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家们利用山水自然养生,寄心自然以怡情养性,"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8]123正说明了山水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魏晋时期山水与养生的关系还体现在游仙方面,反映到文学上,即是游仙诗的发展。黑暗动荡的社会让人们朝不保夕,使人们更加渴求延长生命的长度,而神仙是长生的,于是许多名士们便想方设法追求神仙,即追求长生。如曹植在《仙人篇》中假想自己与仙人为伍,精神超越现实、忘却烦恼以获得暂时的解脱。早期游仙诗中的场景多为想象虚幻,随着徜徉山水、欣赏自然成为一种时尚,并且认为自然之美可养神之后,游仙诗中神仙居住、出现、游玩的场景便渐渐与名山大川相联系,游仙的过程增添了对自然的赞美。如何劭《游仙诗》"青青陵上松,亭亭高山柏,光色冬夏茂,根柢无凋落",前四句纯属山中景物描写,游仙环境慢慢由幻境过渡到自然,郭璞的游仙诗便有"仙气加浓,模山范水之成分增加"的特点。[5]8魏晋时,人在动荡的年代更加渴望长生,追求神仙。顺着这个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神仙出现的背景"不再是纯然幻想仙界,却是将理想中的神仙异人安置在吾人肉眼所能看见的原始大自然里了……游仙诗的仙界,一方面从虚无飘渺的纯粹理想的世界逐渐移向人间大自然"[5]10.这也说明了自然之清美对当时人的影响。诗人们追求长生与神仙,又将虚无缥缈的仙境移至美丽深幽的大自然,一定程度上就是将养生与山水联系在一起。
另外,魏晋人有服食药物的行为。"出于养生和消疾的需要,服药之举与采药之行成为时人追奉的风尚,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内容。"[9]一方面是风尚,一方面也是时人追求神仙、长生的结果。服药就要去采药,但他们的"采药活动非为采药而采药,他们的采药活动往往伴随着游山玩水。"[9]
药多生山泽,越是名山大川,越能出好药、上药。清幽宁静的山林是养性佳所,而药物又是修道之人、追求长生的必需之物。随着游仙诗的发展和人们对山林美的发掘,"采药所登的山也不再是虚幻的仙山,所涉及之水不再是神话传说中的瑶池之水,而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可以肌肤相亲、可以为知己的山和水".
三、古代文人出路与山水养生之关系
中国古代文人有很强的做官意识,皓首穷经,为的是把一腔才华贷于帝王家。但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能金榜题名,多数人往往官梦难圆。在实现不了自己政治理想的情况下,选择放野于山林、泛舟于江湖、躬耕于陇亩,陶渊明、李白便是杰出代表。这与山水独有的幽静恬淡、能陶冶性情的特点有关。
中国古代文人自古都是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散发弄扁舟,纵情于山水。于是,钟灵毓秀的山水、如诗如画的田园,便成了文人心灵的栖息地。在山水间怡情悦性、歌咏吟唱,创伤会得到愈合、灵魂会获得升华。陶渊明归隐田园,才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王维夜居山间,才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句;白居易于江边观春日初升,才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六朝时,人在动荡社会中用登山临水、求仙采药等方式将山水与养神建立关系;唐宋时期的文人则开启了真正的山水田园之情,从王维的辋川别业到陆羽的青塘别业;从苏舜钦的沧浪亭,到司马光的独乐园。在建功立业的另一面,唐宋文人找到了一个精神与肉体栖息的好去处,包容一切的山水给了他们豁达的心胸。到了明代,旅游风气兴盛,众多文人从书斋走向大自然,大量的游记诗文证明了这一时期文人们对山水的喜爱,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存有的大量山水游记,都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热情、喜爱与赞美。无疑,山水可以避免世俗的侵扰,忘掉了仕途的不顺,使人乐以忘忧,诗兴盎然,在精神解脱中实现本性的回归。
古代文人很注重养生,许多人都留下了养生的理论着作,而且都不会忽略山水的作用,认识到山水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仕途失意归于山水田园之后更加明白山水之作用。苏东坡屡次遭贬,但他得之坦然,失之淡然,虽仕途坎坷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注重养生养性,而且认为"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能劳",好游名山风景,锻炼身体也陶冶性情。清代的袁枚更是一个养生家,活到82岁。"生性耽游自在天",道出了他长寿的奥秘。袁枚少时就喜欢旅游,退居田园后畅游山水,从运动中得到健康与快乐。他70岁时还外出游览了一大圈,归来后写到"自觉山人胆足夸,行年七十走天涯。公然一万三千里,听水听风笑到家",诗人的豪气与强健体魄在这首诗中流露无遗。袁枚的旅游目的性很强,把游山玩水当作陶冶性情、锻炼身体的好方法,《老行》诗中说"总觉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见不甘休",在爬山中领略"万山随我同奔腾的乐趣".
古代文人把"养神"作为养生,主张心境淡泊、虚无宁静,强调精神解脱。山水正好能够实现文人心境与精神上的解脱,使他们即使在失意时也能走向豁达与超越。浩瀚的大海使人心胸广阔,深邃的山林使人神清气爽,潺潺的山泉使人重拾童心……这种自然之美在陶冶性情的同时又能乐以忘忧、激发诗兴,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詹石窗。道教与中国养生智慧[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3]王凯。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夏咸淳。天下之乐,莫过于山水--明代山水审美思想管窥[J].社会科学,2009(6)。
[5]林文月。山水与古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6]朱晓江。山水清音:晋宋山水诗的艺术世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7]辛刚国。魏晋玄学视野中的养生论[J].贵州社会科学,2003(3)。
[8](南朝)刘义庆。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9]王伟萍。药与魏晋南朝山水诗之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养生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本文整理了8篇优秀的“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论文写作与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通过少儿推拿调理可明显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为守护少儿身心健康,促进少儿生长发育提供有效的保健手段。...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并创立了系统的、多流派的养生方法。将传统中医养生思想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对指导当代人的养生实践意义重大。本文将...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生活方式及疾病谱的逐渐改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衣食住行中越来越多的注重养生。《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更为我国养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医在养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记载的养生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逐步发生改变,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还有生活节奏以及思想与行为方式,健康意识与医疗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因而对养生也提出了...
2000多年来,我们的先辈就提倡治未病反对病已成而后药之,并在临床实践中摸索总结出许多养生保健的方法,逆灸督脉四穴(百会、大椎、身柱、命门)就是其中一种方法。督脉主要是循行于后背正中线及头部正中线上,管理全身阳气,有调理阳经气血和沟通脑髓和...
中医养生保健酒是基于中医食药养生理论与实践,践行中医治未病理念,结合中医体质学说思想,传承悠久的中医药酒文化,遵循国家保健食品产品管理规定,针对现代社会亚健康人群的基本证候而创制的一种新型酒剂产品。中医基本理论阴阳平和的生命学说和中医防...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本文从阴阳交感角度浅谈头冷脚热八分饱的中医养生观点,此观点暗含泰卦之象:头冷为坤在上,阴气下降;脚热为乾在下,阳气升腾,因而阴阳交济互根而生命泉源不止.八分饱则脾胃真气流通,而助心肾坎离交媾.只有阴阳交感,才...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中医认为还需考虑顺应自然,包括对天时、地理的适应。老子《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养生之道即是对自然法则的遵循。中国传统养生倡导积极养生保健观,认...
文章对中国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楚地、吴地岁时饮食养生民俗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由此反映了这些地域深厚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