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艺术心理学论文 >

审美心理学角度下阉人歌手研究绪论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6-11-05 共375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研究背景:美学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来源于希腊语"aesthetica".

  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并逐渐将美学发展成为了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哲学范畴之内的一门学科,也就是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包含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一种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以意所感知的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审美活动既然是精神文化活动,就和人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变化息息相关,简单地说,审美就是欣赏、品味或领会事物及艺术品的美。美是让人类感到身心愉快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审则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一个过程,审美和评判标准是受制于客观因素的主观心理活动。在西方,美学经历了古希腊美学、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美学再到十七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美学最后现代主义和后现在主义美学这样一个漫长的发展,在此发展中,不仅人们对美的理解逐渐全面,还于20世纪中叶形成了审美心理学这样一门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审美心理学涉及的范围很多,因为心理学包含很多学派,所以在这里主要阐述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

  艺术鉴赏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是听众、观众以及读者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知觉、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并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西方对于艺术鉴赏中审美心理的研究比国内的起步早,也分了很多派别。

  心理学中对美学影响较大的学派有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信息论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它们都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审美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探索和揭示。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审美的根源是在于无意识当中,揭示出审美心理的深层活动过程,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代表着作有《精神分析引论》和《梦的解析》;格式塔学派从力与场的角度去解释审美过程中的知觉活动,这样的审美观念主要运用于视觉艺术中,在摄影和绘画中感受会比较深刻,代表人物为鲁道夫·阿恩海姆,代表着作为《走向艺术心理学》、《视觉思维》、《艺术与知觉》等;行为主义学派主要是研究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刺激所做出的生理性反应,这样身体上兴奋的变化就是产生审美愉快、审美兴趣和审美经验的原因;信息论心理学认为当鉴赏者欣赏艺术品的理想期望得到共鸣时,就会产生愉快和审美感受;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认为美感是一种高峰体验,能让人对自我产生新的参照。尽管各个学派对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都从不同角度做出了不同的研究和结论,我们还是可以在当中总结出艺术鉴赏中审美心理现象的几个特征,即多样性与一致性,保守性与变异性。

  中国美学独立于西方美学之外,是世界三大美学发源地之一,从奴隶社会开始,中国思想家就将审美和与艺术相关的问题同社会、人生甚至宇宙等根本问题直接联系并加以思考,虽然构不成系统,但从根本上贯穿着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念。中国古代奴隶社会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直接继承和保留了氏族社会中朴素和人道的民主精神,人与自然的对立表现的并不尖锐,而春秋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不少思想家都提出将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作为理想,避免二者的直接冲突与分裂,这一根本思念观念对于我国的美学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我国古代先秦时期产生的儒家和道家两家的美学观点奠定了我国古代美学的基础,两者相互对立又互为补充,两汉时期的美学作为先秦美学的继承和延续,虽然有新的特色,但也并未产生新的思潮,代表人物有董仲舒,司马迁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转折,这一时期统治格局的变化,使得统治阶级士大夫在思想上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文化逐渐上升为其精神生活重要部分,具有了独立的价值和意义,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开始注重于研究美与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特征,美不再需要单单与政治,伦理道德联系起来,不但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和价值,并且扩大到艺术的多个门类和领域,这一点大力提升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门文艺理论的评价标准,使其达到新的高度。这一时期产生了一系列具有理论系统性的着作,如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谢赫的《古画品录》等等。隋唐时期,门阀士族对美的追求已经堕落成腐朽享乐,美学走向了颓废的歧途,直至隋末唐初美学力挽狂澜,重申了先秦儒家主张真善美、重视艺术积极社会作用的思想,不仅没有陷入只要善、不追求美的片面性,还将佛法与美学相结合,提出了禅宗美学。禅宗美学是宋代以后延续数百年的重要新思潮,对中国文艺影响甚大,包含着中国古代美学从古典主义到明清浪漫主义的重要转变。发展到宋清时期,因为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的封建社会美学已经显得比较让人失望了。中国近代美学史上梁启超等人将趣味作为通向美的桥梁,构建了一个以趣味为根基,以人生为指向的带有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美学思想体系,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王国维与蔡元培也是较早传播西方美学思想的学者,王国维作为最早接受西方美思想的学者,在其着作《古雅在美学之上的位置》和《红楼梦评论》中都运用了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蔡元培则是"大力提倡美育"鲁迅与霍秋白则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做了很多的翻译介绍及研究。现代美学主要是阐述美的主客观统一,代表人物朱光潜、蔡仪、李泽厚等。随着国内美学的发展,审美心理也慢慢由人们对美的认识中得到总结,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也是经历了孕育期、萌芽期、审美心理的形成以及最后的东西方审美心理的对比这样一个过程。

  综上所述是关于艺术鉴赏中审美心理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以及发展背景。

  研究意义:审美心理作为艺术鉴赏中的重要部分,本身就是值得思考与研究的,而阉人歌手作为巴洛克时期的特殊文化现象,为后期美声的发展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又会因为其违背伦理道德的阉割方式而遭受审美上的歧义,许多人认为这样的做法与人们对于美的定义是相背离的,在主观与客观上都很难被人所接受。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多样性与一致性,保守性与变异性,很多艺术作品不能够完全对审美心理现象的这一特征作出诠释,不仅仅是因为单一艺术作品的局限性,也是由于单一艺术作品本身产生的矛盾冲突不够尖锐。而将阉人歌手这样一个现象作为论述艺术鉴赏中审美心理的论证对象,不但可以全面的体现出审美心理的特征,也可以为审美心理在文化现象中的运用作出实际的指导,不单单可以了解巴洛克时期阉人歌手的产生发展与消亡,也可以站在理论高度上引申并深入研究审美心理的特征。

  第二节、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可行性分析。

  研究的思路:首先,对于艺术鉴赏审美观要有充分的了解,从美学起源和发展到现在的状况作出系统的学习,之后再对如何审美的提出论述,美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审美观念,然后从心理学出发,具体论述审美心理学,心理学与美学的交叉点在哪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的特征是什么;其次,对于巴洛克时期阉人歌手的诞生发展过程作出论述,在论述过程中深入研究巴洛克时期的美学观点,当时社会环境之下人们的审美心理及审美需求,阉人歌手产生到最后消亡的必然性因素;再次,通过阉人歌手的产生和发展对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作出论述,包括审美心理的多样性与一致性,保守性与变异性在阉人歌手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的表现;最后,是由阉人歌手引发的审美思考,人性与审美相互冲突时应该如何选择,艺术鉴赏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到底要不要维持的问题。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思辨性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除音乐知识外,还应结合美学、文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具体运用分析法、举例说明法、功能分析法等方法全面仔细的对巴洛克时期声乐音乐的美学特征以及审美心理做研究。收集资料,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状况进一步收集阅读资料,做好相关的记录。

  为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本课题,除音乐学外,相应的还应弥补、扩充与课题相关的其他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特别是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演变以及美学家对于其批判性的认识。对已经搜集到资料加以整理,分类,拟出提纲,在此基础上做全面分析,找出重点与难点以及存在问题,对不足的部分应继续努力补充,为论题的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可行性分析:迄今为止,笔者已查阅和搜集了一些资料,查阅了相关论着,并对该课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另外,通过对巴洛克时期声乐音乐的学习,笔者了解到阉人歌手在声乐艺术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不仅仅因为阉人歌手的产生对当时声乐表演的推动,它的产生也与当时的宗教环境密不可分,为了美好的声音,可以牺牲人性,在当时的社会大家也都认同甚至追捧,这使得它的兴盛与衰落也饱受争议,阉割的行为无疑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也使人不得不对巴洛克时期的社会审美产生疑惑,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会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否过于极致了,通过阉人歌手这样的声乐发展的特例的产生与发展来看艺术鉴赏的审美观,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思考,比如人性遭遇审美时应该如何抉择,在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会不会受伦理道德的影响,在审美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对审美心理特征中的体现等等。而经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信息并不少,而国外的未翻译过来的文献资料会更多。所以,只要积极从多方搜集材料,在相关理论知识上及时补充学习,完成此论文是可行的。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艺术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