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已经发展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学术界的研究越来越多。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压力越大,他们所采取的就业应对方式也就越消极;反之则越积极①②③④⑤。有的学者针对医学院的学生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医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更多的是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⑥。分析产生上述结论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所用研究工具存在差异。有的学者所使用的是自编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有的学者则选用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差异的另一方面来自于研究群体的不同。有的学者所选用的被试群体是医学院校的学生,有的学者选用的研究对象则是非医学院校的学生。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问题的实证研究结果受研究工具及研究对象的影响。本文从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特质理论、情境理论的观点,对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获得更加客观的结论。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就业应对方式的概念
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压力可被看作是就业压力,应对就业压力的措施可以被视为就业应对方式。以下分别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应对方式的概念进行界定和分析。
(一)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压力是个体在面对挫折或困难情境下的一种主观体验。大学生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情境时,在主观上感受到的并且一时无法消除的压迫感、紧张感和焦虑的情绪体验及行为反应方式⑦⑧⑨。在当前的就业形势面前,每个大学生都会不可避免地面对就业情境的刺激。当大学生感受到并将就业情境性的刺激解释为压力来源时,这种就业情境性的刺激将会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对大学生构成压力。
一般情况下,当大学生在主观上感受到压力时,许多人会表现出应激性反应,这些应激性反应表现在生理上,会出现心悸、呼吸困难、头晕、多汗、胃肠道不适、血压升高等症状,心理上则会出现焦虑、恐惧、意识范围狭窄等情况。
大学生就业压力比其他类型的压力处于更高水平。由于受到学校类别、家庭经济状况、城乡、年级、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其就业压力水平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例如,从学校类别看,重点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小,一般本科次之⑩;从家庭经济状况看,经济状况不好的大学生感受到就业压力较大;从城乡差异看,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体验到了较大的就业压力;从年级差异看,在三、四两个年级中,四年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并体验着显着高于三年级学生的焦虑情绪;从性别差异看,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感受到更大的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的就业应对方式
所谓应对方式,是指当某种情境性的刺激,特别是像生活中的负性事件被理解为压力来源时,人们通常会从认知、情绪、行为方面采取应对策略即应对方式。而就业应对方式强调的是个体在面对就业情境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实际上,在类似升学、就业这样一些情境中,人们需要采用一些应对策略,以期达成所追求的目标。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所出现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状态,或者是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调整自身行为的策略和手段,通常具有习惯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具有不同专业、性别、性格的大学生,其应对方式的类型会不同。在专业认同方面,凡是专业不符合自己期望的学生,往往倾向于选择消极应对方式,并由此感到非常沮丧。在性别方面,女性在就业过程中更善于利用外部的社会支持来缓解就业压力。在发泄与回避、寻求支持和自我增值三种应对方式的使用上,男生比女生更多地采用发泄与回避方式,女生比男生更多地采用寻求支持与自我增值两种应对方式。在性格方面,性格越外向,则越容易寻求外在社会支持以处理就业压力。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是比较积极和成熟的,但是也有个别学生需要改善其就业应对方式,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
二、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心理基础
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表现多种多样,下面从心理防御机制、特质、情境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心理防御机制
大学生在遭受就业困难与挫折后往往会使用跑1种应对就业压力的方式在心理学中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它是人在压力情境中维护心理平衡、防止心理问题产生的一种手段。大学生的内心会有这样一种适应性倾向,即当面对就业情境中的各种问题时,心理上往往会失去平衡,产生挫折、焦虑等感受。这时,他们在心理上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求各种办法来解脱烦恼,以期达到恢复心理平衡和稳定的目的。例如,面对自己想要的工作而没有应聘成功,产生挫败感后,会用 “这份工作工资太低”、“这份工作太累”等理由来安慰自己。
在就业压力产生后,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可以明显减轻压力感受、恢复心理平衡,甚至可能会激发主观能动性,激励大学生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但是使用这种应对方式也可能出现因就业压力的缓解而自足的现象,甚至出现退缩、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所以,这种应对方式并不能为大学生成功应对就业压力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而达到真正缓解就业压力的目的。它主要起到了使大学生在短期内抑制、回避或延缓对就业压力感知的作用。因此,更为积极的就业应对方式需要在心理防御机制外进行有效的探索。
(二)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人格特质
面对就业情境,不同人格类型的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应对方式会完全不同。外向的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比内向的大学生更容易把孤独和缺少刺激看作是一种烦恼,其就业应对方式多表现为喜欢寻求朋友的帮助;而内向的大学生则习惯抽象思维、理智行动。这种受人格类型影响的就业应对方式的表现在心理学中可以用特质理论进行解释。
特质理论是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人格的特质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特质现象,即不同的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但同一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1根据这种理论,可以把大学生的就业应对方式分为外向型应对方式和内向型应对方式。外向型应对方式对缓解就业压力有促进作用,而内向型应对方式对缓解就业压力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甚至可能增加就业压力。例如,在就业过程中采用 “忍住不说”、“自己承担压力”的应对方式,会累加就业压力;而 “把就业烦恼说给亲朋好友听”、“把压力变为动力”,就可能缓解就业压力感。因此,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可以通过测定大学生人格特征,对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时的就业应对方式做出预测。
(三)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情境反应
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择业时不得不抓住一切可能的就业机会,这使得大学生必须面对复杂的就业情境。例如,应聘过程中,大学生可能会面对本专业招聘考试,也可能会面对相近专业的招聘考试;会面对专业理论型考试,也可能会面对素质型考试。面对不同的就业情境,有些学生会选择调整认知、调整情绪、寻求支持、解决问题等积极的应对方式,有些则会选择自责、悲观等消极的应对方式。这种由于就业情境不同而影响到就业应对方式的选择,在心理学中可以用情境理论进行解释。情境理论是由拉扎勒斯提出的。情境理论认为,人会同时存在积极的和消极的应对方式,强调情境因素对人应对方式选择的影响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多数大学生在就业压力情境下能够倾向于选择积极的问题应对方式,以便调整认知、调整情绪、寻求支持、解决问题等;少数大学生则使用情绪化应对方式,如合理化、接受等,只有在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像自责、悲观等。当大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变大时,采用情绪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的可能性才会随之增加。
三、改善就业应对方式、缓解就业压力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政府职能部门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就业政策,采取积极的措施,如举办大型专场招聘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等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强化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要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或在学生工作部门中增加就业指导工作职能,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要采取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增加大学生实践活动机会、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等方法,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包括职业生涯指导理论、职业生涯指导实践和团体心理咨询三门课程。在课程群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从改善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缓解就业压力的角度讲,首先要把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正确理解就业形势,准确把握就业政策,及时获取就业信息,促进正确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的确立。然后通过相关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来巩固积极的就业应对方式,使之习惯化和稳定化。团体心理咨询课程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重视人的社会适应与个人发展,目的是使大学生对自身有更清楚的了解,增加人际关系敏感度,改善适应能力,促进自身成长。二是对有特殊困难的人群要运用团体经验来解决他们的困惑和心理问题。
职业生涯指导理论、职业生涯指导实践课程应尽量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年级开设,团体心理咨询课程则应尽量安排在大三或大四年级开设。学生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使他们学会使用积极应对方式,摒弃消极应对方式,自觉处理好就业情境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达到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的目的。
(三)提高大学生调整认识、改善不良情绪的能力
要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当前形势,调整择业期望值,客观认识求职过程中的挫折,主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和适应环境应对压力的能力,提高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要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合理宣泄、转移、升华等方式处理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健康人格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它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自身的成长与成才,更关系到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它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心理调适能力和自我掌控能力的增强;有利于青少年人际关系能力和...
放射工作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所从事的电离辐射实践,如本文中分类为医用射线诊疗、介入、核医学以及工业探伤等,与核电厂操纵人员工作环境有相似之处。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关于核电厂操纵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研究,但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研...
辅导员在对其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中要适当运用心理效应,掌握一些心理方面的沟通技巧,做好留级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本文结合工作中的一个实际案例,来探讨辅导员在工作中运用心理效应对留级生进行管理。...
摘要:老子之言,广博精微。其哲学思想深沉而又意蕴丰富,体现了老子对宇宙视野中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深刻认知和剖析。本文仅就老子《道德经》中所蕴含有助于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期望能对现代社会人们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参考和借鉴。关...
“心理脱贫”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累积,我们已经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物质脱贫,但推进“心理脱贫”能更好地从精神层面防止人们返贫,让人们在物质和精神得到双重“富裕”。...
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的特征与ACT病理模型的其余五个过程均有涉及,分别是:经验性回避——试图控制内在经验(想法、情绪等)发生的形式、频率。...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认知心理学是最新的心理学分支之一, 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新思潮, 20世纪5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 发展至60年代正式形成, 到20世纪70年代已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在心理健康教育广泛重视与普及的大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日趋更新。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业、情感、人际、就业等问题上,传统的心理解决方法是针对已经出现的负性情绪进行探讨。...
摘要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566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依恋、人格、偶像崇拜的问卷研究,调查了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考察了依恋与人格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的内部机制,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了青少年的偶像崇拜问题。本研究主要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