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在“ 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 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学习中,对课堂探究阅读的成败得失颇有思考,现以《 祝福》 教学为例,阐发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课堂阅读探究频率的多与少
课文中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 但由于受到时间的制约,就其频率来说,既不能过于频繁,也不能过少甚至没有。笔者在教学《 祝福》这篇课文时,主要探究了四个问题,一是祥林嫂嫁给贺老六以后,为什么人们“ 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叫她“ 老六嫂”?二是为什么要多次写到钱数? 三是为什么要多次写到几个人的年龄? 四是电影《 祝福》中增加了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好不好?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分别明确了其中的主要观点: 写人们对祥林嫂的称呼不变是为了揭露“ 从一而终”的封建“ 夫权”思想;写钱数主要是从族权和神权两个方面来表现对祥林嫂的迫害, 揭示了导致主人公悲剧命运原因的复杂性与多元化;多次写人的年龄是为了说明旧社会早婚现象的严重和穷苦人命运的悲惨;增加砍门槛的情节不好,因为这既不符合作者的思想状况和创作经历, 也不符合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这些探究,涉及的点都比较小,内容都十分具体, 但与课文的重难点及主题都能直接联系起来,对解读课文起到了“ 四两拨千斤”的巨大作用。
二、课堂阅读探究方向的纵与横
课堂阅读探究的方向,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纵深开掘,就是让探究逐层加深,循序渐进,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以增加课文的厚度。 二是横向延伸,就是让探究不断扩展,使课文内容增加宽度,由此及彼,由近而远,有利于对课文主题信度的认知。 也就是说,探究时,既要有深度,向文章纵深处发展,防止教学浮在表面;又要有宽度,避免视野狭窄,二者缺一不可。这种辩证探究,要以课文中某个知识点为缘起,这个点可以是疑点,也可以是重点或难点,也可以是某个词语或句子。 然后沿着这个点或纵或横的方向分别进行探究,使文本解读达到理想的程度。例如“ 祝福”一词在文中出现多次,小说也以“ 祝福”为题,向纵深处探究其意义,形成由浅入深的层次:1.“ 祝福”是当地一年的大典,表示祈神赐福,除夕致敬尽礼, 迎接福神, 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2“. 祝福”展示了本文的自然和社会背景,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活动的, 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告别人世的;3“. 祝福”揭露了鲁四老爷的冷酷与罪恶,因为祥林嫂就是在被鲁家辞退后死去的;4. 祥林嫂在祝福时惨死,构成悲喜对比的格局,以喜衬悲悲更悲,具有极大的讽刺意义。 这样探究,逐层加深,使学生对小说以“ 祝福” 为题以及它的深层含意有了立体认识。再向宽处探究,在绍兴,在本文中,与“ 祝福”直接或间接关联的习俗有:“ 掸尘”,准备“ 福礼”,“ 福礼”摆放,“ 拜菩萨”,送“ 灶神”,“ 请羹饭”,“ 散福”与“ 关门”,贴春联、窗花、年画和“ 福”字,守岁,放爆竹,拜年,致“ 祝福”语等。 这些内容在文中有的有表现,有的则是向宽处探究后获得的。通过探究,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扩展了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课堂阅读探究角度的正与反
探究教材内容的角度,主要是正反两个方面。正面探究, 就是对课文某处或某个内容和形式进行欣赏式的认知和研究,以进一步明确作者用墨的匠心,把握作品表达的深意;反面探究,就是将教材颠覆,将课文中某些文字改头换面, 意在动态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于是,真理越辩越明,问题越探越深,就在这正反探究中, 学生的真知灼见也就建立起来了。例如对《 祝福》中对联脱落的细节进行探究,先从正面思考:作者让上联脱落有什么好处? 通过探究,明确它具有多种意义: 显示了鲁镇年底将要更换对联的实情;提供了扩展文本内容的引子;展示了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生成了留白想象的空间;增加了故事情节的波澜;与“ 我”的思想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鲁四老爷的封建思想本质;表达了“ 我”对四叔不满的情感。可见让上联脱落,主要是为了让鲁四老爷的“ 品节”脱落“, 德行”丧失。 这样探究,就对脱落上联的写作价值进行了全方位认知。 再从反面探究,让墙上留着上联“ 品节详明德性坚定”,而脱落的下联“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又会是怎样的揭露效果呢? 结合鲁四老爷在文中的表现,他虽然是“ 讲理学的老监生”,可是他对祥林嫂被绑架无动于衷,甚至认为绑架有理,这明显是歪理,“ 事理通达”何在? 他在文中的两次“ 皱眉”,得知祥林嫂悲惨死去之后,他还大为“ 生气”,甚至骂其为“ 谬种”,毫无同情之心,“ 心气和平”何在? 以此揭露鲁四老爷既不“ 通情达理”也不“ 心气和平”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可见,脱落上联与脱落下联的深意不同,但对重要人物鲁四老爷思想性格的揭露则是一致的, 这就让学1四、课堂阅读探究问题的难与易。
课堂阅读探究涉及的问题自然有难易之分,这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情况下,应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进行探究,意在化难为易、突破难点,这是符合教学规律的;而对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也可以进行理性思考,向难处探究,先易后难,由易到难,意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里必须明确的是,设计的探究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而应适中。 例如,在《 祝福》教学中,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说中逼死祥林嫂的凶手是谁,在文中又是怎样体现的?通过探究进一步明确: 小说中逼死祥林嫂的凶手是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是迷信,是麻木的民众,依次落实到具体的人物则是鲁四老爷、 祥林嫂的婆婆和贺家的大伯、柳妈、周围民众等。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尤其深重,妇女必须遵照“ 三从”,严守贞操。祥林嫂受封建思想毒害甚深,她认为再嫁是女人最耻辱的事,再加上封建迷信思想作祟,让她内心恐惧。周围麻木的民众冷漠残忍,使祥林嫂始终生活在孤独之中,没有温暖,没有怜悯。 这些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祥林嫂的悲剧。这个探究问题就有明显的难度,但因为它几乎涉及全文内容,面广点多,学生又容易在文中找到依据,有话可说,所以难易度又是比较适中的。
五、课堂阅读探究时间的多与少
探究是需要时间的,一节课 40 分钟或 45 分钟,探究时间应占多少,应该有一个大概的计划安排,确定时间多少的主要依据是探究内容的多与少和探究问题的难与易。 一般情况下,单独用于探究的时间,多则 15 分钟左右,少则 8 到 10 分钟。在一节公开课上,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 祝福》时,对标题是这样探究的:1.什么叫祝福?(对祝福一词进行解释并举例,同时与传统佳节手机短信祝福语联系起来---用了4 分钟)2.祝福的历史渊源有多长?(阐述祝福的历史沿革与变化---用了 5 分钟)3. 标题有哪些含义和作用?(交代背景、 点明事件、 增加趣味、 揭示主题---用了 7 分钟)4.标题若改为《 祥林嫂》 是否可行,为什么?(一是行,二是不行---用了 6 分钟)还未正式进入课文教学, 光解题探究就用去了 22 分钟,占去了这节课的一半时间,究其原因,是在探究时缺乏掌控、信马由缰,我行我素。实际上,这四个探究题就是对“ 祝福”一词进行全方位探究,有的可删去,有的可合并归一,有的可放在后面进行,3 分钟就够了。 可见,探究时间的多与少,是由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共同决定的。
六、课堂阅读探究内容的虚与实
课堂阅读探究主要是针对课文内容进行的,而课文内容又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呈现的。 无论何种体裁,如果从文本角度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或是触手可及的形象,或是波澜起伏的情节,或是催人奋进的激情,或是启人心智的哲理。对于这些内容的探究,都属于“ 实”的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忠于文本的研究。 但这还不够,还应有“ 虚”的方面的介入。 这是因为,无论篇幅多长的课文,文字承载量总是有限的,而与文本有关的课文以外“ 虚”的东西则永远是无限的,通过无限来补充有限,是探究的主要途径之一。 试想,如果仅就课文本身进行探究,那是十分狭窄的,有时甚至无法开展。如果探究时在“ 实”的基础上又补充若干“ 虚”的内容,就会使课文深度和宽度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扩展。 例如《 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即柳妈给祥林嫂出主意,要她捐一个“ 门槛”,这是文中的“ 实”情。 探究时,假设一下“, 如果让卫老婆子来出这个主意又会怎样呢?”这是与文意不合的“ 虚”情,然后让学生转换角度,思考探究,得出如下结论:柳妈吃斋念佛,迷信守旧愚昧,由这样的人来为祥林嫂生前死后出谋划策合情合理,说明阎罗地狱、今生来世、阴阳轮回等封建迷信思想已经深深烙在一些农村劳动妇女的心里, 柳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而卫老婆子虽然也是下层劳动妇女中的一员,但她的思想和行为都比较活跃,做事风风火火,来去匆匆,有时“ 喝得醉醺醺的”,她能说会道、花言巧语、言不由衷、见风使舵,有时还耍点儿泼辣和尖刻,与《 故乡》中的“ 豆腐西施”杨二嫂近似。这样一个贪求小利的“ 中人”角色,怎么会给祥林嫂规划未来呢?怎么会出“ 捐门槛”的主意呢?怎么会为他人考虑呢?这样将人物换位探究,有利于对人物本质特点的理解和文本深层内容的把握。
以上谈及的六个方面,都是针对教材实施的,但在实际运作时,远不止这六种途径,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探究阅读既具有独立性,又不乏综合性,但就整个课堂运行而言, 它是一项系统性的创新工程,探究得适度、适时、适当,就会产生显著效果,反之就会失效、失误甚至失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 通过有针对性、有意义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究实践,真正形成勇于创新、大胆求索的课堂教学风格,要求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加强研究、终身学习、完善自我、走出误区,掌握探究规律,总结探究经验,为课堂探究阅读开拓出一条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新路来。
有的文献中提到,人只有在自主劳动中才有选择和被选择的权利,才能以完整的方式塑造和展现全面本质。对于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自主性劳动就是自主性学习。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无论从社会发展还是从个人成长来看,实施自主学习都十分必要。一、语文...
《职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通过阅读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探究,从深层次对课文进行品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探究新课标的内容,使语文阅读课堂...
6结语随着新世界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通过研究者对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在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出了方法和策略,并取得了如下的初步成果:第一,通过对相关文献的...
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个性化阅读包含以下的内涵:1.认真钻研文本要立足于文本。2.加深理解与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联系生活实际,关注人文精神的领悟。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也只是一味地讲,不管学生有没有听懂,而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引进创新...
第二学段处于低学段转向高学段的过渡阶段,在低学段激趣的基础上,学生喜欢阅读,并且慢慢形成了初步的阅读方法并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这一学段的培养目标更加注重阅读的方法与习惯,以便为第三阶段的自主阅读做准备。...
什么是群文阅读?顾名思义就是阅读几篇文章的阅读。但不能这样简单的理解,其实群文阅读真正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理解的,就是同时读三篇以上有些类似的文章,在阅读当中找出它们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即先异中求同,然后同中求异,最后最后归结并运用。群文阅读,类...
如今全球在信息化、技能化高度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作为创新能力先决条件的创新思维的提升能帮助我国的科学技术乃至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对此,创新思维能力在我们有着越来越高吸引力。所以,我国的九年教育十分重视对教育接受者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在作为...
一、现代文阅读考试的答题技巧阅读时,要先养成认真快速阅读的好习惯,读完后要细想一下文章的主旨和结构思路。要想一下这篇文章要传达的是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动机主要是什么?文章是如何达到写作目的的?阅读时,把这几个问题想明白。然后再认真解答...
【阅读材料】1.药品说明书。2.产品说明书(电视遥控器、微波炉、豆浆机)。3.关于说明书的说明书(网络上搜到的药品说明书和产品说明书的相关文本)。【阅读目标】1.阅读具体文本,了解说明书的文体特点。2.通过多文本阅读,探究说明书的结构形式。3....