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的司法机制不断的完善以及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人权保障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我国的人权保障逐渐被发展和完善。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背景下,新刑诉法当中保障被害人权益的规定也相继的出现。
一、新刑诉法中关于保障被害人权益的若干问题
随着社会法律的不断健全,新刑诉法已经被修正多次,但仍然无法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其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中被害人保护不全面
民事诉讼当中被害人的财产权利问题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在二十世纪的末期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诉法》当中,对于其自身的物质损害,被害人有权提出附带民事诉讼请求,这样的方式只是针对于被害人的自身的权益和涉及到财产损害当中的物质损失。新刑诉法依旧没有扩大相应的范围,只是沿袭传统的法律条文进行相关的表述,限制了被害人提出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在刑诉法涉及权益保护的条文当中,民事诉讼当中的精神损失赔偿没有增加,导致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没有充分的得到保障。
(二)嫌疑人与被害人权保障失衡
在新刑诉法的修正过程中,加入了关于犯罪嫌疑人的相应诉讼权益,强化了对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障。例如:新刑诉法当中第34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这对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保障,但是针对被害人相应的诉讼权利却被忽视,使得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之间的合法权益不均衡。在二十世纪末期进行修订的刑诉法当中,针对犯罪嫌疑人的辩护律师,在相应的侦查阶段将给予犯罪嫌疑人相应帮助的时间提前。而被害人一方却没有相应的权利,导致律师在进行案件处理上出现有失公平的现象。
(三)被害人获得法律文书的权利未得到保障
新刑诉法当中的被害人和其代理人针对法律的获得相应文书没有充分的保障。法律文书主要是指新刑诉法当中的起诉书和判决书。起诉书在新刑诉法当中规定必须送到犯罪嫌疑人和辩护人还有被害人以及代理人的手中,但是在实际的案件审判当中,起诉书只送到犯罪嫌疑人以及辩护人手中。针对相应的判决书,在被害人失踪或者死亡的条件之下,被害人的家属以及处理人很难的收到判决书。司法保障力度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完善被害人权益的相应措施
针对新刑诉法当中被害人的权益问题,应该进行逐渐的完善,进一步保障被害人的权益。
(一)畅通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渠道
针对我国新刑诉法的规定,被害人在相应的附带民事诉讼当中不得提出精神损失的赔偿请求,这项规定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不够健全。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相应的法律条文也应该与现实发展状况相结合,不断地完善新刑诉法,完善新刑诉法当中对于人身权利受到侵犯和涉案财物的损毁的相关规定。并且要明确刑事被害人因为相应的犯罪行为受到的精神损失,并且有权在附带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当中提出相应的精神损失赔偿的条件。
(二)健全被害人获得法律的援助机制
在实际的案件审理过程中,司法机关应当给予被害人以及代理人一定程度上的法律援助手段。在进行案件的调查过程中,被害人及其代理人介入审查起诉阶段的时间也要相应提前,确保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平衡。如果在实际的案件当中涉及到政府有关部门,在上交案卷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案卷材料的严谨性。在新刑诉法当中在保障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相应的法律援助权时,也应注意给予相关的被害人和处理人法律援助,确保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之间法律援助的动态平衡,改变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之间的法律失衡状态,推动刑事的诉讼案件顺利进行,做到法律的实施公平公正。
(三)确保法律文书规范
在进行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相应的法律条文的贯彻实施。
被害人以及诉讼代理人有权利获得判决书。针对起诉书的制作标准,法律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法院判决当中已经给出相应的实施标准。因此,应该确保被害人以及诉讼代理人能够收到起诉书。
检察机关在印刷文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文书的数量,防止缺少的情况发生。在判决书进行传递的过程中,应该保障失踪或者死亡被害人的法律文书获得权,比如将判决书交由家里人进行处理,或是在进行案件的审判过程中留下被害人的准确的家庭地址,确保能够将判决书交予被害人或其家里人手中。
(四)进一步完善新刑诉
社会的安全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新刑诉法则是相应社会安全是否得以保障的衡量标准。新刑诉法的法律约束机制能够有效的限制威胁社会安全的行为或者事件的发生。其中涉及到的双方利益、权利问题更要进行不断完善,基于现代社会发展水平贯彻民主法治人权的法律思想,并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和需求进一步完善刑诉法,避免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保证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三、结论
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逐渐提升,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我国的人权保障面临严峻的考验。司法体制的建设有利于我国法治的不断完善,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推进我国司法建设和完善法律规定,才能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徐明敏.我国非法证据合法排除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
[2]黄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相关问题研究:以法院为视角[D].西南财经大学,2012.
[3]潘爱华.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
[4]陈欣.论刑事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和权利[D].沈阳师范大学,2011.
[5]蒋勤芹.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的完善[D].安徽大学,2013.
精神病可以分为司法精神病和医学精神病,精神疾病的伪装又称为诈病,是指以欺骗为企图,故意地模仿疾病或夸大疾病的一种症状。伪装精神病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疾病,它通常表现为为了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有意识的伪装成为精神病人。一、司法精神病现有问题(一...
一、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开示的制度构建我国应该规定证据开示主体为控辩双方及无辩护律师的告人,即控辩双方双向开示:控示己方证据,这是双方共同的义务,而我国现行刑诉法和有关司法解释,都只规定了公诉方对辩护方的开示,但对辩护方在开庭前向公诉方开示其...
一、正确定位: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概念界定逮捕是为了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暂时性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在我国,羁押并未作为一种独立制度存在,而是作为拘留和逮捕的附属状态存在。审前羁押在程序上主要是为了保障诉讼活...
一、性犯罪被害人隐私权的概念(一)性犯罪的概念关于性犯罪,我国《刑法》中并没有规定相关的概念。对此,我国刑法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认可度较高的性犯罪是指由于出于故意侵犯他人的性权利、性健康或妨害与性有关的社会风化而违反刑事法...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权, 适时将根据我国国情建立沉默权制度, 让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享有应有之权利。...
2012年3月14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获得全国人大通过,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侦查程序进行了全面的修正.和96年诉讼法相比,在侦查程序部分,新刑事诉讼法增加8个新条文、修改了24个条文.修改的条文涉及到除侦查终结一节...
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在经济往来中,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费、手续费的行为。行贿与受贿是一对孪生兄弟,是反腐倡廉斗争中一种严重的违...
作为刑事诉讼的最后一个环节,刑罚执行承担着惩治和改造罪犯的重要任务,执行过程公正与否直接关系着刑事诉讼的最终目标能否实现。在刑罚执行的过程中,减刑、假释制度的运用对于教育改造罪犯具有重要意义,反观当前司法实践,由于一直以来重实体轻程序、重...
一、西宁各法院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非刑罚处罚措施的状况非刑罚化是指对应该承担刑事责任或者有人身危险性的犯罪人,以刑罚之外的刑事制裁方法实现刑法防卫社会的目的[1]。非刑罚处罚措施是指司法有权机关根据刑法的规定,直接或者建议适用的主刑和从刑以...
3.2死缓限制减刑制度的完善建议3.2.1完善立法方式。死缓限制减刑适用于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且符合特定条件的犯罪分子,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了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刑法学者马克昌先生曾指出,罪行极其严重,可以理解为犯罪行为对整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