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养成教育论文 >

从养成教育的视野下分析大学生“低头族”现状问题及原因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作者:邹晓翔
发布于:2018-10-24 共4042字

  摘要:“低头族”的出现是科技发展后造成的不良危害, 且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本文从养成教育角度分析了大学生“低头族”现状的本质因素及现状成因,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以期消解过度的手机依赖行为习惯, 加强养成教育的时效性, 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功能, 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养成教育; 大学生; “低头族”; 本质因素;

  Abstract:The appearance of the“Phubbers”is a harmful phenomenon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 serious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good habits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ssential factors and current causes of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phubber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ative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a targeted solution, which aims to eliminate excessive mobile-phone-dependent habits, strengthen the timeliness of education,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se mobile phone functions, and cultivate their good behavior habits.

  Keyword:formativ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phubbers”; essential factors;
 

养成教育

 

  引言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教育。从养成教育角度分析“低头族”现状, 能够更为有效的辨析不良习惯形成机制, 以及手机依赖现象的形成机理。进而从外部特征到客观因素逐步解析行为、环境、思维等习惯特征的演化机制, 衡量如何解决大学生“低头族”的现状问题, 为构建健康的高校教育环境提供优化路径。

  一、大学生“低头族”现状

  低头族泛指当前社会生活中, 无论何时何地都在低头观看手机屏幕信息的人群, 更多的学生希望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将零散的碎片化时间填满, 且不知严重影响了其学习成绩。目前大学生“低头族”人群比例持续上升, 对于高等教育的质量产生严重威胁。其“低头族”现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 课内频现手机信息查阅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 可以借助多种网络资源的整合。在网络信息不断融入生产活动之后, 高校专业课程借助网络资源优化课程质量的方式已经得到认可, 诸如慕课或微课的广泛开展已经证实了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势。然而课堂内频现手机信息查阅的情况并非教育本质诉求, 过度翻看手机信息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很多学生是在无意识、不自觉、随时随地地查阅手机信息。对于课堂内容与手机信息内容的对比而言, 反而是手机信息更加具有吸引力, 因此也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二) 课外手机浏览更为频繁

  剔除课内查阅手机信息的弊端, 课外手机浏览频次更高, 且同样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源于个体习惯到群体习惯的演化, 是与课外学习时间形成对冲的不利因素。当学生大量有限的课外学习时间被无用的网络信息所占据, 实质上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十分不利, 而且能够从手机终端获取到的有效信息也微乎其微。更多的学生表现为游戏、娱乐、购物等手机操作习惯, 而并非存在学习目标的手机浏览。因此, 课外多数手机浏览情况与本专业发展无关, 且占用了宝贵的课外学习时间。

  二、从养成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低头族”现状的成因解析

  (一) 行为习惯导向

  大学生“低头族”现状的形成与养成教育有关, 是个体行为在周而复始的形成了习惯性动作, 并产生了麻痹自我的行为意识。这种潜意识的催促、督导、控制, 令学生低头查阅手机信息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且较难更改。而且更多学生并未意识到“低头族”的问题或弊端, 均属于无意识的自主行为习惯导向, 存在于潜移默化的手机应用APP或浏览器的操作界面。当查阅了部分信息之后, APP提示功能推荐了更多信息, 周而复始的推送, 一贯连续的操作行为, 最终导致了“低头族”手机浏览次数和时间占比的累积, 并产生了逐渐升高的时间占比。

  (二) 环境习惯倾向

  如果说个体行为习惯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产生了微妙变化, 与养成教育并无直接关系。但是环境习惯的氛围倾向, 反而是养成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由于社会普遍行为习惯中出现了“低头族”, 而并非只有大学生存在类似现象, 因此“低头族”的出现是一种科技发展的最终结果。大学生只是其中受到影响更为严重的群体, 造成了学习生活的干扰。在校园生活中“低头族”无处不在, 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所有社会群体架构了社交网络的信息更新频次, 且信息更新速度空间之高。因此, 网络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分别从线上与线下影响了学生的行为习惯, 以至于学生深陷“低头一族”而并未觉察到其中的危害。

  (三) 思维习惯动向

  行为习惯是不自知的潜意识引导, 环境习惯由外部因素疏导, 而均属于非学生本能意识的成因。但思维意识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习惯性, 是主动思考习惯养成的思维动向。在不同时间段, 学生的思维活力存在动态化发展的特征, 这种特征才是导致“低头族”群体习惯无法根除的本质因素。由于网络信息中大量可应用信息对于专业学习具有辅助性支持, 学生初期是有目的的查阅手机信息。而后期无限制地翻阅无效信息则是不同时间放松身心的思维诉求, 是缓解学习压力的主动选择。那么这种手机成瘾的习惯首先是主动思考的结果, 而后才是负面价值的被动迁移。是无数标题党、游戏情节设置、购物促销活动等等, 网络虚拟价值的负面导向, 诱导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判断力与决策力。

  三、立足于养成教育化解“低头族”现状的积极对策

  (一) 实践检验真理, 规制行为导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规制行为习惯的正面导向, 仍然需要以实践课题为基础, 强调无手机使用环境下的学习效率, 引导学生正面思考是否脱离了手机便无法有效学习。当学生认知到手机并非学习的必备条件时, 才能有意识的逐渐脱离手机使用行为的束缚, 建立健康的学习观和习惯。淮南师范学院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的李海燕与徐峰教师, 此前在《“无手机课堂”实施方案和途径探究》中详细介绍了课堂教学中"手机管家, 珍惜时光"活动的开展模式, 并取得了极为有效的反馈信息。能够发现, 如果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措施, 能够通过自律性的引导加强学生的行为认知, 从而避免出现不分时间和场合的使用手机的情况, 维系良好的课堂秩序。在开展无手机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需要以学生自发性的组织, 以及更为积极的实践配合, 引导学生反思手机对于学习效率的影响。从而在实践环节中逐步认知“低头族”的危害, 为养成教育注入实践认知的基础条件, 方可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 规避对于智能手机的过分依赖。

  (二) 环境考验学情, 约制环境倾向

  环境氛围是养成教育的关键要素, 立足于环境习惯的整体氛围构建, 则需要所有同学参与, 并共同认识到“低头族”现象对于学业成绩的危害。一方面, 需要在高校内部组织相应的危害提示讲座, 由心理学家、教育专家共同组建针对性更强的养成教育讲座。辅助学生诠释“低头族”的危害, 理解其中的行为习惯形成机制, 以及克制手机不良使用习惯的方法。从正面引导, 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增强学生对于“低头族”行为的深刻认知。另一方面, 需要从校园文化的构建着手, 激发学生抵触课堂查阅手机信息的集体共识。校园文化的元素可以从多方面选取, 诸如“无手机活动日”, 让学生在一天内将手机流量关闭, 将Wi Fi功能关闭, 在完全不使用手机APP软件功能的情况下, 组织学生参与游戏活动、读书活动、小组讨论活动, 让学生认知到没有网络的现实生活中也具备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进而由整体活动氛围的引导, 弱化学生对于手机功能的依赖性, 从虚拟回归现实, 摒弃“低头族”的不良风气, 建立校园文化的正向引导力。

  (三) 教育验证养成, 控制思维动向

  养成教育的规划需要酌情处理网络信息的思维习惯动向问题, 假设学生初期秉承学习目标浏览手机, 实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增强教育质量的积极形式。然而思维习惯并未受到养成教育的正向引导, 才反向塑造了非理性的手机浏览盲目性。因此, 养成教育的重点在于控制思维动向, 以不同的评价模式来验证养成效果, 甄别学生是否具备了思维控制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 需要教师评估和衡量学生每日收集使用频次、浏览内容、应用占比, 验证学生是否具备了良好的手机浏览习惯。此时, 可以借助具有手机监控功能的APP软件。诸如流量助手、安卓流量监控、360流量卫士等APP软件, 具备了查阅不同APP使用频次、时间占比的关键功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使用类似软件, 甄别自身的手机软件使用是否存在盲目性。假设学生的游戏软件使用过度, 而学习软件使用频次过低, 可以客观的反映在手机监控APP的统计数据中。引导学生自主觉察手机软件使用的思维活动规律, 是提示大学生自主管理学习时间的有效方式。

  另一方面, 需要同学之间相互提示。虽然手机监控数据显示更为客观, 但并非所有学生都具备了较强的主观控制力。思维活跃度过高时, 沉浸于网络虚拟情景的现象才是学生难以自拔的关键所在。基于此, 教师需要组建共同学习小组, 以建立习惯养成的共享平台, 提示学习小组内的所有同学相互监督, 共同养成健康使用手机软件的思维习惯。进而规避自主意识薄弱的学生深陷于“低头一族”而不知, 由软件监督和同学间相互监督构建完成的思维动向监控体系, 促进教育验证习惯养成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 “低头族”的出现, 严重干扰了课堂教学秩序, 占据了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在弱化“低头族”现象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利用养成教育规律, 从认知到实践、从反思到行为、从课堂到课外, 逐步化解行为、环境、思维的不良习惯组成因素。一方面, 需要以实践性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真理, 规制过分的手机依赖行为。另一方面, 需要以校园环境氛围影响更多学生的主观情绪, 约制环境氛围的不利倾向, 辅助学生戒掉手机成瘾的陋习。除此之外, 需要借助监控类软件功能和学生相互监督的方式, 开发养成教育的载体, 控制学生思维习惯的发展动向, 进而提示学生有效控制自身的手机阅览行为。

  参考文献
  [1]周训清, 卢晓玲, 王倩霞, 吕培.“不做低头族, 拉近心距离”——关于校园“低头族”的调研报告[J].才智, 2018 (15) :120.
  [2]江涛.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对我国“低头族”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启示[J].安徽文学 (下) , 2018 (2) :132-133.
  [3]李海燕, 徐峰.“无手机课堂”实施方案和途径探究[J].文学教育 (下) , 2017 (5) :72-73.

原文出处:邹晓翔.从养成教育的角度分析大学生“低头族”现状及原因[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8):30-3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养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