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葬的深厚文化根基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基础,我国丧葬礼俗的文化也不例外。尤其是传统的土葬,其文化根基于恋土情结、孝道、祖先崇拜。
崇尚土葬是恋土情结的最佳表达方式。对于中国人来说,土地是根,是我们生存生活的根本,生命的源泉。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土地就有着特别的依恋。土地象征着生命,象征着母亲。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人是女娲神用泥土造成的,所以生命源于土也要归于土。中国人早就形成了“叶落归根”“入土为安”的思想,无论漂泊多远,最终的归宿和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葬于故土、魂归故乡。土葬的历史非常悠久,先秦的史料记载了古人通过土葬,表达了这种恋土情结的内容。《礼记·祭义》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土葬虽然是对于一个已经过去的生命的终结,但更是对未来寄以无限的希望。中国人相信葬在地下的先人会像植物的地下部分根系滋养地上部分枝叶一样,荫及自己的子孙,虽然阴阳两隔,但依然血脉相连。
恋土的情节被视为一种美的追求。在传统中国人看来,土葬又不仅是一种尸体处理方式,更是伦理审美情感的升华。入土为安,回归土地,既是生者为死者安排的最后归宿,也是死者给生者留下的永久纪念。这一切都通过“土”这个中介得以完美实现和表达。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大部分人都选择用土葬,这体现了生于土地、归于土地,感恩大地、热爱土地的恋土情结。
土葬是孝道的庄严仪式。孝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更是土葬礼俗的深厚伦理根基。孝道从本质上是对家族内部父母与子女之间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以及父母死后的丧葬祭祀。《论语·为政》篇载,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不仅体现在现世的“亲亲、尊尊”,而且还体现在父母长辈死后,也要一如既往地奉行孝道。
孝不仅体现在父母活着时对其的关怀备至,更体现在其死后的丧葬祭祀。
土葬就是事死的主要仪式。当生命逝去之后,后世子孙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表达孝。在土葬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丧葬仪式,如初终、报丧、上祭、守灵、入殓、守孝等。采用土葬方便人们通过祭祀表达自己的哀思和对先辈的尊敬,更方便人们立碑刻文来宣扬祖先的业绩,最终彰显孝心。用土葬的方式为先辈设棺立墓,仿佛是在现实世界为死者开辟了一处住所,人们通过这处住所可以与已逝的祖先进行交流。土葬这种方式便于人们祭祀,便于宣扬孝道,更便于表达后世子孙的慎终追远,土葬也因此广泛地被采用了几千年。
土葬与祖先崇拜的结合。中国的土葬是在祖先崇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早期的中国人出于对灵魂的信仰产生了保护死者尸体的想法,对祖先的尸体进行了各种处理。祖先崇拜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基本形成。建庙立祠,敬奉祭祀祖先,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传统。于是中国古人在最基本的尸体处理方式上增加了许多的礼节礼俗,不仅规定了作为孝子们守孝以及处理丧事的各种仪式,更加从侧面强化了土葬的象征意义。
中国人的土葬形式方便了人们的祭祀和对祖先的崇拜。在民间有祖坟宗祠,在国家有皇陵宗庙。土葬这种丧葬制度可以说是随着灵魂信仰和祖先崇拜而产生,同时土葬这种方式也促进了灵魂信仰和祖先崇拜在人们思想中的根深蒂固。它们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二、周口平坟扩耕与乡愿民俗的对决
河南省周口市于 2012 年 3 月发布 1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平坟扩耕运动由此揭开序幕。到 2012 年底,周口市平坟 200 多万座,官方公布数据复种耕地近 3 万亩。但是 2013 年春节前后,平坟运动出现反复,被形象地称为“二次平坟“”风波不断”。
平坟扩耕不仅仅是适应经济发展的一场殡葬改革,更是对民俗信仰的一种挑战。周口的平坟扩耕事件从根本上而言,是因为触动了最根本的文化根基,最终在与乡愿民俗的对决中遭到社会各方面的质疑。
首先,不尊重乡愿民俗,有悖于文化底线。周口商水县组建了县殡葬改革执法大队,专职开展殡葬改革执法活动,组织督导组,对各乡镇殡葬改革各项任务进展情况进行督导,完不成任务的且排名后三位的单位,按情况给予谈话、降职以及免职的处理。周口的平坟运动,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暴力、金钱激励的措施,试图在短短几个月内改变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与民俗信仰,但终究太过简单粗暴,结果“风波不断”。
悠久的土葬文化和传统习俗,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人们都已经习惯了土葬的方式,形成了通过土葬,以坟墓祭拜的方式,进行慎终追远的仪式,以此来表达孝心,寄托哀思。忽然要将这一习惯改变,是有相当大难度的。所以,2013 年春节前后,被平掉的 200 多万座坟,一下子又圆了 100 万座左右。《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评论《平坟复圆坟,滔滔民意岂可违》称:“周口被平坟墓,一夜之间半数恢复,这真是对平坟运动的莫大讽刺,背后的民心向背值得当地反思。即便平坟真为长远发展考虑,也不应该践踏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文化底线,更不应该用运动式执法将民意碾得粉碎。”
其次,经济至上,本末倒置。“移风易俗,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大机器耕作、死人与活人争地的问题,是此次运动的初衷。所以,此次运动出发点似乎没有问题。表面上,政府是为了经济发展,并用了经济的手段,赏罚分明,如在商水县积极鼓励村民平一个坟头可获得 200 元钱,主动迁坟进公益墓地者,还可获 300-500 元的补助,全县登记人口可享受 600 元标准的免费火化。工作不力的干部要被通报批评甚至撤职,平坟不积极的村民要被罚款,并强行平坟。并且,最后也似乎实现了经济目标:在完成平坟 200 万任务后,商水县产业集聚区西扩 7 平方公里的项目,初步通过了批准。几百元的奖励与补贴就真的愿意“平坟”吗?“平坟”真的可以“复耕”吗? 新闻报道显示,平过坟头的耕地没人愿意种庄稼,心里面觉得在先人埋葬的地方种东西总是那么别扭、难受。而当时机到来,大家几乎不约而同,一夜之间又圆起了百万个坟头。
实质上,这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问题,而是一个乡愿民俗的问题。每个人都在内心做着“义”与“利”的选择与衡量。传统的中国文化重义轻利,造就了中国人的耻感意识。丧葬礼俗代表着中国人完整的礼制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现人之为人的完整性。这个文化价值认同,是任何“利”所取代不了的。周口政府行为的“利”实质上是要夺人民心中的“义”,最终只会不得民心,丧失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最后,“移风易俗”,平坟难迁。在平坟复耕的同时,周口市确立了“公益性公墓全覆盖”的目标,积极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建设。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使被平的坟可以重新安置,集中管理,节约耕地。并且,周口也建了大量的公益性墓地,并制定了一些优惠措施,公墓用地每亩补贴 1000 元。而实际上如何呢?公墓大多都是直接圈耕地而建,少则几亩,多则上百亩。公墓的墓穴多数都会收费,一般每穴 800 元左右,有的甚至更高。公墓建设简单,有的只是圈个围墙,种几棵松柏,这样就算建成了。公墓选址很随意,有的村公墓则直接设在村干部的责任田里,所以,有村民质疑村干部因此赚取公墓建设补贴。实际上村民在平了坟之后,迁坟要买墓穴,立碑要花钱,迁坟动土要办仪式,办酒席,意味着最后的结果因为平坟而再迁坟要花更多的钱,浪费更多的耕地。所以,新建的公墓冷冷清清,没多少人愿意迁进去。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选择墓穴都讲究风水,每块墓地都是经精挑细选的风水宝地。这样做不仅使先人能够安享于九泉黄土,并且能给后辈能带来福祉与幸运。传统的中国人都相信先人的墓葬会荫及子孙后代,墓穴的位置好坏、迁移与否,直接关乎子孙后代的命运与发展。时至今日,吉安、吉水一带仍流行着“解缙为政敌掘断祖坟坟脉致使身死家破”的传说。土葬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为了慎终追远,更事关子孙后代的幸福。但是,周口的公墓建设选址随意,设施简陋,营造不出敬奉先人、缅怀故人的庄重肃穆氛围,而更多的是一种商业味道。这怎么能使人们那颗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入土为安”“叶落归根”的乡愿民俗之心“平”下来“,迁”进去呢?迁不了坟,移不了心,更谈不上移风易俗了。
周口的平坟扩耕,表面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殡葬改革浪潮,一股移风易俗的风潮,实质上是一场经济利益与乡愿民俗的对决,是现代经济发展与几千年传统观念的碰撞。二者不是截然对立、不可调和的,用雷霆万钧的经济手段、政治强制,只会带来相反的结果。殡葬改革,平坟扩耕,我们要潜移默化,首先要平民众的心———乡愿民俗。
[参考文献]
[1]曾雄生.土葬习俗的农业历史观[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2]刘喜珍.论传统丧葬制度的伦理根基及伦理意涵[J].船山学刊,2009,(1).
一、影响法律秩序形成的因素(一)内在因素1.法律规范的创制法律制度本身是法律秩序形成的逻辑起点,一部法律是良法还是恶法直接影响了法律实施的效果,进而关乎法律秩序的实现。任何法律秩序都是法律调整的结果,也是法律调整的直接目的。我国是制定法...
周口,位于广袤的华北平原的河南省东部的一个城市,一直以来农业发达,良好的土质,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它博得了豫东粮仓的美名。和现阶段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一样,这个农业人口和可耕地面积都占据更大比例的地级市,也在朝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步迈出它的步伐。2012...
为进一步开发土地资源,河南省在2012年7月左右开始了平坟运动。据媒体报道,7月21日之前,周口市完成的平迁坟数量是近10万座,而到目前,平迁坟已超300万,进展十分迅速。据河南省政府称,平坟的目的在于复耕,解决土地问题,但是这一政...
历时一年多的周口平坟事件终于回归平静,在此期间,人们普遍关注的是行政行为的背离民意,政府权力对公共利益的肆意戕害,然笔者发现,在这一事件中,其实内含着两种公共利益---丧葬文化(或称祖先崇拜)与平坟复耕,从公共利益的冲突与协调角度来分析这一事件,似乎可...
民生新闻就是在党的新闻政策指导下,更多、更贴切地关注民生民情的当代新闻,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态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新闻资源的新概念新闻.近年来,网络...
一、周口复坟决策案例简述中国是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五千年的历史厚度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风俗习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风俗习惯开始与政府决策有所冲突,甚至背道而驰,河南周口就发生这样一起案例。2012年3月,周口市发布1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