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初中语文论文 >

生命观的发展演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27 共534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生命观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应用探究
  【第一章】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生命观内容探析引言
  【第二章】教科书的生命观界说
  【3.1  3.2】课文主题与课文插图的生命韵味
  【3.3  3.4】人物形象的生命依托与练习中的生命追问
  【4.1】生命观的发展演变
  【4.2】生命观的轨迹探源
  【第五章】教科书的生命观反思
  【结论/参考文献】初中语文课文中的生命观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4教科书的生命观流变

  4.1生命观的发展演变

  4.1.1生命观的内容选择:从生命冲动趋于生命理性

  三套教科书在生命观的内容选择上各有侧重,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从总体上看,以下表4-1反映出人教81-83版、92-95版和10-11版三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包含生命观内容的课文在全套教科书课文中所占的比例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

  从表中不难看出,人教81-83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含生命观课文的比例是18.14%,人教92-95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含生命观课文的比例增长到20.43%,到人教10-11版,含生命观课文的比例增长到30.56%.在人教版三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课文总篇数无巨大差异的前提下,教科书中含生命观课文比重的增长反映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对生命观的传递所给予的高度重视。珍视生命、敬畏生命和提升生命的生命观三大主题类别在人教版三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分布情况也有所不同,具体。

  以上统计结果显示,三套教科书在生命观内容的选择上注重选取提升生命的选文,这类课文的篇数和比例相当。其中人教81-83版有33篇,占含生命观课文总数的76.74%,人教92-95版有30篇,占含生命观课文总数的63.83%,人教10-11版有35篇,占含生命观课文总数的53.03%.从三套教科书中蕴含提升生命的课文比例来看,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三套教科书在生命观内容选择上的倾向与趋势。珍视生命一类的课文篇数呈现出由少到多的增长趋势,敬畏生命一类的课文在三套教材中均有所涉及,都包含对底层人物和弱小者命运的同情。

  总的说来,人教81-83版教科书强调革命传统与政治意味,尤其重视提升生命这类生命观的传递;人教92-95版教科书继承了人教81-83版的革命传统,开始适当性地关注其他生命的存在;人教10-11版教科书具有现代化的特色,注重生命观内容的理性选择,生命观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个人生死与国家、民族、阶级利益的利害关系,开始关注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本身,尤其是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是这套教科书的生命观的主旋律。

  人教81-83版和92-95版教科书中的"不怕死"、"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传统生命观成为政治教育的附庸,这种极度感性的、冲动的生命观完全忽视了个体存在的本真价值,缺乏对生命观本质性的思考。例如人教81-83版教科书中《两棵奇树》通过描写一对兄妹为了让家乡百姓过上富足充裕的生活,哥哥甘愿自己变成一棵油桐树让百姓用上油灯,妹妹甘愿自己变成一棵木棉树让百姓盖上棉被。连这类民间故事的选取都是以个人利益为集体利益的牺牲为价值前提的。

  人教10-11版生命观的内容选择则是从生命层面来思考个体的生活与命运,通过描写普通人面对死亡时所表现出来的渴望生命,与死亡搏斗的精神,来体现这套教科书对个体的关注和对生命的尊重,是一种理性的生命内容的选择与彰显。例如《伟大的悲剧》记叙的是斯科特所带领的五人探险队在到达南极点时,却发现已被人捷足先登,最后在返途中一个个悲壮死去的故事。这篇课文显示出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人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去面对死亡的精神,这种精神代表了生命的悲剧,那就是: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上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4.1.2生命观的意识流向:从大我到小我。

  生命观有大我生命观与小我生命观之分。大我生命观实际上是一种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生命观,反映群体的普遍意志;小我生命观则是个人主义倾向的生命观,体现为个体的特殊意义。通过分析人教版三套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生命观内容,不难发现,生命观的演变经历了由群体意识转向个体意识的过程,体现为一种由"大我"向"小我"生命观的意识流向。

  受我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感染,我国传统的生命观带有激进的集体主义倾向,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对个人主义的忽视。

  人教81-83版教科书极为重视集体主义的生命观。这套老版教科书中所传达出来的具有激进集体主义倾向的生命观完全忽视了个人作为独特的个体生命的存在,个人在集体中的存在充满了工具性的色彩。如第五册第12课《反对自由主义》中明确指出:

  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们比关心自己为重。

  共产党员以革命利益与集体利益为自己的第一生命。也就是说,当个人与集体、1同样高于个人。人教92-95版教科书中的生命观内容也表现出这种倾向。比如:《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壮丽生命的最后闪光》《七根火柴》《工作的大小》等课文就明确了"大我"与"小我"的立场。或许,只有将生命观置于80年代和90年代的历史背景当中,才能明晰"大我"高于"小我"的时代意义。那就是,在社会中,个人不再是具有独立意志的行动主体,单个的人不过是社会群体中的微小的力量。

  个人的意义正在于"聚"成为群体,"小我"消失于"大我"之中。

  然而,人教10-11版教科书则表现出不同的立场与倾向。在这套新版教科书中"小我"的生命观不再附属于"大我"的生命观中来呈现,个体生命不再依托于群体生命来显现。"好好活着"是人教10-11版教科书中生命观内容的逻辑起点,它意味着对自我生命的保存与延续。个体的生命价值不仅可以在群体生活中获得,也可以通过自我的不断完善,自我的积极进取,自我不轻言放弃来实现。蝉和贝壳的生命虽然渺小,但是它们都努力地活着,努力地实现生命的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教科书生命观的发展演变反映着众多矛盾,其中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的矛盾最为突出。三套教科书中的生命观在处理"大我"与"小我"的矛盾冲突时,越来越关注到"小我"的存在与价值,关注到"小我"生命意义的获得。

  4.1.3生命观的表述方式:从宏大叙事走向个体叙事

  三套语文教科书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命故事与生命经历来营构具体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伦理诉求。教科书中的生命故事承载着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的生活际遇,当这些人物的生活际遇得以叙述出来,某种生命价值观念便在教科书文本的生命叙事中得以呈现。叙事伦理就是依据生活的叙述来提出诸种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刘小枫认为,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是现代叙事伦理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

  具体而言,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所强调的是民族、国家和历史的目的远远比个人命运更为重要,个人命运湮没于国家、民族历史的车轮之下;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强调的只是个体生命的叹息或想象,是某一个人活过的生命痕迹或经历的人生变故。换句话说,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只同个体生命事件有关,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不大。课文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决定着教科书课文的表述方式。人物的话语表达方式,以及生命观的内容为哪些人物所负载,都能够反映出教科书生命观叙事方式的变化。通过对三套教科书的含生命观内容课文中所出现的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我们选取各版本中所占比重最高的前三位进行比较,具体情况。

  人教81-83版教科书中的43篇包含生命观内容所出现的人物形象共有127位,92-95版出现的人物形象共有135位,10-11版出现的人物形象共有117位。由上表不难看出,三套初中语文教科书当中人物类别所占的比重有较大差异。百姓在各版本中所占的比例均为首位,但是呈现出递增的趋势,文人和科学家等专业人士以及教师的比例呈现出明显递增的趋势,而军人和政府官员的出现的比例则明显减少。

  这充分说明,人教版三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人物的平民化,普通化的趋势明显,生命观的表述不再一味由军人、政府官员或领袖所承担,文人和科学家等专业人士对生命现象与生命问题的反思与认识,更易加深生命观表述的深度。从人教版三套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人教81-83版教科书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以个体生命为国家、民族、革命事业的英勇牺牲进行表达,本质上这是一种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这套老版教科书将一切属于个体生命的喜怒哀乐都融入到国家、民族的热血高歌当中,使得一切个人话语都让位于时代的宏大叙事。这种宏大叙事沉溺于叙述如何在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中无限光荣地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偏离了个体性的生活境遇和生命境况,造成了一种疏离感。例如《纪念白求恩》《截肢和输血》《七根火柴》《挺进报》《论鲁迅》《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人教92-95版则继承了人教81-83版教科书中生命观的宏大叙事方式,与此同时,又有一些课文体现了个体生命叙事的转向,例如《散步》《钓胜于鱼》《我的小桃树》《小麻雀》等,都是以"我"的口吻,从个人的生活经历与生命感悟出发,叙述细小的生命事件,表达普通人物的生命情感。这种个体叙事的生命观叙事方式的转向在人教10-11版中有深刻体现。例如七年级上册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中通过叙述一位父亲是如何教自己的孩子从悬崖石架上脱险的故事,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即在人生的道路上,在生命的历程中,无论将会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终将收获生命的喜悦,赢得人生的胜利。

  人教10-11版教科书中的生命观或是借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细小的动物、植物身上所具有的生命品质来呈现生命观的深刻内涵,或是通过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的生活点滴来剖析个体生命存在的真实状态与生命反思。这种个体叙事往往与个体的日常生活相关联,更具有一种真实感和实在性,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聆听课文中的植物、动物乃至普通人的生命故事的讲述,获得了个体自我的生命感悟与省思,获得了个体生命困顿之中的指引。

  生命观的叙事方式从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走向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反映了教科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生命感悟与反思。只有当教科书中的生命内容不再成为国家化的道德准则时,这种主体性的、独特的生命境况更容易让学生从教科书的文本叙事中形成生命自觉。

  4.1.4生命观的呈现形态:从内隐到外显

  插图在三套语文教科书的使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生命观呈现形态的发展变化。人教版的三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都使用了插图,这些插图一方面为课文增添一定的情趣和魅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将抽象的生命观内容进行形象化的展现。以下表4-4统计了三套教科书中涉及到生命观内容呈现的插图数量。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套教科书中的插图数量有明显增多的趋势,而能够反映生命观的插图数量也逐渐增加。其中,人教81-83版教科书中呈现生命观内容的插图数量最少,仅有1幅,而人教92-95版教科书中呈现生命观内容的插图有16幅,人教10-11版教科书中呈现生命观内容的插图数量最多,多达47幅。人教81-83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含生命观的插图数量占全套教科书插图总数量的4.17%,92-95版的比例为12.8%,10-11版的比例为18.58%.三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包含生命观的插图数量,在全套教科书插图数量中所占的比例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这反映出生命观在人教版三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呈现形态表现出由内隐到外显的变化。具体说来,人教版三套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生命观主题分布情况见下表。

  以上结果显示,三套教科书插图在呈现生命观主题时,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两类反映生命观主题的插图比例都表现出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递增趋势。其中反映提升生命的插图所占总比重由81-83版的0.00%,至92-95版增加到87.5%,至10-11则减少到61.7%,这一变化反映出对提升生命这类生命观主题的重视程度变化的趋势。提升生命这类生命观包含自我保全和勇于牺牲两类。虽然人教92-95版教科书反映提升生命的插图数量比重位于三版本之首,但是其中的插图均是表现课文中的人物是如何勇于牺牲的。受制于革命题材和战争题材课文的文字内容,人教92-95版教科书中的插图所呈现的生命观内容十分单一,千篇一律写的是共产党人流血牺牲,与国民党反动派同仇敌忾的光辉形象。彩色插图《有的人》(见附录四图4)所呈现的是鲁迅手持利剑,带领着人民奋勇向前的画面。鲁迅形象占全幅插图的一半以上,他目光坚定,表情淡然,他身下的数十位普通民众有同他一样的目光和表情。

  从画面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鲁迅形象之伟岸,感受到其"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之伟大。除了这些彩色的插图外,人教92-95版教科书中还有一些关于课文作者形象的黑白插图。相对于人教81-83版教科书中呈现生命观内容插图的隐性缺失,人教92-95版教科书中呈现生命观内容插图的单一而言,人教10-11版教科书中的插图内容则更加多样化和直观化,彩色插图则更能够直观、形象地呈现出生命的种种姿态。从充满生命活力的紫藤萝瀑布到洋溢幸福笑容的海伦·凯勒,从女娲泥土造人的迷幻画面到地下森林中的郁郁葱葱,人教10-11版中的插图将宇宙万物的生命形态与生活状态清晰而细致地勾勒出来,将芸芸众生的生命感悟和生命体验显性而直观地描绘出来。

  插图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反映出三套教科书中的生命观呈现形态由隐性向显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能够深化教科书文本的生命观内涵,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生命。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初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