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桑植民歌是桑植县的代表性地域音乐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长期以来,桑植民歌以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方式流传至今,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是桑植人民的宝贵财富。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桑植县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校,一直以来都重视桑植民歌的传承,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认为,现阶段桑植民歌要得到有效传承,就必须坚持民间传承方式和学校传承方式相结合的途径,二者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一方面,从传统的传承方式来看,桑植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以本地民间艺人为主体的传承方式。也就是说,传统桑植民歌的传承,离不开生活在本土文化语境中的民间艺人的努力,这是桑植民歌传承的根本所在,毋庸置疑。重视民间老艺人的生活条件和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使桑植民歌可传可承,能传能承,有传有承。而面对民间传承后继乏人的情况,需要政府为老艺人提供条件,学校为老艺人提供平台来拓展传承渠道,才能使桑植民歌的传承链条不至断绝,从而保障传承永续进行。
另一方面,从教育传承方式来看,学校应当自觉地将传承和保护桑植民歌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努力承担起传承的重任,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在实践中行动起来,而不仅仅是作为形式加以应付,真正的做到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探寻出适合于自身的传承方式。坚持民间传承与学校传承相结合的途径,将桑植民歌的民间传承方式与学校音乐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突破民间传承的局限性,弥补民间传承的不足,拓展桑植民歌的传承渠道和空间,使民间传承和学校传承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是桑植民歌能够有效传承的重要保证。
总之,现阶段更好的传承桑植民歌,既要有赖于民间主体传承方式,又要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拓宽传承的渠道,创建有利于桑植民歌传承的多种途径,由此才能使这一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得以存续光大。
参考文献:
辞海编辑委员会(1979)。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陈俊勉,候碧云(2012)。守望精神家园-走近桑植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九州出版社。
陈向明(2001)。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
陈向明(2001)。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柴森(2014)。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河北大学。
丁佳(2010)。湖南桑植民歌传承个案研究。中国音乐学院。
方光耀(2009)。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扬州大学学报,5,91-96.
樊祖荫,谢嘉幸(2008)。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中国音乐,2,23-28.
冯增俊,万明钢(2008)。教育人类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冯光钰(2003)。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中国音乐,1,20-22.
管建华(2007)。民族音乐音乐文化传承。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管建华(2013)。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云南艺术学院学报,3,27-35.
管建华,张应华&尚建科(2012)。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1979-2009)。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铁军,余晓华(2011)。用生命读懂的桑植民歌。广播歌选,3,4-11.
葛姝亚(2014)。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贵州民族研究,12,68-71.
何晓兵(1992)。四川白马藏族民歌的文化学研究。音乐研究,3,56-66.
候碧云(2010)。桑植民歌产业化的可行性研究。艺海,8,126.
胡德海(2013)。教育学原理(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金平(2011)。桑植民歌文化变迁的研究。四川师范大学。
刘沛(2001)。基于超链接以音乐为核心学科的综合课程--综合音乐课程的技术和思想平台
及研制模型。黄鈡:武汉音乐学院学报,4,78-81.
刘沛(1987)。音乐教育的目标。中国音乐,4,5-8.
刘沛,艾伯利斯(音乐教育研究方法概论)。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54-58.
刘沛(1997)。(世界音乐与世界音乐教育学)。中国音乐学,1,100-109.
刘然(2013)。民族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障碍与解决策略分析。东北师范大学。
罗晓娟(2012)。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以桑植县为例。民族论坛,12,99-101.
李玲星(2014)。桑植民歌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价值与实践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李阳(2014)。简论海南崖州民歌的价值及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品牌(下半月),264.
刘富琳(1999)。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音乐研究,2,71-77.
刘娟宁(2011)。紫阳民歌进课堂考察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马长芹(2002)。对音乐课教案设计的思考。中小学音乐教育,8,10-11.
尚建科(200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音乐教学范式转型。贵州大学学报,4,89-92.
尙建科(2007)。视域的融合--论音乐人类学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的关联性。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78-81.5
舒达(2010)。论桑植民歌。怀化学院学报,4,16-18.
舒达(2010)。桑植民歌的音乐特征探析。音乐创作,6,173-175.
宋一,张永峰(2010)。浅谈音乐课的情景教学。北方音乐,4,63.
桑植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2000)。桑植县志。 深圳:海天出版社。
桑植县概况编写组(2012)。桑植县概况。 北京:民族出版社。
唐莉敏(2007)。衬词在桑植民歌中的运用。怀化学院学报,9.57-59.
王孔敬(2006)。论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整合与协同发展。贵州民族研究,4,26-31.
王志毅(2010)。民间音乐的当代传承方式。民族艺术研究,5,44-48.
向乾坤,陈娟娟(2008)。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及发展。当代文坛,3,197-199.
谢嘉幸,郁文武(2010)。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谢嘉幸(2000)。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国音乐,1,35-39.
项阳(1999)。将民间艺人请进大学校园--新疆之行的感受和思考。中国音乐,3,44-46.
徐皖闽(2010)。论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漳州师范学院学报,4,105-110.
杨延文(2011)。论陕北民歌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的开发与运用。陕西师范大学。
杨晓(2000)。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发展的集中参照。天津音乐学院学报,4,43-49.
杨和平(2014)。非遗保护与桑植民歌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乐之乐(2014)。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民俗学思考-以湘西苗族民歌为例。吉首大学学报,5,119-124.
赵塔里木(2007)。少数民族音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艺术评论,12,51-54.
赵志扬(2015)。反主为客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主体性危机。中国音乐,2,241-245.
张天彤(2001)。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贵州大学学报,1,72-73.
张应华,谢嘉幸(2012)。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目标、功能探析。中国音乐,25-31.
周厚英(2010)。中学开展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探析。四川师范大学。
邹婉华(2009)。土家族民歌的功能分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3,17-22.
本文立足情感教学的理论研究,分析了情感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意义,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就如何实现情感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教师要根据幼儿学生学习和心理的情况,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手段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从而让幼儿学生通过音乐教学获得良好的发展。...
声乐在我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是一种以乐器和人声为载体的音乐形式,很多看似没有联系的东西,内部却存在着很多的联系。在人类开展文艺活动的过程中,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每个人都有激发美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通常需要经过想象、感知、情感和思...
第二章郭兰英演唱特点分析第一节郭兰英主要代表作品及其形象塑造但凡欣赏过郭兰英表演的人都无不惊叹于她那高超的唱功,精湛的舞台表现,掷地有声的念白以及表演过程中的真情流露。每一场戏,每一首歌,都能给人以震撼心灵的冲击。一、歌剧《白毛女》中...
2.秦腔角色演唱风格类型在前人的研究与探索中秦腔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的角色逐步丰富和完备。笔者结合前人对秦腔四大行当中角色的分类,根据秦腔不同角色的演唱特点,将秦腔角色的演唱归纳为七种演唱风格。2.1苍劲宽厚型。在秦腔角色中,老生与老旦...
本文会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实际生活的观察来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
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距今有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古今注》载:邯郸女子,秦氏罗敷,出彩桑于陌上,赵王见欲夺之,罗敷乃弹筝,做《陌上桑》以自明。根据《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2012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又提升2%.其中,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电脑终端下载或者播...
第二章中国扬琴四大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扬琴,原称洋琴,洋有外来之意,最早流行于欧洲波斯等国。明末清初由波斯一带传入中国,由于声音明亮清脆、表现力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起初流行于广州一带,后流传于全国各地。在这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地域性的特点...
彝族民歌具有很强的原生态性,尤以高腔见长。凉山州布拖县的阿都高腔是彝族民歌中最具特色的高腔,在彝族民歌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已被纳入四川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