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分类和特征及相关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3-09 共446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二、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分类和特征及相关理论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分类及特征。

  在我国,"现代服务业"这一词汇并不来源于学术文献,而是最先出现在 1997年 9 月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报告概括了当时中国社会所处的产业结构转换特征,认为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2000 年 10 月,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 "十五"计划建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

  胡锦涛同志在 200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07 年 10 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提到,"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而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则有四处提到了现代服务业,明确指出"着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战略行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着重指出,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可见,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当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目前理论界关于现代服务业的准确概念和范围还未取得一致的认识。现有文献对现代服务业有以下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狭义论。持狭义论观点的学者可共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现代服务业主要以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科学技术作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是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于密集的服务业。

  即基于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另一派的看法则认为,现代服务业又可称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从传统制造业中分离而来的,旨在为现代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

  第二,广义论。持广义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现代服务业产生于工业化高度发达时期,是凭借着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现代化理念发展起来的,是信息、知识较为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具有典型的知识和技术密集性特点;现代服务业实质上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不仅涵盖了新兴服务业,同时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角度分析,赞同第二种观点,即:现代服务业主要以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科学技术作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是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于密集的服务业。

  2.现代服务业分类。

  目前,现代服务业的分类系统并不统一,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分类标准。主要是因为研究人员所研究的侧重点及研究背景不同,除此之外,对现代服务业概念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分类及范围的界定。例如,徐国祥教授等人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依托着电子信息技术及现代化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具有科技性、知识性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

  基于其对的现代服务业内涵的论述,在设定现代服务业分类标准时,以具有生产性、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知识密集程度高这三个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作为区分现代与传统服务业的重要依据,进而界定现代服务业的分类范围。

  朱晓青根据研究方向,基于联合国的统计分类、WTO 和我国国内行业的分类,定义了三种不同类别的现代服务业部门。

  而刘荣明(2006)认为,从统计上讲,应将现代服务业分为三类:一是传统服务业在吸收新的知识、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服务后升级成为的"现代" 行业。具体有现代金融业、现代工业、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业、现代商业和现代社会服务业等五个行业;二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而新兴的产业、行业。如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研发和设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四个行业;三是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带有"现代"特点的服务性行业。

  国内的其他学者同样提出了现代服务业的分类意见,如李江帆把我国现代服务业分为两类,即新兴产业服务业、新兴生活服务业,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从实物产品生产中分化而来的,后者则是从人类的生活环节中独立化出来的。

  同年,尚永胜提出为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用来满足个体精神需求的服务业进行分类。如,现代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远程教育服务等。

  根据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综合其他学者已有的分类和国内外对服务业的分类标准,将现代服务业划分为以下四大类:一是基础服务;二是生产和市场服务;三是个人消费服务;四是公共服务。为了更好地将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区分开,方便进一步研究,本文将主要选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教,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六个具有现代服务业典型特征的行业进行分析。

  3.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从对现代服务业的定位来看,现代服务业主要具有三大特征:

  (1)科技技术含量高。现代服务业的服务生产、销售、管理、创新等活动主要是建立在对信息基础设施的高度依赖基础之上的,从传统物流到现代物流、从传统文化产业到新兴文化产业、从传统企业到现代连锁超市、从传统银行到网上银行,处处都能反映出信息化所带来的巨大动力和强大支撑力。现代服务业中的各个行业目前虽然对信息技术有着不同的依赖程度,但是他们对高新技术的需求已经成为必然,在秉承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拥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而这正是各个行业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有力保障。

  (2)知识性强。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过程通常可以分为多个环节,如服务的创新、生产、销售等,每一环节又都嵌入了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这是现代服务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在服务创新领域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金融创新占比已经接近 96%,在生产领域中,金融服务业优化业务过程的远程监控、现代物流业网络化管理,还有服务销售环节中金融行业的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都体现在了现代服务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具备高知识水平的知识密集型行业。

  (3)服务质量高。如今的服务业不仅要求企业在内部管理上提高运转效率,更要求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运用现代的管理思想,现代服务业将服务与经营管理理念相结合,并渗透到运营的每个环节中,通过将客户服务进一步精准化、定制化,最终实现了管理上的现代化,进而达到了提高高质量服务的目的。服务的定制化可以使服务企业能够满足不同客户服务需求,为顾客量身定制所需要的服务,而服务的精准化在服务时间、地点、过程、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以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最终达到消费者对服务效用的最大化。

  (4)呈现协同性创新。在现代服务业创新体系中,创新不再是一个线性结构,而是一个网络结构。不同的创新资源,拥有不同的创新环境,资源与环境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使得服务创新呈现出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性特征,它需要企业充分发挥各自创新要素的优势,从技术、业务、管理等方面实现协同创新。例如,在互联网络的构建和升级过程中,是需要运营商、软件开发商、终端制造商等在平台、操作、运营、内容资源方面进行全面合作,以实现协同创新的。

  (二)相关理论。

  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第一次对竞争优势理论进行系统地论述,该理论是指导产业竞争优势研究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迈克尔认为,一个国家主导产业竞争力的强弱,最终决定了该国经济的繁荣程度,而产业的竞争力则受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性因素的影响,四个基本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两个辅助性因素是机遇和政府。通过将六大因素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便是形成了竞争优势理论中的核心内容--"钻石模型".

  波特指出,国内竞争力和地理集中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它们分别通过提高竞争者的创造能力、将各项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融合在一起的方式,使得整个"钻石"紧密地结合成为一个系统。

  波特的钻石模型可用于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国家可以运用该模型中的六大影响因素,来衡量现代服务业各行业的竞争优势,从而评定出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竞争力,以指导政府制定符合地方区域发展的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产业布局理论。

  自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空间的扩大,产业合理布局已经逐渐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经过各国长时间的不懈研究,产生了很多成熟的理论,如工业区位理论(韦伯)、增长极理论(佩鲁)、产业周期理论(弗农)等,虽然上述理论更多的在强调工业的区域布局,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却不影响我们用来指导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布局。

  1909年,著名的经济学家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对工业区位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认为运费是工业布局的决定性因素,劳动力费用、地区对企业的吸引力是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测算最佳区位的公式。

  因此,对于现代服务业而言,在进行产业布局时,需要综合地区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等因素,来最终确定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最优区位。佩鲁在增长极理论主要强调的是,某些主导部门或创新企业的聚集会对周围临近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基于此,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应重视产业的区域集聚发展,在区域范围内,努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形成规模经济,进而逐步带动邻近地区共同发展。

  弗农以技术发展为核心,将产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

  由于产业在不同阶段发展的策略有所不同,因此,我国在发展区域现代服务业时,可根据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来推断出产业所在生命周期,进而对我国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合理布局。

  3.配第-克拉克定律与库兹涅茨理论。

  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表现为经济增长率越高,产业结构的转换率也就越高,相反,较高的产业结构的转换率也会促使经济增长率提高。研究经济的增长就不得不先研究产业结构的演进,其中,比较有名的理论是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兹涅茨理论。

  十七世纪初期,配第首次发现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调查考究,配第得出,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国民收入和附加价值呈依次递增的结论。后来,克拉克以劳动力作为产业结构演进的具体指标,通过对时间序列下各个国家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在进行了详细探索和研究下,第一次发现了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并得出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业人口会依次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再转移到第三产业的重要结论。最终形成了人均收入的变化所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即配第-克拉克定律。

  库兹涅茨以配第、克拉克等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在探究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部门的分布时,发现了国民生产总值与就业人口结构间的变动规律,即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国民收入的比重会以近似幅度不断降低;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会大体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而占 GDP 的比重则呈不断上升趋势;服务业部门的劳动力比例明显增加,但所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将基本不变或略有增加。从而揭示了产业结构发展的大方向,并且进一步验证了配第-克拉克定律。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产业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