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

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的艺术特点与演唱体会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5-04-23 共3573字
摘要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作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短小的歌唱艺术。民歌按歌唱场合和艺术特点还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和长歌。民歌,是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它表达的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诗经》为源头,我国的民歌已经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播与发展。民歌,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劳动之中,至今流传下来的千百首民歌无一不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与斗争中形成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意志的艺术表达手段。乐音的带腔性、旋律音调组织的无半音五声性、节拍节奏的灵活性、织体思维的横向性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主要形态特征,民歌可以说是民族音乐文化里最具代表性的精华,它是中国劳动人民创作出来的精神食粮与信仰。它不仅是各族人民的文化产物,也是广大人们的娱乐所在,这是民歌本身所具备的娱乐性所决定的。民歌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同时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对于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中的艺术精品。所以,民歌的发展关系着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作为21世纪的新生力量,我们应当不遗余力推动民歌的发展,当然,相关部门也要共同来推动此举,以此来推动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一、对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的基本情况介绍

  (一)《绣荷包》产生的生活背景

  《绣荷包》作为一首传统的民间小调,其分布范围几乎遍布全中国。 《绣荷包》为典型的小调,历史久远。据统计,在我国汉族地区大约流传有近百首《绣荷包》的同名小调,在如此庞大的音乐体系中,每一首《绣荷包》的艺术特征各具风味。由于每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音乐文化、风俗和发言等都不同,但是其中的内容却离不开“绣荷包”这一文学母题,每一首《绣荷包》唱词内容丰富多彩、有的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有的描写生活,但是都最真实地反映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那么,对于民歌的产生,是来自于民间创作的一种声乐艺术,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民歌里都会很贴切的反映出来,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一种表现,劳动人们为了进一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缓解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以及平时生活中所带来的疲劳与压力,于是创作出一些旋律优美朴实、唱词贴近生活的歌曲,这些歌曲大都来自于普通的劳动人们,所以歌曲普遍都比较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正是这种来自于民间的艺术形式,使得这些歌曲更加淳朴、生动、给人印象深刻。

  (二)歌曲所表达的意愿及所要传达的内涵

  《绣荷包》是作为一首谣曲流传在山东南部的一首传统情歌。谣曲,是属于小调的一种,它本身还分为长工诉苦歌、妇女诉苦歌、情歌、生活歌曲、嬉游歌等等,相对于小调中的吟唱与时调而言,谣曲的地方特色浓郁,艺术形式成熟但比较简单,形式比较自由、灵活,形象表现单纯、真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情歌是谣曲中的一种重要题材,数量也比较多,且大多数作品表现都比较细腻、情绪表达委婉、音乐秀丽,常常借用一些细小的物品作为感情的寄托,构思巧妙、意味深长,但表现手法比较朴素、简洁。

  (三)《绣荷包》对民族音乐的意义

  山东的民间歌曲极其丰富多彩,除了劳动号子、秧歌与花鼓,大型民歌套曲、说唱性民歌、吆山歌与吆牛号、民间儿歌这六种体裁的民歌之外,在山东各地还流传着许多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小调,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富有深厚的乡土气息,感情真挚淳朴,曲调动听感人,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绣荷包》这首歌曲的形成、发展和流传经过了长久的岁月,已经溶入到了当地的音乐文化中,使其与山东当地的人文、风俗、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等相互融合。

  它的产生和流传对丰富我国民族民间歌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的作用,在了解这首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的同时,对传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来看,《绣荷包》之所以能够广泛传唱至今,经久不衰,这与它的社会作用和表现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它所赋予的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它是劳动人民孕育出来的精品,它的发展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分析《绣荷包》的艺术特征

  (一)分析《绣荷包》的旋律特征

  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是一首旋律曲折多样、优美细腻、旋律十分动人的优秀民歌作品,它以其鲜明的地方风格特色和优美的曲调旋律让人们对其着迷、沉醉。这首《绣荷包》的旋律进行曲折,形态多样,是一首五度以内跳进的旋律,是以三度小跳为主的六声音阶旋律中。绝大部分是各种音程结合交替出现。以小三度跳进及级进解决为主,穿插四度、五度、七度,显得旋律流畅通顺,优美动听。从歌曲的衬句特点来看,《绣荷包》中小衬句的运用不仅使重复句富有变化,避免了呆板单调,而且还加强了结束句的强度,它的歌词为不对称的“七(字)、七、五”式的三句体,曲调由三个乐句组成,第一、三句为六小节,第二句八小节。第一句落音为do,第二、第三句落音为sol,第三局是第二句的反复二者的后四小节完全相同,形成呼应的上下句关系。第二句的前四小节在第三句中缩减为二小节,音乐材料也有新的发展,但篇幅不长,很快就又回到前一句的音乐陈述中。这里多次出现的si音,使音乐产生临时转调,即从原来的降B宫转为F宫,增添了旋律色彩的丰富性。

  

  (二)分析歌曲的衬句、歌词特征

  衬句,是指曲词中在曲律规定的字数之外,为了补足语气,增加声情色彩的需要而增加的句子,简而言之,就是在民歌中出现的一些没有含义的衬词,如唉、呀、嗨、哟等等,它是和旋律结合形成的带有装饰性的乐句、乐节。在一首歌曲中,表达歌曲思想内容的歌词叫正词,而不增加音乐结构篇幅、不单独使用乐汇的衬词叫衬词。衬词是歌词中音乐表现意义重于文学表现意义的一种特殊成分,一些没有涵义的衬词与旋律结合形成带有装饰性的、在结构篇幅和结构功能上相对于一个乐句的衬腔叫衬句。旋律中运唱衬词的歌腔称之为衬腔。衬词、衬句、衬腔的使用,能够突出节奏性能,活跃歌曲情绪,扩充歌曲结构,增强艺术效果,使得演奏更加自然、流畅、感人,并能深化歌曲的情感,刻画音乐形象,更好地揭示演奏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分析《绣荷包》的演奏风格

  山东地区的音乐文化隶属齐鲁音乐文化,这个地区土壤深厚肥沃,以农耕业这种传统的经济为主要类型。苍山县属于山东省的南部,属于临沂,临近江苏省。但是山东女性却有着羞涩妩媚的传统特征,她们表达爱情的方式不像南方那样用山歌、对歌的形式直抒胸怀、感情强烈,山东姑娘更善于用一种以物传情的方式。 《绣荷包》就是以一位年轻的姑娘为自己的心上人绣织随身佩戴的荷包。来向对方表达深藏在心里的思念与爱慕之情。所以,当我们演奏这首歌曲时,首先,一定要细细体会年轻姑娘内心的那份思绪,才唱出这首歌所表达的对心上人的爱慕与含蓄之情。这首作品看似简单,但要想把其中的韵味与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演唱者一定要充分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与内涵。

  三、浅谈笔者演唱《绣荷包》的体会

  作为一名民族乐曲的器乐学习者,在大量的民歌作品的演奏与实践中,我真切地体会到各个民族、各个地域都有不同的演奏风格,因此就需要我们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去处理作品,但是要做到这种层次不是那么简单的,不仅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最重要的是需要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只有切身体验过才能懂得与体会歌曲中的内涵。中国的《绣荷包》各式各样、各有特色,这就决定了我们绝对不能千篇一律的去演奏它们。在演奏这首《绣荷包》时,尽量抓住这首歌曲特有的旋律、语言的特征、音调的风格。在我学习这首歌曲的过程中,花费时间最多的并不是对歌曲的练习上,而是找到与西洋音乐不一样的韵味。在学习这首歌曲的过程中,我觉得演奏好一首民歌的精髓,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歌曲的所传递出来的感情,与歌曲的独特风格表现出来,声音都是次要的。学习这首山东民歌《绣荷包》,让我对山东的民族音乐文化以及民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越来越喜爱民歌,希望民歌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

  四、结语

  本文主要浅析了山东民歌《绣荷包》的艺术特征,以山东苍山的地域背景为出发点研究,从山东地区的人文环境、方言、地域特色各种角度分析,主要分析了《绣荷包》的旋律特征、歌词特点及其演奏风格,最后加入了个人在演奏这首作品时的感受与理解。

  之所以选择这首山东民歌,主要是因为山东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支体,而这首《绣荷包》充分体现了山东民歌的风格与特色,《绣荷包》又是我国民歌当中的代表作之一,分析这首作品旨在宣扬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而传播民歌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苗晶等。山东民间歌曲论述[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王世慧。山东民歌与演唱[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