自我本质,他不再是最原始最真实的自己。异化现象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更为严重,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给人以快乐,而是成了目的,消费只是为了拥有,至于使用时得到的享受、满足却成了次要的了。人不断被物化,被放入市场。
(二)建构人与自身相统一的未来设想:健全的人格及健全的社会其人本主义伦理学旨在本着理性、自由与创造性的原则从而建立健全的人格与健全的社会。
弗洛姆承认并接受人类“生存的两歧”的同时,指出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开辟新的促进人的潜能的全面发展的路,从而建立健全的人格与健全的社会。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个体,弗洛姆把这种理想的性格命名为生产性性格。生产性性格不是以占有、破坏、退缩等方式来消灭自己与外界的差异,而是以爱、理性、创造性等积极的方式来最终获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最终统一:因为爱是一种能力,是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爱包括爱自己与爱他人,通过突破与他人的隔膜从而与他人达到融合与统一,在解决个人孤独感的同时,又发觉对方的价值。理解的更深刻些就是对生命的肯定与包容。理性使我们更加清醒的正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断自省不断完善。创造性的将爱与理性各自统一起来进行生产性的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2]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弗洛姆。寻找自我[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康德追求至善这个最终目的, 但是至善最终仍需要在结果中体现出来, 也就是要“以动机与结果的统一为依据”, 这就是黑格尔所着重强调的对最终至善的动机的良心, 即对自在自为的善的希求, 是主观与客观、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客观精神的真实体现, 是真正的伦理...
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强调与追求,既是日本近世思想家藤原惺窝(1561-1619)脱佛入儒[1]的一大要因,又是其立身于世、躬亲践行的人生准则。藤原惺窝对佛者弃仁种、灭义理、儒家人伦皆为真的发言[2],也一直作为人们对其伦教认知的一个基本依据,沿袭至今。近来,...
积极意义上的调和是弗洛姆理论体系的最大特色,他对马克思与弗洛伊德学说的某种调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曾经精辟地指出,弗洛姆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微观方法与马克思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宏观方法相结合,建立了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分析方法...
德裔美国人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在他的几乎每一本着作中都提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他将充分发挥人的力量,从而达到与自己的同类以及同自然界的最终的新的和谐[1]视为人的最终目标.他比较集中地论述这一思想的着作是《健全的社会》(1955...
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但伴随而来的则是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如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制约着人类的生存...
题目: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初步认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1.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历史作用2.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现实意义结语参考文献以下是论文正文摘要:哲学,...
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一生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其政治学的代表作《政治学》一书,第一次将政治学和其他学科区分开来,使政治学形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由此被公认为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其伦理学的...
一切哲学问题完全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正如维德根斯坦曾就指出:哲学归根结底要通过语言来表述,也要通过语言来证实其正当性。因此哲学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包括真理与道德等,都不能不通过语言这个中介,在同社会与历史的曲折交往中得到解决。二十世纪西方哲...
如何让自己幸福,是伴随人一生的话题。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命之树常青。恶的哲学难以完满地解释现实生活的恶, 也不可能凭借某些理论在人间建造起道德天堂。既然无法摆脱恶, 必须对它叩问, 唯有接近黑暗方能知道在何处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