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够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不断对教育事业进行探索改革,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中学语文是一门以中文为主的文化基础课程,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感性思维等有着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初中语文课程教育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针对如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行研究。
关键词: 新课改;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方法;
综合多种教育改革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最基础、最简单、最有效的改革途径。中学语文课程作为三大主要课程之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语文课程的学习具有内容冗杂、文化素养要求高、耗费时间长等特点。要想改变中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就必须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新课程理念始终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互动等良性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实现语文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面对我国的考试制度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的现状,开展素质教育的呼声虽然越来越高,但是却没能够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我国目前语文课程教学的课程中,仍然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作为第一要务。受中考、高考压力的影响,许多教师讲授的语文课程知识量大而冗杂,学生的语文学习压力大,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即使是记住了,也能很难理解其中意思,造成中学语文课程学习困难、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不高等现象。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改进课程教授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作为教学变革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水平。
二、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教育学家的调查研究成果显示,造成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低、成果不显着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想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让学生自主接受课堂教学中的语文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情景设定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想法的平台,学生也可以在实际参与的情景中,不断发现自身潜能,丰富语文学习思维。就以往语文教学的经验所得,情景设定在课堂开头最有带动作用。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设定专门的语文学习情节,将学生思想引入到语文课程学习中,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例如,《芦花荡》一课中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不同身份的人民英雄风采,让学生了解动荡时期的时代背景。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对学生讲到“以为六十多岁的老人,在动荡时期舍身为国,保卫战斗物资,这种可歌可泣的英雄值得敬畏”,通过为学生设定特定的情节背景,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学习兴趣。
三、提倡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所重视的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其中,大力倡导的是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探讨、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自主、全面的学习语文课程。因此,教师教学的侧重点也由一味的教授知识转变到教授学生学习思维、方法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熟练的掌握语文知识学习技能,积极、灵活的学习多而冗杂的语文知识。教师为学生讲解代表性强的文章,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解决相似的语文问题。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文章中所蕴含的特殊情感,比如“柳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留住,借物抒情,再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得出文章主要表达了徐志摩对新婚妻子的思念之情。
虽然新课程改革一直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但是者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不重要。中学语文学习的内容量大、知识点多而冗杂,仅凭学生一己之力很难熟练掌握,若是关注点不对,也很容易造成学习偏差。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引导者的作用,对文章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给予点拨,为学生规划大致学习方向。如今的语文阅读考验的是学生的理解力,但是学生思维存在差异性,每一个小学生都有自身对文章的独特理解之处,但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不能以为的注重学生的个人理解,要从多方面出发,将文章知识内容与学生思维见解联系起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水平,推动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采取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
在过去的中学语文课堂教育中,教师往往采用顺序讲授课程的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固定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个性化的发展,这种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教学方法完全不同,甚至起到了阻碍作用。
面对我国教育的现状,众多中学语文教师会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的接受语文知识,在帮助学生解答疑惑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促进中学素质语文教育课程的开展。在《孔乙已》一课中,教师可以就咸亨酒店的描述,让学生展开思维想象,让学生选择自己欣赏的片段进行阅读的同时,对文章展开想象。以高潮部分作为文章理解的突破点,是大部分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才能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是素质教育中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差异性,不断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提升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水平,促进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 赵苏英.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6(5).
[2]张志华.初中语文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法[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9)15-16.
一、认真钻研教材,做到透彻理解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所以,如果教师不能深入透彻理解课文知识,就很难谈及知识的传授了。古人有云: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由此可见,教师只有仔细钻研教材,才能更准确地拿捏教学的难点与重点,灵活驾驭各...
思辨也就是思考与辨析,更严格地讲,就是要通过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判断过程,实现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英文中的批判(Criticalthinking)也就是批判性思考。在西方,批判性思考的理念可谓源远流长,从充满思辨智慧的《柏拉图对话集》到亚里士多...
第三章信息网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一、信息网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是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
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中学生是最具学习性和好奇性的群体,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兴趣,而兴趣是可以创造奇迹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中学语文...
情境教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有机融合,它的出现有力地冲击了传统填鸭式教学,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成为了情境教学的实践着,推动着情境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前进。一、情境教学的内涵及特征情境教学是...
第四章信息网络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信息网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基本的应用步骤主要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模式设计。在应用设计中,针对信息网络的应用要素和优势,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困境问题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
一、引言。(一)时代背景。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在这种大背景下,文学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推行文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名着阅读。而且,中学阶段是读书的黄金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都会很强。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
从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教学创新小是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以前的一套教学方法完全抛弃小用,而是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使之成为培养初中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从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实践来看,对初中语文进行创新尝试,可以...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一)教师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时教师一味的讲,整个教学课程都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来完成,教学效果不好.综合性语文学习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自由空间以及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提供条件.而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
在新课改的发展和推进下,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编选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中编选出的作品具有新的特点,这样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对语文中新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反应。作为中国文坛上现代文学的开拓者,鲁迅的作品现代意识极为强烈。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