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通过以唱、念、做及打为基础,并融入舞蹈、音乐、美术、武术等多种艺术因素而形成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先秦时期,就已萌芽,到唐代戏剧艺术已基本形成,明清时期是戏曲高度繁荣期.我国戏曲包括京剧、评剧、黄梅戏、越剧及豫剧等,经过社会的发展,其戏曲种类已发展到几十种.无论发展到哪一形式,最为基本的表演方式--"随处作场"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奠定了戏曲舞台"空场子"的美学基础.
一、"随处作场"过程的流走性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戏曲"随处作场"表演过程的流走性就已呈现出来,在《诗经·陈风》中明确记载"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表演者以羽毛为装饰品,并和着鼓击缶,沿着宛丘的地形即兴表演,随处而唱.戏曲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乐舞及白戏达到空前发展的地步.主要表现在:朝廷增修官方乐舞;征收民间各地散乐,集中培训以做庆典表演等.如《隋书·音乐志》中记载" 初于芳华苑积翠池侧 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从中可看出,隋炀帝为了庆贺突厥来访,最初将戏曲场子置于"芳华苑积翠池侧",而后又捻转到端午们外、建国门内等地方进行表演,充分体现出戏曲"随处作场"表演过程的流走性.到唐代时期,队伍表演形式较普遍,如《教坊记》中记载" 必择优者为首尾,既引队,众所瞩目,故须能者.乐将阕,稍稍失队 "表明唐代时期的队伍不仅注重表演,而且还注重舞蹈队形的变换.因此,唐朝时期的戏曲表演最突出表现为舞蹈队伍的收合聚散,也是衡量艺人技艺是否高超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随处作场"场合的流动性
尽管我国戏曲到宋代时期已得到空前发展,但这一时期的戏曲表演形只在较为宽阔的空地及搭建的棚子演出,并没有设定固定的戏剧表演场合.有相关文献已对此时期的戏剧表演形式进行了详细记载,同时杂居与其他乐舞均能够在乐队的伴奏下进行竞技,交替演出,并临时搭建乐棚,体现出戏曲表演场合的不固定性.尤其是一些"散乐"及"路歧",在民间四处漂泊,走街串巷,在集市、码头或者街道均能够看见他们的表演,以戏曲表演而作为谋生手段,这种流动性的表演方式也日益成熟起来.如耐得翁写的《都城纪胜》中对当时宋朝戏曲表演进行了详细表述" 诸色路歧人,在此作场,尤为骈阗 其他街市,如此空隙地段,多有作场之人."由此可见,当时各种各样的路歧人选择街市(炭桥药市、城东菜市、大瓦肉市)等,由于这些地区人口较密集,来往的人众多,在此献艺可引起众多行人的关注,为此停留而挣到谋生费用.由此看来,宋代时期路歧人的"随处作场"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见缝插针,同时表演技艺也形形色色.这些路歧人为了获取更多的"报酬",就努力变换各种表演技巧,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三、"随处作场"方式的自由性
对于戏曲表演人员而言,演出的空间可自由决定,并不仅仅局限于固定的舞台,特定的表演场合,只要超长发挥,任何场合均能够成为表演的"舞台".纵观我国戏曲表演历史长河,可将戏曲表演的形式分为三大类,即划地为场、搭建临时舞台及专门的舞台.首先,划地为场.这种表演形式在宋代时期最为常见,走在街道、集市或者码头任何地方都能够看见习戏曲表演者精彩的表演,形成了戏随人走,场由人定的局面.而对于当时较为富贵的官宦人家,邀请戏曲人员到自己院子或厅堂表演,只要在足够宽阔的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戏曲表演者就能够表演.这样一来,不仅使表演显得雅致,而且还能够看清表演者的身段及动作变化等,利于想学戏曲人观看.其次,搭建临时舞台.临时舞台在过去是较为常见的表演形式,不仅可在热闹的集市、码头,而且还可在朝廷大院内,依据自然地形搭建临时的表演舞台.古代搭建出的舞台各种各样,体现出古人的聪明智慧及创造性,也表现出戏曲表演不受地形、空间限制,都能够即兴表演.最后,专门的演出场所.古代的演出场所与现代的演出场所类似,要想观看戏曲表演就必须买票才能够进入观看,是一种固定及公众的戏曲表演场所.这些固定场所并不局限于某一戏曲演员独享,而是根据观众的喜好来选择表演戏班.因此,表演场合虽是固定的,但是表演者却是流动的,促进当时戏曲表演的发展.
四、结束语
戏曲作为我国艺术瑰宝,在汉族传统艺术史上占着重要地位."随处作场"作为戏曲表演的基本形式,具有表演过程的流走性、表演场合的流动性、表演方式的自由性的特点,有利于促进我国戏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2]王雯.中国戏曲"随处作场"表演方式的特征[J].中国大学学报.2013,19(6):183-184.
戏曲演员肩负着这个新时代的历史责任,理应在成就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为国家为时代鼓掌与欢呼,讴歌时代、讴歌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裕的精神食粮。...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但在戏曲的内容中有所体现,而且也是不同剧种之间进行划分标志,因此戏曲音乐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继承和弘扬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把戏曲伴奏的继承与革新放在...
原标题:数字在戏曲中的巧妙运用。摘要:中国戏曲喜用数字,成串的数字出现在戏曲的唱词和道白中,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从数字功用上看,可分为数字序列体、数字归纳体、数字镶嵌体三大类。数字的使用,使戏曲的唱词和道白易记易传,巧妙的数字还...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近年来缺乏关注,面临衰退危机。根据文化部统计数据显示,戏曲种类在1983年有373个,而到2012年剩下了286个。业内专家估计未来戏曲剧种的消亡可能还会加速,传统戏...
何志云在《浙江戏曲史》序中说,中国戏曲以南戏为宗,而南戏则诞生于浙江也成熟于浙江。有人说,一部中国戏曲史,半部要写浙江。笔者认为徐渭对此功不可没。徐渭创作的杂剧《四声猿》影响的作家不是一个或是几个个体,而是作家群体,产生影响的时间不是...
摘要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和文明记忆,以其悠久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声腔音乐、精妙的表演技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成就了它在中国古典艺术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保护、传承和...
舞台如同生活的一面镜子, 生活里我们喜欢什么, 舞台上我们就想看到什么。最好的舞台艺术是雅俗共赏的, 勿庸去讨论舞台表演是贴近生活好, 还是脱离生活的好。...
在戏剧的结构方面有三个重要问题:是否需要遵守三一律?悲喜成分能否混合?结尾可否体现因果报应?学者们已经就莎剧和戏曲的这些方面的异同展开了不少讨论,但人们对异同的成因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将就这方面的论著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并探讨三方面背后...
《曲品》着录明代戏曲作家戴子鲁所撰传奇《青莲记》《靺鞨记》各一本,从中知其号金蟾,永嘉人,而生平事迹不详[1]81。《曲品》是明代戏曲家吕天成万历三十年(1602年)撰写的一部戏曲理论专着,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曲目史料,并不乏真知灼见的评语。其将嘉靖...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一位对戏曲十分熟悉的小说家,他本人也非常爱好戏曲。在《外史》中,吴敬梓描写了大量戏曲演出活动(涉及之处迨几十处之多),有的全景式展示了清代雍乾时期南京、扬州等地戏曲发展的盛况,有的详述了士绅堂会演出的完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