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研究结论
通过对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进行统计和分析,现对大班幼儿在建构性游戏中的合作特点归纳如下:
1. 在大班幼儿合作水平方面,不论是在现实建构游戏中还是虚拟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发生高水平合作行为的次数均高于自由游戏;低水平合作行为均低于自由游戏。在自由游戏过程中,的合作行为次数表现为 I 级合作>0 级合作>II 级合作>III 级合作>IV 级合作>V 级合作;在现实建构游戏中合作行为发生次数为IV 级合作>III 级合作>II 级合作>V 级合作>I 级合作>0 级合作;而在虚拟建构游戏中合作行为发生表现为 III 级合作>IV 级合作>II 级合作>V 级合作>0级合作>I 级合作。
2.在大班幼儿合作性质方面,不论是在现实建构游戏中还是虚拟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发生积极合作行为的次数均高于自由游戏;消极合作行为次数均低于自由游戏。在自由游戏过程中,大班幼儿的合作性质依次为消极合作>中性合作>积极合作;在现实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合作性质依次为积极建构>中性建构>消极建构;在虚拟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合作性质依次为中性建构>积极建构>消极建构。
3. 从合作行为的性别角度来看,女孩的合作水平高于男孩,女孩更容易在建构游戏中发生积极的合作行为,表现好于男孩。在建构游戏中女孩的 0 级合作、I级合作和 II 级合作次数均低于男孩,而 III 级合作、IV 级合作和 V 级合作行为均高于男孩;女孩的积极合作行为发生次数高于男孩,而消极合作次数低于男孩,中性合作次数相差并不同。
4. 在建构游戏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合作的性别问题:女孩高于男孩,同性多于异性;(2)合作水平问题:高水平合作不多;(3)合作意识问题:先完成自己任务,再合作;(4)告状问题:经常发生告状。
七、教育建议
(一)设置不同建构主题,促进幼儿异性之间的合作
由于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使得儿童更愿意选择同性别的同伴进行合作,而这种合作形式并不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根据不同性别儿童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建构主题,促进不同性别幼儿之间的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从游戏一开始,教师应尽量避免将同性别的幼儿分到一组,将不同性别的幼儿分为一组,鼓励、表扬不同性别的儿童合作。在游戏主题的设置方面,尝试设置异性交往的主题游戏,促进儿童异性之间的合作,主动协商,相互帮忙。通过主题建构游戏的设置,使得儿童将不同异性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变成一种习惯,促进儿童之间的同伴交往。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介入,根据主题建构,指导异性儿童之间的合作。幼儿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言语评价来引导幼儿多与异性同伴交往,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分别对男孩和女孩进行评价,经常表扬男孩善于探索、勇敢的品质,女孩乐于助人、善于合作的品质等,让不同性别的幼儿对彼此有更加积极的认识,更愿意合作。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应对整个游戏活动进行总结概括,强调同伴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并及时调整建构游戏的设置。
(二)合理设计建构主题,促进幼儿之间高水平的合作
通过对自由游戏和建构游戏活动的对比,可以发现,建构游戏中幼儿的高水平合作行为发生次数多于自由游戏,由此可见,建构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但是,在建构游戏中,高水平的合作行为发生次数并不多。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建构主题中,幼儿能够积极地思考,在有准备的基础上,大都能够完成任务,与其他小朋友配合,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增进了合作能力。
但是不同的主题对于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有不同的影响,在“各种各样的房子”的现实建构游戏中,幼儿之间的合作并不多,因为该主题以具体事物为主,而且比较简单,限制了儿童之间的交流,儿童更多的是先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再去寻求合作;而在虚拟的建构游戏中,本研究设计的主题大都是一个宏观的场所,促使了儿童之间的交流,儿童更多地是一开始就寻求合作,之后再独立完成。因此,不管哪种主题,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利弊,建构活动尽量要多设置不同的主题,在各种各样的主题中,促进儿童的合作行为。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设计建构游戏的主题,有意促进儿童之间高水平的合作。
(三)科学介入建构活动,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通过观察和教师经验总结,本研究发现儿童的合作意识并不强,特别是在建构游戏一开始的时候。儿童合作意识将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直接影响合作行为的发生与否。因此,教师在游戏的一开始,就应该适时、科学的介入建构游戏,仔细观察幼儿正在做的事情,倾听单独幼儿的自言自语和幼儿之间的对话,了解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在了解了幼儿的意愿和他们之间的中心话题之后,教师以“伙伴”的身份介入到游戏中,积极地与儿童合作,主动帮助儿童解决正在面临的困难,或者邀请别的儿童参与合作,潜移默化地教会儿童合作。因此,教师参与应该注意三个问题:第一,适时介入,不能看到问题就马上参与,而是要选择时机;第二,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幼儿之间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第三,身教大于言传,如果教师仅仅用言语告诉幼儿应该合作,互相帮助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当以“同伴”或“伙伴”参与到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四)科学处理告状行为,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研究发现,在建构游戏过程中,频繁发生告状行为,甚至有幼儿会哭着来找老师。告状行为虽然是幼儿的一种常见现象,但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反应了儿童合作行为的中断,是对合作行为发生的一种干扰;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幼儿还不能够很好地自己解决问题或冲突,不利于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道德标准,但是由于他们的“自我中心”化,还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冲突,于是就会向权威“告状”,而此时,他们的“权威”--幼儿教师的如何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该如何处理频发的告状行为呢?首先,教师应该具有充分的耐心,与发生冲突的儿童进行沟通,而且这种沟通是建立对幼儿的充分尊重基础上;其次,在解决冲突时,应该考虑到幼儿的需要,理解幼儿的目的和冲突主要原因;最后,尽量让发生冲突的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八、对本研究的反思
首先,在对合作行为进行记录的过程中,本研究尽可能地对所有的事件进行最客观的描述,但所有的客观信息都要经过眼睛和大脑的加工之后落实到字面上,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主观判断的影响。建构区内幼儿的合作行为非常多,难免在分析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其次,本研究只从建构游戏出发,分析了幼儿的合作行为,且年龄限制在了大班幼儿。而幼儿同伴间的合作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由于年龄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儿在合作水平和合作性质上都各不相同,如有可能未来研究将扩展研究范围,对幼儿在不同年龄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
最后,本研究只是探讨了建构游戏中幼儿的合作行为,而在幼儿园教育中,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游戏值得去探索和挖掘,如角色游戏、规则游戏等,这些游戏也有其优点,也能够从某一方面促进幼儿亲社会的发展,如果有可能,未来研究将对多种游戏进行对比,探讨不同游戏类型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促进。
参考文献
1. Bay-Hinitz A K, Peterson R F, Quiltch H R. Cooperative games: a way to modify aggressive andcooperative behaviors in young children[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994, 27(3)。
2. Hay D F. Cooperative interactions and sharing between very young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79, 15(6)。
3.皮亚杰着。儿童的道德判断[M]. 傅统先等,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4.陈琴。4~6 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4)。
5.陈秋芳。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J].教育导刊,2011,(3)。
6.陈霞。幼儿结构游戏中的教师指导研究--以济南市幼儿园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陈琴。4~6 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4)。
8.曹中平。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合作能力发展的初步观察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1994,(2)。
9.崔丽莹。国外儿童合作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12)。
10.董淑芳。结构游戏投放对儿童结构游戏行为影响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11.方晓义,王耘,白学军。儿童合作与竞争行为发展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1)。
12.宫山。中班幼儿建构区活动同伴交往及培养策略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3.何娇。结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观察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4.侯爱民。 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 山东教育科研,2002,(7)。
15.郭云。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年。
16.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01.
17.李幼穗,张丽玲,戴斌荣。儿童合作策略水平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0,(4)。
18.李燕,曹子方。中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7(3)。
19.刘美娟。合作游戏对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火学,2006.
20.庞丽娟,秦旭丽。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关系[J].幼儿教育,1999,(9)。
21.庞维国,程学超。9-16 岁儿童的合作倾向与合作意图的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育,2001,(1)。
22.任雪松。3~5 岁幼儿合作性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3.佟月华。国外儿童社会技能研究的新进展[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4.苏红,李艳华,任永梅。关于合作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
25.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6.谢文澜,汪祚军,王霖,张林。合作行为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基于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探讨[J].心理科学进展,2013,(11)。
27.徐晓惠,李晶,朱莉琪。婴幼儿对合作行为共享性特征的理解[J].心理科学进展,2014,(9)。
28.严进,王重鸣。两难对策中价值取向对群体合作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0,(3)。
29.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0.喻小琴。 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特点的研究[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予版),2008,(12)。
31.喻小琴。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2.喻小琴。儿童合作行为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1(1)。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4.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5.郑倩。浅谈在建构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3,(7)。
36.赵俊茹,李江霞。关于合作行为的研究述评[J].大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6)。
37.赵章留,王树华。母亲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合作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
38.张娜。谈儿童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6)。
39.张丽玲。同伴交往在儿童合作行为中的作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4)。
40.张丽玲,白学军,李幼穗。 学前儿童合作认知及合作行为的培养研究[J].心理科学,2010,(1)。
4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2.郑明,李春丽。4~5 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43.汪艾桂,张倩。关于幼儿合作行为培养的研究报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致 谢
终于到最后的感谢部分,从论文开始我就开始构思着如何写感谢,可是临到头了却不知从何说起。论文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陈迁教授。论文从选题、框架确定和详细的内容,无不倾注了陈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回顾过去的三年,我感受的不仅仅是陈老师的治学严谨;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还有陈老师对于学生那份责任心。每一次定稿和修改都认真的给我指出关键问题,告诉我怎么修改;大到一段话的语句顺序,小到每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于我的帮助可谓是字字句句都倾注了陈老师的用心,在此学生衷心的向陈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帮助我完成实验研究的辽师大幼儿园园长--胡艳红,在我进行课题实验和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她给予了我非常大的支持和帮助,为我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和指导。还有辽师大幼儿园及可儿幼儿园大班组的教师和孩子们,没有他们热心的参与,我的论文不可能顺利的完成。在这里我衷心的谢谢他们!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让我对学前教育这个领域有了更多的认知和憧憬。这无疑要感谢教育系所有上课的老师。每一位老师的授课都具有自己风格,在不同的知识领域给予我指导和教诲,也让我领略了每一位老师非凡的人格魅力,这些都将是我的终身财富。
在这三年里,要感谢的人太多!当我无助的时候,是我的父母和爱人让我明白,无论发生什么,家人永远都是我的依靠。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是我的朋友让我知道,无论如何还有他们可以让我倾诉。是友情的力量让我坚持下来走到了最后!谢谢你们,我最亲爱的朋友们!
最后,还要谢谢我可爱的同专业的小伙伴们,我会记得我们一起上课、讨论、考试时的场景!还有我的研究生同学们,我们共同经历过的一切,都会成为我最珍惜的时光和情谊。
未来的路还有很长,作为一名幼儿园的一线教师,我已经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 11 年,在这 11 年中我一直用我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个孩子。以后的我会一直这样坚定的走下去,为我所热爱的学前教育事业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