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从“周口平坟事件”谈新闻舆论的引导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0-13 共3137字
论文摘要


  民生新闻就是在党的新闻政策指导下,更多、更贴切地关注民生民情的当代新闻,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态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新闻资源的新概念新闻.近年来,网络的发展呈现出舆论混乱的现象.11月8日,北京高校学者联名呼吁河南停止"平坟行动",事件由此引发全国关注和讨论,事件也涉及到政府的公信力和诚信廉政问题.网络时代赋予了网民真正的话语权,使其不用担心个体意见被孤立而保持沉默,人们可以民主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沉默的螺旋"理论面临着异常尴尬的境地.

  民生新闻引导社会舆论的基本原则:既要平民视角又要顾全大局;既要关注民生,又要维护民生;既要民本取向,又要和谐社会.

  一、捕捉热点话题使舆论引导更具针对性与现实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2]

  "周口市平坟事件"这个民生问题,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牵动广大网民的心.从今年6月开始,河南省周口市开始了一项为期数月、颇受争议的"平坟复耕"工作.周口市委一名宣传干部称,200多万个坟头先后被平掉.舆论近日爆出当地政府执行过程中有"强制平迁村民坟墓"的举动,引起当地民众抵制情绪.

  在今天,随着民众维权意识的觉醒,媒体的逐渐发达,以"运动"的方式来执行这种难以得到民众理解的政策就越来越困难.

  《殡葬管理条例》规定:"将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或者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这一"可以强制执行",成为各地早已实施的"平坟运动"的合法性来源.但在上级的要求之下,强硬推行,这自然会引起矛盾丛生.再加上由于河南属于黄河中下游,历史悠久,群众在对祖先的祭祖与"入土为安"的丧葬观念的根深蒂固,这就造成了政府政策与民意的相悖,民众势必会有越来越大的反弹."周口市平坟事件"引发人们情与法的纠结,网上的很多争议和质疑也就应运而生.

  二、利用官方与专家的权威声音在互动中引导舆论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冯钺说,周口市政府"平坟复耕"为发展经济、发展民生的大方向是好的,从调查结果看,也得到了多数当地居民的认同,但在具体操作中遭到强制性和不公平性质疑,政府也是在摸索过程中.春秋综合研究院研究员寒竹说,在平坟过程中,周口市政府应注重程序和方式上的合法性,征集民意,避免简单粗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调查看,支持平坟的周口市老百姓最大的期待是"节约耕地",但如果地方政府假复耕实卖地,最后是招商引资搞工业,平坟一定不会获得当地百姓的赞同.郑风田说,按周口官方发布的"平坟200万座复耕土地3万亩"的数据倒推,被铲平的坟头平均每个占地面积达10平方米,有虚夸嫌疑.

  传统权威媒体必须肩负政治使命,发挥喉舌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舆论,防止恶性事件发生.《法制日报》记者向周口市民政局提出采访意向,该局代表接受采访时称,平坟的初衷是解决大机器耕作、死人与活人争地问题,节约耕地,为农民节约一点土地,也能保卫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我们严格地按照国家的规定执行,会继续下去.偷埋乱葬的危害性是很大的,一些死亡的传染病人的病毒潜伏可能会污染了土壤和水源.从生态和环境角度,可以节约木材和保护生态环境.殡葬改革应以不对损害老百姓利益为准,领导干部都带头平坟.先前说的强制执行指的是强制火化,而非强制平坟.人们传统观念较深,对于老人,我们现在主张厚养薄葬.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周口当地过半百姓以"节约耕地"为主要理由支持政府的平坟举措,表明对当地社会来说土地资源的确稀缺,获取更多耕地符合多数人的意愿,是本地居民的福祉.反对者多提出平坟有破坏风俗之嫌,两种价值观需要平衡,最终的平衡点是当地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针对问题的各种分析,有专家提醒,殡葬改革不可操之过急,政府与老百姓应在互动中以说服和引导为主,同时做好公墓等配套设施建设,真正服务于民.

  三、采用观点撞击的方式疏导公众情绪

  在保证导向正确的原则下,采用观点撞击的方式,让身份不同、观点不同、利益背景不同、论据与逻辑不同的言论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通过观点交流与碰撞,诠释新闻事件,起到宣泄公众情绪、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周口的"平坟行动"引来全国媒体的大范围报道,不同意见者在网络上展开论战.环球舆情调查中心针对周口辖区一区一市八县的普通城乡居民进行了电话抽样调查,"真实反映了不同意见,使事情更加透明".

  调查结果如下:支持者赞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可以节约耕地";"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丧葬风俗的改变".反对的最主要原因是"违背当地风俗,民众心理上难以接受";"平坟过程没有一视同仁,存在不公平现象";还存在."[4]

  人不光是肉体,而且也是身心与肉欲精神的结合.因此,人要认识自身,实现人与其自身在实践中的统一,就要掌握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只有对自身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人与自身在实践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在渔猎时期,人们的生活少有人统治,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没有财富和地位之分,人们的肉体和精神是放松的.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拥有地位和财富,从而使多数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的平静生活从此一去不复返,肉体和精神出现了紧张,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自身必然性认识的缺失.可在现今社会,由于人们对自身认识的缺失和不足,造成的恶劣后果清晰可见.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世界越来越充足和丰富,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们忘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是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在努力奋斗拼搏,人成了行尸走肉,变成了"房奴"和"车奴".然而深究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对自身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不足,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身在实践中的关系,使人们在巨大的物质财富面前不会感到真正自由时的精神失落,完全沉浸在"物质陷阱"之中,使肉体和精神分离.这样的人,是畸形的而不是自由的.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不应该对生活、生命没有思考.说到真正自由的人,马克思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奋斗的道路,并在实践他的理想目标的过程中,让自己成为同社会自由发展和大多数人的利益紧密相关的人,从而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自由的人.这样的人,坚持了人与其自身在实践中的统一,从而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当今正处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期,我们要深入学习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探究其灵魂,你会发现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和谐,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涵盖了人的能力的发展,人的需求的满足,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人的自由的实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也曾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

  马克思自由思想追求的最终目标--人的自由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有密切的共谋性,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撑.由此可见,未来社会的核心就是人的自由发展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共生,我们要反思以往的发展观,协调各种矛盾与关系,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好铺垫,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3

  [4]帕斯卡尔.思想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6]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