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专业中“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应用(3)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0-17 共8395字
  (二)集聚协同创新要素,搭建深度融合的多元平台
  
  协同创新平台为多元协同主体提供了一个资源与要素汇聚的有效互动的公共空间和舞台,是教师教育院校、地方政府、幼儿园有效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载体。学前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主体的多元性,需要依托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协同创新要素的良性互动、资源的充分利用,搭建深度融合的诸如学前教育创新实验区、教师发展学校、教育实践基地以及学前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或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等多元平台。地方政府统筹下的“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有力地深化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创高校战略联盟建设的新领域。在创新实验区内教师教育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已不再像以往一样各司其职,而是共同参与实施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突破了教师教育院校的教育空间限制,将教师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延伸至实验区,充分实现与中小学(幼儿园)有效对接。实验区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也有更多机会享受高校的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如笔者所在的教育学院与多个地方政府协议共建,着力打造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和培训、教育评估和教育科研、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教育信息和咨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校地协同的学前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提出并实施了校-府-园合作教师教育新模式新机制,破解了师范生教育实习、幼儿园教师培训和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长期困扰难题。实验区成为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先进经验推广、教育实习和校本研修组织的平台和纽带,吸纳幼儿园优秀骨干教师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打破了原有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封闭系统,促进了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建设。
  
  以实验区为依托,把优质教育实习基地升格建设为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教师教育院校与中小学(幼儿园)协同培养培训的教师发展学校。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中小学(幼儿园)为主体,高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为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小学(幼)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教育实践和高校教师的挂职锻炼提供场所,为教师教育课程提供应用型师资,为高校教师指导参与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平台。在优质基地幼儿园基础上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由于涉及到资源共享、人员流动、利益分配等要素,需要设计相应的体制机制。
  
  (三)优化学前教师培养模式,形成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
  
  学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师教育院校为学前教师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内部组织形式与运行方式,它集中体现了学前教师教育理念和思想。基于制度化协作的学前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为学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创造了新的契机。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教育院校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以学前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实施多元主体协同培养学前教师教育人才的新模式,共同设计人才培养的方案、课程设置与评价标准。建立成熟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强化教师教育院校与地方政府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培养、就业政策上的协同,教师教育院校内的学科专业群在师范生培养过程的协同和教师教育院校与幼儿园在师范生专业实践上的协同。尤其是要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并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实行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
  
  (四)完善配套管理政策,建立基于利益需要的针对性激励机制
  
  在推进学前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协同创新过程中,建立一套契合协同创新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它主要包括相互关联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共享机制、评价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机制等。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牵头与教师教育院校、幼儿园相关主体协调,通过完善配套管理政策和措施,对各主体的利益与责任给予明确的界定,在各主体之间建立一种适当的利益与责任平衡,以制度来保护合作各方的利益,激活各协同主体的积极性。事实上,教师教育院校的专业教师与幼儿园骨干教师群体是参与协同创新的最活跃的主力因素,其所在单位内部也要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将教师教育实践创新和实习师范生能力提高纳入考核内容。
  
  制定针对各利益群体的需要及其实际绩效实施激励机制,需要从战略、知识、组织等三个层面来展开。
  
  在战略层面:确保战略目标实现的利益激励。要在战略层面建立不同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利益激励机制,促使各创新主体的战略目标利益互补、合作共赢,驱动各创新主体形成协同创新组织。
  
  在组织层面:确保行政组织协同的利益刺激。协同创新组织要高效运行,需要建立各创新主体的行政组织利益激励机制,例如可以通过完善政绩制度、经费资助制度来增强协同创新行政组织人员的执行力。
  
  在知识层面:建立促进专业知识流动与人员融合的激励制度。教师教育院校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协同,实质上是通过专业知识网络创新的形式来实现的,即通过利益共享机制,采用项目化形式,实现学前教师教育者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专业对接,促使专业知识在不同组织内流动与协同创新。这其中在协同团队的管理上,就要注重建立团队管理体系,发展团队的合作特色,同时对协同团队的管理与约束上,强化对团队与个人的绩效考核与奖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2014-08-17)http://www.moe.edu.cn/  public  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 s7011/201408/174307.html.
  [2]叶文梓。教师专业化制度建设的进展、问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 2006(8): 76-80.
  [3]赵英。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有效推进的必然路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12(3): 143-147.
  [4]钱国旗,王松平,吴伟民。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提升研究、服务、引领基础教育的核心能力[N].中国教育报, 2013-01-11.
  [5]康晓伟。教师教育者:内涵、身份认同及其角色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12(1): 13-17.
  [6]杨昭球。“屡教不会”,问题出在哪儿[J].华夏教师, 2012(2):57-58.
  [7]杨丽娟。行政协商机制及其适用原则考略[J].人民论坛,2012(35): 50-51
  [8]曾本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动力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14(22): 33-3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幼儿园教师教育论文
返回: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