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艺术心理学论文 >

基于艺术感知力的艺术审美心理构建(4)

来源:求索 作者:赵江源
发布于:2017-03-21 共7257字
  在心理学中,人的感知方式可分为有意感知和无意感知。所谓有意感知是指感知和有意注意相结合而发生的一种心理过程; 所谓无意感知,就是指感知和无意注意相结合的一种心理过程,二者都是对客观事物认识判断时不可缺少的感知形式。有意感知是艺术家累积艺术体验的重要方法。观察者不是漠然注视着眼前的客观现象,而往往都以意志加以控制。他的理解力也随着感知处于紧张的活动中。对其中的某种特质的注意力越高,就越容易获得清晰的感知结果。根据感知的这种特性,对艺术审美心理的建构可根据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行为目的分为主动建构与被动建构。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被动性地构建审美心理结构。例如到历史名胜旅游、观赏自然风光,这样的行为在无形中积累了审美经验、提高了审美能力,可是这种对审美心理的被动建构是非常缓慢的,具有不确定性和缺乏创新的。因为审美主体在这样的被动接受过程中并未能对审美感知力进行提高,依然缺乏对生活中不经意的、美的元素的确切感受。在审美实践中,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可以赋予审美主体更为深刻的反思,并在此过程中意识到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欠缺,从而使审美主体主动地趋向更高维度的审美实践活动,激发审美主体对审美积淀的准备,完成对审美心理的重构。这种审美积淀的准备包括内在化的审美感受与外在化的审美实践。内在感受是审美主体对感知的情、意化的思维模式。外在审美实践是指感受美、创造美的活动,这种感受和创造的活动要求的是更为积极的将主体的精神、心理感受与对象进行联接。①艺术感知力是构建艺术审美心理的基础,不同的艺术感知力为主体带来的是不同的审美心理,不同的艺术感知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艺术形式。在审美过程中独特的艺术感知力对于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起着很大的作用。换言之,一个人的审美心理是建立由其独特的生活经验所形成的艺术感知上的。艺术感知力越敏锐,其所感受到的对象就越丰富,其形成的审美心理的弹性也越高。感知活动所获得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生动的审美意象,它本身就是有形式的。但这种形式是对象的自然形态与人们长期艺术实践经验所积累而形成、对创作者来说是一种“预成的”规范形态的有机结合。例如在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中,相同的动物在不同的部落眼中看到的形象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有的部落看到的是熊的强大的力量,有的部落看到的是熊的残忍,这充分说明了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同一事物在感知角度上的分歧。这些审美实践的经验在经过审美主体的内化之后以特殊的审美定式存在,并进而影响其相关的艺术创作。艺术感知力的提高也就意味着更有效地将每次感知到的印象经过归纳整理后所获取的经验,作为养分融入到审美心理结构中,这种经验可以是某种抽象的概念,也可以是一种具体的形式。当审美的心理定式存在后,审美定式所决定的审美态度和情感即会对审美主体产生影响。感知者在面对复杂庞大的信息时,那些符合审美心理定式的存在会更容易被审美主体所感知。①审美心理定式的存在有利于在庞杂的信息中快速选择感知对象,但是在另一方面,定式的存在使审美倾向呆板化。因此,创造性的艺术感知能够使审美实践具有更为明确的指向性,能够深化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探究,在感知的同时对以往的审美经验进行统合、分析判断,使审美由主观感受向更深度发展; 同时,创造性的艺术感知可以将审美对象的选择视野扩大,使审美心理向广度上拓展。这种由创造性的艺术感知带来的在纵向和横向的同时发展就是审美心理向更高维度发展的必然过程。
  
  就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来说,艺术感知是对客观现实就主观审美感受的把握能力和自我化的表达意旨。敏锐的艺术感知力能够抵消由媒介、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普遍性的审美心理世俗化、娱乐化的倾向,是审美心理能够始终保持面向更高维度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尤其在网络时代语境下,艺术感知力对艺术审美心理的构建尤为重要。技术发展从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审美心理,信息接收的广泛性、快速性使大众审美经验获得了巨大提升。但是,对于艺术审美心理来说,信息的碎片化造就的现代艺术空间在不断弱化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思辨过程,对美的理解流于表面化与形式化。②要形成整体的、健康的审美心理结构首先需要建立更为敏锐坚定的艺术感知力。艺术感知力的提高的建立可以削减心理判断中的功利性,放大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对审美性的要求。朱光潜先生用不同的人对同一棵树的看法来说明这个问题: 对于贩卖木材的商贾,他看到的是这棵树的经济价值; 若是一个研究植物的科学家,他考量的是从植物学上看这棵树究竟是何种何类。若是一个艺术家考虑得更多的是“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这是基于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感知所带来的必然心理结果,在非功利的角度感受到观察对象所具有的于人相关的空灵化、审美化的情感。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艺术感知力与艺术审美心理之间内在的紧张关系---艺术审美心理世俗化、娱乐化的当下,审美心理对艺术感知力的干扰。一方面在艺术感知力的培养过程中,由于信息泛滥而导致的艺术感知力培养的表面化; 另一方面是社会化的审美心理对艺术感知力的干扰。商品化使审美的在物质化的语境下被动的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生活领域中,使审美活动本身不再具有区别于日常心理的特殊性与自发性。当所美学商品化、物质化,依靠美学符号所形成的审美判断也不再是非功利、感性化的结果。商业文化所形成的审美世俗化其本质是对艺术感知的封闭与僵化。艺术本身的价值绝不在于机械的重复。文化的发展必须以更强的艺术感知力来引导审艺术美心理的成长。具有较高的艺术感知力时,无论面对哪种表述方式的审美意向,其审美心理的演进发展必然会保持在更高的精神品格之上。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赵江源. 艺术感知力对当代艺术审美心理的建构与超越[J]. 求索,2016,(09):104-10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艺术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