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对不同学校、专业、年级、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均一致表明,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发现,多数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大学生不能妥善处理学习、人际关系、恋爱、适应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所造成的,也就是不能很好地应付各种导致心理紧张的因素所致。本研究以体育锻炼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的干预性调节,主要考察女大学生从事不同体育锻炼运动量对其上述三种不同类型应对方式的影响,进而了解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为女大学生建立合理的健身锻炼计划提供帮助。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上海市六所高校文理科一到四年级女生共 1200 人,发放问卷 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 1109 份,有效率为92.4 %。
2.研究方法
⑴测量工具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由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该量表从身体锻炼的强度、时间和频率三个方面来考察身体锻炼量。认为身体锻炼量= 强度×时间×频率。身体锻炼量制定标准是:小锻炼量≤19 分,中等锻炼量为20~42 分,大锻炼量≥43 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应付方式问卷》由肖计划等人编制,共 62 道题,6 个分量表测查 6 个应对方式因子: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信、效度良好 。
⑵数据统计软件 SPSS12.0 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是否自觉经常参加课外体 育锻炼女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比较
将“一般来说,除了上体育课外,你是否自觉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条目中,回答“否”的,确定为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组,回答“是”的,确定为自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组,采用分别以六个应对方式因子为因变量的单因子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自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的“解决问题”因子均值 0.71大于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均值 0.61,具有显著差异(P<0.01),可以看出自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比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解决问题”应对方式,而自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幻想”因子均值 0.43 小于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均值 0.53,具有显著差异(P<0.01),可以看出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比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不成熟的“幻想”应付方式;在“自责”、“求助”、“退避”、“合理化”四个因子当中均无显著差异。D.S.Holmes 等人认为身体锻炼可以消除或缓解不良的应激反应,应对方式是个体适应应激环境中介心理变量,个体应对方式的成熟可以提高个体抗应激的能力。因此,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比不自觉参加课外锻炼的女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更加成熟;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表现出更多不成熟的“幻想”应对方式倾向,这一结果间接验证了体育锻炼可以消除或缓解不良的应激反应观点。
2.从事体育锻炼不同运动量的女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从应对方式的六个因子方面分析得出,在“解决问题”、“幻想”两个因子上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可见:
(1)在“解决问题”因子方面: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与自觉参加中等以上锻炼量的有显著差异(P<0.01);小锻炼量的与中等以上锻炼量的都存在显著差异(P<0.01)。
(2)在“幻想”因子方面: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与自觉参加小锻炼量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存在差异(P<0.05);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与自觉参加中等以上锻炼量的有显著差异(P<0.01);小锻炼量的与中等以上锻炼量的都存在差异(P<0.05)。从这两个因子方面不仅再次证实了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女大学生形成较为积极成熟的解决问题应对方式,而减少一些不成熟的幻想应对方式,而且可以看出从事体育锻炼要达到中等以上的量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这与一些研究得出“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是最有益处的”是一致的,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焦虑、抑郁类心理疾病。
通过方差分析进一步对女大学生在从事不同体育锻炼运动量统计结果显示:
(1)在“解决问题”因子方面: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与自觉参加小锻炼量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有显著差异(P<0.05);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与自觉参加中等锻炼量的有显著差异(P<0.01)。由此得出参加中小锻炼量对女大学生在解决问题应对方式的形成有所帮助。
(2)在“自责”因子方面:自觉参加大体育锻炼量的女大学生与自觉参加中小体育锻炼量的均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大运动量有可能对形成“自责”的应对方式上有所促进。
(3)在“退避”因子方面:大锻炼量的与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显示大运动量有可能对女大学生在形成“退避”的应对方式上有所促进。从这三个因子方面再次证实了参加适宜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女大学生形成较为积极成熟的解决问题应对方式,而不适宜的类似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可能对形成一些不成熟的自责 - 退避等应对方式有所促进。
经常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比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解决问题应对方式,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比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不成熟的幻想应对方式;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形成成熟的应对方式产生积极作用,中等运动量的较为适宜;体育锻炼对解决问题应对方式有较显著的影响,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雪微,黄英女,姚刚.大学生应付方式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4):273-275.
[2] 肖计划等. 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6 , 4(10):164-168.
[3] 梁德清. 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1):5-6.
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革命的进步,使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大学生具有肩负起社会发展的责任,知识水平很高,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健壮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条件。...
在一定程度上, 高水平竞技体育就是一种心理潜能的较量, 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越是高超心理水平占据的比重就会越大。在国际大型比赛中, 优秀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 技术战术和运动表现有明显影响。...
学校应在资金投入、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组织制度等方面提供保障;教师应强化自身能力素养,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家长应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激励孩子参与兴趣;学生应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了解定向越野项目的特点,主动参与。...
1研究方法与对象1.1研究对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运动员,研究中的大学生运动员界定为曾经从事过专业的运动训练,且目前仍在继续从事运动训练的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运动员的运动心理技能。以下是调查...
1前言体育比赛是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以及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检验课余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由于比赛结果具有终结性评价的特点,所以比赛之前往往会引起学生个体失败焦虑以及社会期待焦虑的升高[1],从而导致学生或学生运动员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紧张,最终导致比...
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球类课作为平台,在适宜运动量的基础上,对实验结果以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运动量等级量表(PARS-3)进行量化和相关分析。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球类运动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2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查阅涉及心理暗示、自我暗示调节、正念调节等主题的文献资料以及前沿性的动态报道等,主要途径有国家图书馆、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的藏书和学术期刊等,以及中国知网和EBSCO等英文数据库的网络资源。2.2实验法2.2.1实验被试...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社会对大学生有着更高的要求,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将显得尤为重要。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先决条件,心理健康是其健康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体育锻炼又能够显著改善大学生的心境,提示了两者的相关性。...
积极情绪是近年来心理学家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情绪和积极情绪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己受到学界的关注。在篮球团队训练的大学生中,因积极情绪差异而影响训练成绩高低的案例越来越多。己有的关于积极情绪与人际信任两者现状的研究较少,且以篮球运动的大学生做被试...
21世纪的大学生处于压力与竞争无刻不在、无处不在的社会转型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现代大学生在生理以及心理方面出现许多问题。据调查,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恋爱情感压力以及来自家庭的压力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