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

金庸小说性别叙事特征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08 共385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性别叙事视野下的金庸小说探析
  【第一章】男权烙印下的金庸小说
  【第二章】 “双性同体”的性别叙事
  【第三章】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性别表达
  【第四章】影响性别叙事的因素
  【结语/参考文献】金庸小说性别叙事特征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综上所述,金庸武侠小说的性别叙事具有丰富复杂的特征。一方面带有明显的男权烙印,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双性同体”的特征,同时还体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下的矛盾。作家的现实生活和文化思想,大众文化商业化浪潮,都对小说的性别叙事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作品呈现出斑驳交错的性别色彩。

  通过对金庸小说中性别叙事的研究,我们看到了金庸对进步和谐的两性观念的自觉追求:作者一改以往武侠作品中完全以男性为中心的单一性别立场,不时在作品中流露出身为男性主体对两性关系的自我反思,以现代视角和人文主义情怀关照着作品中的女性,对女性命运表现出深刻的关注和同情,肯定了女性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对进步平等的两性观的自觉追求,还是潜意识影响下的具有“双性同体”特征的两性和谐境界的审美构建,作为通俗小说中的难得的经典之作,金庸的小说都实现了对传统武侠小说男权中心的叙事立场的重大突破,使得武侠小说这一传统文学形式承载了更多的现代精神并重新焕发了生机。

  独具张力和内涵的性别叙事使得金庸小说能够在现代读者中激起广泛的反响进而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同时也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这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发展提供了重大启示:新时期的武侠创作必须与时俱进,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和现代人对两性和谐理想的追求。而如何在创作中彻底摆脱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意识的束缚,摆脱大众消费文化的消极影响,实现性别叙事中两性的自由对话、和谐融汇,仍有待广大学者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专着类:
  [1] 金庸。金庸全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4.
  [2] 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精选[M].中国妇女出版社,1994.
  [3]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 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6] 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M].康涅狄格州:耶鲁出版社,1979.
  [7] 波利·扬-艾森卓。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 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M].北京:三联出版,1996.
  [9] 倪匡。看金庸系列四[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0]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出版社。2006(4) .
  [11] 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3.
  [12] 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3.
  [13]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14] 约翰斯托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5] 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6] 冷夏。金庸传[M].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
  [17] 费勇。金庸全传[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18] 孔庆东。孔庆东文集--金庸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19] 宋伟杰。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金庸小说再解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0] 陈墨。孤独之侠--金庸小说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9.
  [21] 陈墨。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22] 陈墨。金庸小说情爱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23] 陈墨。陈墨评金庸--人性金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4] 葛涛编。金庸评说五十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5] 林保淳。解构金庸[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8.
  [26] 倪匡,三毛,冯其庸等。诸子百家看金庸系列[M].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27] 曹布拉。金庸小说技巧[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
  [28] 曹布拉。金庸小说的奇男情女[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
  [29] 沈亚丹、朱丽丽。雨鬓风鬟--金庸笔下的江湖女性[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
  [30] 朴素。网看金庸[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31] 吴晓东、计壁瑞。2000 年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2] 朱寿桐。金庸与汉语新文学[M].澳门:澳门大学出版中心,2011.
  [33] 王敬三。2008 海宁市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34] 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索解 20 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叙事文本》[M].上海:三联书店,2006 年:12-13.
  [35]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性学三论[M].车文博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56.
  [36] 彭华,赵敬立。金庸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 版:102.
  
  论文类:
  [1] 张群芳。金庸小说中女性角色的身份认同[J].安康师专学报,2004:66-79.
  [2] 严家炎。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J].文学评论,1996,(2)。
  [3] 陶慕宁。谈金庸小说的女性形象[J].南开大学学报,2001,(5)。
  [4] 王惟、池丽君。金庸武侠文本中的女性宿命[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3)。
  [5] 陶群。女性自我的古墓--从女性意识中分析金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黄山学院学报,2007,(6)。
  [6] 王维燕。论金庸小说中女性形象模式的成因[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2)。
  [7] 丁莉丽。金庸的悖论:传统男权尺度与现代女性观[J].浙江学刊,1997,(5)。
  [8] 王西军。金庸小说女性形象研究近五年(2006--2010 年)的评述[J].青年文学家,2011.
  [9] 张元春。浅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学思想[J].榆林学院学报,2009,(5)。
  [10] 宋瑛娜。走进金庸笔下的女性世界--兼论金庸的女性观[J] .科技信息,2009,(6)。
  [11] 余祖坤。论金庸的女性崇拜及其小说中的爱情模式[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12] 陶东风。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身体美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0,(2)。
  [14] 马琳。性别文化视域中的张恨水与金庸比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5] 陈中亮。现代性视野下的 20 世纪武侠小说[D].杭州:浙江大学,2012.
  [16] 周卫京。一首激越的女性主义理想赞歌--《射雕英雄传》女性主义解读[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2)。
  [17] 王菲菲。 “贞操”的精神化--金庸小说的情爱道德观[D].长春:吉林大学,2009.
  [18] 张倩。金庸小说的接受意识与艺术空白[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3.
  [19] 刘戈亮。接受美学视角下的金庸武侠小说[D].西安:西北大学,2009.
  [20] 唐杰。金庸笔下黄蓉形象的文化解读[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6.
  [21] 何菲。金庸小说接受史[D].成都:四川大学,2007.
  [22] 虞艳丽。大众文化时代的女性消费文化及其培育[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7.
  [23] 李志平。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人格构建[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24] 田智祥。大众文化语境下的金庸武侠小说[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25] 吴素萍。当女性主义遭遇大众文化--论当代大众文化中女性意识的困境[J].郑州:河南社会科学,2008.
  [26] 张贝贝。《射雕英雄传》中包惜弱形象解读[J].文学教育,2012,(9) .
  [27] 陈淑贞。金庸武侠小说人物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3.
  [28] 苏文兰。论金庸笔下英雄形象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J].西安: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
  [29] 张伟,付满,谢琳琳。论金庸小说的女性形象和性别意识[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
  [30] 胡菁娜。从“侠之大者”看金庸笔下的英雄形象[J].皖西学院学报,2014,(31):16-18.
  [31] 徐兴阳。嗜血的自恋者--金庸《天龙八部》中康敏行为分析[J].2012,(28):114-116.
  [32] 王薇。论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大众文学[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33] 张丽。徘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论金庸武侠小说爱情抒写特征[D].郑州:河南大学,2013.
  [34] 郝跃。在传统和现代间--论金庸女性创作观[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35] 丁莉丽。金庸的悖论:传统男权尺度与现代女性观[J].浙江学刊,1997,(5):86-90.
  [36] 缪海荣,“无侠”的江湖--论《连城诀》在金庸武侠创作历程中的价值和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8):15-18.
  [37] 陈尚荣。韦小宝这小家伙--金庸小说人物评析之一[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0):65-70.
  [38] 徐晋如。美狄亚--论康敏的悲剧意义以及其他[J].博览群书,2001,(06):15-18.
  [39] 陈曦。论金庸小说的女性形象[D] .重庆:西南大学[D] .2010.

  致 谢

  三年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在这临别之际,内心感慨万千。首先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雷武玲,他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的影响着我,使得我认识到自己读书的匮乏,开始学会从书中寻找快乐。感谢张培英老师,她像一名慈母关注着我们的成长,教育着我们的品性,让我沐浴在爱的世界里,深深的眷恋着文艺学这个大家庭。感谢李进书老师,他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给予我奋进的勇气。还有胡海老师,刘方喜老师、张芳老师。正是在这群充满爱心又负责的老师们的教导之下,才让我的论文得以圆满完成,让我的人生添上了靓丽的一笔。衷心的谢谢你们。

  谢谢文艺学的同学们,2014 年我完成了人生的三件大事:结婚、生子、工作,整整一年忙碌的焦头烂额。而正是文艺学这帮可爱的同学们的帮助,我才能最终完成研究生学业。谢谢你们,你们是我在河大最美好回忆!

  古语有云:三十而立。正是河大的这七年读书生涯给予了我走向社会、回报父母的能力和信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定会谨记老师的教诲、深怀同学的情义,努力奋斗、踏实工作,尽快适应社会,成长为一个社会有用之才。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现当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