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缘起。
自古以来,音乐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其传承区域特色文化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成为了其展现本地风土人情、礼仪习俗的重要途径,并于世代间流传,生生不息,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致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音乐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于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如何才能保护好、发展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音乐文化已成为众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并"围绕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赵志扬,2015,pp.241-245)。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桑植县,素有"民歌的海洋"和"民歌之乡"的美誉。
桑植民歌是桑植县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汇集,极富魅力,桑植民歌融合本地风俗、礼仪等于一体,是桑植文化的典型代表,凝结着桑植人民的智慧,表达着桑植人民的淳朴与勤劳,见证着桑植人民的善良与勇敢。自原始农耕时期开始,桑植民歌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世代相传,成为了桑植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桑植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家门,在外谋生,桑植民歌几乎完全仰仗于老一辈的歌者来传授,停滞在老一辈歌者之中,但老一辈的歌者普遍年纪较大,致使桑植民歌难于得到很好的传承,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危机。由此,现今在桑植县无论是民间还是学校都开始重视桑植民歌的传承,而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桑植人,觉得保护好、发展好桑植民歌更是自己的一份责任与义务。"2006 年 5 月,桑植民歌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候碧云,2010,p.126),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到桑植民歌,并从各个方面、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桑植民歌,但是笔者在查阅已有的文献研究时发现,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围绕着如何唱好桑植民歌,桑植民歌有哪些体裁等方面展开,对于桑植民歌的传承方式以及如何才能更好的传承桑植民歌鲜少有深入的涉猎。
而笔者认为只有在弄清桑植民歌现有传承方式及其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现阶段更加有利于自身传承的方式方法,让桑植民歌在桑植县得到更好的普及,植根于桑植人民内心,唱响于桑植县各个角落,使得桑植人民自己爱唱桑植民歌、会唱桑植民歌,即人人爱唱歌,人人会唱歌,如此才能使桑植民歌在桑植本地区更好的传承下去,才能更加有益于桑植民歌的保护与发展,这便是笔者此次研究的原因之所在。
1.2 研究目的。
经普查,桑植县现有 39 个乡镇,500 多个村(居)委会,有民间艺人 600余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过整理共 12 大类。
桑植民歌作为桑植县优秀民间音乐文化的代表,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选择此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民间和学校两大块传承桑植民歌的方式进行梳理,在进一步了解桑植民歌,把握住桑植民歌内在属性的同时,能够从中探寻出更加适合于现阶段传承桑植民歌的方式方法,进而达到保护好、发展好桑植民歌的目的,与此同时,也希望可以为桑植县的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进行传承提供一个参考,对桑植县其它优秀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起到借鉴作用。
1.3 概念界定。
民歌:"民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当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陈俊勉,候碧云,2012)。故民歌指民间流传的歌谣,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反映出民族历史或生产生活场景以及情感、价值追求的小曲、小调、山歌等。本文所指的桑植民歌,是特定于在桑植县各民族之间流行的从古至今代代传唱的歌曲,其最早可追溯至原始农耕时期,与桑植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歌曲节奏轻松明快,旋律婉转优美,时而质朴粗放,时而风趣诙谐,并将桑植县极富特色的人文地理、宗教礼仪融为一体,是桑植县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传承:《当代汉语词典》给传承的定义为:传播和继承。其由"传"与"承"两部分构成,有着"传授与继承"之意,本质上为文化的延续过程,即传承主体之间的世代承袭,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自身的传承机制。其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承前,继承民族文化中的优良部分;二是启后,将本民族的优良文化延续、传播下去,影响、教育后代,并形成自身的文化血脉。
方式:《汉语同韵大词典》将方式解释为"方法、形式".一般指说话做事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本文则指人们为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实现某个目的而采用的思想方法、技术手段、方法措施、门路途径以及组织程序等等。
1.4 文献综述。
桑植民歌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桑植人民的礼仪信仰、理想情感以桑植民歌的形式为依托沿袭下来,桑植民歌承载着桑植人民古老、淳朴的人文风情。桑植民歌的数量巨大,体裁多样,且极富价值,近来年,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对其进行研究。通过整理与归类,现有的研究共包括书籍着作 9 本,期刊 138篇,报纸文章 61 篇,学位论文 9 篇。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桑植民歌历史背景的研究。
桑植民歌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原始农耕时期。桑植县由于受到经济欠发达,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致使桑植民歌与外界文化交流甚少,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桑植民歌的原生性。对桑植民歌历史背景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桑植民歌在桑植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中孕育而生,它来源于生活,表现生活。"桑植民歌从远古的历史中走来,是一部融入群众心底生生不息的诗经"(郭铁军,余晓华,2011,p.5)。桑植民歌的演唱多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由于当时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桑植民歌已成为桑植人民抒发情感的主要途径,是桑植人民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②桑植民歌是对桑植县各民族原始生活习俗、礼仪道德、宗教信仰的原本再现。舒达在《论桑植民歌》一文中就提到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之间,土家族儿女就会集结在一起,盛装出席,载歌载舞,歌唱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有歌功颂德,祈福延年;也有倾诉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慕之情,这些都在歌曲中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由此可看出,以词达意,以调传情是桑植民歌的一大功能,使得桑植民歌成为桑植人民交流、沟通、发泄的一个重要渠道,成为桑植县人民自娱自乐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而在特定的时间演唱固定的歌曲又成为了桑植民歌反映本地礼仪习俗的重要方式;③歌曲内容多是对同一时期历史现状的反映。桑植民歌的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多是对一定时期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与社会历史紧密相连,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境况。桑植是一块红色宝地,红二方面军不仅在此诞生,更是红军长征时的出发地,"大革命时期,广大革命群众在贺龙元帅的领导下,创建了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王孔敬,2006,p.26)。在这一时期,诞生了大量的红色革命歌曲,《门口挂盏灯》、《当兵就要当红军》等歌曲就是对革命时期的真实再现,桑植民歌也由此成长起来,并为其增添了一块红色烙印。
第二,对桑植民歌艺术特色的研究。
桑植民歌不仅数量巨大,体裁多样,且因其丰富多变的曲调而多姿多彩,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而令人销魂。首先,将本地方言融入到歌词之中增添了桑植民歌的本土特色。十分巧妙地将桑植本地方言融入到了歌曲之中是桑植民歌的一大重要特征,儿话音、卷舌音在歌词中的大量运用,如在歌曲《花大姐》中,在演唱时,姐唱做姐(儿),妹唱做妹(儿),充分表现了桑植民歌浓郁的地方特色。
除此之外,衬词衬腔的巧妙运用是桑植民歌的又一大艺术特色,如演唱歌曲《滴格调》,原本歌词的前两句是"一根滴格的树嘞,打一个滴格的床嘞,一个滴格的姐姐,配一个滴格的郎"(舒达,2010,pp.16-18),而在演唱的时候加入了适当的字词,如"一根(的个)滴格的树嘞,打一个滴格的床嘞,(衣儿呀衣哟),一个滴格儿的姐姐儿哟,配一个滴格儿的郎哟"(舒达,2010,pp.16-18),这样就更是突显了桑植县浓郁的地域风情;其次,独特的曲式结构,多样的旋律发展手法使桑植民歌演唱时如余音袅袅、回味无穷。桑植民歌多为由几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但有时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就在第一段的基础上以重复或者是变化重复、联缀的形式再现,如歌曲《马桑树儿搭灯台》在完全重复了前面乐句后直接把歌曲《筛子关门眼睛多》中的第一句巧妙的引用过来,使得歌曲在感情上得到了升华;再次,修辞手法的频繁出现也成为了桑植民歌的一大亮点。比喻是在桑植民歌中较普遍使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如在歌曲《唱个山歌试妹心》、《讲起恋郎真艰难》《大雨落来小雨飘》、《好郎好姐不用媒》中,分别运用了借喻、明喻、隐喻的修辞手法,《唱个山歌试妹心》中用"柳叶青"比喻美丽心仪的女子,《讲起恋男真艰难》中直接运用了"好比"、"像"等喻字,《好郎好姐不用媒》则以第一句的"好田好地不用肥"来引出"好郎好姐不用媒".如是这些在桑植民歌的歌谱中都是随处可见的。借喻、明喻、引喻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强了桑植民歌的生动性,而且使形象刻画的更为深刻,情感的表达更加彻底。
第三,对桑植民歌演唱风格、技巧的研究。
桑植民歌在演唱的过程中,静时委婉吟诵,扣人心弦;动时俏皮可爱,诙谐幽默,歌词与曲调完美和谐统一,扣人心弦,回味无穷,由此得到了越来越多歌唱者的青睐。自着名歌唱家宋祖英将一曲《马桑树儿搭灯台》唱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之后,桑植民歌更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其唱法唱腔也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研究。其山歌高亢激昂、荡气回肠,小调俏皮欢快,婉转动人,依据其不同的体裁与风格类型,唱腔各有所异。不同风格类型的歌曲需要根据其应有的唱腔才能唱出歌曲的原本韵味,如黄学军在《桑植民歌"高腔山歌"与"翻天云"的演唱技巧》一文中就从气息的处理、喉咙位置的控制两方面剖析了"高腔山歌"和"翻天云"在演唱时的异同,强调了用气声演唱桑植民歌的技巧,并由此进一步的揭示了桑植民歌中"高腔山歌"、"翻天云"与西洋美声在唱法上所存在的共通性,桑植县的本土老艺人尚生武更是强调演唱桑植民歌需要根据其不同的体裁区别进行处理,如歌曲《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小调类型的抒情歌曲,演唱时应该是娓娓道来,依依不舍,而不是如山歌般的高亢嘹亮。
第四,对桑植民歌传承现状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家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完整性,抢救民族文化"等口号的提出,传承好、发展好本民族、本地区的优秀文化成为文化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作,因此,于桑植县而言,传承好桑植民歌成为了研究桑植民歌的重中之重。现今对桑植民歌的传承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以民间艺人个案研究为出发点探寻桑植民歌的传承轨迹。如丁佳的《湖南桑植民歌传承个案研究》,王成均的《尚立顺-桑植民歌世家传承人》等文中,分别就以民间艺人向佐绒、尚立顺为切入点,对其的生活背景、求学历程、家族传承体系以及自己的传授经历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从中了解到桑植民歌的发展与特定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倡导桑植民歌进校园,拓宽传承渠道。随着国家对各民族文化的重视,学校加强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宣传与传播,强调把本民族的特色音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引入到音乐课堂之中成为了传承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李玲星在《桑植民歌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价值》一文中就将桑植民歌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文中就提到学校传承桑植民歌的重要性,让桑植民歌唱响校园、将桑植民歌编入学校校本教材,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加入到桑植民歌的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用心去感受桑植民歌,体会桑植民歌等等,对桑植民歌的传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3)以旅游业促进桑植民歌的传播。张家界以旅游而闻名,将桑植民歌融入到旅游业之中,对于宣传桑植民歌至关重要。如欧媛、王静、尹华光等人在《桑植民歌的旅游价值及其实现形式》一文中,就提到将桑植民歌更多的融入到景点舞台剧之中,创建自己的桑植民歌体验村等设想,不仅宣传了桑植民歌,更是拓宽了桑植民歌的传承渠道。(4)对桑植民歌传承现状的认识。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桑植本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踏上了出外谋生之路,而老一辈的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年事已高,而传承人的后备力量不足致使桑植民歌面临着断层的危机。如何传承好桑植民歌成为现阶段大家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保护好、传承好桑植民歌已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罗晓娟的《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以桑植县为例》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传承好桑植民歌需加大对桑植民歌的宣传力度,提高桑植人民的保护意识,加强对桑植民歌传承人的经济支持,落实传承人保障制度等多方面努力。
综上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桑植民歌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剖析与研究,但遗憾的是,从相关文献的搜素与整理中不难发现,以往对桑植民歌研究的落脚点大多停留在对其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梳理,对歌词衬腔、曲式曲调等音乐本体的分析上,对演唱技巧、风格的把握上。而对于如何才能更好的传承桑植民歌这一块仅仅只是从外在的、浅入的涉及,泛泛而谈,并没有深入的去挖掘,去剖析,而现阶段桑植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已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如何将桑植民歌更好的进行传承,探寻出一条更加有利于桑植民歌自身发展、传承的道路已迫在眉睫。
1.5 研究方法。
文献法:登录中国数字期刊网络,收集、整理、分析已发表的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材料,包括国内外期刊、硕博士论文中网络资料、研究者着述、报刊文章、媒体报道等;实地调查法:主要由田野调查与学校调查两部分构成;田野调查主要以访谈的形式进行,学校调查则主要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展开;分析归纳法:对调查及文献搜素所获得的资料加以梳理、归类,找出带有共同性、普遍性的东西,并加以分析、归纳与总结。
本文立足情感教学的理论研究,分析了情感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意义,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就如何实现情感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教师要根据幼儿学生学习和心理的情况,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手段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从而让幼儿学生通过音乐教学获得良好的发展。...
声乐在我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是一种以乐器和人声为载体的音乐形式,很多看似没有联系的东西,内部却存在着很多的联系。在人类开展文艺活动的过程中,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每个人都有激发美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通常需要经过想象、感知、情感和思...
第二章郭兰英演唱特点分析第一节郭兰英主要代表作品及其形象塑造但凡欣赏过郭兰英表演的人都无不惊叹于她那高超的唱功,精湛的舞台表现,掷地有声的念白以及表演过程中的真情流露。每一场戏,每一首歌,都能给人以震撼心灵的冲击。一、歌剧《白毛女》中...
2.秦腔角色演唱风格类型在前人的研究与探索中秦腔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的角色逐步丰富和完备。笔者结合前人对秦腔四大行当中角色的分类,根据秦腔不同角色的演唱特点,将秦腔角色的演唱归纳为七种演唱风格。2.1苍劲宽厚型。在秦腔角色中,老生与老旦...
本文会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实际生活的观察来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
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距今有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古今注》载:邯郸女子,秦氏罗敷,出彩桑于陌上,赵王见欲夺之,罗敷乃弹筝,做《陌上桑》以自明。根据《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2012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又提升2%.其中,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电脑终端下载或者播...
第二章中国扬琴四大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扬琴,原称洋琴,洋有外来之意,最早流行于欧洲波斯等国。明末清初由波斯一带传入中国,由于声音明亮清脆、表现力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起初流行于广州一带,后流传于全国各地。在这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地域性的特点...
彝族民歌具有很强的原生态性,尤以高腔见长。凉山州布拖县的阿都高腔是彝族民歌中最具特色的高腔,在彝族民歌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已被纳入四川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