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中国死刑的废除与民意的交融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21 共2305字
论文摘要

  一、中国死刑的废除与民意的交融

  (一) 死刑与社会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刑法最为主要的作用并不在于其保证社会安全、经济稳定等等,而是在于让广大人民群众形成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来自于各类社会犯罪不能侵害公民的财产与健康,这是公民最为关心的。其次才是正义的实现,正义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为它教化了众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从而确保犯罪分子应当得到惩罚。在一些环境之下,正义的化身———刑法,可以实现对社会活动的维护与支持,并打击犯罪行为,从而降低社会犯罪率,但是,死刑的惩罚更在于一种社会震撼式的警示,警示过后人们又会对此产生一种怜悯。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死刑是今后社会以展的趋势所在。

  (二) 我国四次大规模死刑民意调查

  我国对死刑大规模的民意调查主要有四次,第一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于 1995 年发放的问卷调查,这次调查范围并不广,主要在北京地区,共回收 4984 份有效问卷,这次问卷当中人们认为当前死刑较为合适占 87.2%。第二次是由兰州大学法学院的李林教授主持的,其调查对象主要为西北地区高校的学生,此次共回收有效问卷 6734 份,仅有21. 5% 的人认为可以废除死刑。第三次是由网易于 2003 年在网上发起的调查,此次调查当中仅有 6.7%的人认为应当废除死刑。第四次是由武汉大学刑事法研究中心在欧盟民主和人权促进会支持下发起的死刑态度调查,这次调查的规模非常之大,主要利用武汉大学的学生在暑假回家期间散发问卷,此次共回收有效问卷 12239 份,调查对象包括城乡居民,且涉及社会各个阶层,此次调查中有 93%的人认为死刑不能废除,这些人认为传统观念和对被害家属的安慰是不能考虑废除死刑的重要原因,但是有 85%的人认为要调整死刑的适用范围。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得出我国民众对死刑保持了一种传统及保守的看法,但是也体现出了我国公民对善的追求及内心的矛盾,虽然我国民众并不主张废除死刑,但是人们也在要求要严格规范死刑的适用范围,并逐步减少对死刑的依赖程度。我们可以看出四次的调查,反对死刑的比例其实一直在上升,但是广大民众要求替代死刑的呼声却越来越高。保持死刑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一命偿一命等,人们认为这才是社会的公正与正义; 第二,当前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当中,而社会矛盾也集中暴露出来了,特别是各类腐败问题非常突出,对此,人们认为必须采用高压态势来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一些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第三,无期徒刑并不是无期,往往过了几十年就被释放,这使普通民众无法接受,所以死刑应当存在。

  (三) 废除死刑和民意暂时不支持并不完全矛盾

  从深层分析来说,死刑的废除与民意的反对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比如,德国与英国这些法治非常健全、且公民素质相对较高的国家在废除死刑时,大多民众是反对的,但是,到了 21 世纪,欧洲大陆陆续有 21 个国家进入到无死刑国家序列。我国在反对死刑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死刑被逐步替代的重要性,这与废除死刑的理念本质上统一的,如果有一种制度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惩罚的需求,且能够达到惩罚的目的,这样就实际上就可以逐步达到废弃死刑的目标。

  二、如何解决这种矛盾

  人之初性本善,对于人类来说,绝大多数人不想生活在杀戮与掠夺之中,人们渴望追求和平与友善共处,同时追求公平正义。我国如何解决废除死刑的趋势与当前人们强烈反对的意愿是一个当前难以立即解决的难题。我们必须看到,公民并不真想以杀人达到安全的目标,而是目前并未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来达到或宣泄自身对安全、正义的追求。

  第一、要引导公民情感走向。上文已经说到,法律并不必然遵循民意,而法律一旦出台,公民就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综合上文提到的欧洲国家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完全可以做到先立法后落实,培养公民对废除死刑的看法与做法,使人们在感情上慢慢接受这个现实,这样可以慢慢使公民转变其固有的看法。

  第二、促进司法制度健全,以公开透明的司法赢得公民的信任。人们应该相应我国的司法制度,进而才能从内心深入接纳与遵从我国的司法制度,使我国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更为顺畅。

  第三,将社会舆论与行政机关的政治引导相结合,让人们逐步接受死刑的废除是大势所趋,是有利的。

  第四、大力提升国民素质,培养民主意识。一个国家未来走向如何,是否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地位,全在于下一代青年人,因此,必须培育好下一代的国家建设者。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和导向对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一个拥有良好教育的青年人必然会有着为社会贡献青春的动力,也有着超前的思想意识,他们会更为理性地看待事物,也更加尊重生命,也会保持对国家宪法及法律的崇高信仰,所以,对于推进废除死刑的工作有莫大的帮助。

  三、结语

  让民意接受废除死刑这个巨大的工程,应该以哪里为突破口呢?

  作者认为,上文已经论述过,民意是可变的,而且在死刑问题上,中国民意是存在一种矛盾的心态的每当错案被公布,中国人都会在心中激起波澜,进而引起一阵废除死刑的呐喊,而且调查的数据也表明,中国人和美国人一样,都是允许替代刑的,只要替代刑科学,符合民众心理预期,比如说可以将绝对的无期徒刑加经济赔偿,那么民意就不再是阻挡废除死刑的力量,而是其最有力的支持者。令人兴奋的是,这一切正在发生。

  参考文献:
  [1]黄明儒,邱帅萍. 论死缓制度的人道性[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2) .
  [2]赵秉志. 刑法总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兴良. 解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N]. 光明日报,2006 -11 -28.
  [4]胡云腾. 存与废 死刑基本理论研究[M]. 北京: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5]梁根林. 公众认同政治抉择与死刑控制[J]. 法学研究,2004(4) .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刑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