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英语论文 >

实现电影片名翻译适应选择度高的途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19 共4327字
论文摘要

  1 概述

  《银皮书:2012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电影在发行中易遇瓶颈,在片名与字幕翻译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影响了中国电影“走出去”。与我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国际影响力相比,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还很不相称。因此片名翻译对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1949至今,电影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断变换,关于电影片名的翻译规范也在不断变化,不同的社会文化促成了不同翻译规范的产生。不同的翻译规范的产生是译者不同的适应选择的结果。那么译者是如何在纷繁的环境之下实现对片名翻译的适应和选择呢?

  2 电影片名翻译的适应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电影片名的翻译生态环境除了语言本身,还包括电影的基本内容,译者的文化修养,观众的文化背景,电影引进方的社会形态,版权方和发行方的经济利益等等。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倡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最佳的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要在这么复杂的环境中找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并不容易,译者需要从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等进行适应和选择。

  2.1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胡庚申教授认为,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的转换需要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电影片名有其自身的文体特点。在为电影命名时,中英运用的方法基本相同,大概分为以下几类:首先很常见的是以片中的人名和地名为名,如美国影片Avatar, 中国影片《花木兰》等。其次是总结概括故事内容,如美国片You’ve Got Mail, 中国片《荆轲刺秦王》。再有些片名是含蓄地点明主题,典型的有美国片Gone with the Wind, 中国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最后还有些电影片名似乎和电影内容本身没有太大联系,如《孔雀》。尽管中英两种语言在电影片名命名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但由于语言表现力的差别,几种方法在使用频率上有很大不同,带给观众的感觉也有很大差异从字数上来看,电影片名一般短小精悍。中文一般在两字到七字左右,英文片名一般在五个单词以内。从音韵上看,片名一般读起来朗朗上口。四五个汉字的片名占绝对优势。据统计,从1905年至今,四字片名的电影占到中国总片名数的45%。英文中虽然没有四字格的成语,但也很注重节奏和音韵。从用词来看,影视片名一般都会做到让观众明白晓畅。可见,中英电影片名虽隶属不同语言体系,但有其共通性,这就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译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需要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从而做出对译文的选择。如英文电影Good Luck Chuck, 片名读起来很有节奏感,两个[k]音让观众产生愉快的感觉。中文翻译为《幸运查克》,虽然不像原片名那样押韵,但采用了中国人很喜欢的四字格式。读起来也很顺口,并且带有喜庆的感觉。这就巧妙地适应了汉语的语言特点,结合电影的内容和观众的喜好,做出了很好的译文选择。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英电影片名虽隶属不同语言体系,但有其共通性,这就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译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需要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从而做出对译文的“选择”。如英文电影Good LuckChuck, 片名读起来很有节奏感,两个[k]音让观众产生愉快的感觉。中文翻译为《幸运查克》,虽然不像原片名那样押韵,但采用了中国人很喜欢的四字格式。读起来也很顺口,并且带有喜庆的感觉。这就巧妙地适应了汉语的语言特点,结合电影的内容和观众的喜好,做出了很好的译文选择。相反的,把中文片名翻译成英文时,中文片名往往很容易让观众了解电影的类型,如《别拿村长不当干部》,观众一看就知道是喜剧,而《花样年华》就很文艺。英文电影则很少直白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如悬疑片The Others, 从片名完全看不出电影类型。这一类的电影片名翻译就需要译者做出更多的适应选择。根据华语使用者的用语习惯,对一些动作片,译者经常会用到“夺命”、“威龙”、“虎胆”、“危机”等词汇,对于惊悚片则经常用“惊魂”等字眼。
  在具体的操作上,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语言转换是可以交错的,如音韵上的问题可以拿成语的四字格来弥补,表述的充分度可以通过增译来实现。译者需要适应译语的行文特点和译语观众的接受程度对译文做出选择。
  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才会真正受到译语的接受并生存下来,所谓的“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很多电影片名的翻译由于没有在语言维上做出适当的适应选择而遭到了淘汰。因为片名被影迷误解,甚至导致票房滑铁卢的引进片不在少数。如去年10月公映的《白昼冷光》(The Gold Light Day),就被影评人吐槽说这种名字,跟国家地理似的,谁拿它当动作片?再如,中国观众熟知的《盗梦空间》(Inception)也经历过《奠基》、《全面启动》、《潜行凶间》等种种莫名名号,所幸最终定名皆大欢喜。

  2.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更应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从而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电影是一种文化产品,电影片名是电影文化内涵的缩影。
  对生活在于不同文化中的观众,同样一个事物、数字或符号都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文化暗示。如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影片Seven 的翻译。Seven 这个词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天主教中有七种原罪:贪食(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loth),淫欲(Lust),傲慢(Pride),嫉妒(Envy),愤怒(Wrath)。数字“7”在影片中也无处不在:七罪、七罚、七次下雨,结局也是在第七天的下午七点。“7”暗示着宿命的罪与罚。但是如果片名只翻译为一个“七”字,中国观众由于缺乏相应的宗教背景知识,恐怕很难产生同样的文化联想。最终片名译为《七宗罪》,一个“罪”字让中国观众非常清楚地意识到影片大概的内容。这样通过译者的适应选择,采用增译的方法,保障了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相似的情况在对片名汉译英时同样会出现。如《刮痧》。
  中国人很清楚“刮痧”是一种中医疗法,要想让译语观众了解这种疗法就必须进行冗长的翻译,但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来说这样做是不可能的。此时译者必须要进行适应性选择,适应电影片名的特点,适应译语观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也要适应电影基本的内容,因此电影最终的片名译为The Gua Sha Treatment, 选择了增译的方法。虽说不是多么精妙的翻译,但保留了原片名文化传播的用意,并使译名对译语观众来讲容易接受。可以说译者的适应选择还是达到了文化内涵传递的目的。但是有些中文电影的片名直接取自中国的古诗词或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翻译成英文确实是个难事。但要想完成电影本身文化传递的目的,译者要做出更多的适应选择。如影片《唐伯虎点秋香》,片名本身是一句话,直接翻译不免累赘,而且英语国家的观众也不知道唐伯虎是何许人也。片商最终结合剧情译为Flirting Scholar, 虽然全无了原片名的文化内涵,但在原语与译语的文化维完全没有重叠时,适应译语观众的接受才是译者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必须进行这样的选择。而且从英语的角度来看,Flirting Scholar两个词表现出明显的搞笑风格,这与原片名及电影的内容表达是一致的,做到了比较高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

  2.3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转换要求译者一方面要进行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另一方面要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更加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能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和电影商业化的属性有关。电影是以生产和交换为终极目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电影的艺术属性同商业属性相比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电影片名具有瞬间的、快速的、强烈的广告宣传效果,达到吸引受众、实现电影商业价值的目的。所以电影片名的翻译就成为电影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电影片名的翻译决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维和文化维的转换,而应力求实现电影片名的翻译在电影产业中巨大的商业宣传价值。
  成功的片名翻译能很好地帮助电影达到交际的意图,实现商业价值。如一些影片利用外国人耳熟能详的电影名、书名或歌曲名来翻译片名,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周星驰的《国产凌凌漆》,套用了007系列电影中的From Russia with Love,英文片名为From Beijing with Love。同样是007,一个是英国皇家特工,一个是宫廷密探,这样的片名处理可谓是精妙。熟悉007系列电影的观众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地走进电影院。 同样的例子还有《黄飞鸿》,英文片名为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套用了美国电影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引进的电影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Forrest Gump 译为《阿甘正传》,在中国非常受欢迎,就是因为翻译得好。鲁迅先生的名篇《阿Q正传》大家都很熟悉和喜爱,所以这种套用符合中国文化的表达习惯,还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相反的,一些影片如果没有做好交际维方面的适应选择,很可能会遭遇票房的滑铁卢,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如吴宇森的影片《赤壁》,其译名Red Cliff,引发了西方观众的质疑,不知道电影究竟说的是什么。这样的表达方式没有与译语的文化氛围完美融合,在文化维上没有做好适应性选择转换,同时也让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失去可能。

  3 结束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不断,文化交融不断增强。很多本属于某一民族的文化现象可能会变成全球都在践行的生活方式。如中国的新年已经快成为世界的新年。而西方的圣诞节也有着全球的影响。电影片名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因素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尤其是电影观众的文化素养的提高更是会左右电影价值的体现。随着电影观众观影水平和外语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片名的理解加深,对片名的翻译也有更苛刻的要求。这种情况之下电影片名的翻译更要注重“多维”的适应和选择。单纯注重任何一方都不会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达到高度的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才会越高,才有可能产生出恰当的译文。对电影片名的翻译来讲,才会真正实现电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瓶颈:片名与字幕翻译存缺陷
  [2] 高小立.银皮书:2012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
  [3] 刘艳.华语电影片名翻译的规范变迁[J].电影文学,2012(10).
  [4] 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
  [5] 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4).
  [6]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7] 杜志峰,李瑶,陈刚.基础影视翻译与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8] 专家认为电影片名翻译大有学问
  [9] 王惠玲,张碧航.目的论在电影名翻译中的运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