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
第一节、艺术鉴赏中审美心理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艺术鉴赏是指读者、听众、观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地、主动地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再创造,就是欣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移情等等思维感受和自己所具有的文化知识、主观情感、人生态度、社会理想、艺术修养和生活经历渗透到作品中去,最终得出的对于美的不同看法。艺术鉴赏作为审美再创造活动,有一下几点体现:第一、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品,要想真正发挥它的美学价值就必须要通过审美者带有个人情绪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得以实现;第二、鉴赏主者自身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仅仅是被动消极地接受作品,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活动;第三、从根本上讲,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观照,是肯定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
艺术鉴赏本身就包括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与审美心理机制。审美心理包含:
对美的注意、对美的感知、由美产生的联想、审美者的情感、综合理解等等。它们彼此间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存在着重要的关系.有时审美体验虽然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却包含着审美心理的各种要素,各种心理因素都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相互催化,最终得到审美体验。
审美心理中对美的注意是具有选择性和方向性的,需要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感知和认识的事物,同时也是具备综合性的,即把主体的各种心理要素综合作用到所选择事物之上,也就是要求人在一段时间内抛下其他事物,把精力清晰地综合到某件特定事物之上。在审美心里的注意中值得一提的观点是"距离说'',认为能获得审美感受的真正原因来自于来源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保持了适当的心理距离,距离太近或者距离太远都无法产生审美快感。距离太近容易使人无法透过全面的角度去了解欣赏艺术品,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丢失了艺术的本来目的。
对美的感知包含感觉与知觉两个方面,感觉是指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某种特质的反映,客观的事物一般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嗅觉器官等),感觉是人类进行认识活动时最首要的反馈,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通过感觉的深入才产生了知觉。在艺术欣赏过程里感觉与知觉通常都是一起存在并且共同发挥作用的.相比之下,知觉比感觉更加积极。人作为审美的感观主要表现在视觉和听觉上。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首先就应当训练和培养自己的艺术感知力。真正提高艺术鉴赏力的关键在于在大量中外流传的、公认的优秀艺术品中反复体验和品味。
联想在心理学上是指"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由当下的感受想到同类别的事物和由当下的感受想到的另一类别的事物这两种情况。联想可以分类为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控制联想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是通过联想创造出了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便于人类进行联想记忆,并且创立了现代联想主义心理学。通过联想不仅可以让抽象的艺术形象更加生动,而且能使个人的审美感知更加深刻,从而使艺术欣赏活动不仅限于对艺术作品的直接感受上,而是能更加深入地感知到感受中蕴含的更为深层次的内在意义。在音乐欣赏中,我们听到的音乐作品因其本身调式、风格的不同变化而使我们联想到不同的画面,感知到不同的情绪,就是联想心理的体现。而在电影中,蒙太奇手法也是利用了欣赏者的审美心理,对比蒙太奇的心理根据是对比联想就是用不同形象的对比和反衬来强化鉴赏者的心理冲击力。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现象进行重新添加重组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可以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两种类型。再造想想象是指依据现有材料通过自己的感知活动更再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指不依靠现成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艺术鉴赏活动多为再造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有一定的创造想象。
例如雕塑艺术中运用化静为动的想象力,传统戏曲中运用虚拟的想象表现挥鞭疾走,音乐艺术中虽具有特定形象,却又具有不确定和抽象性,文学艺术中的比喻手法等。
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面现象,但想象的表面现象与记忆的不同。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借助想象力能不能产生预期结果,是借助想象进行思维的过程,比如修建建筑之前的设计图,就是通过想象指导劳动的例子。任何劳动过程必然包括想象。想象就是任何创造活动的必要方面。艺术鉴赏中的想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不管是艺术家还是鉴赏者的想象,都是不局限于时间空间的,但是鉴赏者的想象是被艺术家的想象所规定引导的,以艺术作品为依据的。
审美者的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不同审美者需要的一种心理反映。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人本身的需要,这样的需要不仅包含自然需要,也包括文化需求。艺术鉴赏活动中,情感总是以对美的主义和对美的感知为基础。心理学家把人所特有的社会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因为它是凌驾于其余社会情感之上的,起到指导作用的情感,它具体划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而生成的,并不是泛滥的、毫无选择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触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在艺术鉴赏中也有这种情形.任何一个读者、观众或听众在艺术鉴赏中,对于艺术形象的感知和接受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如果鉴赏者心态较为积极,他所接收到的信息就会比较积极,反之就会接收消极的信息,同时,在特定情感影响下进行的艺术感知,又会反作用于情感,引起更深更丰富的情感心理活动。其次,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一方面,联想和想象常常受到鉴赏主体情感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联想和想象又会进步强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鉴赏中的情感是连接联想与想象的中介。
中外许多美学家都认为,审美心理是集多种心理活动为一体的心理过程。它们并不是随意的叠加组合,而是以情感为中介而形成的。艺术鉴赏中的情感活动,将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以联想为连接,最终通过理解获得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和升华。当鉴赏主体更加深入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寓意,就会真正对作品所表达传递的感情有所体会,最终于艺术鉴赏过程中达到情感的高峰体验。显而易见的是情感在审美心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与其他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渗透,还在其中担当着主要引导作用。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理解广泛参与在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共同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和通常的逻辑思维有很大的区别,它往往表现为像是不经过思维过程就直接达到的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理解实际是一层层剖析事物的联接和关系直到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由浅入深的思维活动。理解包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直接理解指没有多余的思想参与,本体通过目前的亲身经验所理解到的;间接理解指借用前人以往的经验,通过一系列分析、概括等过程而实现的理解。 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理解,通常表现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体验。也正因如此,艺术鉴赏中的理解多为直接理解,同时在一定方面也有间接理解的支持。在艺术鉴赏中,必然是自身体验与审美判断的结合,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艺术审美心理中对美的理解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需要理解,人们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生活背景等社会经历来理解作品,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例如地方戏剧和非物质文化等特定艺术表现形式的演绎过程,最后也是作重要的一点,对于每一部作品内在意蕴的深刻认知也离不开理解。中外美学中对于艺术品的不同追求都是需要欣赏者去理解的。
审美心理学本身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学科,也是一门美学、文艺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其余交叉学科相关的边缘学科。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心理学来考察复杂的审美心理现象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也为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人在艺术鉴赏中审美心理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多样性是指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的反应。每个人因为生活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不同,对于美的追求是有很大差异的,单一的艺术形式根本无法满足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经过漫长的社会文明发展,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偏向于多角度、多方面的认识。艺术是美最直接的表现,是美传播的途径,人们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美的感受是最为直接的,为了多样性的审美需求,艺术也分为文学、影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不同的类别,而在每个类别之下有衍生出不同的体裁和样式,这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在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中对于事物多样新的需求。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心中对美的感受也有级别之分,可以简单理解为"雅"和"俗",在审美的感知初期,人们在面的雅艺术时,心理上先产生紧张感,因为据人们对高雅艺术的理解,会预见了解到到艺术作品肯定含有较深刻的内在含义,在欣赏上也许会存在一些阻力,欣赏过程需要欣赏着调动感知器官主动积极的参与。在面对通俗作品时,鉴赏者的心理是十分放松的,带有享受的感觉,再加上本来通俗作品的创作初衷就是面对大众的,满足普通人心理需求的。在审美体验期,雅艺术给人的感觉是严谨、精深的,在对其欣赏的过程中就要求欣赏者将自己的感性反馈与理性思考都带到相应的高度来进行审美再创造,获得的是震撼、顿悟、沉醉和感动等精神体验,这样的审美愉悦比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愉悦更高级别,俗艺术的审美则基本上是跟着自己初期浅显的感觉走,心理上以完全顺从的方式来获得喜悦、放松、惊奇等心理快感.最后在审美延留期,雅艺术的美感来的较慢也较复杂,在此过程中人的心灵会提升至一个新的境界,还会激发人的理解潜力。俗艺术的审美感受简单直白,更多的是被动和接受,无需费力就能得到审美快感。这些都是艺术鉴赏中审美心理多样性的表现。
一致性是指在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中,人们在鉴赏心理的多样性中发现的某种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在多样性之中产生的。艺术鉴赏中的一致性通常表现为同一时代、同一生活环境、同一民族的鉴赏者会表现出的某种一致的审美倾向,这也是由于各个时代在社会实践、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产生的.比如唐朝的以胖为美,古代女人"三寸金莲",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体绘画雕塑等等,都是特定时期特定的审美观念,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总是贯穿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审美理念。审美心理的一致性为我们在复杂的审美发展过程中提供了一定的规律性,在对规律的总结里我们又能得到新的启发和感悟,从而指导艺术作品的创造及今后的审美欣赏活动。一致性和规律性使得创造美和审美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流派,这也正是多样性寓于一致性的体现。
第二节、艺术鉴赏中审美心理的保守性与变异性。
艺术的审美是多方面心理活动共同参与的结果,最离不开的就是艺术思维,艺术思维是多样的,有绘画的思维、文字表达的思维、音乐形象的思维等等。无论通过哪一种感官,都是为了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观点"艺术就是美"即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艺术活动就是审美活动。审美心理活动思维过程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每个过程都对审美心理起到重要作用。
审美感知也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前期理解阶段,这样的感知是通过对艺术品的直观或客观感受得到的。同样的一个艺术品,不同的人来欣赏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审美要素了解的多,对审美知识越丰富,你也就越容易感知作品的内涵,越容易产生对于美的体验;审美想象是审美思维在心里产生的审美形象,审美想象可以分为内心想象和通过感观直接反馈出的感观想象,在我们审美的过程中产生的多为内心想象,这样的形象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它存在于欣赏者的内心世界中,通过欣赏者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获得的共鸣加以呈现。审美情感是贯穿于审美活动始终的,是在审美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活动,不同的情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每个人对于审美的体验是由情感所引导,继而产生美的体验,最后又回归情感的过程,在次期间,人通过艺术作品体会到的主观情感会直接导致审美心理的变化。审美理解是一种抽象的审美心理活动,对审美的一切认识活动都不能脱离艺术品本身,必须在艺术形象的基础上综合抽象的艺术理解才能把艺术品理解的更深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审美心理现象的变化都是通过艺术审美思维获得的,在审美心理变化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以上四个阶段,不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离不开审美心理思维,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除了之前所论述的多样性与一致性,也具有保守性与变异性。
审美心理的保守性就是指鉴赏者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也就是人们在鉴赏过程中的鉴赏趣味或者习惯总是习惯于按照某一种传统的趋向进行,也就是人们在鉴赏的活动当中的偏好和选择以及不同的欣赏方式和欣赏习惯是具有某些定向和趋势的。审美心理其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它有时候是喜欢向后看的,就像很多人喜欢回忆自己的往日时光,觉得往昔比现实更美好。审美心理的保守性其实包括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就是,审美心理在发展的过程中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发展至今有了许多的创新之处,但是创新的基础还是传统的审美观念,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鉴赏过程中趣味和习惯总是按照某一种传统的趋向进行。例如,声乐发展至今,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方式和系统的训练方法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人的发声习惯衍生出了民族唱法,在很多通俗唱法的基础训练中也依旧使用美声唱法的训练方式,像演唱元音,长音,跳音等,到了现代有的通俗歌手还会模仿动物的叫声来进行声音练习,方式相比传统声乐教学有了很大的创新,但它们所追求的结果都是得到良好的气息,清晰的咬字和得到具有声腔共鸣的优美音色,这就是审美心理的保守性的体现;另一种情况是人们在审美心理中对于以往美学理念的赞同和喜爱,例如在古筝的演奏中,有的人偏向于喜爱传统筝曲,即注重曲目的整体结构,筝曲流派和演奏技法的筝曲,比如《寒鸦戏水》、《庆丰年》、《渔舟唱晚》等等,有的人却更加喜欢现代筝曲,即打破传统的古筝调式,比如《暝山》、《西域随想》,或是运用创新的演奏手法(使用琴弓、硬币等进行演奏)与西方交响乐团合作的筝曲,比如《太阳的影子》《恋春风》等等,但很多人对于太过创新的现代筝曲是无法接受的,这就是审美心理保守性的另一种体现。
审美心理的变异性就是说,鉴赏者的审美经验的创新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审美的提高而变化的。求知欲、好奇心以及不同文化的冲击,都会催化鉴赏者审美心理的变异,各种文化思潮的更迭变换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都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这样的变异性也沁入了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在文学表达中引申为语言的变异,在音乐创作中则引申为音乐作品创作过程的变异性,在舞蹈表演中特别是民族舞中就体现为时代变异性,在心理健康上就是心理变异。语言的变异简单说来就是从文言文到现在的白话文的使用和方言的演变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语言变异也是为了适应社会交流而产生的必然结果,这样的变异还受到了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审美心理的变异性在音乐民族审美中体现的最为突出,这样的变异种以历时性变异为主体,也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异,都是由于时代变迁中大的社会政治环境、哲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社会审美潮流等诸多因素的改变才导致的,这些变异能够在音乐体系中的音色、调式、音乐结构中得以体现。
美国艺术治疗师协会(1980)对艺术治疗的定义是:通过艺术的非语言表达和沟通,使个人与环境内外取得平衡、一致。其目标有二:一是通过艺术创作缓解情绪上的冲突,并帮助个体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人格。二是通过艺术作品的表达达到个人与环境的统一。[1]而文...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是人类心理的产物。在声乐演唱中,人们比较重视的往往只是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而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歌唱的心理因素对演唱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声乐训练中除了重视解决声音概念、歌唱技法,同时还要重视心理状态。...
第四章、艺术鉴赏中审美心理在阉人歌手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及思考第一节、阉人歌手产生时代的音乐美学思想。阉人歌手产生于16世纪至18世纪之间,最早出现阉人歌手的地方是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这一时期正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的巴洛克时期,前面...
每一位演员在创作人物中,都有一种创作的心理欲望和渴求,在名与利的诱惑下(如出人头地,争创名利等)创作欲更是有一种积极促进的刺激作用(其刺激的大与小与演员本身的思想品格的高低,生活处境不同而异).但从根本上讲,创作欲是受演员的良心与责任心或受强烈...
色彩在丰富人类感官的同时,还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室内设计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
第一章发展性艺术治疗一、发展性艺术治疗的内涵发展性艺术治疗是艺术治疗的一个重要分支,艺术治疗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心理治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力量。(一)艺术治疗艺术治疗是以艺术活动为媒介,以心...
声乐表演依靠其自身的丰富多彩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但是声乐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忘记歌词,唱歌跑调等怯场现象,却严重损害了声乐表演的整体效果。为了提高声乐表演的欣赏价值,在提高表演者表演技能的基础上,必须提高表演者的心理素质,克服在...
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段话精辟地揭示了欣赏音乐对于心灵启迪的重要价值。一、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艺术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姊妹科学,是本文必然涉及的两个方面。以艺术心理学的理论...
声乐表演是一门结合脑力、体力、想象力、表现力的综合艺术,是用歌声,以嗓音为主的音乐表演。与其他艺术种类相同,声乐表演艺术也要屈从于一定的审美要求。观众作为终端鉴赏环节的主体,成为了检验声乐表演的试金石。而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观众的审美心理也显...
一、蜷缩于己的审美心理在当代中国女性艺术中的确立在西方当代艺术史上,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的美学风貌无疑是激烈、生猛、震撼的,这可以从奇奇史密斯、茱迪芝加哥、游击队女孩、舍尼曼、奥兰等艺术家的作品中略见一斑,当代中国女性艺术的产生虽然直接受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