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艺术感知力的艺术审美心理构建(3)
来源:求索 作者:赵江源
发布于:2017-03-21 共7257字
艺术是文化的核心,也是审美的核心。艺术是感性的终极表达方式,表达了自由的感性真理。伴随西方思想传统中真理性问题研究重心的转移,审美与艺术的功能得到了由模仿“真理”到象征道德的转变,其最初在康德哲学中表现为自然与自由之间过渡的中介,并最终演化成为一种面向现实的和解力量。②艺术的相通之处就在于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相联系、沟通达到同化之目的。艺术作为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这一两重性也是世俗美学和超越性美学存在的依据。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作为符号化思维和行为的产品,它将现实生活所提供的感性映象改造成一种完整的统一体,无限的延伸了人的记忆力,使空间不断地转化为时间,并能借助想象这种富有创造力的思维活动来实现超越现实的具体表象,从而加快了人类感知能力和心理结构的双向良性循环。而从本体论角度来说,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艺术家将其自身的审美体验具象化的过程,这种审美体验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对生活意义的情感把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艺术家在展开艺术想象和选择时,不仅要对当下的感知材料溯及原有经验中积累的相应材料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还必须投入热烈的情感。也就是要将原有的生命体验转化为观照的对象,用审美的态度重新予以审视和把握。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主体对客体的心理反应不是体现在某种个别的心理要素上,而是诸种心理要素的整体行动,其意识形态是隐含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更趋向于一种形象性的思维,一种感性化的意识,并在整体的行动中显示出过程的阶段。感觉是这个过程的基础,艺术感知是人形成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重要过程,尤其对艺术家来说,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感都是来源于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知。艺术感知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非认知性的、带着主体情感色彩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创作者对现实客体的独特的把握方式。艺术感知力是审美主体对外在审美元素的主观感知能力和由此延伸出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对艺术作品中所存在的深刻意蕴的感受体验能力。艺术创造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但所有的艺术实践的起点和重点都应当是感性的感知体验,这也是艺术与工业化生产的主要区别。因此,情感与生命是艺术关注的核心。对艺术生产来说,人的情感既是一种客观表现,又是一种主观体验。在艺术创造中,一切的情感表述都源于人自身的精神需求。审美对象的深度体验使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成为一种构成物态化和情态化的有机交融,因此,在审美活动中理解活动也就成了一种特殊的交感思考。当我们进行审美活动时,感知的形成与审美心理是一种交相反馈的过程,二者的互逆与融通使我们能更为确切地了解、参与到艺术自身的属性中,充分发挥直观能力和通过感性具体的形象来揭示生活真谛的能力。
二 艺术感知力对当代艺术审美心理的建构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认为“自然美”和“艺术美”是同为“美”的框架下的两个不同的概念。艺术美是高于自然美的。自然美的产生是不包含自我意识的,自然美的是基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欣赏而产生的,艺术美是由情感、精神创作复制出的美。自然之美只有当被人所感知,并在此基础上被独立的、整体性的欣赏,使客观之美与主观感受统一时才会被接受。所以,这种感知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能动过程。在我们的审美实践中,首先形成的是审美对象形象的感知,这可以累积审美心理中的形象存储; 同时根据我们自己的审美经验,依照个人化的情感对客体的形象进行重新组织,并根据联想、想像创造出客体与个人化审美心理最为融洽的审美意象,这也是我们内在化的审美心理通过实际的想像与实践的外在化、客体化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对我们感知和创造的结果再次进行梳理进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那么我们既能够获得审美经验的积累,形成新的观念,又能够借此对既成的审美心理加以补充,进而完成对原有审美心里结构的调整。在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需要对日常实践中客观审美元素的判断与分析,才能完成客观世界的联想到对心灵追求的升华,这也是对真实生活的具有创造性的感知。这种自发的、具有创造性的感知能力能够主动探索生活实践中具有美的元素,并通过感知对以往的审美经验进行判断,从而使艺术感知力得到锻炼进而影响艺术家的艺术实践活动。在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影响下,马克思的美学观点认为,为主体的观察者的具体感知是由客观的审美对象决定的,同时审美主体又对客观的观察对象主动地、主观性地加以感知。对艺术的感知力决定着对美的发现与探索。具有较强的感知力的人能够发现不为他人注意的各种问题,能更准确地对问题背后所指向的客观规律给以判断和解释,并将其赋予具象化的表象形式传递给其他的参与者,即艺术品将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体验以物化形式传递给观众,艺术品成为客观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间联接的介质,使感知、传递、反馈的过程成为一个整体。审美心理的建构是以审美主体对客体美的感知为客观基础,并以其自身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为制约。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赵江源. 艺术感知力对当代艺术审美心理的建构与超越[J]. 求索,2016,(09):104-108.
相关内容推荐
-
艺术审美心理在阉人歌手产生发展中的表现及思
第四章、艺术鉴赏中审美心理在阉人歌手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及思考第一节、阉人歌手产生时代的音乐美学思想。阉人歌手产生于16世纪至18世纪之间,最早出现阉人歌手的地方是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这一时期正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的巴洛克时期,前面...
-
声乐表演艺术中观众审美心理表现与形成过程
声乐表演是一门结合脑力、体力、想象力、表现力的综合艺术,是用歌声,以嗓音为主的音乐表演。与其他艺术种类相同,声乐表演艺术也要屈从于一定的审美要求。观众作为终端鉴赏环节的主体,成为了检验声乐表演的试金石。而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观众的审美心理也显...
-
蜷缩于己的审美心理的展现
一、蜷缩于己的审美心理在当代中国女性艺术中的确立在西方当代艺术史上,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的美学风貌无疑是激烈、生猛、震撼的,这可以从奇奇史密斯、茱迪芝加哥、游击队女孩、舍尼曼、奥兰等艺术家的作品中略见一斑,当代中国女性艺术的产生虽然直接受到西...
-
审美心理学角度下阉人歌手研究绪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背景:美学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来源于希腊语aesthetica.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并逐渐将美学发展成为了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哲学范畴之内的一门学科,也就是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包含审美...
-
审美心理学视域下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的特征
我国的城市建设可以说在近几年发展极其迅速,但是这种建设也应该迎合着人们的审美需求,所以,很多个性鲜明的建筑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借助图书馆、写字楼、博物馆、音乐大厅等等载体将最前沿的审美理念展现给大众。所以,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且与时...
-
巴洛克时期声乐音乐的美学特征分析
摘要阉人歌手作为美声唱法的再造实践者,使人们拓宽了对于声音的认识,引进了新的声乐技术,加强了声乐的表现力,推动了声乐教育的发展,把歌剧的发展推向了巅峰,对美声唱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在19世纪因为种种原因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对声乐发展的积...
-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
第三章、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第一节、艺术鉴赏中审美心理的多样性与一致性。艺术鉴赏是指读者、听众、观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地、主动地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再创造,就是欣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移情等等思维感受和自己所具...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