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积极心理学论文(独家整理10篇)

来源:学术堂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0-03-25 共7918字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积极心理学论文,让大家了解一下在研究积极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及策略。

积极心理学论文独家整理10篇之第一篇: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现代高校女教师的职业生涯潜力探讨

  摘要:当下高校女教师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但是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角色认知明显存在局限和消极的评判。因此有必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相关评述进行归正,引导人们发现高校女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 积极心理学; 职业生涯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男女之间的生理性别差异不再是决定社会分工的唯一要素,许多职业领域的男性统治现象逐渐被打破,女性在社会各领域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的扩招带来了高校教师群体规模的扩大,其中高校女教师群体发展迅速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问题的涌现,这些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积极心理学

  对于高校女教师的研究在职业发展、角色冲突、生育政策、幸福感等方面已获得许多成果,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高校女教师由于生理性别这一重要因素引发的一系列困顿与难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女性群体的成长,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女性主体出发,从积极的角度去发现她们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发展潜力。因此,本文试图打破人们对高校女教师的旧有的消极认知,从积极心理学层面对高校女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上的潜力进行探讨。

  一、社会对高校女教师角色认知的局限

  (一)无法承担生理性别带来的工作强度

  由于女性生理的特殊性,高校女教师每周的可工作时间是少于男教师的,而面对的工作量以及评价指标却是同样的。同时,家庭里的事务以及孩子的照顾问题基本由女性承担,这就更加重高校女教师的工作压力。因此,高校女教师的工作强度确实是高于男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教师就无法承担高校教育者、研究者甚至管理者这样的角色。高校女教师和男教师一样,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着优良素质的群体,在面对工作压力时,她们不会简单地被动接受,而是会通过全面地提升自我积极寻求应对策略。

  (二)难以找到家庭与工作的平衡点

  家庭与工作就像摆在成年女性面前的天平的两端,如何做到两者兼顾始终是一个难题。旧有观念认为,女性应该主内,理应负责好家庭事务,这一观念始终困扰着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先进女性。然而,人们低估了社会的发展速度、忽视了当今女性处理事务的能力,如今的女性群体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去自如地面对生活和工作的种种事务。高校女教师作为女性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在协调好家庭和工作基本不存在问题。

  (三)职业发展后劲短缺

  美国社会学家坎特(R.Kanter)提出的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概念,指的是一类无形的、人为的困难,使得本来够资格的人在组织里的晋升变得可望而不可及,常被用来描述女性上升空间中所面临的障碍1.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具备高学历、高知识储备远远不能适应当下社会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因此必须通过职业发展不断获得提升。在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共识是:和男教师相比,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后劲不足。归根究底,还是来源于"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纵观社会各领域的顶层人物,女性在其中所占比例少之又少,这一现象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人们对女性在职业发展上的偏见。女性在职业发展上并不是后劲不足,而是在同等条件下,女性在工作上的可投入时间远远少于男性。所以,现代社会下的"女权主义"的崛起不应只体现在口号上,而应该在职场上对女性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女教师的角色归正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思潮或学派,它采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与美德等积极因素,发现了这些因素有促进人的生命更加有意义和蓬勃发展的一面2.

  积极心理学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和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目标,关注人的健康、幸福与发展,主张从积极入手发展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以使人的生命更加有意义和幸福3.

  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现代的高校女教师不再是以前那种囿于自身的生理性别以及被社会旧有认知局限在特定的社会性别中的女性群体了,她们积极把现代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以及发展带来的便捷转化为自身职业发展的助力器,以积极地心态去调整、不断适应自身在高校教师这一角色。

  (一)工作的满足感为职业发展助燃

  人们普遍认为男人是理性的,女人是感性的。男人对工作的热情可能来源于不断完成的高挑战,那么女性在取得同样成就的情况下所获得的满足感可能会比男性更强烈。那么要维持这种满足感,高校女教师便会不断地寻求发展自身的机会,积极参与各类培训活动、研讨会、教师发展项目等。

  (二)生活的智能化使教师之路行稳致远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不断智能化,高科技产品逐渐把女性从家庭事务的时空局限中解脱出来,譬如智能家用电器的出现大大解放了女性的双手,让她们的时间变得更加可控;餐饮服务业的发展让女性不再成为"家庭煮妇",让她们的精力可集中于自己的事业上;交通工具的便利让女性在家庭和工作场所之间切换自如。

  生活方面不仅有智能化带来的便捷,而且社会分工的日益明确也为高校女教师减轻了许多负担,比如家里的家务可以由钟点工完成、孩子课后可以交由辅导班负责等等,社会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便利让高校女教师得到了"大解放",她们不必只承担"相夫教子"的角色,可以放心地走出家门,走上教师岗位,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去过完整的人生。

  (三)社会的职业认同带来的正向引领

  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其职业的认识、情感、期望以及对自身职业能力的综合认识和感知,包含如何成为教师,教师应如何行动以及如何看待教师工作等要素4.

  我们的祖国要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梦,那么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这一职业必然会不断受到重视,这是不容置疑的。高校女教师承担着培养我国高级人才的重任,其社会价值不言而喻。而且相对于负责初等、中等教育的女教师而言,高校女教师获得的社会认同度更高,这种社会认同感不断激励着她们在工作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三、高校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潜力分析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我们应该善于发现高校女教师身上的"力量"与"美德".那么,作为女性教师群体中学历素养较高的群体,高校女教师毫无疑问具备许多优秀品质,而这些区别于男性的独特品质理应成为她们职业发展的突出优势。

  (一) 敏感的问题意识

  敏感的问题意识是一位教师在工作中必不可缺一项基本素养。高校女教师由于其感性的性格在工作中能更敏锐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如发现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时,应及时与学生沟通并反思自身的教学是否存在不足。

  高校女教师的这种问题意识不仅在解决教学问题上有优势,而且也有利于自身发展。由于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地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不断学习新的研究方法来提升自我,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等教育人才。

  (二)人际交流的优势

  相比较而言,女性比男性天生具有与人交流的优势。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的相处能力所带来的优势使得女性更易融入新的环境。在语言交流中,女性一般倾向于使用委婉语或迂回的方式来表达一些可能让人尴尬的事情;女子讲话还注重优雅而含蓄,尽量避免粗鲁5.由于高校女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和不同身份的人交流,比如学生、教师同辈、著名学者等等,所以女性所特有的擅长与人交流的这一角色特征在高校教师的职业环境中必然给高校女教师带来优势。

  (三)较高的敬业度

  由于女性对于情绪更为敏感所以更加注重情感体验,一旦她们对工作产生情感,这种情感所带来的敬业会比较持久。同时,相对于男性爱冒险的特性而言,女性更倾向于长期坚守同一个岗位6.

  高校女教师的敬业精神无疑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助力因素,有了敬业精神才能负责任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职业发展中行稳致远。

  总之,高校女教师群体并不像社会既有的观念意识中所谓的缺乏职业发展后劲,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现代高校女教师已经逐渐摆脱性别差异带来的桎梏,逐渐显示出属于女性所特有的职业生涯发展的优势。

  注释
  11.陶晓燕。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149-151.
  22.陶新华。积极心理学与二十一世纪的教师[J].今日教育,2017,122-124.
  33.蒋平。趋向积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认同与自我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5,5,49-51.
  44.张宪冰,杨桐桐,张蓓蓓。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教师职业认同的提升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6):24-26.
  55.何柱,女性语言的特征及其性别原型对两性言语交际的影响[J].邢台学院学报,2012,27(4),106-108.
  66.王广新,男女有别:心理学视角下的两性差异教育[J].中小学管理,2017,8-10.

  文献来源:张苏芹。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现代高校女教师的职业生涯潜力探讨[J].大众文艺,2020(04):226-227.

积极心理学论文独家整理10篇之第二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压力管理

  摘要: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呈逐步提高的趋势。大学生良好的压力管理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幸福或者压力管理其实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它可以通过关注自己的积极情绪体验、擅加利用自己的优势、培养愉快的人际交往体验、增强一个人感受爱和幸福的能力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压力管理

  一、大学生压力管理相关概况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就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健康或幸福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可以实现自我、能够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可见,压力管理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时期是人的社会化或心理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经历着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角色转换,学会压力管理是他们顺利过渡的心理基础。虽然零压力的状态并不存在,但压力却是一个可以管理的对象,然而对此很多大学生是不自知的。

积极心理学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受到了一定重视。自2002年教育部颁布《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2016年《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强调: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重视自杀预防,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可见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1.注重与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教育的比较中提高。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压力管理课程的打造和规范。3.与辅导员工作结合形成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教育的合力。4.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教育的工作机构与机制。2019年,我国首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出炉,报告显示74%的受访者认为"心理咨询服务不便利",有近四成的调查对象表示希望通过心理辅导寻找人生的目标与意义。总结已有研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却并未从根本上得到大幅改善,学生有压力管理的需求但途径却并未得到保障。

  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加快,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也大大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已呈现出比单纯躯体健康问题更突出的态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呈逐步提高的趋势,然而,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社会适应、就业愿景等方面的困扰,必然使大学生成为各类心理行为问题的易感人群,且严重性有递增趋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的关注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究其本源就是由没能妥善管理好自己的压力所致。压力管理是心理健康中重要的一环,是大学生安全度过大学生活以及迎接未来工作的一种能力保障。归根结底,学会良好的压力管理则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根本所在。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去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方面。它的研究对象是正常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普通人,它要求用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强调积极、正向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态、幻觉、焦虑、狂躁,以及对于死亡的恐惧等,很少关注健康、勇气、爱、乐观等积极词汇。对《心理学摘要》电子版搜索,自1887年至2000年,关于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文章比例大约为1:14.即2000年之前,心理学主要针对已经有了临床征兆的病人去研究如何治疗他们,而对于如何让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更幸福的研究严重缺乏,自此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曾以史上最高票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且在2017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的马丁·赛里格曼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提出了"习得性乐观"一词,认为乐观积极的情绪对缓解人的压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关注人的优势、特长。积极心理学倡导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指出全神贯注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高峰体验:有一股洪流带领着自己,即心流的产生,国内积极心理学倡导者清华大学彭凯平把它翻译为"福流".哈佛大学的泰勒·本-沙哈尔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开设了享誉全世界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他提到:真正的压力管理之道是必须学会建构"快乐与意义"相结合的思维模式,自己需设立一个长期目标但同时也要好好享受当下。

  结合自己多年一线辅导员经历,工作中发现大量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有着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学业和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问题确实有着非常实际的现实意义,也是值得各界人士刻不容缓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综上:大学生良好的压力管理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的相关研究甚少。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幸福或者压力管理其实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它可以通过关注自己的积极情绪体验、擅加利用自己的优势、培养愉快的人际交往体验、增强一个人感受爱和幸福的能力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二、积极心理学的启示

  国人对"积极心理学"理论并不熟悉,对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压力管理的研究更是少之甚少。除了以往我们熟知的如改变认知模式、适量运动、冥想调整呼吸、正念练习、丰富精神生活、找到人生的意义、接受专业心理帮助等方法外,积极心理学倡导我们要关注自身的乐观、勇气、爱、优势等内在积极情绪对一个人压力管理的作用。幸福是每个人的终极追求,它是一种能力。压力管理的能力是幸福生活的关键一环,它可以像肌肉一样得到锻炼。多去发现自己的优势、使用自己的乐观情绪和积极思维方式、全情投入自己长期的目标并享受当下的大学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体内催产素的分泌从而缓解压力。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当代大学生必将获得更多提高压力管理的方法。

  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学要求当代大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现状。

  1. 为自己的将来立下一个目标,同时积极投入当下的学习与生活。

  用"being"的状态来代替"doing",即为目标努力拼搏,同时安住在当下的,充分利用当下的机会好好学习,而不是每日混天了日,浑浑噩噩,毫无目标。擅加利用自己的优势,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保持一颗好奇心,对世界与周围事物永远保持种好奇、热心于钻研的心态。

  2. 每天保证一定的体育锻炼。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瑞迪在《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提出,运动是最天然的健脑丸,可以帮助大学生排解压力,缓解抑郁、焦虑等状态,增强自己脑细胞的再生,更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随着国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等一些列文件相继出台,国家实施了很多措施保证国人每天一定的运动量。每所高校都有操场等运动场所和设施,大学生应该紧抓大学时光,坚持每天锻炼30-60分钟,保持良好的精力。

  3. 保持良好的面对面的人际关系交流。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珍妮·西格尔在《感受爱: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幸福的艺术》提到,多增加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会增加大学生体内"催产素"的分泌,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幸福感,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积极心理学家海发现,每个人每天平均保持6个小时左右的人际交往是最幸福的。成人每天需要4个拥抱才能生存。促进大学生之间面对面坦诚的交流,甚至是握手、击掌、拥抱等合理范围之内的身体接触,也是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大学生应该保持一颗宽容的心,与舍友同学积极沟通。

  4. 自助阅读。

  大学生可以通过大学图书馆或者书店书籍舒缓压力。如果心理学、哲学、文学、医学类书籍,扩充自己的眼界,调节自己的认知。每所大学都有大量门类齐全的图书,学生随时可以免费借阅。毕竟,自己校园内的课程、教师等资源是相对有限的,而阅读就是最好的打破时空的学习方式。广泛的阅读既可以帮助大学生增进知识又可以帮助他们缓急焦虑,了解古今中外的成人分别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视角来解读压力,从而获得多视角多途径的压力缓急之道。当然,除以上几种方式,如保持良好的睡眠,保持均衡的饮食习惯,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设置压力管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美]马丁·赛里格曼著。认识自己,接纳自己[M].任俊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
  [2].[美]伊夫·阿达姆松著。解压全书:压力管理[M].方蕾译。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 .[日]有田秀穗著。消除压力,从大脑开始[M].刘玮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美]泰勒·本-沙哈尔著。幸福的方法[M].汪冰,刘骏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5] .[美]约翰·瑞迪,埃里克·哈格曼著。运动改造大脑[M].浦溶译。杭州:浙江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6] .[澳]格雷姆·考恩著。我战胜了抑郁症:九个抑郁症患者真实感人的自愈故事[M].凌春秀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7].[美]马克·舍恩,克里斯汀·洛贝格著。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M].蒋宗强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8].[美]珍妮·西格尔著。感受爱: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幸福的艺术[M].任楠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9].[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著。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M].陈秀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2].崔丽娟,杨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
  [3].张向前。西方的压力管理理论简论[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4].郑红。运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建构大学生压力应对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07,(4)。
  [5].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
  [6].俞国梁,董研。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12,(6)。
  [7].罗晓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1)。

  文献来源:乔茂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压力管理[J].福建茶叶,2020,42(02):252-253.

积极心理学论文(推荐范文10篇)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