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学校安全管理思维创新研究

来源:当代教研论丛 作者:邵丽
发布于:2020-04-14 共3035字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热推范文8篇)之第七篇

  摘要:近几年, 校园安全问题不断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在安全事故频发的今天, 安全管理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然而反观中小学安全管理现状, 由于社会各界的压力, 很多学校出现了“圈养”现象, 呈现出过于保守的局面, 创新学校管理思维刻不容缓。文章从当前学校安全管理现状、成因以及危害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从而提出学校安全管理的新思路, 从“圈养式”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散养式”模式。

  关键词:安全管理,创新思维,圈养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

  义务教育的发展与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 特别是现在开放了独生子女二孩政策, 在校小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并且出现了增速愈来愈快的趋势, 使得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大, 教学形式也随之变化。学生在学校出现了多种类型的事故, 如体育课上的事故, 校园暴力引发的事故, 消防事故, 自然灾害事故, 由硬件设施不完善导致的事故, 学生心理事故, 校车事故, 饮食事故等,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的事故发生率还在呈上升趋势。可见在学校管理中, 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系统性的工程, 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当前学校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不得不说当前学校确实面临着沉重的安全管理压力, 导致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渐趋保守, 很多学校出现了“圈养式”的管理模式。教育者们几乎是如履薄冰, 逐渐把“只要学生不出事”当作唯一的信条, 有的甚至“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甚至规定下课后只能在教室及走廊上活动,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由。

  《新华每日电讯》中曾出现过《把学生“圈养”起来就安全吗》的报导, 其中提到上海某网站做过一项调查, 70%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被“圈养”。中国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处调研员王龙龙谈及校园足球困境时, 抨击部分小学校长的“圈养”政策, 称“校园足球这些年走过的弯路, 显然是我们对后备力量的培养不够重视。尤其是有些小学校长宁可‘圈养’孩子, 也不愿因踢球出了问题去负责任。”

  “圈养”现象已不是个别学校的个别行为, 而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发展为普遍行为, 想要从“圈养”逐渐过渡到“散养”, 改变僵化了的管理模式, 就必须从根源处探讨“圈养”现象的成因, 从而对症下药, 使安全管理冲破桎梏, 于学生于学校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二、“圈养”现象成因解读

  1. 学校管理者自身观念缺乏创新性, 呈现功利主义的特点

  频频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 在学校间形成了“谈安全色变”的氛围, 使管理者们人心惶惶, 谁都不想触及“安全”这条底线。很多管理者思维缺乏创新性, 在高危线下只能用强制性的管理措施避免一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希望通过斩断根源的方式求得安定。学校制定的各项措施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而是以学校的管理绩效为本位, 即一切都是为了便于管理出发, 限制了学生正常活动, 具有很强的功利主义性。

  2. 媒体舆论对安全事件的过度渲染, 给学校的管理施加了压力

  媒体的功能是将社会事件真实地传递给人们, 然而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群众的眼球, 迎合大众的娱乐心理, 过度夸大安全事件的严重性, 大肆宣传学校的偶发事故。一旦发生事故便一边倒地将矛头指向学校, 而不是理性地分析事故发生的来龙去脉, 这无疑给教育工作者施加了无穷的压力, 无形中打击了其工作积极性, 久而久之, 社会对学校教育产生了误解, 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更难进行。

  3. 社会、家庭等教育系统外部的力量对学校的管理提出过高要求, 缺乏理性

  当前我国教育的主体多为独生子女, 是每个家庭的全部希望, 因此社会、家庭等对学校的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给学校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有人的地方难免会产生矛盾, 加上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 学生在学校里出现安全事故是无法杜绝的, 学校也无从保证学生时时刻刻都在教师的眼皮下受到关注。然而每个孩子又都是父母的100%, 因此一旦发生事故, 有些家长便失去理智, 出现过激行为, 给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负面影响。家长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导向相互作用, 对学校教育过多地关注, 对教育的专业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尊重。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校管理者实行“圈养”的管理模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三、学校安全管理创新思维

  1.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真正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安全管理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体现, 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对象是人,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他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学校的教育, 而是有思想、有个性地主动吸收, 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具体措施实施过程中, 管理者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 避免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侵蚀, 忽略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管理者的管理思路应当从重管理向重教育的方向转变, 丰富安全教育的形式, 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 使学生具有安全行为习惯和安全防范能力, 激发学生自主安全意识, 这才是促进校园和谐的长久之计, 一味地压制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2. 制定学校安全相关法律, 使学校教育有法可依

  在涉及校园管理、设施、老师素质和政府政策多方面的校园安全问题上, 法律法规的规范也显得尤其重要。目前, 我国还没有一部单行法律对校园安全问题进行专门规定, 只有一些相关基本法律在内容上对校园安全问题有所涉及或者有原则性规定, 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有学者指出:这些法律对校园安全管理的内容规定过于笼统, 缺少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学校的管理职能和监护责任规定过于泛化, 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学生人身伤害案件的归责原则和处理标准没有具体规定, 存在法律空白。

  因此, 学校安全立法应当坚持权责明晰原则, 对学校安全所涉及的相关主体的权责用法律加以确定, 划清各主体的责任范围, 避免出现权责不清、相互推诿的情况出现。只有完善的法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圈养”的现状, 学校才不至“戴着镣铐跳舞”束手束脚。

  3. 学校管理制度细节化, 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

  学校限制学生课间活动场所是出于学生安全考虑, 下课后教师离开教室, 学生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假使随意追逐打闹, 有发生危险的可能性。鉴于此, 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在固定地点进行看护, 保证学生活动的安全。这仅仅是一项很细小的措施, 但却能体现学校管理制度的细节之处。学校如若能够考虑到管理过程中的每一小细节, 并提出相应的保障制度, 将其落到实处, 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 那么学生自然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又不至受到伤害。

  4. 学校、家庭、社区形成合力, 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三驾马车”, 三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助, 形成合力, 才能真正向着创新模式转变。学校自身需要反思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及时找到解决措施, 家庭与社会需要给予学校教育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共同营造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安全问题重于泰山, 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对校园安全给予了无限的关注。当前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圈养”现象, 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鉴于此, 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工作中要本着“以人文本”的理念,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将各项制度细化, 让学生的自由发展与安全工作取得平衡。学校只有创新安全管理的思路, 转变“圈养”的管理模式, 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尔胜.“散养式教育”实施策略刍议[J].科教文汇, 2011.
  [2]王法敏, 杨挺.从“圈养”现象透视学校安全管理思维[J].教育导刊, 2009.
  [3]尹晓敏.学校安全管理的人文关怀论[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4]冉亚辉.学校过重安全压力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07.

点击查看>>学校安全管理论文(热推范文8篇)其他文章
原文出处:邵丽.创新学校安全管理思维的对策及措施[J].当代教研论丛,2014(07):83-8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学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