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生命观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应用探究
【第一章】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生命观内容探析引言
【第二章】教科书的生命观界说
【3.1 3.2】课文主题与课文插图的生命韵味
【3.3 3.4】人物形象的生命依托与练习中的生命追问
【4.1】生命观的发展演变
【4.2】生命观的轨迹探源
【第五章】教科书的生命观反思
【结论/参考文献】初中语文课文中的生命观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3教科书的生命观审视
3.1课文主题的生命解读
3.1.181-83版人教81-83版初中语文教科书6册共有课文237篇,分为180课进行,每册均有课文30课,其中包含生命观内容的课文共计43篇,占全套教科书课文总数的18.14%.我们以这43篇课文为分析对象,通过课文中所陈述的具体内容的主题来判断蕴含其中的生命观内容。以下表3-1显示了人教81-83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观内容的整体分布。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人教81-83版初中各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中课文主题几乎不曾涉及珍惜生命及敬畏生命的内容。这套老版教科书最为关注的是如何提升生命,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如何追寻生命的意义,尤为注重牺牲奉献一类生命境界观的传递,这类课文共有33篇,占所含生命观内容总篇数的76.74%.从《人民勤务员》中的雷锋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到《挺进报》中许晓轩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同志,保全党组织;从《七根火柴》中红军战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存火柴,保存革命的火种,到《坚强的战士》中林红坚强地与反动派抗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些课文内容以及课文当中的人物形象无不折射出80年代鲜明的政治时代烙印和无产阶级立场,那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初期需要发扬革命战争年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勇于牺牲奉献的革命精神。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演说更能够直观地呈现出这套80年代老版教材当中的政治意味和革命传统。比如,第三册第20课《批评和自我批评》写道:
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吗?……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第三册第20课《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面前,任何个人利益都可以牺牲,甚至是牺牲生命。革命事业之路是无数革命党人用鲜血铺就的,革命党人是如何用他们的生命来践行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闻一多先生用他的生命给出了答案。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象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第四册第16课《最后一次讲演》)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毒害,面对敌人对革命事业的重重阻挠,闻一多先生抱着必死的决心和斗志,视死如归。这种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气概,这种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是当时那个年代革命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障。
由此可以看出,在人教81-83版中,几乎不曾出现过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与探讨的课文,大多数课文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关注,尤其是对革命精神与品质的颂扬,带有浓厚的阶级意识形态色彩。这套教科书的课文取材十分单一,大多局限于革命题材或者战争题材,课文内容的重点落在了宣扬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牺牲奉献,课文的文本话语缺乏一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文字多以政治教育,革命烈士和共产党人的先进事例举隅为主,从这种强烈的政治性话语中我们不难窥见国家意志的痕迹。
3.1.292-95版人教92-95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按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分单元进行编排。这套教科书共有课文230篇,其中包含生命观内容的课文共计47篇,占全套教科书课文总数的20.43%.以下表3-2显示了人教92-95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观内容的整体分布。
以上统计结果显示,人教92-95版教科书中勇于牺牲的课文数量非常多,共有30篇,占含生命观内容课文总数的63.83%.涉及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课文数量比例相当,其中反映珍惜生命主题的课文有8篇,占含生命观内容课文总数的17.02%,反映敬畏生命主题的课文有9篇,占含生命观内容课文总数的19.15%.这套90年代的语文教科书顺应时代变革的需求,十分强调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反映90年代人们的精神风貌的课文也逐渐出现在这套教科书中,比如《卖蟹》《科学探险的壮举》等。然而,勇于牺牲一类的课文仍占据人教92-95版教科书的核心位置,对红色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仍然是这套教科书的主旋律,只不过这种主旋律开始在90年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慢慢变调。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究竟是应该以满足个人实惠为先,还是以集体利益为先?第四册第25课《驳"实惠"论》作出了回答:我们共产党人,要强调革命理想,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四人帮"长期漠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现在这个错误已经纠正。今天,我们党提出努力实现四化,正是为中国人民得到更大的实惠而战斗。从我们个人来说,从一个先进的青年来说,应该把革命的理想、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决不可见利忘义,斤斤计较个人眼前的一点所谓"实惠",模糊了自己的革命理想。(第四册第25课《驳"实惠"论》)也就是说,我们是为了人民大众而生活,而不是仅仅为了个人而生活。我们应当放弃个人主义,主动而自觉地服从集体主义。究竟什么是集体主义?《个人与集体》这篇课文认为:"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在工作中坚定集体主义的立场,还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信念。
既然理想与信念在我们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这套教科书明确地指出了: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人生七十古来稀,1/3要睡去,再除去幼年玩耍的时间,学习与工作大约只有30几年,一万多天。虚度一日就等于耗费生命的万分之一。……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没有理想的人,不懂得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第四册第13课《理想的阶梯》)的确,时间就是生命。只有懂得珍惜时间的人,才懂得如何去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才懂得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珍惜时间就是珍视生命,珍视生命才能拥有美妙的人生。同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加需要明确自己的事业观。人教92-95版十分注重树立一种共产主义事业观。
和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事业相比,共产主义事业是最宏伟的,它将给人类创造彻底的、全面的、永恒的幸福。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人们,英名和业绩将永远留在人民心中。我们为能赶上这样辉煌的时代而自豪。新一代青年,只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共产主义,那无疑就是在建造人生永存的金字塔。(第四册第14课《事业篇》)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离不开牺牲奉献。除此之外,人教92-95版教科书中还有一些课文反映关爱和同情的主题。如《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这篇课文讲述了祥子悲苦的拉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生命境遇的深切同情。《春》《海滨仲夏夜》和《听潮》等写景类的文章,通过景色的描写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赞美,这些课文流露出一种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生命情感。由此可以看出,人教92-95版教科书在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基础上,对生命观内容的渗透有一定的变革。虽然这套90年代的教科书仍然将生命观置于政治斗争的漩涡和革命精神的优良传统中进行诠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套教科书开始尝试性地选取一些切合学生实际,跟随时代步伐的课文来表达对宇宙万物生命的关怀与热爱,并借由对顽强生命意志的赞美、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现实追问来奠定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精神的生命基调。3.1.310-11版人教10-11版教科书共有216篇课文,不包含课外古诗词背诵和名著导读的篇目,其中有66篇课文涉及到生命观的内容,占全套课文总篇数的30.56%.涉及生命观内容的课文主题分布的具体情况见下表(表3-3)。
从表中可以看出,人教10-11版教科书对与生命有关的种种问题有了十分深入的分析。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和提升生命三个主题在课文当中均有涉及,其中所占比例较高的前三类主题分别是,反映勇于牺牲主题的课文有24篇,占含生命观课文总数的36.36%,反映热爱生活主题的课文有18篇,占含生命观课文总数的27.27%,反映自我保全主题的课文有11篇,占含生命观课文总数的16.67%.在具体的课文当中,不仅有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还有对生命起源的描述;不仅有对生之意义的剖析,还有对死之价值的辨析。这些课文着重引导学生去体悟人生,关注生命。
首先,生命究竟是什么?如何去演说并把握如此抽象的生命呢?《女娲补天》赋予了生命起源和本质的神话色彩,将生命的诞生归结为神的力量。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九年级下册第9课《谈生命》)在冰心的笔下,生命成为我们熟知的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江流终要汇入大海之中,这意味着我们每个独立存在的个体生命终会融入到宇宙的大生命之中。这是站在宇宙大生命观的高度来反思个体小生命观的意义与价值。人教10-11版十分注重通过细小的事物来反思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就围绕着人生和生命的话题进行了探讨。其中第3课两篇小短文通过描写蝉和贝壳两个细小的事物,追问并探讨了生命意义何在的问题。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面对如此短暂而脆弱的生命,该如何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七年级上册第3课《蝉》)蝉的破土而出只为活一个夏天,这一个夏天就是蝉的生命意义。不论生命短暂与否,我们都要积极地面对,都要好好地活着。只有活着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精彩;只有活着才能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七年级上册第3课《贝壳》)贝壳的生命是渺小的,但作者通过如此渺小的生命却能参透生命的真谛。在作者看来,无论生命多么的渺小,都必须在生命历程中活出精彩,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我们都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生命,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
"好好活着"是人教10-11版教科书渗透的生命观的核心。生命的真谛并非仅限于活着,还在于应当明晰如何对自己的生命,对他人的生命负责。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有的人为人生如梦而消极悲伤,有的人为生命短暂而及时行乐,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应该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应当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珍惜生命,珍惜时光,不论命运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迷、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七年级上册第4课《紫藤萝瀑布》)在生命的长河中,任何人都无法避免死亡。死亡也是一种不幸,但我们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个体生命是有止境的,但是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正如尼采在《偶像的黄昏》所说的"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人教10-11版在探讨生命的相关话题时,还关注到死亡的终极意义。对待死亡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更能够反映出一定的生命观。面对死亡究竟是忌讳不言,还是坦然相对?七年级下册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写作者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对丧父的伤痛作者含而不露,哀而不伤。作者并没有直言爸爸的死亡,而是以一种委婉而凄美的方式将这种死亡呈现出来。死亡既然无法避免,那么,在死亡面前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是怨天尤人还是顺从天命,是尽力而为还是放手一搏?人教10-11版教科书中的课文以饱满的生命激情和顽强的生命斗志与死亡抗争着。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七年级上册第8课《落难的王子》)在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与挫折之后,死亡也就变得没那么可怕了。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当如何抉择?人教10-11版课文作出了这样的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九年级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舍生取义"是我国传统儒家生命观的核心所在。"义"不仅体现为仁人志士的献身精神,而且还体现为一种生命境界的提升。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不在于索取;生命的价值在于顽强地活下去,不在于一事无成地死去。《斑羚飞渡》中的老斑羚为了保全下一代年轻斑羚的生命,为了延续整个种族的生命,毅然地选择用死亡为年轻一代架起了一座生命的桥墩。
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外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有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七年级下册第27课《斑羚飞渡》)透过这些课文,我们既能发掘出原始神话生命观的踪迹,亦能寻觅到中国儒、道、法三家传统生命观的痕迹,甚至还能窥探到某些已然上升为生命哲学层面的生命观的伏笔。面对生命逆境的乐观执著,面对死亡的平静坦然是人教10-11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课文内容的生命价值所在。
3.2课文插图的生命韵味
3.2.181-83版80年代的教科书内容和编排较为简单,其插图数量也十分有限。人教81-83版教科书中共有24幅插图,除了第一册扉页当中的2幅彩色插图外,其余的22幅插图均为黑白简笔画。这些黑白插图多是对课文作者的形象展示,或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说明。包含插图的课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皇帝的新装》《美猴王》《社戏》《最后一课》《卖炭翁》《故乡》《中国石拱桥》
《牛郎和织女》《木兰诗》《故宫太和殿》《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多收了三五斗》《石壕吏》《晋祠》《孔乙己》《挥手之间》《葫芦僧判葫芦案》和《白毛女(选段)》,还有两个单元活动与练习由于写作训练的需要配备了两幅插图。这些插图基本上都是黑白简笔画,画面质量不高,人物形象不够清晰。除了《卖炭翁》(见附录四图1)这篇课文中的插图反映了作者对饱受劳役之苦的村野百姓的深切同情,与生命观内容有关外,其他的插图均未反映出生命观的相关主题。《卖炭翁》一文的插图中刻画的是诗人目睹卖炭翁辛苦烧出的煤炭被宫吏掠夺的情景。画面中宫吏蛮狠凶残,卖炭翁苦苦哀求,试图阻止宫吏的掠夺行径,在宫吏身后的诗人恰好路过,目睹了事情的经过,诗人表情痛苦,既表现出对宫吏的憎恨与厌恶,也流露出对卖炭翁悲惨命运的同情。
3.2.292-95版人教92-95版不仅增加了黑白插图的数量,而且还使用了许多彩色插图。这套教科书前四册每册正文之前都有8幅彩色的扉页插图,第五册和第六册正文之前均有4幅彩色插图,在课文内容当中还有许多黑白色的插图。人教92-95版教科书一共有125幅插图,其中课文插图反映的内容与生命观相关插图共有16幅,占插图总数的12.8%,插图与生命观相关的主题类目分布情况见。
从表中看出,人教92-95版教科书的插图所呈现的生命观内容以勇于牺牲一类为主,共有14幅,占含生命观内容插图总数的87.5%.这些插图都是黑白色的插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七根火柴》(见附录四图2)这幅彩色插图所呈现的画面是一位红军战士在潮湿阴冷的草地上,将手中的党员证和七根火柴交托给另一位红军战士。
两位红军战士目光坚定,表情淡然,尤其是那位身体虚弱,命不久矣的战士丝毫没有表现出临死之前的痛苦与恐惧,从画面中我们反而能够感受到红军战士钢铁一般的革命意志和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3.2.310-11版人教10-11版教科书共有插图253幅,其中课文插图反映的内容与生命观相关的有47幅,占插图总数的18.58%.这些插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科书课文的作者或课文中主人公的生活照、画像和手迹;一类是反映课文内容生活情景的艺术作品。人教10-11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彩色插图的质量较高,插图画质精美,画面色彩艳丽,无论是扉页还是附录中,插图对课文内容的反映十分形象生动。具体说来,人教10-11版插图之生命观的分布情况。
以上统计结果显示,在人教10-11版教科书中,反映勇于牺牲一类插图的数量最多,占包含生命观插图总量的46.81%,其次是反映热爱生活一类插图数量较多,占含生命观插图总数的19.15%,再者是反映自我保全一类生命观插图,占含生命观插图数量的14.89%.对生命自然状态积极阳光的展示与呈现,是人教10-11版反映生命观内容插图的主要特点。如课文作者的插图,不再是孤立地将作者的外貌特征表现出来,而是将作者的形象在日常生活的情景中呈现。这些插图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充实了学生对课文和人物的生命感知,使学生在感受这些人物的生活时,为他们锲而不舍,牺牲奉献的生命精神而深深感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插图显示了阳光、乐观的生活场景或者是充满生命力的精神。比如《紫藤萝瀑布》(见附录四图3)课文中的插图运用的是一幅紫藤萝花的照片,将紫藤萝花的绽放和其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的生命力量生动的呈现出来,使人感受着紫藤萝花朵以其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花的生命长河中去。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之“新”不仅体现在选文、编写语言、习题题型上,还体现在“插图及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与注释、附录、课后习题共同构成教材助读系统。...
结语生命是宝贵的,也是沉重的,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我们已然身负重责.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科书发展变革的历史,通过对人教版81-83版、92-95版以及10-11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蕴含的生命观内容的探究,本研究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版的初中...
主题阅读就是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与价值取向,进而再实现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主题阅读有利于发出读者的声音,留下思索的足迹。其具体分析如下:一、主题阅读之比较阅读。比较阅读主要指的是把两篇或者多篇文章在内容、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结合在...
语文新课标规定:让学生注重情感体验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是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而孝心是全人类最真挚美好的情感,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育的可塑性很强的阶段,适时恰当地对其进行孝心教育,利于他们形成良好个性和完美人格...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培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走进教材,让...
长期以来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单元内部结构为:课文+诗词诵读+写作+综合实践活动或口语交际。语法、语用、语体知识在书本的最后以附录的形式呈现,课文处于单元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带领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从而获得一种隐性的阅读方法。...
自读课文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很成功的设计, 不仅体现了新版语文教材的创新点, 也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读课文, 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在学习自读课文之前, 教师布置学生完成上述“阅读提示”, 进行关键信息梳理, 接下来再次学习自读课文, 学生就能自觉地借助阅读提示, 快速勾画找出关键词。这些“助读”内容在学生学习自读课文过程中发挥了学法指导的妙用。...
写作的材料源于生活, 要学会观察生活, 选材时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材料, 这些材料要充分的揭示主题, 能恰如其分的反映出作者的意图;此外注意, 选取的材料一定要真实和新颖, 这样文章才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