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羞怯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感觉到被他人评价时,在心理产生的一种紧张、担心或尴尬的心理倾向,其表现的突出特征是个体倾向于花较多的时间监控自己的感觉和行为,担忧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而变得焦虑不安[1]. 也有研究者认为羞怯是一种人格特征,它与内向性人格关系密切,具有这种特征的个体常会对社会适应产生消极影响. 如 Caprara 等认为,羞怯的个体言语和非言语较少,社交能力不强,很少主动与他人尤其是异性进行社会交往,社交逃避行为较多[2].
王倩倩等还发现羞怯能显着负向预测大学生的人际情境觉察能力,可能对大学生的健康人际交往产生消极影响[3].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具有羞怯特征的大学生并不总是逃避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他们也具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和动机,只是他们的羞怯特征使这些需要很少表现出来,因而可以认为羞怯的个体同样具有强烈的交往动机[4].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有了新的途径与他人建立新型的社交关系,基于互联网的人际交往有着现实人际交往无法比拟的诸多优势,如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大学生不用为受到的各种评价而焦虑,同时他们也能够更加自由、平等地与他人进行在线交流,满足自己对人际交往的需要. 雷雳等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网络社交服务有着明显的偏好,尤其是内向性人格的大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社交平台( 社交网站、QQ、微信等) 来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5]. 随着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互联网转移到智能手机上,这种兼具手机移动便携性和传统互联网网络功能为一体的手机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 CNNIC) 的统计,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手机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达 5. 27 亿,手机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率( 83. 4%) 首次超越传统 PC 互联网的整体使用率( 80. 9%) ,在规模上已经居于世界第一[6]. 姜永志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社会疏离感、社交回避行为与手机移动互联网的过度使用行为存在显着的正相关[7]; 李雪也认为,手机使用具有负社会功能,会对青少年的现实人际关系起到破坏作用,并指出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加剧这种负社会功能[8]; 刘红等研究还发现,手机依赖较高的青少年,更易产生孤独感、疏离感、社交问题和人格障碍[9].
以上相关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大学生的手机移动互联网使用与个体的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如何可能对手机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产生影响,同时手机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也会对个体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羞怯作为一种较为典型的人格特征,不仅对人际交往产生消极影响,也有研究发现羞怯很有可能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唐海波等发现大学生的羞怯与网络成瘾存在显着的正相关[10],李菲菲等不但发现羞怯与网络人际交往依赖程度存在显着正相关,同时也发现羞怯能通过人际交往困扰而间接影响大学生对网络社交的过度使用[11].
因此,由于前文已分析羞怯与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人际交往与手机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近研究又发现羞怯、人际交往和网络社交服务使用间存在密切关系.
那么,在移动媒体时代,羞怯、人际交往和手机移动互联网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如何? 它们的关系是否与基于传统互联网的研究结果一致? 羞怯和人际交往是否会对大学生的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产生影响? 这是我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本研究尝试对三者的关系进行探讨.
1 研究方法
1. 1 被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从内蒙古 3 所高校( 其中 1 所民族类高校、1 所师范类高校、1 所综合类高校)选取大一至大四学生 1500 名被试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1488 份. 男性 556 人,女性 932 人,平均年龄为20. 55,标准差为 1. 42; 大一 512 人,大二 384 人,大三 376 人,大四 216 人; 城市生源 760 人,农村生源 728人,文科 480 人,理工科 1008 人. 研究参与者均为自愿参与调查研究.
1. 2 测量工具
1. 2. 1 羞怯量表
采用 Cheek 和 Buss 在 1981 年编制的《羞怯量表》[12],该量表包括 13 道题目,量表采用自陈量表的形式,从 1-完全不符合到 5-完全符合 5 个等级记分,量表总分范围从 13 分( 羞怯程度最低) 到 65 分( 羞怯程度最高) . 本研究中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 Cronbach‘α) 为 0. 872.
1. 2. 2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采用郑日昌等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13]测查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量表包括 28 道题目,分为交谈交流困扰、交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和异性交往困扰 4 个维度. 量表采用从 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 5 个等级记分,分数越高,表明人际关系困扰越严重. 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Cronbach’α) 为 0. 845,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Cronbach‘α) 在 0. 640 ~0. 865 之间.1. 2. 3 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量表。。
采用姜永志等编制的《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量表》[14],该问卷包括 17 道题目,分为戒断症状、情绪调节、社会功能、耐受性和使用时间 5 个因子. 各项目相加得到量表总分,分数越高代表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的卷入程度越深. 问卷采用自陈量表的形式,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5 个等级记分. 本研究中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 ( Cronbach’α) 为 0. 777,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Cronbach‘α) 在 0. 550 ~0. 730 之间.1. 3 数据分析研究所得数据使用 SPSS16. 0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大学生羞怯、人际交往困扰与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的相关
为了解羞怯、人际交往困扰与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的关系,对各变量间的相关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羞怯、人际交往困扰总分及各因子与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即羞怯和人际关系存在困扰的大学生可能更易沉溺于过度使用手机移动互联网; 羞怯与人际交往困扰总分及各因子间也存在显着正相关,即羞怯的大学生可能存在更多的人际交往困扰( 见表 1) .【1】
2. 2 羞怯和人际关系困扰对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的预测
为进一步揭示羞怯与人际关系困扰是否能显着预测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以羞怯和人际关系困扰及各因子为预测变量,以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在排除可能对预测模型存在潜在影响的性别、年级和学科等人口学变量外,羞怯、人际交往困扰,以及人际交往困扰的交谈交流困扰、交际交友困扰和异性交往困扰均对大学生的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产生正向预测作用( 见表 2) .【2】
2. 3 人际交往困扰在羞怯与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由相关分析可知,各变量间相关显着,满足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的前提. 以人际交往困扰为中介变量,羞怯为自变量,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为因变量,考察人际交往困扰在羞怯与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根据传统的中介作用检验方法,分三步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 第一步做羞怯对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的回归分析,得到路径系数 c; 第二步做羞怯对人际交往困扰的回归分析,得到路径系数 a; 第三步将人际交往困扰与羞怯纳入模型,做二者共同对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的回归分析,得到路径系数 b 和 c’. 由表3 可知,当中介变量纳入模型后,羞怯对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的影响下降,回归系数由 0. 269 下降到 0. 035,且直接路径由显着变为不显着( P <0. 05) ,且羞怯对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变异的解释从 7. 2%提高到 23. 8%,这表明羞怯可以通过人际交往困扰而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羞怯在人际交往困扰与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3】
3 讨 论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羞怯、人际交往困扰总分及各因子与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间存在显着正相关,羞怯与人际关系困扰间也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这与以往关于网络成瘾与羞怯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 唐海波等研究发现,大学生羞怯与网络成瘾均存在非常显着的正相关,大学生的羞怯程度越高,越容易导致网络成瘾[10]. 手机移动互联网使用行为作为互联网使用行为的手机化,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互联网的使用行为有着相当多的共性,这一结果也从新兴移动媒介的视角为网络使用与羞怯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佐证. 羞怯与人际交往困扰的正相关结果也与以往研究表现出一致性,刘薇等对羞怯心理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发现羞怯的个体存在严重的适应障碍,这类个体对自身的社交能力持悲观态度,较少主动与人接触,表现出在他人面前存在沟通和思考困难[15].
羞怯作为一种人格特征,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较少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社交行为,而往往表现出较多的社交退缩行为,这使他们在与他人交流中缺少自信,从而导致社交失败,进而带来消极的情感体验. 以往研究也表明人格特征与移动媒介使用偏好、移动媒介的使用行为存在关系,如内向性人格可能使个体更偏好社交和娱乐服务,也更易于出现移动媒介过度使用行为[16].
本研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羞怯作为一种人格倾向,也能对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存在预测作用.相关分析结果已经发现羞怯、人际关系困扰和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则显示,羞怯与人际关系困扰的某些因子能够对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产生正向预测作用,这说明羞怯可能是导致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的重要因素. 研究也显示出交谈交流困扰、交际交友困扰和异性交往困扰作为人际关系困扰的因子对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产生预测作用,即在社交中与他人存在交流困难、交际困难,以及与异性交往存在困难的大学生更易出现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 人际关系困难的大学生在人格上大多都属于内向型人格,这类大学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和缺少自信,在与他人交流中害怕受到伤害,表现出较多的回避行为,在网络成瘾与羞怯的研究中也发现羞怯是产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心理变量.尽管羞怯对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具有显着的正相关,且能预测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但在建构以人际交往困扰为中介变量的模型中,在羞怯与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间加入人际交往困扰这一中介变量之后,羞怯对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的直接效应从显着变为不显着,羞怯通过人际交往困扰对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的解释力也明显提高.
根据温忠麟等对中介作用的表述,当中介变量加入后,原来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显着降低,且路径系数由显着变为不显着,可以认为中介变量在模型中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而如果加入中介变量后,原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降低但不显着,则为部分中介作用[17]. 由此看出,羞怯对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并不完全是由羞怯直接决定的,而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困扰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的. 大学生的羞怯心理使他们在社交中害怕与他人交流、交谈、交往,产生了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高级心理需求,由于大学生本身具有对这些需要的渴望,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困扰又使这些需要难以满足,进而使大学生希望通过手机移动互联网这种兼具互联网功能、且便捷式的手机终端来满足上述需要,所以致使具有羞怯人格特质的大学生愿意通过使用手机移动媒介来与人进行交往.新兴的手机移动媒介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各种需求,尤其是手机移动媒介的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强大,使大学生长期沉溺于其中.
而本研究发现的结果认为,羞怯的人格特质导致了大学生逃避与他人进行面对面交往,进而将社交方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手机移动媒介的发展和普及,又使这种社交方式从传统 PC 互联网转移到移动互联网. 但是,我们需要警惕的不是这种转移本身,而要对这种转移的程度及其带来的后果给予关注,原因在于由羞怯人格特质导致的社交回避很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升级,进而导致近似网络成瘾的移动网络成瘾,这种趋势的发展对广大青年学生来说,应给予高度重视,避免羞怯人格导致人际关系困扰,进而导致社交方式的移动媒介转移和移动媒介使用的过度问题. 因而,社会、学校、家长和大学生自身都应积极抵抗这种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的行为,而其中一个路径便是通过完善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积极参与面对面的人际社交,避免大学生社会交往方式的移动互联网化.
参考文献:
[1]Henderson L,Zimbardo P G. Dimensions of shyness: the shy Q[J]. 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2( 4) : 1-19.
[2]Caprara G V,Steca P,Cervone D,et al. The contribution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to dispositional shyness: on social-cognitive systems and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disposi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3,71( 6) : 943-970.
[3]王倩倩,王鹏,韩磊,等. 大学生羞怯问题研究[J]. 心理科学,2009,32( 1) : 204-206.
[4]赵长春,刘罗,陈英敏,等. 初中生友谊质量与羞怯的关系: 自尊的中介作用[J]. 山东省团校学报,2013( 4) : 19-24.
[5]雷雳,杨洋,柳铭心. 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 心理学报,2006,38( 3) : 375-381.
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intention)是指潜在创业者对创办新企业或实施创业行为的一种多方面的主观心理准备状态及其程度[1].以往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从个体变量和环境变量两大方面进行研究。在目前已有研究中,属于个体变量的人格特质对创业意向...
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的特征与ACT病理模型的其余五个过程均有涉及,分别是:经验性回避——试图控制内在经验(想法、情绪等)发生的形式、频率。...
引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关注老年人和老化(Aging)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最初在对个体有关老年人持有的态度进行研究时,提出了老化刻板印象(Agingstereotypes)的概念,意指人们对年龄较大的个体形成的社会认知、观念或预期,它相对稳定,且往往是消极的.研究...
在心理健康教育广泛重视与普及的大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日趋更新。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业、情感、人际、就业等问题上,传统的心理解决方法是针对已经出现的负性情绪进行探讨。...
第二部分不同依恋风格大学生的沙盘游戏特征1研究目的通过分析不同依恋风格被试在沙盘游戏的内容、制作过程和叙事三方面的表现,考察不同依恋风格大学生的沙盘游戏特征。2研究假设2.1四种依恋风格被试会在沙盘游戏的内容、制作过程和叙事三个方面有...
一、问题的提出价值观是个体关于周围客观事物对其价值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体现了主体关于客体的效用性和意义性的基本立场,它要回答诸如它对我来说是什么、它能带给我什么、我要为它去做什么这样的问题,从而为主体评价、取舍和选择提供立足点与最...
长期以来,部分人潜意识里对心理咨询抱有抗拒的态度,既不相信心理咨询的科学性,又害怕内心的秘密被心理咨询师洞穿,这样纠结的心理让他们即便有了心理问题,也止步于心理咨询室前。近些年我国心理咨询行业虽有长足进展,但其市场培育不成熟、资源分布不均...
4结论与展望4.1研究结论第一、高矛盾组大学生在对同性恋的态度中,积极联系和消极联系有着相等的强度,即存在矛盾态度,支持了多元态度的存在。说明对同性恋这一群体的态度不再是单维的消极态度,而是逐渐转变为积极评价与消极评价同时存在的态度倾向。...
未来取向(futureorientation)是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偏好未来的方向,同时也是个体对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过程.近几年来,未来取向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为了使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多地了解未来取向研究概况,意识到未来取向对大学生发展的重...
一、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将问卷发给出来工作时间不超过半年的大学生初入职场者,回收108份问卷,有效问卷为105份,有效率为97.2%。其中男生61份,女生44份。(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由Schwrzer等人编制的量表,该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其内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