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30 共541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引言 第一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第二章】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影响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4.1】完善阅读教学各步骤:让阅读课堂有效起来
【4.2 4.3】分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学习有效起来
【结论/参考文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提升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引 言

  母语教学一直是其他学科进行教学的基础,小学语文更是基础的基础。小学语文对学生其它学科学习的学习和整个人生阶段的学习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整个小学语文都是以一篇篇阅读文本为依托,来让学生进行语音、基础汉字、句法语法、行文规范等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正是因为阅读教学如此重要,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语文工作的热爱者以及研究者,才会不辞辛苦的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进行研究,并试图找出最佳的教学方法来改进教学,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不可否认,在"国培计划"的帮助下,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给阅读教学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受到重视的今天,教师在对学生阅读学习进行评价时一味的"戴高帽",根本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无法发现自己的薄弱点,也就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再如,有些教师上课时没有看到学生 1-6 年级年龄跨度大的事实,也没有去注意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目标里把小学分成三个学段来进行分别概述的情况,对学生"一刀切",没有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不同重点的教学。制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其他因素到底还有哪些?又该如何去缓解这些制约?本文从课堂教学中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入手,一步一步探析制约因素,再试图从中找出解决之道,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有用方式。

  谈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探讨"有效教学"和"阅读教学"的问题。国内外目前对"有效教学"的含义没有具体的定论(也有可能是笔者的局限性),笔者查阅了《牛津词典》、《辞海》、《蓝登书店英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等词典,没有查阅到具体的定义,但这并不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其探究。

  国外方面,关于"有效教学"上,一是注重从心理学层面来探讨其具体的内涵,如加里·D·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第 4 版)》;二是从实践和可行性上来探讨具体的可行策略,如肯尼斯·摩尔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从理论到实践》。

  关于"阅读教学"上,一是侧重阅读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如一些阅读心理学家根据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整个阅读过程的理论模式进行过很多研究和分析,这就有了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阅读过程模式研究,古德曼的"自上而下"的阅读过程模式,鲁磨哈特的"相互作用"阅读过程模式。二是对阅读教学策略略的研究,基于各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不同的国家对阅读教学采取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并形成了固定的阅读教学模式,如美国、加拿大学校的"诊断-处方"式教学模式,和日本的"课文角度的三读法"等。

  国内方面,关于"有效教学",宋秋前在其《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姚利民在其《有效教学涵义初探》、余文森在其《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思考》等文章中都对对有效教学的涵义进行了一定的探究和阐释。同时,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者,结合我国实际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如孙亚玲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和邓凯的《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等一些博士论文都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大多是在宏观层面的。

  关于"阅读教学",有分析阅读教学现状的如邹佳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有对阅读教学策略经验型总结的如窦桂梅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有进行实证研究的如董蓓菲的《小学语文小班化合作学习实践研究》。

  笔者通过知网、万方等文献检索和图书查阅中发现,我国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人很多,但真正探求"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人却比较少,而从课堂构成三要素去探究这个问题的就少之又少。本文试图在有效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从课堂教学的三要素:学生、教师和课堂教学过程来探讨这一问题,并试图找出一些适用和实用的,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要探讨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先明确什么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概念界定。

  1.1.1 阅读教学。

  要厘清"阅读教学"的含义,不妨从"阅读"和"教学"这两个概念入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

  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那究竟什么是阅读呢?周小兵等人认为"读者先要通过视觉接收文字,然后经过大脑对文字信息的加工,理解文字的意思"[2],左焕琪认为阅读是"通过视觉感知语言信号后大脑处理、加工与理解信息意义的心理过程"[3],综合以上学者观点,可以归纳出"阅读"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部分:①它是指阅读者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②阅读者通过内部语言把获得的意义内化成自己的思想;③它是一个由感知等一系列活动组成的内部心理构建过程。

  "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几乎所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即强调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4]、"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5]

  狭义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6],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活动,侧重于教师"教"的活动。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学生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停留在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上,更多的是强调形成一种师生互动对话型的活动。笔者所强调的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狭义的教学,主要侧重于教师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

  厘清了"阅读"和"教学"的概念后,我们来分析一下什么是"阅读教学".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是"阅读教学",而不是"阅读".根据上述对阅读概念的阐释,我们可以发现,阅读强调的是一种获得文本内容信息的活动,而阅读教学更多的是侧重于阅读文本所承载的语文知识讲授。曹明海认为"阅读教学"就是"阅读训练","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学生掌握各种不同方法的特点、功能及运用技巧,举一反三,使学生在运用中学会阅读".[1]

  李景阳认为"阅读教学"是"读文训练",是"教师指导各类学生,有目标、有计划地学习文质兼美的范文,进行读写听说的训练,从而逐步形成语文能力,发展语文智力,张扬健康个性和塑造健全人格".[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3]

  可以看出在与语文学科中,阅读教学是一个学生、教师、文本三方对话的动态生成过程。结合"阅读"和"教学"的概念,我们不妨对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教学"进行如下定义: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在课标的总引下,以一定的阅读文本为依托,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听说读写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动态生成过程。

  1.1.2 有效教学。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有效教学"这一概念是在 20 世纪上半叶伴随着西方教学科学化而产生的,目前学术界对"有效教学"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学者们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如姚利民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4]

  程红、张天宝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5]

  要明确"有效教学"的概念,对"有效"概念的理解是关键。

  "有效"一词源自英语单词 effective,《蓝登书店英语词典》对其解释为"足够实现某一目的;达成预定或所预期的结果"[6],《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其定义为"能实现预期目的"[7],虽然中外字典对"有效"的定义只有寥寥数语,但我国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对"有效"的具体内涵进行了探讨,如姚利民认为"有效应进一步理解为有效率,即有效指相对活动投入而言,活动产出(预期的结果)是尽可能大的",孙亚玲认为"'效'是有大有小的,获得'效'所付出的代价也有大小。当付出的代价小而获得的'效'大时,我们就说其有效。相反……我们就说'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虽然界定有所差异,但亦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学者们对"有效"这个概念的界定里其实包含了三个内涵:①它是针对某一个预期结果而言的;②所要达到的结果和预期的结果必须是积极或肯定的正相关关系;③所得到的结果必须尽可能的大。

  根据以上的阐释,结合第一部分对"教学"的概括,暂且可以把教学目标看成教学的预期效果,那么教学效果就是和教学目标正相关程度的评价,"有效教学"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①它是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言;②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必须呈正相关的关系;③教学效果要尽可能的大。笔者尝试对"有效教学"进行简单的定义: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投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等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尽可能多的、与教学目标正相关的教学效果。

  1.1.3 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把整个小学按 1-2 年级、3-4 年级、5-6 年级这三个阶段对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从阅读方式、课外阅读习惯与兴趣、词句理解、内容把握、文体阅读、标点符号、阅读积累这七大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归纳。语文基础知识如字词、阅读方法等一直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根据以上对"阅读教学"和"有效教学"概念的阐释,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课标要求,笔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如下界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有效的语文课堂时间内(通常为 40 分钟),以一定的阅读文本为依托,利用教材等语文教学媒介,引导学生在和教师、文本的多方对话中,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并尽可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调整阅读教学策略,投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等,获得尽可能大的阅读教学效果。

  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特征。

  那么倒底什么样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才是有效的?结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定义和实际的语文课堂,通过对窦桂梅等名师的优秀课堂实录的对比,笔者认为其具体应该表现在三个方面:预期教学目标达标、教师悦于阅读教学、学生乐于阅读学习。

  1.2.1 预期教学目标达标。

  很多时候,教师都是通过回忆在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这种检测多停留在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上,且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教师的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为了检验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就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来进行检验。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教学要达到的标准与效果,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所以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衡量标准。达到了教学目标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反之,如果没有达到,甚至偏离和背离教学目标的课堂则是"低效"、"无效".诺曼·E.

  格伦隆德和 C.基思·沃认为设计和使用成就检测的第一步应该是"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才是"准备测验细目表"和"设计恰当的检测题目".

  1.2.2 学生乐于阅读学习。

  语文的阅读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的教学具有更丰富的人文内涵。宏观上来说,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要包含这两点: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一定的语文基本知识,如字词、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等;②培养学生的正确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观。从这一点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学生乐于阅读学习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①"乐读",或者培养对阅读学习的热爱本身就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②只有学生乐于阅读学习,主动的进行阅读学习,才有可能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乐学"精神的引导下,才更有可能让学生在课前积极预习,在课中主动配合,在课后自觉练习。只有学生乐于参与阅读学习,课堂才会真正活跃,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不但可以学习语文知识,还可以培养独立和组织能力。

  1.2.3 教师悦于阅读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附属内驱力(长辈和同辈的认可)较强,尤其是在低学段,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服从性是较高的,也就意味着该阶段的学生学习时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姚利民认为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师"充满热情","教师教学时通过语言、情感、动作等显示自己爱学科、爱教学、爱学生的热情,使教学充满感染力、影响力".

  教师的热情能增加课堂的感染力,让教师能投入尽量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窦桂梅在其《圆明园的毁灭》的示范课上,不断俯下身来和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创造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语调或上扬,或低沉,表情或忧伤,或愤怒,或无奈。这样的教学热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整堂课上没有一个学生打瞌睡,学生们挺着胸膛,生怕漏听了知识点,窦桂梅老师的每一次提问几乎都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举手回应,而且回答都很好。在这样的热情感染下,语文教师就不再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没有及时捕捉到的重要知识点相对较少,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对较高。教师在发现这种"热情教学"能"少投入,多产出"后,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教学自信和职业认可,并可能对自己的学科、学生和教学多了一分热爱,这种热爱也会在下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的展现出来。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返回:语文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