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恩施州文化产业建设困境探析
【第一章】恩施州文化业发展探究绪论
【第二章】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
【3.1 3.2】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3.3 3.4】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影响因素
【第四章】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恩施州文化产业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
3.1.1 交通条件的改善
恩施州位于湖北省的西南地区,西临重庆市,南临湖南省,东北部与宜昌市接壤。从古到今,恩施州在中国中部与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交流上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全州下辖 8 个县市,总面积 2.4 万平方公里,300 多万人口。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个山区城市的交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形成了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体系。在公路上除了以往的 209 和 318 国道之外,又修建了沪蓉和沪渝两条高速公路,其中沪蓉高速公路途径了上海、江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 6 个省市;沪渝高速东部起点在上海长宁区、闵行区,终点在重庆渝北区。途经湖州、宣城、芜湖、铜陵、池州、安庆、黄梅、黄石、武汉、荆州、宜昌、恩施、忠县、垫江。如今州内的高速交通网正在形成中,到目前为止除了鹤峰没有高速之外,其他 7 个县市都已建成了到州城的高速公路。
不管是外地到恩施还是恩施州内各县之间的交通距离都大大缩短了、降低了时间成本。从铁路来看,恩施州已经开通了恩施到武汉、北京、重庆、成都、上海等与全国很多大城市直接相连的铁路干线,最近两年又开通了恩施到武汉、重庆的动车,2015年 1 月开通了北京到恩施的高铁,更是大大改善了恩施州的交通环境。从航空来看,恩施州建有许家坪机场,可以直接飞往武汉、宜昌、广州等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仅是对恩施州的文化产业而是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降低了经济发展的所负担的运输费用。
3.1.2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 2009 年到 2013 年,恩施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可以从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和三大产业的变化发展来体现。从表 3-1 的统计数据来看,恩施州的国内生产总值从 2009 年的 294.26 亿元增加到 2013 年的 552.48 亿元,增加了 258.22 亿元,是 2009 年的 1.88 倍;从产业结构来看,恩施州的产业结构在不断的实现优化,从 2009 年到 2013 年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
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9 年的 32.6:26.9:40.5 调整为 2013 年的 24.1:35.8:40.1,很明显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第二产业的比重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三一二"向"三二一"的转变;从城乡居民的收入来看(图 3-1),农村居民纯收入由 2009 年 2810 元增加到 2013 年的 5235 元,增长了 1.9 倍。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 2009 年的 10307 元增加到 2013 年的 16639 元,增加了 1.6倍。可见恩施州的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3 文化资源条件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鄂西南地区,是湖北省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这里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 28 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是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巴蜀文化、巴楚文化在这里交汇与传承。民风民俗内涵丰富、民族艺术异彩纷呈、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生态文化别具特色,为恩施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源条件。
恩施州由 12 个生产商贸习俗、30 个消费习俗、28 个人生礼仪和 34 个民间信俗构成了内涵丰富的民风民俗。其主要内容为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岁时节庆,通过这些民风民俗反映出恩施州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轨迹。婚丧嫁娶方面主要有独具特色的"哭嫁","哭嫁"是土家儿女在大婚之日、即将离开娘家之时,通过精美的歌词、优美的曲调来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亲朋好友依依不舍之情的一种歌曲。同时还有《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等婚嫁歌曲与之相辉映,婚嫁的喜庆和对父母、亲人不舍的忧怨同时并存,形成一种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女儿会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土家儿女们追求自由恋爱的美好生活。在悼念死者的丧事活动中,都必须跳丧,如撒叶儿嗬,同时还要唱"丧堂歌"、"孝歌",以表对死者的怀念和伤痛之情。宗教信仰上有来凤的仙佛寺,是佛教文化之地、有王母城庙会、有梯玛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流传的《梯玛经》等。岁时节庆的节日丰富多彩,如每逢祭祀祖先、喜庆佳节、过年等,土家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手牵手跳起摆手舞来庆祝佳节、缅怀祖先,同时也以此来展示土家人们的凝聚力。
除此之外还有过赶年、六月六、牛王节、社节、尝新节、王母庙会、说福事、排排亮等等都充满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恩施州的民族艺术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有唱遍全国乃至世界的《龙船调》,还有长江峡江号子、薅草锣鼓、土家打溜子、采茶歌、砍柴歌、翻山调、放牛歌等传统歌曲;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肉连响,另外还有宣恩的八宝铜铃舞、恩施的板凳龙、来凤的麻舞、地龙灯等民族舞蹈;有南剧、堂戏、灯戏、傩戏、柳子戏、皮影戏、木偶戏、川剧,有恩施扬琴、利川小曲、三棒鼓、满堂音、宣恩道情、鼓曲、干龙船、金钱板、鼓曲等传统戏剧和曲艺,其中南剧、傩戏、恩施扬琴和宣恩三棒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传统美术价值和技艺上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吊脚楼营造技艺,有使用价值和技艺水准很高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土(家)苗绣花鞋垫、"来凤宝石花漆筷"、"咸丰何氏根雕"等传统美术及技艺;在食品技艺上有"恩施玉露茶"、"利川的柏杨豆干"、"宣恩伍家台贡茶"、"巴东五香豆干"、"建始桃片糕"等,都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并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
恩施州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元朝时期对恩施实行土司管理制度,土司文化在恩施源远流长,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土司遗址,在恩施范围类就达到 5 处之多。
其中咸丰县的唐崖土司遗址、鹤峰县的容美土司遗址已被国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恩施州也是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其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北省临时省会。
恩施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受地形影响,形成了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独特气候,加上充沛的降雨量、高达 62%的森林覆盖率,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美,这里被誉为"鄂西林海"、"天然氧吧".而正好其地理位置处于武汉和重庆两大"火炉"城市之间地带,夏天吸引了不少来至武汉、重庆的人民来此避暑,还专门发展起了旅游地产经济,很多武汉、重庆人在这里买下一套小住房,专门用于夏天避暑。正是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恩施州曾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定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3.2 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自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新的业态不断涌现。近十年来,恩施州文化产业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已处于起步阶段,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3.2.1 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情况
近年来,州、县市党委政府切实把文化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纳入了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了恩施州对县市和州直相关部门、县市对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中,让"软实力"有了硬目标和硬支撑。
文化产业虽然很早就被提到,但是在恩施州的发展却是较晚的。从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上来看,2005 年恩施州颁布了《恩施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加强了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工作。2006 年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对民族文化的发展。2009年州政府制订了《恩施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更加具体化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11 年州委州政府出台了《恩施州民族文化奖励办法》,激励民族文化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恩施州不管是在税务上还是在财政上都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虽然恩施州各级领导和部门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比较关心,但是从政策上来看,正式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是近几年才凸显出来的。相比较而言,黄冈 2011 年文化产业的总量居于全省第五位,仅次于武汉市、襄阳市、孝感市、宜昌市,根据 2011 年到 2013 年恩施州与黄冈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占 GDP 的比重的数据显示(图 3-2,图 3-3),2011 年恩施州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比黄冈低了 11.64 亿元,2012 年低了 19.36 亿元,2013 年低了 22.25 亿元,可见恩施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比较落后的,而且与黄冈相比这种差距成增大的趋势,文化产业在 GDP 中所占的比重三年来都比较小而且区于平缓,发展较为缓慢且弱小。
3.2.2 文化产业行业发展情况
2013 年恩施州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12.25 亿元,文化产值增长率为 15.57%,占 GDP 的比重为 2.22%.其中文娱演艺业、文化旅游业、信息网络业等文化产业增加值为 3.75 亿元;印刷业、出版业、发行业等新闻出版业增加值为 4 亿元;体育娱乐健身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业、体育中介培训业等体育产业增加值为 3 亿元。由于文化产业起步晚,对相关产业的统计也不是很全面,所以对各行业做具体的分析较为困难,只能对目前主要发展的文化产业做简要阐述。
新闻出版业。目前新闻出版对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率相对来说要大些,从 2013 年来看,几乎占了恩施州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其主要构成情况为:印刷企业有 232 家,其中印刷厂 82 家,打字复印 150 家。公开出版物有 7 种,省内出版物 15 种,州内出版物 30 种,年平均图书出版 70 多部。
图书报刊发行 24 家,其中新华书店 8 家、邮政报刊 8 家,图书报刊零售店 125家,音响制品经营店有 50 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恩施滨湖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值达 7132 万元,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恩施州分公司,年营业收入达 1.2 亿元。
娱乐演艺业。到 2012 年为止,恩施州有专业剧团 9 个,创作剧目 3 台,节目 40 多个,共演出 1785 场,实现演出收入 221.4 万元。全州有演出经济机构 1个,歌舞娱乐场所 88 家。具有代表性的有 2008 年和 2010 年在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赛上,恩施州选手参与的"土苗兄妹组合"、巴东"撒叶尔嗬组合"一鸣惊人,捧获金奖?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入围决赛的《镇船石》、《哪门搞起》、《哩嘞响》、《响?想?享》喜获 3 个最高奖群星奖和 1 个优秀表演奖,咸丰南剧《女儿寨》参加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喜获银奖。
民间工艺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恩施州土司皇宫刺绣有限公司,其年产值达 2055 万元;来凤县巴楚韵工贸有限公司,主要制作旅游漆器工艺品;宣恩县彭家寨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湖北宝石花工艺品有限公司,以民族传统工艺品开发与应用为主;以民族传统工艺品生产销售为主的来凤满妹贸易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特色民族文化产品如宝石花漆筷、西兰卡普织锦、绣花鞋、菊花石和百鹤玉工艺品、木雕等品牌正在做大,知名度和竞争力逐年提高。
广播影视业。影视作品播映呈井喷之势,电影《妹娃要过河》、《我的渡口》、《拐杖》在州内首映和全国公映,30 集电视连续剧《血誓》在四家省级卫视同步热播,30 集电视连续剧《大水井风云》将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
3.2.3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恩施州已有一支数量较庞大的专业和业余文化工作队伍,现有 48 位民间艺术大师、400 余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各级各类文联协会会员 9972 人(国家级 119 人、省级 441 人、州级 4230 人、县市级 5190 人),还有众多的社会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已形成了一支"覆盖城乡、覆盖行业、覆盖文艺门类"的约4.5 万余人的"社会文化大军". 全州有 512 支文艺宣传队和 25 支民间农民艺术表演队,常年广泛组织开展文化辅导、送文化下乡、文艺表演等群众文化活动。
近几年来,全州文艺人才群星荟萃,人才辈出,为发展文化演艺娱乐业和影视业提供了人才储备。全州已有 30 余人次斩获全国影视华表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散文华表奖、省"五个一工程奖"、屈原文艺奖、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奖、湖北文艺理论奖等国家和省级大奖?
3.2.4 文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情况
近三年来,恩施州各县市十分重视加强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全州公共文化支出约 7.4 亿元,占经常性财政收入的 4.1%,有效推动了城乡文化统筹发展。2013年 8 月,州级财政投资 8 亿余元、建筑面积约 8 万平方米的州文化中心投入使用,由部门筹资近 3 亿元、建筑面积约 7 万平方米的州传媒中心,由民营企业筹资 9亿元、集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等于一体的恩施土家女儿城,以及恩施市文化摩尔城、恩施舞阳文化广场、利川市传媒中心、巴东县影视文化中心、宣恩县文化中心、咸丰县和来凤县民族文化中心等一大批文化重大项目相继兴建或建成,建始文化中心、鹤峰文化艺术中心已纳入规划并完成设计,这些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拉动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搭建了综合性发展平台。
3.2.5 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
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对文化产业提供保障的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恩施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推动公共文化消费和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全州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后,总面积达 4.15 万平方米,功能较齐全,设施较完备;总投资 6000 余万元,建成农家书屋 3184 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建成 1467 个村文化室,总面积达 6.3 万平方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有 9 个电子阅览室、9 个支中心、89 个乡镇(街道)和 2328 个村级服务点,打破了信息瓶颈制约;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连通所有县市和乡镇,5232个 20 户以下自然村实现"村村通";全州农村电影放映数字放映机 76 台,放映队 112 个,乡镇覆盖率 100%,村覆盖率达 80%,全年完成电影放影 30096 场,观众达 350 万人次。成功创建了"中国楹联文化州"和"中华诗词之州",覆盖州、县、乡、村四级,220 多个单位、170 多个示范村悬挂木质漆刻楹联 2.1 万多幅。
全州先后创建 "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1 个、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14 个、省级 15 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4 个、州级 20 个。全州共有文化点 1652处,有文物保护单位 284 处(其中国家级 9 处、省级 57 处、州级 45 处、县级173 处),馆藏文物近 10 万件。全州有 13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名录?
57 项列入省级名录?102 项列入州级名录,咸丰县唐崖土司城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 2015 年中国唯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全州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州、县市、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总体上已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产业发展与配套设施在协调发展中能够共同进步,相互之间属于协同关系,所以产业发展带给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势必会促使城市做好各项服务措施,而相应的配套服务工作到位也会促使企业加快产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惠互利.产业发展...
第4章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模式从表面上来理解即是某事物的标准形式或样式,但是在经济学中,模式并非在于标准化.发展模式是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的常见术语,其表示某个地区某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反映的是这个地区某产业发展的主...
中文摘要21世纪是文化经济的时代,文化产业的行业门类不断发展壮大,正为国民经济建设做着突出贡献,尤其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文化的不断繁荣,我国的文化经济也在持续地发展壮大,各类...
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产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不同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相关政策制定者所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福建电力产业为例,利用1988~2012年该产业相关...
第三产业,是指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产业链条上的部门,在国际上通称为服务业。主要包括为生产、生活和居民素质提高服务的行业和部门。1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存在的困境1.1传统思想影响,观念滞后,产业认识不强首先是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和商品经...
三、技术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技术就与民族文化有着诸多的联系。在少数民族的发展史中,技术本身就是民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构成因素和社会文化力量。比如我国纳西族的东巴文化、蒙古族的授时历、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在数学上,...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是我国软件产业与软件公司较快发展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各种成熟的中文软件相继问世,直接推动了中国软件产业的兴盛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在我国的软件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国际软件公司的竞争与冲击。最典型的...
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在创意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世界潮流和必然趋势。它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的产业,并且,它也是全球战略性...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牦牛的生态养殖,提高养殖质量,应进一步加强饲养质量,尤其是在牦牛生态养殖以及促进行业发展前最重要的便是构建生态养殖理念。...
结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产业规模与产业经济贡献率不断上升,政策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文化氛围越来越良好,行业发展初具规模并且部分行业己经形成了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追求文化内涵、原创创新与科技投入,文化创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