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桑植民歌传承方式探析
5.1 民间传承方式对传承桑植民歌的重要性。
5.1.1 民间传承方式是保证桑植民歌其原本性的根基。
以民间口传心授的方式将传统的桑植民歌由上辈通过家庭传承、群体性的传承等方式传递给下一代,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固定的、刻板的、明显的"师徒关系"或是"教学关系".歌者之间直接面对面的进行歌唱,更是拉近了歌者相互之间的距离,这样的形式一方面保证了桑植民歌演唱时吐字发音的原汁原味性;另一方面,于歌唱之中身临其境体会本地各民族风俗礼仪,更加深了桑植人民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强化了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还可值得一提的是:在以民间艺人为主体的口传心授传承方式,并不是机械刻板的再现音乐,而是多采用即兴的方式,传唱过程中歌者可依据自身的所思所想以及当地的风俗礼仪等对歌曲进行即兴改编,即传唱过程也是歌曲的创造过程。由此可看出,桑植民歌在民间的传唱不仅仅是停留在音乐的形态层面上,更加注重于歌唱者对音乐的感受性,对自身情感的抒发以及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与传习。
5.1.2 重视桑植民歌的传承发展,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
"民间艺人既是桑植民歌的主要传承者,又是桑植民歌的创造者、表演者,这一群体对桑植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李阳,2014,264)。
长期以来,桑植民歌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唱,老一辈艺人在表演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谱例,不同的艺人演唱同一歌曲也是风格各异,就连同一艺人在演唱同一曲目时,由于时间、地点以及环境的不同,其演唱的细节也会有所差异。
而民间艺人就自身在身份的确定上,既是表演者,又是创造者,即兴创造是桑植民歌一大特色。由此,桑植民歌的魅力,一方面依赖于其歌曲本身的艺术造诣,另一方面与艺人的演绎休戚相关,特别是一些艺人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内心的真实情感赋予歌曲之中,即兴创造之时诞生了大量优秀的歌曲,深入人心。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桑植民歌传承中的核心主体作用,完善传承渠道,是保障桑植民歌得以传承的必要条件。
5.2 将民间传承方式融入到学校音乐教育之中。
"通过学校艺术教育参与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可以改变当代民间社团、民间音乐家单一脆弱的传承格局,有助于形成全面、多元、长效的活态传承机制,有助于扩大和稳定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群体,有助于使其成为人类多样文化体中生生不息的一支队伍,有助于在主流文化中纳入对少数民族音乐所含有文化价值的认知"(赵塔里木,2007,pp.51-54)。这段话不仅强调了学校传承的重要性,更道出了学校传承可以突破民间传承的局限性,弥补民间传承的不足。学校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桑植民歌的传承情况直接反应了其音乐文化的生存状态。由此学校理应成为桑植民歌传承的重要阵地。以学校为依托,汲取民间传承的优势使桑植民歌进入到学校之中是现阶段传承桑植民歌的重中之重。
5.2.1 转变教学观念,拓宽知识领域。
将桑植民歌作为一种文化融入到教学之中,将传承作为一种责任铭记在心灵之上。"以民歌作为基点的链接模型,将其相关的地理、历史、民族、宗教、语言文学等包容进来,从而拓宽了学科领域"(刘沛,2001,pp.78-81)。事实上,桑植民歌是桑植县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代表,作为当地的一种特色音乐,融桑植本地语音语调、礼仪教化等为一体的音乐形式,桑植民歌在传承中也一直延续着"以歌传文"的作用,桑植民歌之中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使得桑植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担当着重要的教育作用。作为教师,在教授桑植民歌之时,不仅仅只是教唱歌词曲谱,还要将桑植民歌与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风俗、生产制度以及宗教礼仪等内容联系起来,且这些也正是教授桑植民歌所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在教授桑植民歌时,因将"桑植文化"作为教授桑植民歌的一项重点要求掌握的部分。具体的映射在教学设计上,就要求在教唱桑植民歌之前,要将歌曲的相关背景知识连接起来,在教学目的上,不仅仅是让学生拘泥于唱会旋律,唱对歌词,而是要让学生领会到蕴含于歌词之中的文化,并培养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体验音乐的感受。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营造桑植民歌所产生、发展的原生空间环境,让学生感受歌曲中所独有的音乐风格;而在将原有歌曲进行加工时,需根据当地老艺人的亲口演唱作为参照,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桑植民歌的原生性不被破坏,且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激发了民间老艺人对音乐创造的热情,对于传承桑植民歌而言至关重要。
5.2.2"请进来"与"走出去".
"我们目前的音乐教育,越来越走向专业化的同时,也拉大了与民间音乐的距离,让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走进课堂,让我们的学生亲身感受纯正的民间音乐的魅力,是何等的重要"(项阳,1999,p.44)。桑植民歌多是对其生产、生活及其风俗仪式的真实写照,靠民间艺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民间艺人作为局内人,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甚是了解。由此,将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传承人请进校园,让他们来为学生讲解桑植民歌的由来、发生与发展,并现场进行示范演唱与教学,使学生对于桑植民歌有更为直观、深切的感受,这将有利于学生对桑植民歌的理解,进而更好的对其进行学习和传承。将老一辈的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带入到音乐课堂中,老一辈的艺人通过将自己学唱桑植民歌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分享,并对桑植民歌的基本内容、表达方式、特有的语音语调以及演唱技巧进行讲解,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桑植民歌有着重要作用,于不自觉间不仅对桑植民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桑植民歌的兴趣,有利于桑植民歌的传承。与此同时,于教师而言,可以在课前就以一首桑植民歌为上课内容,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深入到民间去向民间老艺人以访谈交流的形式进行请教,大致了解该首歌曲的相关创作背景,歌曲所蕴含的文化,所表达的情感等等,在进行上课前的相关铺垫,学生在课上除了学会演唱该首民歌之外,还可以用音乐体裁、风格特色、表演形式、宗教礼仪等知识融入到对歌曲的学习中,拓宽知识领域,由此来对各地区的音乐从旋律、歌词、唱腔、表演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总结与区分,从而鉴别出各自的音乐风格,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度和感受力。然后教师再进行课堂总结,在总结音乐要素的同时,还要强调蕴含于其中的文化内容,如桑植民歌的曲调、歌词是按照怎样的形式组织起来的,该歌曲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造出来并被传唱至今。就学生而言,学习桑植民歌不应仅仅是局限于在校园之中,可以通过学校或班级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深入到民间去切身的感受桑植民歌,如在上文中所提到的桑植一小等学校为了更好的继承与推广桑植民歌,学校将"走进桑植民歌"纳入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走上街头进行调查,并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更是加深了学生随桑植民歌多方面知识的了解。
这就是很好的让学生走出校园,积极主动学习桑植民歌的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以小组式安排学生走访到老艺人家中,通过学生自己与老艺人进行接触,慢慢的熟悉、了解桑植民歌,老艺人通过给学生分享自己学唱桑植民歌的经历,使学生对桑植民歌有一种感知,并通过讲解每一首歌曲的内容以及由来来更为深入的学习桑植民歌,了解本地区的风俗礼仪等等,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面对面的进行桑植民歌的授课,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桑植民歌兴趣的同时,在老艺人的教唱之中确保了桑植民歌的原汁原味。
5.2.3 创设情景式教学,融民间活动于校园。
"情景式教学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宋一,张永峰,2010,p.63)。映射到具体的教学之中即教师在确定了所教授的内容之后,结合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特点,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图画、实物表演等形式真实而全面的将现实模拟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学习。桑植民歌来源于桑植人民的生产生活,是桑植人民淳朴自然生活方式的真实映照。在音乐课上教授桑植民歌,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再现情境、通过表演表现情境以及通过语言创设情境等方式进行桑植民歌的教学,教师以极富感染力、生动性、场景化的形式使学生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结合自身的体验深入的领悟到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如在学习歌曲《门口挂盏灯》时,让学生先回忆一下自己看过的一些有关于革命的电视剧、影片、纪录片,想象一下催人奋进的场面以及亲人之间无比思念的感情,除了在课堂之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桑植民歌合唱比赛是校园的一项重要活动,如将桑植县的民间"赛歌会"、"对歌"等活动可以融入到此类之中,将桑植民歌以这样的形式呈现,不仅拓宽了以往只靠传统的合唱来演绎桑植民歌的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此种形式气氛热烈、感染力强、欢声不断,与此同时,邀请当地的老艺人也参与其中,其淳朴的乡音乡情将桑植民歌演绎的淋漓尽致,这可谓是最为综合最为生动的综合性课堂。将民间活动以情景式的方式融入到校园活动之中,使课堂学习与民间体验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更为全面、深刻的体会桑植民歌的韵味及其蕴含其中的特色文化。
"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各级学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形式,将地区民族文化植入其中,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节的内容,也可以为民族民间文化提供传播的新途径。利用校园文化节创设情景式的桑植民歌活动将更加有利于桑植民歌的传承。音乐教师或者学校的相关组织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活动的策划方案,将民间活动的方式嫁接到校园之中,让有丰富经验的民间老艺人参与其中,并对各个环节进行指导与协调,创设情境,根据实情进行相关调整,让学生与民间艺人一同进行表演,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性,学以致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于民间传承人而言,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承平台,拓宽传承的渠道,从而为更好的传承桑植民歌产生了更大的动力。学校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传承桑植民歌,不仅可以突破民间传承的局限性,弥补民间传承的不足。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通过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式的教学,确保了桑植民歌的原汁原味性。
5.2.4 创编本土教材,实现民歌教学课堂化。
音乐课程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将每一个民族与每一个地区的音乐文化传承下去,促使各民族音乐文化和不同地域音乐文化走向世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该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音乐艺术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媒介,对传承与发展桑植民歌至关重要。因此,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情创编出特色桑植民歌校本教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本地民族特色音乐文化的迫切需要。各学校各地区应根据具体情况将区域内的经典桑植民歌整理、编写入教材,教材编写应该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方法与学习音乐兴趣为主,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切实生活体验是音乐本土教材编写的重要落脚点,教材内容应与当地的风俗文化紧密结合,打破以往只注重唱会词曲的局面,教材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并将现实生活环境融入到教材内容之中,并尽可能的转化为真实的生活情境。如利用各种渠道搜集桑植民歌相关资料,并可以根据学生所处于不同年龄阶段来选定歌曲,然后再将本地的相关文化习俗、宗教礼仪等知识融入到歌曲的学习之中,在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收集整理其它的桑植民歌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章小结。
综合以上可看出,民间和学校这两部分对于桑植民歌的有效传承至关重要。
民间口传心授式的方法是桑植民歌最基本的传承形式,也是桑植民歌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保障,这是由桑植民歌的自身特点和功能所决定的,这种方式也正是保证桑植民歌其原生性的根基,必须坚持。而学校作为现今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具有规模大、渠道稳的优点,对于传承好桑植民歌至关重要。因此,将民间传承方式与学校传承方式相结合是最好的选择。而基于笔者的调查现状:要使得民间传承方式得以有效传承下去,就必须加强对民间老艺人的保护,与此同时,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人行列之中,增强传承人的后备力量;而学校则需要从教学观念、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进,方能保障传承的永续高效进行。
本文立足情感教学的理论研究,分析了情感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意义,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就如何实现情感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教师要根据幼儿学生学习和心理的情况,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手段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从而让幼儿学生通过音乐教学获得良好的发展。...
声乐在我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是一种以乐器和人声为载体的音乐形式,很多看似没有联系的东西,内部却存在着很多的联系。在人类开展文艺活动的过程中,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每个人都有激发美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通常需要经过想象、感知、情感和思...
第二章郭兰英演唱特点分析第一节郭兰英主要代表作品及其形象塑造但凡欣赏过郭兰英表演的人都无不惊叹于她那高超的唱功,精湛的舞台表现,掷地有声的念白以及表演过程中的真情流露。每一场戏,每一首歌,都能给人以震撼心灵的冲击。一、歌剧《白毛女》中...
2.秦腔角色演唱风格类型在前人的研究与探索中秦腔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的角色逐步丰富和完备。笔者结合前人对秦腔四大行当中角色的分类,根据秦腔不同角色的演唱特点,将秦腔角色的演唱归纳为七种演唱风格。2.1苍劲宽厚型。在秦腔角色中,老生与老旦...
本文会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实际生活的观察来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
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距今有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古今注》载:邯郸女子,秦氏罗敷,出彩桑于陌上,赵王见欲夺之,罗敷乃弹筝,做《陌上桑》以自明。根据《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2012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又提升2%.其中,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电脑终端下载或者播...
第二章中国扬琴四大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扬琴,原称洋琴,洋有外来之意,最早流行于欧洲波斯等国。明末清初由波斯一带传入中国,由于声音明亮清脆、表现力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起初流行于广州一带,后流传于全国各地。在这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地域性的特点...
彝族民歌具有很强的原生态性,尤以高腔见长。凉山州布拖县的阿都高腔是彝族民歌中最具特色的高腔,在彝族民歌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已被纳入四川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